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學

勉學

《顔氏家訓》第八篇的篇名
勉學為《顔氏家訓》第八篇的篇名,一部分被收錄于中學語文課本,作者顔之推,字介,北齊文學家,所著《顔氏家訓》共二十篇,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範”。該書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事,為學經驗的總結。《顔氏家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内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對儒學、文學、佛學、曆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可自己獨到的見解。
    中文名:勉學 别名:勉學篇 外文名稱:Moral character 編撰人:顔之推 所屬年代:北齊 篇數:《顔氏家訓》第八篇 文學體裁:議論文 文學體裁:議論文

作品原文

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篇于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堕慢,便為凡人。

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讨論貨賄,工巧則緻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劄,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餘緒,得 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

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 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古梁朝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至于諺雲:“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面, 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隐囊,列器玩于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

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宴,則 假手賦詩。當爾之時,亦快士也。及 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铨衡選舉,非複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戎馬之間, 轉死溝壑之際。當爾之時,誠驽材也。

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已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 《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 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齋夫明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 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

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廕,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财千萬,不如簿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賴營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讀書之人,自義、農已來,宇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幾事, 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知有客有客難主人曰:“吾見缰弩長戟,誅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義習吏,匡時富國,以取卿相者有矣;學備古今,才兼文武,身無祿位,妻子饑寒者,不可勝數,安足貴學乎?”主人對曰:“夫命之窮達,猶金玉木石也;修以學藝,猶磨瑩雕刻也。金玉之磨瑩,自美其礦璞,木石之段塊,自醜其雕刻;

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于無學之富貴也。且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豈得同年而語矣。且又聞之: 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

必有天才,拔群出類,為将則闇與孫武、吳起同術,執政則懸得管仲、子産之教,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迹,猶蒙被而卧耳。齋人見人見鄰裡親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馬被甲,長槊強弓,便雲我能為将;不知明乎天道。

辯乎地利, 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積财聚谷,便雲我能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風易俗,調節陰陽,薦舉賢聖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辦,便雲我能治民;不知誠己刑物,執辔如組, 反風滅火,化鸱為鳳之術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雲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劍追财,假言而奸露,不問而情得之察也。爰及農商工賈,厮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求之,無不利于事也。

齋夫所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顔,怡聲下氣,不憚劬勞,以緻甘腝,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 見危授命,不忘誠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 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斂容抑志也;

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财, 少私寡欲,忌盈惡滿,赒窮恤匮,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衆,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欲者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 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曆茲以往,百行皆然。縱不能淳,去泰去甚。

學之所知,施無不達。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加以斷一條訟,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不必理其民;問其造屋,不必知楣橫而棁豎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吟嘯談谑,諷詠辭賦,事既優閑,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主夫學夫學者所以求益耳。

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淩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鸱枭。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古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 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 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雲:“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笃,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 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 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學之興廢,随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聖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緻卿相者多矣。末俗已來不複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

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已後,便從文史,略無 卒業者。冠冕為此者,則有何胤、劉瓛、 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縧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說也。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邺下又見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為 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閑人,音辭 鄙陋,風操 蚩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問一言辄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

邺下諺雲:“ 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令人氣塞。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今勤無益之事,恐非業也。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寝講堂,亦複何在?以此得勝,甯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 兼美,吾無間焉。

作品注釋

1.以:用來。

2.但:隻是。

3.說(yuè)之:向他人炫耀誇說自己的才學。說:誇說,誇耀

4.利世:造福社會。

5.進:進仕,做官。

6.玩:賞玩。

5.華:同“花” 花朵。

6.登:同“得” 摘取。

7.實:果實

7.專利:專一而敏銳。

8.《靈光殿賦》:東漢文學家王逸的兒子王延壽所作。靈光殿,西漢宗室 魯恭王所建。

9. 坎壈(lǎn):困頓,坎坷。

10.秉燭:拿着火把照明。燭,火把。秉,持。

11.所以:用來......的。

12.經:儒家經典。

13.注:注解經書的文字。

14.“仲尼居”:《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開頭的文字。

15.疏:疏通原文意義并對舊注加以說明和發揮。

16.“燕寝”“講堂”:那些解經之家對“居”字,有的解釋為“燕寝”(閑居之處),有的解釋為“講堂”(講習之所),各執一端。

17.甯:難道。

18.機要:指書中的精要之處。

19.濟:成就,完成。

20.吾無間:我沒有什麼可批評的。間,間隙,空子,可乘之機。

21.十年一理 理:溫習

22.然:然而 23.益:好處,益處

24.為人:做人

25.明練:明白,通曉。

26.光陰:時間

27.學者:求學的人

28.行道:推行主張

29.固:同“故”,所以。

30.必:如果

31.兼美:兩全其美

32.學者:求學的人

33.散逸:分散,消失。

34.賢:勝過,甚于。

35.瞑目:閉眼。

36.補:彌補

37.猶:還

38.可:值得​

作品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的是為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别人炫耀,隻能向他人炫耀誇說自己的才學;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做官。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講論文章是賞玩春花;修身利行是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仍然不會遺忘。二十歲以後,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裡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當然。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孔子說:“五十歲時樣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

魏武帝、袁遺,到老時學習的更加專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習,最後名聞天下;荀子五十歲才開始到齊國遊學,仍然成為大學者;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後來終于當了丞相;朱雲也是四十歲才開始學《易經》、《論語》的,皇甫谧二十歲才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他們最後都成了大學者。

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後還未開始學習,就說太晚了,就這樣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麼也看不見,也夠愚蠢了。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手持火把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着眼睛什麼都看不見的人強。

學習風氣的興盛或衰敗,随社會風氣變化而變化。漢朝的賢士俊才們,都靠精通一部經書來弘揚聖人之道,上知曉天命,下貫通人事,他們中憑着這個特長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漢末風氣改變以後就不複如此,讀書人都空守章句之學,隻知背誦老師講過的話,如果靠這些東西來處理實際事務,大概不會有任何用處。

因此,後來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廣泛涉獵為貴,不肯專攻一經。梁朝從皇孫以下,在兒童時就一定先讓他們入學讀書,觀察他們的志向,到步人仕途的年齡後,就去參預文官的事務,沒有一個是把學業堅待到底的。即當官又能堅持學業的,則有何胤、劉?、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等人,這些人兼通文史,在洛陽城,我聽兌有崔浩、張偉、劉芳三人的大名,邺下還有位邢子才:這四位學者,雖然都喜好經木,但也以才識廣博而聞名。

以上的諸賢士,原本就是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這些人語言鄙陋,道德拙劣,互相之間固執己見,什麼事也幹不了,你問他一句話,他就會答出幾百句,若要問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麼,他大概說不到點上。邺下有諺語:“博士去買驢,契約寫了三大張,不見寫出個驢字。”

如果讓你以這種人為師,豈不令人喪氣。孔子說,“俸祿就在學習之中。”而今這些人卻在那些毫無益處的事情上下功夫,這恐怕不是正道吧。聖人的書,是用來教育人的,隻要能熟讀經文,粗通注文之義,使之對自己的言行經常有所幫助,也就足以在世上為人了;

何必對“仲尼居”三個字就要寫兩張紙的疏文來解釋呢,你說“居”指閑居之處,他說“居”指講習之所,争論雙方的依據又在哪?在這種問題上,争個你輸我赢,難道會有什麼好處嗎?光陰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們應當廣泛閱讀書中那些精要之處,以求對自己的事業有所助益。如果你們能把博覽與專精結合起來,那我就十分滿意,再無話可說了.​

學習目的

修身利行。

學習态度

年幼不失良機,年老不放棄學習。

學習方法

學習要博覽書中的精要之處,不要拘泥于細枝末節。​

作品點評

顔之推《勉學》這篇文章,用很高超的話語來感動人,如果把它放在自己的案頭,會時時警覺,把讀書當作一件大事來做。

這篇文章反複地告訴後學,情感真切,精粗具備,本末兼赅,凡是學習的人,都應該熟讀,力求弄通弄懂。

讀顔氏家訓-勉學,可以從中明白學習的訣竅。

求學是為了充實自己,決不可以向别人炫耀為務。古代的人是這樣,現代的人更要如此。

勉學,“勉”即為努力,“學”就是學習,标題的含義就是努力學習,就是本文的中心。​

閱讀指南

課文題目為“勉學”意為努力學習,“勉”的解釋是努力。第一段先是指出古今學者的學習目的不同,然後以種樹為喻,講論文章是春華,修身利行是秋實。不學習怎麼會陶冶身心,涵養德行呢?闡明了學習是為了“修身利行”。第二段論述的是一個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作者以自己背誦《靈光殿賦》為例,提出一個人“固須早教”;如若“失于盛年”,則“猶當晚學,不可自棄”。第三段談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作者認為,學習經文重在“使言行有得”,做到讀書、做事兩全其美,還要博覽機要。

寫作技巧

《顔氏家訓·勉學》開宗明義:“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任何一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學之所知,施無不達”,隻有通過學習,才能使自身的發展成為可能。“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在顔氏看來,學習的目的在于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在于加強道德修養、不斷進取向上,在于将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為社會創造财富。​​

作者簡介

顔之推(531~約590以後),字介,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 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任官四朝。曾擔任:國左常侍、黃門侍郎、禦史上士。公元548年,發生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在江陵自立,顔之推任散騎侍郎。公元554年,西魏攻陷了江陵,顔之推被俘,後來在北齊任官。此後在北周和隋任職。在420年—581年,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處世哲學,寫成《 顔氏家訓》一書用以告誡子孫。​

顔氏家訓

《顔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顔之推的傳世代表作。《顔氏家訓》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内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

全書共20篇,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以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對 儒學、文學、佛學、曆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可自己獨到的見解。

文章内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質樸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顔氏家訓》被推為家訓專著的“鼻祖”,該書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的總結,被後人譽為家教規範。書中闡述了他的觀點:要注重早期教育和後期勤奮,且學習不能自暴自棄。​

後世影響

《勉學篇》出自《顔之推·顔氏家訓·第八篇》​

《顔氏家訓》成書于隋文帝滅 陳國以後,隋炀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顔之推記述個人經曆、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緻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顔氏家訓》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特别是 宋代以後,影響更大。宋代朱熹之 《小學》,清代陳宏謀之《養正遺規》,都曾取材于《顔氏家訓》。不唯朱陳二人,唐代以後出現的數十種家訓,莫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顔氏家訓》的影響,所以,王三聘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從《顔氏家訓》之多次重刻,雖曆千餘年而不佚,更可見其影響深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