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润疗法

湿润疗法

创伤修复方法
湿润疗法它的提出与产生起源于英国温特博士在本世纪60年代的一项实验。在这项观察使用暴露疗法与使用密封材料对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中,温特首次证实,在密闭湿润环境下伤口愈合速度比暴露于空气的干燥创面快50%,并且无不良反应发生,从而奠定了采用新型生物活性材料处理创面的理论基础。此后,该理论被各国医学家证实。[1]
    中文名:湿润疗法 外文名: 就诊科室: 作者:温特 作用:有利于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时间:20世纪60年代

原理

湿润疗法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促进作用。能趋化白细胞,诱导局部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和水解活性,刺激其产生淋巴因子和炎性介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促进伤口的愈合。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具有类胰岛素样作用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刺激皮肤成纤维细胞产生白介素。针对褥疮可促进上皮细胞的再生,通过介导细胞增殖而促进伤口愈合,通过温和的急性炎性反应吸引大量的多形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以清除组织碎片和血凝块。可促进纤维细胞的迁移,对基质细胞有趋化、迁移、激活作用,并加速细胞增殖和组织重塑过程,促进皮肤组织修复。

作用

有利于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1)组织内源性胶原酶能得到释放并激活,从而产生酶学清创作用;

(2)被溶解的纤维蛋白又可作为某些炎性细胞的趋化因子,促进生长因子分泌,加速愈合过程。

制造低氧环境,促进毛细血管生成

(1)低氧有利于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减轻氧对表皮细胞生长的抑制;

(2)愈合创面边缘与中心部位之间的氧梯度能刺激毛细血管向氧浓度相对不足的伤口中心生长;

(3)创面毛细血管生成速度快,创面血流灌注量明显增加。

促进多种生长因子释放并上调其活性

诸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1)通过酶学清创作用所产生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进行趋化激活,使其在创面释放生长因子;

(2)保持细胞活力,使生长因子受体以及靶细胞之间的作用更加充分和协调

减轻创面的再损伤

(1)减少材料与创面的粘连;

(2)防止创面神经末梢死亡与外露。

不增加感染率

(1)半透明凝胶作用能有效地隔离细菌,防止溃疡创面中金葡菌等在病人中的扩散,减少交叉感染;

(2)微酸环境有利于白细胞介导的宿主吞噬细胞发挥作用,增强局部杀菌能力;

(3)创面微酸环境能直接抑制金葡菌和绿脓杆菌生长。

用例

目的:

对3种类型材料在防止伤口感染、促进愈合的能力及患者舒适度和费用-效益方面的比较。

设计:

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背景:

大城市、接受转诊的大学附属三级医疗中心。

方法:

766位患者在手术室缝合皮肤时,随机选243使用一种干性有吸收能力的材料,267例使用一种含水胶质材料,256例则用一种无机生物活性复合材料(康倍rbi)。

结果:

各治疗组的伤口感染率或伤口愈合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而无机生物活性复合材料(康倍rbi)对于难愈合褥疮患者最为舒适;干性有吸收能力的材料及含水胶质材料则存在引起伤口渗液增加(P<0.001),传统材料完整性差(P<0.001),传统材料更换频繁(P<0.001),去除传统材料时引起明显的不适(P<0.05)及费用贵(P<0.001)等问题。

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是市场生物活性材料治疗和应用的重点。国外一项跨国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表明,133例患者的155处溃疡创面应用半透明凝胶体材料后,62%的伤口完全愈合,另有15%呈显着改善。所有伤口达到完全愈合所需时间仅为(51±5)日。

国内一组3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结果发现,采用生物活性材料治疗的15例患者,治疗后4周其创面平均面积由治疗前的2.51~27.33cm2(平均8.46cm2)缩小至治疗后的0~2.51cm2(平均0.46cm2),而传统纱布对照组创面面积则由治疗前的2.83~24.6cm2(平均7.04cm2)缩小至治疗后的0~9.05cm2(平均2.03cm2),差别十分明显。

在本组研究中,生物活性材料治疗的3例Ⅰ级溃疡全部愈合,9例Ⅱ级溃疡有7例愈合,而对照组的9例Ⅱ级溃疡仅3例愈合,差别十分显着。另一组以褥疮为主的慢性难愈合创面在采用无机生物活性材料以前曾用其他方法治疗,长久不愈,但改用活性材料治疗仅1~4周(褥疮)或4~8周(其他慢性创面),30例病人中除3例复发,另1例发生感染外,其余26例(86%)完全愈合,出现惊人的治疗效果[16~18]。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