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裔

圣裔

圣人后代的专业术语
穆斯林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儿女及其后代的统称。阿拉伯语“艾布纳·奈比”的意译,亦称“先知的后代”、“圣门后裔”。孔子及其圣贤弟子近几百年来,封建朝廷对孔子嫡系后裔的封爵。在宋代以前,历代帝王曾将孔子嫡裔先后封作“奉祀君”、“关内侯”、“宗圣侯”、“奉圣亭侯”、“崇圣大夫”等。唐代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
    中文名:圣裔 外文名:Abna’al-sabi 定义: 宗教:穆斯林 阿拉伯语:艾布纳·奈比 别称:“先知的后代”、“圣门后裔” 汉族圣裔:孔子嫡裔

汉族圣人后代

衍圣公、亚圣公、复圣公、宗圣公、述圣公的来由:

孔子及其圣贤弟子近几百年来,封建朝廷对孔子嫡系后裔的封爵。在宋代以前,历代帝王曾将孔子嫡裔先后封作“奉祀君”、“关内侯”、“宗圣侯”、“奉圣亭侯”、“崇圣大夫”等。唐代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皇帝谓:“联稽考前训,博采众议,皆谓宜法汉之旧,革唐之失。

”下诏“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孙宗愿为衍圣公”,主持孔子祀事。其目的是希望孔子子孙宝贵连绵,使“圣裔”延续,“圣道”递传。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十二日的诏书中写着:“孔子嫡孙则承大爵,……至明……赐一品服色,麟袍玉带,三台银印一颗,列文武班首,历传至今。”并沿袭明制,令“衍圣公长子至十五岁袭授钦依冠服二品服色”。于是孔子嫡孙世承封爵,达八、九百年之久。

[翰博]指翰林院五经博士与太常寺五经博士两种。清顺治元年(1644年)诏书称:遵照明代的规定“衍圣公长子则承大爵,次子至十五岁则授以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主子思子祀事。三子则袭太常寺博士,主汶上圣泽书院祀事。每随一代公爵递为更授”。

孔氏翰博是指衍圣公之二弟、三弟承袭的爵位。这一代衍圣公去世,下一代袭爵时,则此两种博士由下一代二、三子袭爵。清代又规定衍圣公下属翰林院五经博士十五员:孔氏北宗一员,祀中庸书院;南宗一员,祀南方孔子庙;孟子,颜子,曾子,闵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仲子、言子、卜子、颛子、有子、东野氏各一员。

[奉祀官]民国以来,封建皇帝已被推倒,不应再有公爵,“衍圣公”的封号显然不合时宜了。于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一月十八日,国民政府下令:“兹以孔子嫡系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孟子嫡系孙孟繁骥为邹国公亚圣先师奉祀官;颜氏嫡系孙为复圣奉祀官;曾氏嫡系孙为宗圣奉祀官。以特任官待遇。”按:当时对文官的任命分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种,以特任规格最高。

自明代中起四姓同例。

外族圣人后代

穆斯林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儿女及其后代的统称。阿拉伯语“艾布纳·奈比”的意译,亦称“先知的后代”、“圣门后裔”。史载穆罕默德有4男4女。4男是:

(1)戛西姆(Qasim),别号塔希尔(Tahir)。

(2)阿卜杜拉('Abdullah),别号泰伊卜(al-Tayyib)。以上二子为赫蒂彻所生,均在l~2岁时早逝。

(3)易卜拉欣(Ibrahim),为玛丽娅(Mariyyah)在穆罕默德60岁后所生,最受锺爱,也于632年1月2岁时夭亡。

(4)继子哈莱(Halah),为赫蒂彻与其前夫所生,穆罕默德视如亲生子。

穆罕默德的4个女儿均为赫蒂彻所生:

(1)长女栽娜卜(Zainab,?~630),穆罕默德创传伊斯兰教之前将其许配给其姨表兄艾布·阿斯(Abu al-‘As),夫妇关系和睦。艾布·阿斯信基督教,后因与栽娜卜信仰分歧,曾一度离婚,归信伊斯兰教后二人遂复婚,但未几栽娜卜因流产重病亡故。生有1子名阿里早亡,1女名乌玛迈(Umamah),后为圣婿阿里娶为继室。

(2)次女鲁卡娅(Ruqayyah,?~624),先嫁给穆罕默德叔父艾布·莱海卜(Abu Lahab,?~624)之子乌特拜('Utbah),后由于艾布·莱海卜反对伊斯兰教,逼迫儿子离婚,遂再嫁奥斯曼,并一同奉先知命第一批迁往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

(3)三女乌姆·库勒苏姆(Umm Kulthum,?~630),先嫁艾布·莱海卜之子乌泰伊卜('Utayb),被迫离婚并在其姊鲁卡娅亡故后,由先知又将她继配给奥斯曼。生有1子,名艾布·泰勒哈(Abu Talhah)。

(4)幼女法蒂玛,同阿里结婚后生哈桑和侯赛因,另有1女名栽娜卜。凡属穆罕默德上述两外孙的直系后代,均被视为同先知有着血缘宗谱关系的圣门之后,统称“圣裔”。

四配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安贫乐道,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与闵子骞等同列孔门“德行”科。孔子赞其“好学,不迁怒,不貮过”。子贡称其“闻一以知十”。问仁于孔子,答以“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他终日不言若愚,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称颂孔子循循善诱,使他“欲罢不能”。相信圣贤可学而至,自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当代学者或认为他有避世倾向。《庄子》书中引述有关他的资料凡十见。其中“心斋”、“坐忘”之论,明显反映受道家影响。早卒,孔子恸哭,叹曰:“天丧予!”又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从汉代开始,位居孔门弟子之首。山东曲阜有“颜庙”。

曾参(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尊称为曾子。南宋时,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名轲,受学于子思之弟子),被尊为“四配”;自东汉明帝十五年起配祭孔子,唐高宗总章元年封为“太子少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为“郕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封为“郕侯”,政和二年改为“武城侯”,宋度宗咸淳三年封为“郕国公”,元至顺元年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着作有《大学》《孝经》并与有子一起编定《论语》。

子思孔子之孙,曾参的学生,继承人发挥孔子的中庸学说,其学说为孟子继承,被封为“述圣”着作有《中庸》。

孟子名轲,字子舆,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仅此于孔子的最有影响的儒家宗师,从而获得亚圣的称号。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