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

汉语汉字
蛊(拼音:gǔ)是汉语二级通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虫(或蛇)在器皿中。古人把许多有毒的虫子聚敛到一起,让它们彼此吞噬,互相残杀,最后剩下的就是“蛊”。引申而作名词,则指蛀虫、害人的邪术等。又引申用作动词,指人中蛊虫之毒,再引申则指蛊惑、迷惑,这个意义成为它的常用义。[1]
  • 拼音:ɡǔ
  • 繁体:蠱
  • 部首:虫
  • 名称:蛊
  • 笔画:11
  • 释义:蛊 (会意。从虫,从皿。本义: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 同 本 义 蛊,腹中虫也。――《说文》 掌除毒蛊。――《周礼·秋官·庶氏》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图1、2)的“蛊”字,下部是容器“皿”,“皿”中的字形是“虫(huǐ)”,意为毒虫或毒蛇。甲骨文“皿”中有一条虫的,也有两条虫的,后代文字多从三虫,其实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虫”简化作“虫”,“蛊”也类推简化作“蛊”,与甲骨文的一种写法相同,可谓回到了其原始的构形状态。

关于“蛊”的造字本义,一种说法认为是人工培养的一种毒虫。“蛊”字的甲骨文模拟的是毒蛇或毒虫被盛放在器皿中的样子。相传取百虫于器皿中,让它们互相吞噬,最后消灭所有竞争者活下来的就是“蛊”。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样的器皿也用于盛放食物,若里面有毒虫侵入,人误食之后就会中毒。“蛊”的本义当是能使人致病的寄生虫。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古代传说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鲍照《苦热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

《通志·六书三》:“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故从虫皿也。”

蛊虫;蛊主

〈文言〉人腹中的寄生虫。

parasite

《周礼·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蛊。”郑玄注:“毒蛊,虫物而病害人者。”

〈文言〉谷类中蛀虫所化的蛾。

《左传·昭公元年》:“谷之飞,亦为蛊。”

王充《论衡·商虫》:“谷虫曰蛊,蛊若蛾矣。粟米饐热生蛊。”

〈文言〉伤害人的热毒恶气。

《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文言〉指与诅咒、祈祷鬼神等迷信有关的事。

蛊气;蛊灾

〈文言〉事。

《易·蛊卦》:“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文言〉一种腹部臌胀的疾病

严有禧《漱华随笔·蒋洪章》:“(老夫人)忽患病,医以为蛊。”

蛊疾

《周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艮上。参看“蛊卦”。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

动词

〈文言〉诱惑;迷乱。

seduce;demagogic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

蛊惑

形容词

〈文言〉通“冶”。 冶媚;妖艳。

张衡《西京赋》:“妖蛊艳夫夏姬,美声畅于虞氏。”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下】【虫部】公户切(ɡǔ)

腹中虫也。《春秋传》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臬桀②死之鬼亦为蛊。从虫从皿。皿,物之用也。

〖注释〗①《春秋传》:指《左传·昭公元年》:今本原文:“女,阳物而晦时,则生内热惑蛊之疾。(蛊)淫溺感乱之所生也。於文,皿虫为蛊。”皿虫为蛊:杜预注:“器受虫害者为蛊。”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许引皿虫为蛊,乃蛊字正义,而又引晦淫所生者,广一义也。”②臬桀:当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枭磔”。

说文解字注

腹中虫也。

注:中虫皆读去声。《广韵》《集韵》皆曰:虫直众切。虫食物也。亦作蚛腹。中虫者,谓腹内中虫食之毒也。自外而入故曰中,自内而蚀故曰虫。此与虫部腹中长虫,腹中短虫读异。周礼庶氏。掌除毒蛊。注云:毒蛊,虫物而病害人者。《贼律》曰:敢蛊人及敎令者弃市。《左氏正义》曰: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今律谓之蛊。《玄应》屡引《说文》蛊,腹中虫也,谓行虫毒也。下五字葢黙注语,顾野王《舆地志》曰:主人行食饮中杀人,人不觉也。字从箸虫於饮食器中会意。

《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

注:晦淫俗本作淫溺,误。今依宋本正。《春秋传》者,昭元年《左氏传》文。医和视晋矦疾曰:是为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天有六气,淫生六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於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和言如蛊者,蛊以鬼物饮食害人,女色非有鬼物饮食也。而能惑害人,故曰如蛊。人受女毒,一如中蛊毒然,故毄辞谓之蛊容。张平子赋谓之妖蛊,谓之蛊媚,皆如蛊之说也。言於文皿虫为蛊者,造字者谓虫在皿中而飤人,即以人为皿而蚀其中。康谓之蛊,米亦皿也,女惑男风落山,男亦皿也,山亦皿也。故云皆同物也。此皆蛊之引申之义。

枭磔死之鬼亦为蛊。

注:枭磔各本作臬桀。《史记·封禅书》索隐引乐彦云:《左传》皿虫为蛊,枭磔死之鬼亦为蛊。枭当作?,断首倒县,磔辜也,杀人而申张之也。强死之鬼,其魂魄能冯依於人以为淫厉,是亦以人为皿而害之也。此亦引申之义。《序卦传》曰:蛊者,事也。伏曼容注曰:蛊,惑乱也。万事从惑而起,故以蛊为事。引《大传》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

从虫。从皿。

注:会意。公户切,亦去声。五部。声类弋者切。音冶。

皿,物之用也。

注:物上当有蛊字,皿所以盛饮食行蛊者也。此说从皿之意。广韵

公户切,上姥见 ‖蛊声鱼部(gǔ)

蛊,疑也。又蛊毒也。又卦名,蛊事也。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部】 蛊·康熙笔画:23 ·部外笔画:17

《唐韵》公户切。《集韵》《韵会》果五切。《正韵》公五切,竝音古。《说文》:腹中虫也。《通志·六书略》: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左传·昭元年》:於文皿虫为蛊。注:皿,器也,器受虫害者为蛊。《周礼·秋官·庶氏》:掌除毒蛊。《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又《左传·昭元年》:谷之飞亦为蛊。《述异记》:晋末,荆州久雨,粟化为蛊虫。

又《说文》:臬桀死之鬼亦为蛊。

又蛊雕,兽名。《山海经》:鹿吴之山有兽名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

又《尔雅·释诂》:蛊,疑也。《左传》注:蛊,惑疾,心志惑乱之疾也。

又卦名。《易》:巽下艮上,蛊。《序卦传》:蛊者,事也。

又《集韵》古慕切,音顾。义同。

又《正韵》以者切,音冶。媚也。

又《集韵》音义并与冶同。《后汉·马融传·广成颂》:田开古蛊。注:蛊与冶通。

考证:“《尔雅·释诂》:‘蛊,疑也。’《左传》注:‘蛊,惑疾,心志惑礼之疾也。’”谨照原文礼改乱。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十姥

合口呼

全清

公户切

kuo

中原音韵

上声

鱼模

合口呼

全清

ku

洪武正韵

上声

五姥

全清

公土切

ku

上声

十六者

次浊

以者切

oiə

去声

五暮

全清

古慕切

ku

分韵撮要

阴上

第十二孤古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