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轻工业高等院校
陕西科技大学是一所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轻工为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1]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总面积2003亩,其中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是学校的主校区,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咸阳校区占地面积413亩,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学校创办于1958年,时名为北京轻工业学院,隶属于国家轻工业部,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是西部地区唯一以轻工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中文名:陕西科技大学 简称:陕科大(SUST)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别: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类 属性:小211工程、卓越计划 所属地区:中国 陕西 西安 知名校友:崔自默,艾力更·依明巴海,张力 主管部门:陕西省教育厅 校训:至诚至博 校歌:远航 主要院系:轻工与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 目标定位: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名誉校长:周廉

学校简介

历史发展

陕西科技大学创办于1958年,时为北京轻工业学院(1970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受文革影响,迁往陕西咸阳与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轻工业学院迁回北京原址,1999年与北京商学院合并,现名北京工商大学);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定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学校原隶属于轻工业部(后为中国轻工总会),1998年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设施条件

陕西科技大学建筑面积64.6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0.37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4.08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3.46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16.47万册,电子图书45万册(种),另有共享图书4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08亿元,校园网建设水平高,运行良好。

师资队伍

陕西科技大学有专任教师917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50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96%。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31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35%。学校有双聘院士1人(周廉院士,学校名誉校长,现任国际材料联合会主席),全国优秀教师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教育部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等53人。

学科专业

学校现设有 15 个教学院系, 2个博士后流动站,5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7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涵盖和拥有40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目前各类在校生 2 万余人,研究生近千人。现有 6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 1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并有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学院等办学机构和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陕西科技大学现设有造纸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外国语与传播学院、理学院、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研究生部。学校目前共有44个本科招生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7大门类。

学术研究

科研实力

学校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在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8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34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一五”期间,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80项,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 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产业化项目、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专项等重大项目。 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50多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426部,发表论文7292篇,其中核心期刊4538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189篇。

专利工作成绩突出,授权专利1060项,其中发明专利212项。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数据显示:在2010年全国高校授权专利数量排名中 ,我校排全国高校第16名,陕西高校第1名;

在2010年底全国高校有效专利数量排名中,我校排全国高校第26名。

2011年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年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73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41项,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4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25篇,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36篇,授权专利378项,其中发明专利190项。

连续三年(2009至2011年)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全省高校和科技界引起较大反响。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佛山研究院、浙江(温州 )轻工研究院、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学校成立了省级研究 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这些产业化平台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成果奖励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学生。本科教学取得突出成绩,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5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获得省级特等奖。轻化工程、工业设计、食品工程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名牌专业, 1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校在2007年本科评估中取得优秀。

学校坚持走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 该校正在承担的国家级各类项目共有30余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3项,“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项。获得专利百余项。学校科研工作成绩显著,获得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奖励100项,厅局级奖励132项,其中“六五”、“七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承担国家级项目37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32项,“十五”国家攻关和重大科技专项4项;承担了8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学校获得授权专利1060项,其中发明专利212项。共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426部,发表论文7292篇,其中核心期刊4538篇,被“四大检索”收录论文1189篇。2003年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高校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排名中,学校排名全国高校第47位、陕西高校第2位。2005年授权专利数排名全国高校第49位、陕西高校第3位。

马建中教授的“乙烯基聚合物鞣剂组成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的研究”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环保增强增韧型皮革鞣制整饰化学品的关键制备技术”获得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潘津生、魏世林教授的“提高汉口路山羊皮革质量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魏世林、刘镇华教授的“北方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兰云军教授的“从活性染料到反应性染色理论与实践”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章川波、魏世林教授的“华北路山羊皮制革技术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研机构

一、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造纸技术及特种纸品开发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轻化工助剂重点实验室

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

陕科大校园一览

皮革工程实验室

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

轻工机械CAD/CAM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商检纸张纸浆检测重点实验室

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中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科大

陕西省轻工技术与创新研究中心

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

三、校内科研机构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科锐新材料研究所

证券投资研究所

造纸环保研究所

物流工程研究所

天然产物研究所

鸵鸟综合深加工研究所

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皮革复合材料研究所

自动机械研究所

凯特研究所

陕西科大

过程控制研究所

阳光电子研究所

艺术设计中心

现代职业培训中心

图形与CAD技术研究所

平板显示技术研究所

环境材料研究所

纳米材料化学与技术研究所

皮革工程中心

图形与图像研究所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研究所

应用数学研究所

企业文化研究所

四、研究院

佛山研究院

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

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

对外交流

陕西科技大学重视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已与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格鲁吉亚、韩国、越南等国家的25所高校、研究所以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联合培养学生、引进外籍教师、互派访问学者、科研协作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多次举办了各类国际学术会议。

文化传统

校徽

创意

陕西科技大学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学科大学,以创国内一流大学和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为目标。学校将遵循"至诚至博"的校训,并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开拓进取,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构成元素

标志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以蓝色为基调。

1、蓝色给人以"理性、宁静、深邃、无限"之感,是"科技"的象征。

2、图形以五条青色向上的波浪条形和蓝色的半圆相互交叉组合,象征"运动"和"发展"。

3、文字采用郭沫若的手写体和英文的大写印刷黑体。

含义

1、"五条波浪"代表数字"5","蓝色半圆和白色半圆的组合"代表数字"8",暗含陕西科技大学创办于1958年。

2、"五条向上的波浪和半圆相互交叉"代表陕西科技大学是一所有工科、理科、商科、人文科学、医科等五个大的学科门类,以化工、机械、自控、管理、艺术相配套的多学科大学。

3、左、右两侧半圆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化,寓意陕西科技大学是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高等学府。

4、"五条向上的波浪"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校将遵循"至诚至博"的校训,并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5、"五条青色的波浪和蓝色半圆交叉"隐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意,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将遍及五大洲。

校训

释义

“诚”和“博”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选取而来,体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传统精神。“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的含义包括诚朴、诚信、诚实,蕴含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取信于人。“博”是指学问渊博,是人生追求学问和事业的境界,含义是博大精深、经天纬地,又指胸怀宽阔,海纳百川。“至”是达到。“至诚至博”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做人达到诚实守信,朴实无华:达到博学、知识丰富精深。诚实而博学,博学而求诚,诚实有德,博学有才。诚和博是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学问准则。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