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

高昌

新疆古地名
高昌(Qara-hoja),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1]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
  • 中文名:高昌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地方
  • 所处时代:
  • 占地面积:
  • 保护级别:
  • 开放时间:
  • 所属地区:西域古国
  • 建造时期:公元前1世纪汉代
  • 气候类型: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

简介

高昌为西域古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地理

各种史书和大量考古实物充分证明,从汉至唐,高昌和敦煌地区一样,是完全由汉人和汉文化主导的地区。这一事实证明,在西域外族语言文献中,高昌的名字长期是Cinackand及其变体,意为“秦城”,也即中国城。直到北宋初年佚名作者波斯文著作《世界境域志》(Hudud al-Alam),仍然如此。

高昌(维吾尔语Qara-hoja)故城坐落在火焰山脚下,木头沟畔的哈拉和卓乡,西距吐鲁番市40千米。城墙高耸,昔日雄风犹存。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布局可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城垣保存较好,外城墙基厚12米,高11.5米,周长约5.4千米。城墙都由夯土筑成,夯层厚8至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极清晰的夹棍眼。据史书记载,高昌城当年城墙上共有12重大铁门,分别冠以“玄德”、“金福”、“金章”、“建阳”、“武城”等不同名号。

城市中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购买力区。城内的建筑布局与当时长安城相仿。全城人口达3万,僧侣3千。现在,城内建筑遗址遍布,尤以西南最为密集,当年的庙宇、佛堂、街道都历历在目。当年唐代高僧玄奘也曾在此盘桓过一段时间,还为高昌王讲过经。

风俗

高昌居民以汉族(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为主,少数族(主要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国家的侨民)为辅。因而高昌国建制,如官制、兵制、赋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脱胎汉晋,又自具特色。汉族传统文化在高昌占统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国时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响。

高昌气候温暖,宜蚕,谷麦再熟。著名土产有赤盐、白盐、葡萄、冻酒、刺蜜、白面、叠布(棉布)及丝织品等多种。其地处天山南北孔道,丝绸之路北路冲要,政治稳定,物产丰富,文化发达,中西使节、商客和僧侣过往频繁,成为汉唐间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15世纪初,已风物萧条,僧寺零落。

历史地位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入内地,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为了提高佛教学水平,29岁的玄奘,不畏杀身之祸,偷偷离开长安,出玉门,经高昌,沿丝绸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诸国,历时17年。在高昌,玄奘诵经讲佛,与高昌王拜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