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獸

中國神獸

神話傳說中的生物
華夏神州萬物皆有靈性,在廣瀚三界之中,出沒着一些極富靈性的神獸,它們有着不為人知的神奇力量,一直是三界諸神喜愛的寵物,神獸的出現能給世人招來幸福,化解戾氣。雖然,尋常人一生也難得一見,但是自古以來,還是流傳下來許多關于它們的傳說。中國古代神獸是指以上古六神為代表的皆可見于中國經典中的生物。這些生物來無影去無蹤,但在中國古典書籍和傳說故事中經常講到,現代普遍的科學說法是這些神獸是現實中的動物組合而成的形象。某些古代神獸在中國的占蔔術中有重要的地位。[1]
    中文名:中國神獸 外文名: 來源出處: 拼音:zhong guo shen shou 别名:聖獸、瑞獸 包括: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應龍

青龍(qinglong)

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青龍是四靈之一,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屬木,和其它三種一樣,出自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的總稱: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象成為龍的形象,因位于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傳說龍生九子,都不像龍的說法:大兒是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二兒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三兒是嘲風:是隻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鲸魚,一但鲸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吓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狀,以令銅鐘格外響亮。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随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六兒是霸下:又名赑屃,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八兒是負屃: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九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随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白虎(baihu)

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财緻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它是四靈之一,也是西方的代表、五行屬金,和其它三種一樣,來自廿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因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東西,又是可敬的東西。可怕的是,它會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無比,能夠避邪。而在一些古書中,如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畫虎于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抟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擊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古人還認為白虎是一種祥瑞:‘德至鳥獸’。

朱雀(zhuque)

朱雀是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三輔黃圖》所謂的“天之四靈”之一。從先秦時代開始它就是代表炎帝與南方七宿的神獸,而到了漢代五行學說開始興起,它的象征含義又多了丙丁與夏季。

很多人将其認為是鳳凰或是鳳凰的一種,但實際上朱雀與鳳凰存在極大的不同,且作為天之四靈與四方星宿之一的朱雀比禮記四靈之一的鳳凰更加尊貴。亓鑫銘所著《泛亞論》稱古越國以朱雀為圖騰。

它的最初起源,目前尚無定論,以文物考查的話,根據對殷墟出土蔔辭中天象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的考證發現,在殷商早期的甲骨文上已有朱雀等四象的形象産生。随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記錄了完整的二十八宿與的名稱,朱雀等四象之名當然也赫然在列了。

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一直以來也是中外學者感興趣的話題。

玄武(xuanwu)

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蔔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蔔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祖先,将答案帶回來,以蔔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蔔即‘其蔔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玄武是四靈之一,也是北方的代表、五行屬水。它和其他三靈一樣,出自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而古時後的人對玄武它的解釋有以下的數種,‘玄武’即龜。”。《太上黃箓齋儀》卷四十四稱北方玄武星君為:“鬥宿天廟星君,牛宿天機星君,女宿天女星君,虛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錢星君,室宿天廪星君,壁宿天市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北方玄武,太陰化生,虛危表質,龜蛇台形,盤遊九地,統攝萬靈,來從吾右。”同時,道教也将其用于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剛。”《經》雲:上善若水。非鉛非錫非衆石之類,水乃河東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藥不可暫舍,能養育萬物,故稱玄武也。

麒麟(qilin)

麒麟文化是漢族傳統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是中國舊時生育民俗。傳說麒麟為仁寵,是吉祥的象征,能為人帶來子嗣。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于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意謂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雖僞說,實為“麒麟送子”之本,載于王充《論衡·定賢》及晉王嘉《拾遺記》。民間有“麒麟兒”、“麟兒”之美稱。

南北朝時,對聰穎可愛的男孩,人們常呼為“吾家麒麟”。此後“麒麟送子圖”之作。作為木闆畫,上刻對聯“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以此為佳兆。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

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見徐卿二子多絕奇。感應吉夢相追随。孔子釋氏親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兒。”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湖南》引《長治新年紀俗詩》:“婦女圍龍可受胎,癡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及紙龍好,能作麟麟送子來。”原注:“婦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龍燈到家時,加送封儀,以龍身圍繞婦人一次,又将龍身縮短,上騎一小孩,在堂前行繞一周,謂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屬于龍族,此乃以龍燈代麒麒者。

鳳凰(fenghuang)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鹍雞等,在西方神話裡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并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并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磐”。如此周而複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征是:“雞頭、燕颔、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甯。”《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箫笙,音如鐘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锵锵。

獬豸(xiezhi)

古代神裁制度下産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也稱解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着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将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堯的刑官臯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着獬豸裁決,均準确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而“廌”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到“法”,“廌”字雖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并沒有消失。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等記述之外,考古發現,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曆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頭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禦史帶着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臯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禦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征。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吼(hou)

吼也是古代的一種異獸,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蓋吼溺着體即腐,《偃曝馀談》有載。犼又名望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傳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

白澤(baize)

昆侖山上的神獸,著名的神獸,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很少出沒,除非當時有聖人治理天下,才奉書而至,《軒轅本紀》有神獸白澤的故事:“黃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于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于萬物之情。因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

夔(kui)

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隻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隻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争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制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裡,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禺疆(yujiang)

禺疆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風,将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

猰貐(yayu)

猰貐,又稱為窫窳。傳說猰貐曾是天神,是燭龍的兒子,窫窳原本老實善良,但後來被名為危(乃二十八宿之一,鳥頭人身的形象,手持木杖)的神所殺死,天帝不忍心看燭龍傷心,就讓他兒子複活了,可沒想到,複活後,變成了一種性格兇殘,喜食人類的怪物。關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據說由于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後羿将它殺死。

禍鬥(huodou)

禍鬥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為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并且噴出火焰。禍鬥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說法稱禍鬥吞食火,并且排出帶火的糞便。假如母狗在受孕一個月以後被流星的碎片擊中,那麼她生下的就不是普通的狗,而是禍鬥。禍鬥的外形和一般的狗沒有什麼兩樣。不過他通體的毛都是黑色,并且泛出特殊的光澤。有少數禍鬥,尾巴尖上是開叉的,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麼特異的地方。事實上,僅憑外表,你無法從他們的外形上覺察出任何異樣。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擔任火神助手的工作,有時火神因為某些原因離職,禍鬥甚至要接手神的職司。

饕餮(taotie)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鈎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注解,這裡說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于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彜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内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面盤踞狀,身軀拱起,頭着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因富貪欲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缙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九頭鳥(jiutouniao)

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說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有些傳說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隻翅膀互相擠兌、導緻全都派不上用場。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為“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群居。

窮奇(qiongqi)

窮奇是中國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為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并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為窮奇。但是,窮奇也有為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為“大傩”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為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gonggong)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于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颛顼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颛顼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此外還有一說,謂共工是堯的大臣,與驩兜、三苗、鲧并稱“四兇”,被堯流放于幽州。《書堯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山海經.海内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三足鳥(sanzuniao)

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神話中說,太陽裡有金黃色的三足烏鴉,古代人們就把“金烏”作為太陽的别名,也稱為“赤烏”、“三足鳥”。人們敬仰太陽,三足鳥也被作為祥瑞的象征來崇拜。據說由于三足鳥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緻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後羿将所有三足鳥射殺,結果後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隻有一個并且在傍晚落下。

渾沌(hundun)

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蕪經》:“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罴(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也作混沌,傳說它形狀肥圓、象火一樣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

畢方(bifang)

畢方,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火災之兆。畢方的名字來自子和木頭燃燒時發出的噼啪聲響,它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樹木中。畢方的外形象丹頂鶴,但是隻有一條腿(一說為隻有一隻翅膀),身體為藍色、有紅色的斑點,喙為白色。畢方不吃谷物、吞吃火焰,據說畢方的出現預示着大火。而傳說黃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時,乘坐着蛟龍牽引的戰車,而畢方則伺候在戰車旁。

燭龍(zhulong)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又名燭陰,也寫作逴龍。人面龍身,口中銜燭,在西北無日之處照明于幽陰。傳說他威力極大,睜眼時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閉眼時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認為,燭龍為北方龍圖騰族的神話,其本來面目應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蛻變而來。其産生晚于女陰崇拜時代。《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風雨是谒。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又《海外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梼杌(taowu)

原本隻是令人害怕厭惡的惡人,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诎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嚣,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 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梼杌。”已然是一派怪異扭曲的形象,與其說是魔獸不如說是生化實驗失敗核洩漏的産物。

重明鳥(chongmingniao)

在《拾遺記》中說,堯在位七十年,有積支之國,獻重明鳥—雙晴在目。狀如雞,鳴似鳳。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飛。能抟逐獸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或一年來數次,或數年都不來。國人都全灑掃門戶,以留重明。如重明鳥未到的時候,國人或刻木,或造銅像,為此鳥的形象,放在明戶之間,則魑魅之類,自然退伏。所以到了現在,都刻木像、造銅像或畫圖像,故現在畫雞于門上。

橫公魚(henggongyu)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卻邪病。《神異經(北方荒經)》有載。

火鼠(huoshu)

火鼠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現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髒了用火一燒就可變幹淨)。《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