风雨故园

风雨故园

1992年徐耿执导电影
《风雨故园》是徐耿导演的,杨溢、焦体怡、赵奎娥、王志文、周雪征主演的剧情片,于1992年在中国大陆上映。[1]该片讲述了鲁迅少年时期遭遇家庭巨变,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最终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的世界寻求真理的故事。[1]阿樟杨溢生于官宦人家,心灵纯真,知书识理,稳重中不乏机智,有人子的孝心,最初不谙世事,经历家庭巨变后愤慨于世态炎凉,决定放弃走父辈那条读书-作官的道路,不想像父辈那样读了一辈子书却没有好下场。伯宜焦体怡阿樟的父亲,本来身受族人厚望,却因阿樟祖父的科场舞弊案牵连而被褫夺了秀才头衔。他带病请来家族各房长者商议营救阿樟祖父的办法,却一无所获,他又急又气,从此一病不起。鲁瑞赵奎娥阿樟的母亲,温柔贤淑,端庄大方,知书达礼,善解人意。当公公被判斩监候,丈夫一病不起,家境日渐艰难之时,她苦苦支撑着家业,照顾丈夫,抚养几个儿子。
  • 中文名:风雨故园
  • 导演徐耿主演杨溢赵奎娥编剧:陈述、王春灿、王云根
  • 上映时间:1992年2月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名

演员名

配音

备注

阿樟

杨溢

伯宜

焦体怡

鲁瑞

赵奎娥

子凌公公

王志文

翠姑

周雪征

展开表格

职员表

导演

徐耿

副导演

邱凌伟

制作人

顾仁华

编剧

陈述、王春灿、王云

美术设计

姚铭忠、夏南

造型设计

殷宇峰、唐正洁

展开表格

剧情简介

风雨故园

豫剧《风雨故园》由国家一级编剧、当代著名剧作家陈涌泉创作。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夏,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接连收到母亲病重的书信,他匆匆赶回绍兴,发现陷入一场骗局。

与此同时,一顶花轿正向周家驶来,轿内的新娘名叫朱安,一个目不识丁、缠着小脚的“老大姑娘”。此刻,她的心正像这颠簸的花轿一样七上八下。

婚礼前,周家渡族人们如临大敌,他们清楚,新郎对这桩婚姻一直持反对态度,生怕他搅闹婚礼。然而婚礼很顺利,鲁迅是个孝顺孩子,他不忍让母亲伤心,只有牺牲自己。

新婚之夜,洞房里沉闷逼人。新年期待着揭去盖头,期待着一句温存话语,然而听到的却是翻书声和新郎的叹息。朱安做着各种各样的猜测,痛苦使她不知所措。她鼓起勇气刚想唤新郎休息,窗外却传来一声鸡啼。

翌日,鲁迅重返日本,一走便是三年。朱安翘首盼望了一千多个日夜,丈夫终于回来了,却兜头给她一瓢冷水。无爱的婚姻给两个人都造成了深切的痛苦。但朱安并不气馁,她坚信自己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

1912年12月,鲁迅接母亲和朱安迁居北京。朱安对新生活抱着很大的期望,但很快发现她和丈夫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间距离越来越远,她千方百计想弥合两人的差距,却每每事与愿违。

在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中,鲁迅与许广平并肩战斗,从相知到相爱,最终携手南下。朱安的幻想被彻底击碎,她知道自己这只蜗牛再没希望爬到房顶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噩耗传来,朱安无限悲痛,挥泪祭奠。此后,在许广平的供养下,朱安度过余生。[1]

角色介绍

阿樟

演员杨溢

生于官宦人家,心灵纯真,知书识理,稳重中不乏机智,有人子的孝心,最初不谙世事,经历家庭巨变后愤慨于世态炎凉,决定放弃走父辈那条读书-作官的道路,不想像父辈那样读了一辈子书却没有好下场。

伯宜

演员焦体怡

阿樟的父亲,本来身受族人厚望,却因阿樟祖父的科场舞弊案牵连而被褫夺了秀才头衔。他带病请来家族各房长者商议营救阿樟祖父的办法,却一无所获,他又急又气,从此一病不起。

鲁瑞

演员赵奎娥

阿樟的母亲,温柔贤淑,端庄大方,知书达礼,善解人意。当公公被判斩监候,丈夫一病不起,家境日渐艰难之时,她苦苦支撑着家业,照顾丈夫,抚养几个儿子

展开全部

获得荣誉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结果

1992年

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儿童片

《风雨故园》

提名

最佳摄影

许琦、陆利安

提名

最佳录音

杜小华

提名

最佳美术

姚铭忠、夏南

提名

最佳音乐

金复载

获奖

展开表格

幕后制作

创作主旨

导演徐耿感到创作《风雨故园》富于挑战性。因为题材具有限定性,鲁迅为人们所熟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较固定的、依照各人的人生经验补充过的鲁迅形象,所以,这部描写少年时代鲁迅的影片就需要在一个永垂史册的巨人与一个初涉尘世的少年之间架构一座心灵的桥。出现在银幕上的那个少年的生活经历必须让人可以依稀看到其未来人生道路的大致走向。但是,如果刻意追求两者之间的对位啮合,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影片中的艺术形象。徐耿认为,鲁迅成其为鲁迅,对于叫阿樟的少年人来说只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历史超趋向,只是变化莫测的人生格局中的一种可能性。这少年人身上不会有丝毫伟人的光彩,反而是那个伟人身后或许依稀有少年人浅浅的足迹。所以,片中的阿樟只是阿樟,不是别人。为了体现这一点,他在片头安排了“这是一个遥远又平常的故事”的字幕,片尾则安排旁白“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不朽的名字——鲁迅”,用这种“藏头露尾”的构思,旨在淡化具体形象的特指性,又引发人们对两者之间历史联系的思索。

但是,在塑造艺术形象时,由于题材的先天规定性,徐耿面临的难题是:是形象化地再现鲁迅笔下的那些生活,满足观众“对号入座”的心理,还是以对历史与人物的理解与认知为基点,营造一个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围,形成一个与鲁迅的创作思路逆行的过程。虽然前者操作起来更容易,但是,徐耿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仅仅为了形象地再现历史与人,而不在更高层面上认识历史和人,那么作品的价值不仅被先天的规定性局限至最小值,而且是一种人类认识的停滞或倒退,艺术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剧本改编

基于对影片主旨的认识,徐耿对原剧本进行了改造,依据的原则是:在不拘泥于局部史实的前提下,尽力去体味、渲染整体意义上的历史神韵;在不影响叙述完整流畅的前提下,尽可删除或简化一般的史实性叙述,以及与传达人物神韵或特定情绪及历史氛围无关的旁枝细节,而着力渲染有利于开掘人物内心的情节;在不影响形式与内容的整体和谐前提下,利用一定程度的写意性来传达对某种特定内涵的点染、深化,形成与内容及形式相适应的某种程度的风格。

原剧本中堆砌了大量史料素材,徐耿只保存了一条基本的历史事件的线索,割舍了许多既有戏剧性的因素又具有史学价值的情节,把祖父科场案简化、虚化,而着力开掘此事件在阿樟心灵深处引起的感应。他认为这样处理反而能最大程度迫近历史的真实面目。在很多地方,徐耿有意回避人们从鲁迅作品中熟知的内容,百草园长妈妈都作了淡化处理,从而给自己进行自由创造的空间。

原剧作把子凌写得很实,人物对命运安排的反应是消沉无望的,而徐耿将这个人物视为畸形时代的特殊产物,加重了他的戏份,糅合了鲁迅小说《长明灯》《白夜》中的细节,赋予他一定的表意性。为了深化主题,徐耿还重新设计的翠姑的命运,原剧本中她在被退婚后忧郁而死,影片中却让她活下去并麻木地踏上一条不幸的婚姻之路,作为封建礼教下中国妇女命运的象征。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该片在表现传统道德对少年的压力、人性的扭曲和给新生命的压抑这一中心,是很成功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评)

该片的导演弥补了剧本创作中认识水平落伍的遗憾,导演的思索和关注的视线没有停驻在对文学剧本已有主题的银幕表现上,而是将目光投注到对题材更深一层内涵的审视中,揭示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困惑、自我扭曲以及他们人格的失落。导演用抽象化的方法,把周氏这个封建大家庭同当时的整个时代、社会的联系暂时剥离,将其当成一个封闭的“试验室”,用不断给这个试验室“升压”的方法,进行一次主观色彩很浓的“历史回顾”试验。导演想通过这个题材告诉观众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他理解的一段历史。从影片一开始,导演注重的就是“情绪”而非“事件”。导演着眼于人物的,是封建科举制物化成一种文化积淀后,对知识分子内心的异化以及给他们造成的困惑,其审美追求的着眼点与原文学剧本是有差异的。(《当代电影》评)

负面评价

该片存在一个群众对鲁迅作品理解的问题,如影片中豆腐西施的潜化出现,造成了人们对鲁迅作品的误解,另外,影片结尾小鲁迅说要去看看外边的世界一节也显得太突然,给人一种缺乏铺垫和难以接受的小大人之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评)

该片没有去表现对阿樟来说相当重要的外婆家的那段农村生活,实在是一个欠缺。影片对其一笔带过,不做正面表现,也许编导是为了故事意蕴、情节铺陈的集中,但是这么一来,电影画面的生活空间就失去了广阔的姿彩,内在节奏也无法借助场景变换使之张弛有致,观赏性也随之受影响,更重要的还在于,这样的省略对于人物大为不利。该片的不少场景画面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得归功于美工、摄影的悉心经营,其中考篮、长明灯的设计和处理颇见匠心。但是,影片每次出现的长明灯的方位、距离、角度虽不乏变化,但就灯本身来看,却是静态的,给人的视觉印象不很明显,因此,在画面的情致上就少了让人心倾的神韵。(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原《大众电影》副主编唐家仁评)

参考资料

[1] 风雨故园_剧情_1905电影网 · 1905电影网[引用日期2021-09-15]

相关合集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作品

8个词条418阅读

烛光里的微笑

1991年吴天忍执导电影

企鹅大帝

1991年上映的科教片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1991年李俊执导的电影

查看更多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