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

說明文

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它通過對實體事物科學地解說,對客觀事物做出說明或對抽象事理的闡釋,使人們對事物的形态、構造、性質、種類、成因、功能、關系或對事理的概念、特點、來源、演變、異同等能有科學的認識,從而獲得有關的知識。說明文的中心鮮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學性,條理性,語言确切生動。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征、本質及其規律性。[1]
    中文名:說明文 外文名:expository-writing 簡介:介紹事物、解說事理的文章 體裁:說明方法 特點:科學性,條理性,語言确切生動

特點

以說明為主是說明文與其他文體從表達方式上區别的标志。

在各種文章樣式中,說明文體是一種客觀的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說明文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實用價值。現實生活充分表明,說明文不是一種無足輕重的文章形式,而是運用範圍極為廣泛的常用文體,它與人們的生産、工作和生活的關系相當密切,而且由于社會生活的需要,說明文寫作正在大量湧現,并更多地融入到我們生活。(内容具有高度科學性;結構具有清晰的條理性;語言具有嚴密準确性)。

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為了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征,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麼”,還要說明“為什麼”。應用性說明文一般隻要求說明事物的特征,闡述性說明文則必須揭示出問題的本源和實質。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或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态、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中國石拱橋》屬于前者,它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說明中國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語言》屬于後者,文章科學地說明了物候學知識。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必須有相适應的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别、作比較、列數據(列數字)、下定義、作诠釋、打比方、摹狀貌、引用、畫圖表(作圖表、列圖表)等。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和寫作目的,選用最佳方法。采用什麼說明方法,一方面服從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選擇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種說明方法,還是采用多種說明方法,是采用這種說明方法,還是那種說明方法,可以靈活,不是一成不變的。

說明文雖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類文種,但若沒有其他表達方式(如叙述、議論、描寫等)的恰當配合,則無法圓滿地完成向讀者介紹事物、解釋事理的任務;而從學習寫作說明文的角度講,如果能确切了解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在說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準确使用叙述、議論等方式來輔助說明,說明文就能寫得有聲有色,文采斐然。

三要素

1.内容的嚴密性

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質和規律,給讀者以正确無誤的認識。n

2.說明的條理性

按時間順序寫和記叙文相似;按空間順序寫需注意觀察點,注意事物的表裡、大小、上下、前後、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邏輯順序寫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聯系,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n

3.語言的準确性n

表示時間、空間、數、範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确無誤。語言簡明,說明嚴密,擁有科學性和嚴謹性。

說明順序

說明要有順序,這是使說明内容條理化的必要條件。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叙的時間順序相似。空間順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裡、大小、上下、前後、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采用什麼順序,主要取決于作者所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時間順序容易表示清楚。寫建築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難讓讀者看明白。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正便于體現事理的内部聯系。

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是常見的說明順序之一。

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邏輯關系,或由個别到一般,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原因到結果等等一一介紹說明。不管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器物等,還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都适用于以邏輯順序來說明凡是闡述事物、事理間的各種因果關系或其他邏輯關系,按邏輯順序寫作最為适宜。

說明的邏輯順序,是指依據事物之間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确定說明内容先後的。事物之間的關系雖然錯綜複雜,但總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個别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據這些來安排說明内容的先後順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間的關系說清楚,将繁複的内容介紹得有條不紊. 邏輯順序主要分成12種——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一般、從結果到原因、從次要到主要、從部分到整體、從具體到概括、從本質到現象、從一般到具體。

時間順序

時間順序是文章常見的記叙、說明順序之一。

即按照事理發展過程的先後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凡是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離不開時間,如說明生産技術、産品制作、工作方法、曆史發展、文字演變、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等等,都應以時間為序。

時間順序在文章中使用恰當就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說明清楚,使讀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時間順序也是一種獨特技巧。

空間順序

空間順序,即是按事物空間結構的順序來說明 ,或從外到内,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這種說明順序有利于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說明某一靜态實體(如建築物等),常用這種順序。我們課本中的《核舟記》就是按照船體――船頭――船尾――船背的空間順序來寫的,并且還有梁衡的《晉祠》描寫聖母殿——圍廊——屋架——廊柱——屋頂——泥塑;《故宮博物館》按照先總後分的順序,先概括說明故宮建築物的總體特征,然後再具體介紹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幹清宮……禦花園,而在介紹每一座建築物的時候,則又按照先外後内、先上後下的順序。這樣安排合乎人們觀察事物的習慣,是所有順序中最合理的順序。空間順序,按空間部位的順序說明事物的構造或建築物的構造。這種順序常用于對群體事物的說明。

閱讀方法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傳授科學知識為根本任務,介紹事物,闡明事理,說明事物

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因此,閱讀此類文章,自然也應該抓住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來“說”的。例如初二第六單元《奇妙的克隆》一文,不妨來個這樣“三讀”:

一.讀抓綱--整體把握說明點

說明文寫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訴讀者某個事物或某個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識。而作者傳達的這個知識,就是說明點,也就是說明文的中心思想。那麼怎樣把握它呢?方法主要有三點: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題明确說明點。俗說“标題是文章的眼睛”,說明文的标題往往揭示了說明的中心。先看總标題:《奇妙的克隆》,可知是有關神奇的克隆技術的知識介紹,以揭開“克隆”的秘密;再看内容,全文用了四個小标題:克隆是什麼、克隆鲫魚出世前後、克隆綿羊“多利”、克隆技術造福人類。你隻要浏覽一下課文的小标題,就會對課文内容有個大體的了解。

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結構歸納說明點。一般說明文往往都會圍繞一個主要問題或内容進行說明,而有的說明文則需要我們把小說明點歸納起來,構成全文的說明點。例如《奇妙的克隆》采用的是并列式結構,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克隆,除了我們前面說的抓小标題外(或者假如像有的文章那樣就沒有小标題),我們也可以根據四部分的内容結構把它歸納出來。即克隆的含義、實驗、發展與好處等。

另外可抓住說明的順序弄清說明點。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順序的,人們認識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順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順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說明的中心。例如這篇課文主要是闡述事理的,無疑采用的是邏輯順序:先寫克隆的含義,接着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行文脈絡十分清楚,說明事理步步推進,文章的中心也就一目了然。

二.讀精析--細部研讨方法點

要想把事物事理說清說透,就肯定離不開說明方法。因此閱讀說明文,就應當抓住主要的說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種說明方法的聯系和作用,這樣才能比較準确地把握說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結構。我們不妨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可以先從全文上提領各部分的說明方法。不妨列出表格,以一覽無餘。

二是可以抓住重點段落,精要分析具體的說明方法。例如:在“克隆是什麼”一小節裡,作者為了說明“克隆”,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釋義和引用。舉例子:列舉植物、動物界當中的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釋義: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并作出解釋;引用:引入《西遊記》中孫悟空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克隆”是怎麼一回事,把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三.讀品味--捕捉咀嚼情感點

與其他文體一樣,說明文中也同樣“說”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這也正是我們理解課文所不可或缺的。《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學家談家桢寫的一篇科普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既要了解克隆這一科技成果,更要從中學習科學家在科學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斷攀登的精神,還要在此基礎上,對科學這把“雙刃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為了說明什麼是“克隆”,作者精心組織材料,把“克降是什麼”“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克隆技術如何造福人類”介紹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識介紹,而是融入自己的贊賞之情和嚴肅思考。具體地說,本文既向我們介紹了克隆科學知識,又展現了包括我國科學家在内的“科學精神”,同時又引領讀者全面地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閱讀時,我們就要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锲而不舍的态度與精神的句子,加以體味。

例如:

(1)用鲫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

(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隻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隻有一條幼魚度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厘米長的鲫魚。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并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确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内。

(4)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于生下了三隻小灰鼠。

(5)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解題方法

在閱讀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少同學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較強,但遷移能力比較弱,特别是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感到為難。這裡,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字不離詞

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準确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

道聽途說,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詞不離句

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在上下文中理解詞語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 執策而臨之 ,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在《範進中舉》一文中,範進中舉前面對胡屠戶的“教導”,稱“嶽父見教的是”。

至于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句不離段

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隻能狹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雲。隻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占着什麼樣的位置。

段不離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開頭方式

概述式

開頭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事物的概況,給人以總體形象。如《故宮博物院》是這樣開頭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這就是紫禁城。人們叫它故宮,也叫故宮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中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有五百多年了。

開頭介紹了故宮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稱、性質和年代。通過概述的介紹,我們可以大緻了解故宮博物院的概況。

描寫式

開頭描寫事物的特征或狀态,讓讀者有一個直觀的總體認識。如《中國石拱橋》開頭是這樣描述的: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裡說,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中國的詩人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卧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卧波”。

開頭描述石拱橋的重要部位“橋洞”的狀态特征,然後用神話傳說和詩人對石拱橋的描述補充說明這一特征。

設問式

開頭設問,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并有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的心态。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第一段。由描述紅花的鮮豔和美麗,自然提出“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問題,讓人們随作者的具體解說了解其原因,探尋其知識。

定義式

開始對事物下定義,提示事物内涵(本質特征)和外延(包含的範圍),讓人了解事物的本質。如《統籌方法》開篇是這樣定義事物的:“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它的實用範圍極其廣泛。”

結尾九法

(1)總結法

就是對說明對象說完後作總結的方法。《奇特的激光》的結尾,就用了這種方法:

“激光作為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奇特的光源,不僅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開拓新的科學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還啟發着科學工作者産生更多、更美妙的科學幻想:激光可能是打開無窮無盡的能源寶庫的鑰匙;激光可能使人類看到過去從來沒有見過的現象;激光可能成為宇宙航行的動力……當然,把這麼多的可能變成現實,需要經曆一段漫長的征途,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去探索。” 總結法結尾能把作者的目的、意圖等集中起來揭示給讀者,使讀者對全文有一個總的印象。

(2)感歎法。

就是對說明對象說完後表示深沉的感歎的寫法。如《楊樹》的結尾,就用了這種寫法: “……讓我們用一把把植樹鍬,在祖國的大地上寫出一篇篇八十年代的新‘白楊禮贊’吧!” 這一感歎用于篇末,具有很強的号召力,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3)展望法。

就是在說明對象說明完後對其未來進行展望的方法。《宇宙裡有些什麼》的結尾,就用了這種方法: “……今天,載人的宇宙飛船已經成功地實現了環繞地球的飛行,将來一定會揭露更多的宇宙秘密,加速人類征服宇宙的進程。” 篇末用展望法能給人以希望,能引起人們的聯想和想象。

(4)評議法。

就是對說明事物說明後加以評價和議論的方法。如《晉詞》的結尾,就用了這種方法: “晉祠,真不愧為我國錦繡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評議法用在篇末,對說明對象作個最終的評價,能有力地表達作者的愛憎感情,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5)号召法。

就是對讀者發号召的方法。《農作物抗病品種的培育》的結尾,就用了這種方法: “毫無疑問,要使農作物産量不斷地增加,不但需要不斷地研究培育抗病能力更高的優良品種,還要做到各個地區各種作物都有能抗不同病害的品種。這是植物保護工作者和育種工作者的一項重大任務。” 結尾用号召法能引起讀者的重視,對讀者産生作用。

(6)反問法。

就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或者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的一種方法。《蟬》的結尾,就用了這種方法: “什麼樣的钹聲能響亮到足以歌頌它那得來不易的刹那歡愉呢?” 結尾用反問法能加強氣勢,起強調作用,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邏輯力量。

(7)比喻法。

就是對說明對象采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的方法《從甲骨文到口袋圖書館》的結尾,就用了這種方法:“……它好象架設着一座座堅實的階梯,召喚着不畏艱辛的人們努力攀登。” 結尾用比喻法不僅生動形象,還能傳達深刻的寓意,給人以教育和啟迪。

(8)描述法。

就是對所說明的對象加以描述的方法。《雄偉的人民大會堂》的結尾,就用了這種方法: “我們花了一整天時間看完這座大廈的時候,萬道霞光灑在外面蒼翠的樹叢上,灑在杏黃色的牆壁上,灑在天安門的紅牆黃瓦上,放射出一片光輝燦爛的異彩。” 結尾用描述法,能借此表達作者的感情,能給人以形象的感染,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9)旁補法。

就是文章最後追加補充其不足的寫法。《看雲識天氣》的結尾,就運用了這種寫法: “……但是,天氣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自然有一定的限度。我們要準确的掌握天氣變化的情況,還得依靠天氣預報。” 旁補法有利于維護說明文的科學性和客觀性,能幫助人們準确地、正确地認識客觀世界。

考試相關

考題剖析

在中考現代文閱讀測試中,說明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各地中考試卷來看,說明文閱讀測試的考點有:1.認識并把握說明的對象,概括其特征;2.辨别與判定說明的順序;3.分析說明的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4.品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确性;5.整體理解說明的内容,正确篩選和提煉文中的信息;6.閱讀圖形,辯識表格,解說表格,或者根據文章内容設計表格;7.從結構上分析文中段落、句子的作用;8.聯系文章與生活實踐談自己的感悟、發現或創造、發明。

做好說明文的閱讀,首先要掌握說明文閱讀的相關常識,如說明文的類型(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常見的說明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常見的九種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别、作比較、下定義、作诠釋、摹狀貌、列圖表),說明文中句子在結構上的作用(總起、分說、總結、過渡、照應等),說明文語言的特點(前提是準确,有平實和生動兩種基本風格)等。其次要從整體着眼,準确地抓住文段的中心句、關鍵句,了解中心句與支撐句的關系,探尋文段的組合規律,概括文段内容。最後還要結合文段内容,運用聯想、想像、推理、印證等方法進行個性化表達。

說明文主要考查考生從文中準确獲取信息的能力,設題主要圍繞準确認讀、準确理解、準确篩選來考慮。

考題常設置幹擾性因素:(1)增減擴縮,就是對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動,通過增加某些字或減少某些詞語的辦法,擴大或縮小說明範圍。(2)魚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詞語或句子來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3)颠三倒四,是指設置選項時,有意将原文的句子關系打亂,造成理解的難度,如颠倒因果關系,攪亂先後次序。(4)無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維慣性,誘考生用想當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題的程序,有句順口溜:“先讀原文通大意,再讀題幹做标記,找出範圍對應句。”

先讀原文,完成3個任務:(1)了解文章大意,即說明的對象,各段之間的聯系,作者的見解及相關材料。(2)給段落标上序号。(3)給重要句子和關鍵詞語做上記号。

其次,讀題幹很重要,要給重要詞語做上标記。如1999年卷第1題,可做如下标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種假說,對這種假說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3标記。第一處是命題點所在的位置,第二處是試題考查的内容,第三處是選擇答案的标準。

第三,找出答題的範圍和對應句是答題的實質性階段。一般來說,答案的檢索區間應在命題點的附近,如第1題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對應句更重要了,可以說找到了對應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較選項找出差異是最後一步,即完成答題。如第1題B項說:“比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範圍裡發生了變化。”漏了“調節性”幾個字,與文章原意不合。

典例解析

走進森林

張志毅

①森林是以樹木為主體的許許多多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森林裡蘊藏着豐富的資源,森林資源按自然屬性可劃分為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兩大類。其中生物資源又可分為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三類。植物資源包括林木資源(喬木、灌木和子)和非林木資源(藻類、地衣、苔藓、蕨類和其他種子植物等);動物資源主要包括哺乳動物、爬行動物、森林昆蟲、鳥類和魚類等;微生物資源主要包括各種菌類、支原體、衣原體等。非生物資源主要是指支撐森林生物的林地土壤、水分等資源。可見森林是地球上一個豐富多彩的大資源庫,而且其主要部分即森林生物資源部分,是可以持續利用的可再生資源。

②森林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同時,森林還具有維護地球生命、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生态價值。

③森林可以給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木材産品和林副産品。木材産品主要包括原木、鋸材、紙漿材、人造闆材等;林副産品主要包括森林動物與微生物提供的各種産品等。為人類提供這些産品無疑是森林的重要功能。

④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調節器。森林可以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使無機物轉變為有機物,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紐帶,對保持生态系統的整體功能起着中樞和杠杆作用。可以說沒有森林就沒有生态平衡。

⑤森林能夠有效地涵養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森林憑借龐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葉層和發達的根系,能夠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減輕地表侵蝕作用。據測算,5萬畝森林的蓄水量約有一百萬立方米。在森林被破壞或無森林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許多河道和水利設施不斷受到泥沙淤積,經常造成水災。

⑥森林能夠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地球上的500~3000萬種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⑦森林能夠有效地緩解“溫室效應”。由于近代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不斷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溫室效應”。每公頃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噸二氧化碳,同時放出15~30噸氧氣。

⑧據有關專家研究,一公頃森林平均每年能吸引700多千克的二氧化碳,可減輕工業酸雨的危害;城市中路旁的林帶可以阻擋沙塵,滞塵率高達70%~90%。同時林帶還有降低噪聲的作用,噪聲經過30米寬的林帶可降低6~8分貝。

⑨森林能産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又有巨大的生态環境效應,這是任何其他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1.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對森林的價值進行說明的?

2.根據對第①段的理解,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寫相應的内容。

(1)生物資源:植物資源、________ 、微生物資源。

(2) _________:林地土壤、水分等。

3.文章第⑤段中畫線句子列舉數字進行說明有什麼作用?

4.第⑦段畫線句子中的:“緩解”改成“消除”可以嗎?為什麼?

5.文章第⑧段畫線處應填寫的表明這段文字說明中心的句子是什麼?請寫在下面。

6.據報道,中國土地沙化正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展,相當于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防治土地沙化勢在必行。請你結合森林的作用,為治理土地沙化拟一條标語。要求語言簡潔,有感染力。

(河北省2004年中考試題)

[解析]

第1題考查對文章整體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隻需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或是總括句即可。參考答案為:森林能産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又有巨大的生态環境效應。(或是森林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同時,森林還具有維護地球生命、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生态價值。)

第2題考查信息篩選能力。解題思路是:依據題意,确定信息篩選範圍是第①段文字,再從中提煉,濃縮有效信息。參考答案是:動物資源 非生物資源

第3題考查對語言材料作用的評價能力。仔細通讀全段,你會發現畫線句子是全段中心句“森林能夠有效地涵養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支撐句,是圍繞“涵養水源”進行的具體說明,于是答案可以組織為:具體而準确地說明了森林在涵養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意相同即可)

第4題考查對說明語言的理解能力。這種題型一般要先解釋它準确地說明了什麼内容,然後分析删除或替換以後的結果,最後總結答案。參考答案為:不可以,森林隻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輕溫室效應;不能吸收所有溫室氣體,使溫室效應消失。(意思對即可)

第5題考查對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這道題關鍵是要概括準确、全面。通讀全段就會發現後面的文字主要寫了森林的兩個作用:淨化空氣,降低噪音。這樣文段的中心句可以概括為:森林能夠有效地淨化空氣和降低噪音。

第6題這是一道開放性的試題,對知識的儲備要求較高,答題時先要考慮文段的内容,再結合自己的知識積累,發揮想象,盡量寫出新意。答案很靈活,隻要與森林的作用和防治土地沙化二者有關,語言簡潔、精辟、生動,均可得分。例如:建生命之綠洲,防土地之沙化。

語言品析

品析1

對整篇文章語言的品析,一般從二個角度談:A、準确;B、形象生動或簡明平實。

A是一般說明文的共同特點。B是針對不同語言風格的角度談。這種評析整篇文章語言特點的題目,一定要結合文章具體内容談,比如可以選擇一句話為例子。

規範性的答題格式如下: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語言準确/生動形象/簡明平實的特點,如“……”一句,就準确、生動形象、簡明、平實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這樣的例子文章中還有很多。

品析2

對具體篇、句、詞的評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字詞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點字詞有何作用?B、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C、加點詞語能否删去?

這種題目往往要結合說明語言的準确性(有時是體現語言生動性)的特點答題。第二種題型還要在答題中比較二者的區别。第三種題型還要加上“删去後不符合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或“與客觀事實不符合”之類的表述。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與實際相不符,用了這個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确性”

寫法分析

1、結合說明方法談

規範性的答題模式如下:

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說明……(作用:參考前面說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結合表達方式談

記叙、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情、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那麼,從這個角度分析說明文的寫法,答題的規範性格式如下:

這篇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從“記叙、描寫、抒情、議論”根據内容選擇),如……(具體舉例),就是……(表達方式)的運用,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

閱讀重點

明确說明對象

閱讀事物說明文,不管是整篇還是整段,都要首先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說明的是什麼事物,即說明的對象是什麼;閱讀事理說明文,要弄清文章說明了什麼事理。

如何找準說明對象呢?

1、看題目,不少題目都表示說明的對象。如《中國石拱橋》一文。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說明文往往運用這種句子來突出所要說明的事物和特征。

抓住事物特征

介紹事物的形狀、性質、構成,解說事物的成因、功用、關系等。都必須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謂“特征”,就是一事物區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質。那麼,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也可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标題着眼。有的标題在指出文章說明對象的同時,指出其特征,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一文,标題指出說明對象“人民大會堂”,也指出其特征“雄偉”;有的标題用設問句的形式,引導讀者有針對性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如《食物從何處來》一文,标題指出說明對象“食物”,同時引領讀者閱讀課文,不難看出“食物是一種能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一句點明了“食物”的特征是“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有的标題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如《天氣陛下》一文運用拟人的修辭方法稱天氣為“陛下”,生動有趣地說明了天氣的威風。

第二,從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紹了有關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後歸納小結。有的事物的本質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來了,閱讀時要找出這些關鍵句。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和“中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曆史”兩句,就點明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曆史悠久。又如《蘇州園林》一文中“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一句,概括了蘇州園林的特點“圖畫美”。有的說明文沒有明顯的關鍵句,閱讀時更須要細心琢磨,從中加以提煉。例如:“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橋面用石闆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态萬狀,惟妙惟肖。”這段文字沒有關鍵句,但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和生動形象的描寫。例如:拿兩岸的河堤常被沖毀與這座橋從沒出過事作比較,是為了說明盧溝橋“結構堅固”的特點;用排比、拟人的修辭方法描寫柱頭上石刻獅于的情态,是為了說明盧溝橋“形式優美”的特點。

歸納說明方法

閱讀說明文時,邊讀邊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說明方法,然後總結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進而分析這些說明方法對準确說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逐段概括要點

概括要點時,要重視首括句、尾結句或提問式語句的作用,重視給概念下定義或解說的語句的作用。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勾畫出來。概括要點時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簡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點的基礎上,用“同類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幾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連綴起來,就能比較清楚地顯示出全文的說明順序了。使用什麼說明順序,還要看說明的對象。一般來說,說明事物的演變發的,用時間順序;說明建築物的,用空間順序;介紹高科技産品或說明事物間的聯系的,用邏輯順序。

把握中心

在理清說明順序的基礎上,分析段與段、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結構了。如是總—分式的結構還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麼原則組合的,是并列,是遞進,還是包含有總分關系。遞進式結構要着重分析各層意思是怎樣逐步深入展開的,是由現象到本質,還是由個别到一般,或是從結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結構後,最好能畫出結構示意圖。說明中心就是歸納出一篇說明文說明了被說明事物的怎樣的特征,或闡釋怎樣的事理。在理清說明順序、把握文章結構的基礎上,再歸納說明中心也就不難了。

語言準确性

準确是說明語言的特點。分析說明文語言,就是看遣詞造句是怎樣準确說明被說明事物的特征的。

要注意分析關鍵詞語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