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剑

马来剑

一种类似匕首的短剑
马来剑即为马来克力士剑,指的是自菲侓宾至印度一带马来民族古代所用的剑,不止马来群岛地区,也并不单指来西亚一国,主要包括爪哇、苏门答腊、巴厘等诸岛。有人说,“克力士”是马来语中就是“刀剑”的意思,其实并不准确,克力士在马来语中专指克力士 剑,而其他刀剑自有别的叫法。造成这样的状况,大约是因为欧洲语言系统中刀剑不分,所以在传播中以讹传讹所致。[1]
  • 中文名:马来剑
  • 外文名:
  • 别名:
  • 英文名:Kris
  • 产 地:爪哇、苏门答腊、巴厘
  • 地 位:南亚的冷兵器之王
  • 用 途:一种以刺击为主的肉搏短兵器
  • 制作工艺:复合材料折叠方式锻造
  • 历 史:十九世纪
  • 材料:陨铁

南亚之王

有人说,“克力士”是马来语中就是“刀剑”的意思,其实并不准确,克力士在马来语中专指克力士剑,而其他刀剑自有别的叫法。造成这样的状况,大约是因为欧洲语言系统中刀剑不分,所以在传播中以讹传讹所致。

十九世纪的剑

刀剑不仅是一种武器,它也几乎囊括人类发展出来的传统工艺技术美学,除此之外,刀剑更是一种蕴藏无数传奇、历史、习俗以及哲学的文化,有关刀剑这种丰富的性格,马来剑(kris)堪称最佳范例之一,因此公元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便将印尼的马来剑,列为「口传与非实体的人类遗产(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如果以长度而言,马来剑其实只是一种类似匕首的短剑,它长度变化不一,造型则非常特殊,刀刃常是波状渐尖的造型,加上其弯曲的手柄与开口膨大的刀鞘後,整体看起来很不对称。这种冷兵器主要流行於信仰回教的印尼、马来西亚、汶莱(Brunei)、泰国南部、新加坡、以及菲律宾南部的岷达那峨地区。有关马来剑的起源,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这个英文音译的名词「Kris」,据说是从古代爪哇马来语的「刺」、「钻过」、「贯穿」等辞汇而来。可见马来剑是一种以刺击为主的肉搏短兵器,它那弯曲的刀柄,有助於手腕施力来进行攻击,并给予敌人较大的创伤,它没有护手的刀锷,仅靠较宽厚的刃尾近把柄处,来提供若干护手功能。

马来剑以复合材料折叠方式锻造而成,根据化验,一把剑所使用的铁矿砂往往来自不同的产地,通常都含有相当的镍元素,在锻造时,刀匠会利用多种材料、以反覆折叠的方式来锻合,因此造成刀刃表面出现独特的水波状花纹,情况类似印度与波斯的「大马士革钢(Damascus steel)」,或是日本刀的「刀肌」。由於印尼爪哇有不少地区根本没有铁矿,因此刀匠必须花费心力去蒐集各种可用的材料,以十九世纪为例,印尼刀匠可能采用掳自荷兰殖民者的大炮、军刀、铁器、车辆、铁轨之碎片;後来也包括报废的卡车组件、脚踏车鍊条等。又由於马来人已将这种剑演化到「神话」的精神与信仰层次,因此具有神秘气息的陨石,使用者也大有人在。当折叠钢锻造成一把剑并磨利後,刀匠会以酸液侵蚀刃面,使由各种材料折叠组合的刃面之间,在其接缝处出现痕迹,因而构成马来剑上的花纹。每一位刀匠都有自己的钢材配方,也有自己特有的刀剑花纹,这种技术通常只传授给自己的儿子。马来剑刃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成波状,时至今日,波状剑身已经成为马来剑的专属特徵,并成为印尼与马来西亚一大观光特产,不过从现存的18世纪以前之古剑来看,却有过半数都是直刃的造型。马来剑的刀柄与刀鞘通常是木制,也有以象牙雕刻或包裹金皮为柄者,当中最名贵的古剑,是以史前猛马象之象牙化石为饰者。不同的地区,都流行不同的剑刃、把柄、以及刀鞘造型。马来男子将一把好剑视为传家之宝,认为它拥有神奇力量,不过不同花纹的剑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例如刃身的纵向折叠纹数目只可单数不能偶数,否则就是对主人不利的凶剑,他们有很多判断刀刃吉凶的信仰,例如一把放於枕头下,会让人做恶梦的就是应该转让的凶剑,家传宝剑还必须每年按时进行研磨与增强力量的仪式,如此让马来剑提升到信仰的层次。以下是一些刊载於大约19世纪时英文古籍里的马来剑款式,这是马来剑仍然维持其传统,而非像今天变成观光纪念品後的流行造型,因此很值得欲了解地道马来剑风格者参考。三位马来男子合照,当中有两位都在右手上臂後方插著一把马来剑,可见古代马来人剑不离身的情况(本图和以下两张照片都是日本人学者鸟居龙藏摄影,地点在当时仍为英国殖民地的马来半岛,时间约为1910年代的20世纪初)。很多手工艺者仿制了类似的马来剑下面是国内的一些艺术大师制作的马来剑制作工艺还是可以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