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府巡撫

八府巡撫

古代官職名稱
八府巡按并不是指真正的八府。八府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職官,臨時由朝廷委派監察禦史擔任,分别巡視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見于戲曲、小說,民間多視為清廉而有權勢的大官。[1]
  • 别名:八府巡按,督察禦史
  • 名稱:八府巡撫
  • 設立朝代:明清叫都察院
  • 主管工作:巡視各省,考核吏治
  • 等級:明朝監察禦史正七品,乾隆十七年并定從五品
  • 性質:監察部門
  • 職權:無固定管理區域
  • 品級:無具體品級

官職簡介

帝制時代其實沒有“八府巡按”這個官名(完全出自舊時戲劇)。明、清兩朝都設有中央監察部門,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個總督轄區為一道)監察禦史,非固定職官,臨時由朝廷委派擔任,分别巡視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實際上是個禦史,而且是最低級别的禦史,正式的叫法可以稱“侍禦史”。從這個禦史的“禦”字,可看出擔任這一官職的最初都是最高統治者皇帝(君主)身邊的人,本為皇帝的耳目和工具。至明清市民文化興起,戲劇、小說等文學作品引用時,将其改成“八府巡按”,代指民間百姓視為清廉而有權勢的大官。

朝代細分

帝制時代沒有“八府巡按”這個官名(完全出自舊時戲劇)。明、清兩朝都設有中央監察部門,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個總督轄區為一道)監察禦史。

明制

監察禦史正七品。在外巡按,北直隸二人,南直隸三人,宣大一人,遼東一人,甘肅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清軍,提督學校,兩京各一人,萬曆末,南京增設一人。巡鹽,兩淮一人,兩浙一人,長蘆一人,河東一人。茶馬,陝西。巡漕,巡關,宣德四年設立鈔關禦史,至正統十年始遣主事。攢運,印馬,屯田。師行則監軍紀功,各以其事專監察。而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按臨所至,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諸祭祀壇場,省其牆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視倉庫,查算錢糧,勉勵學校,表揚善類,翦除豪蠹,以正風俗,振綱紀。如明代巡按北京西城禦史袁可立就曾抗旨斬殺了跋扈殺人的弄臣,案件震驚朝野。

清制

十五道掌印監察禦史在乾隆十七年并定從五品。滿、漢各一人。巡按禦史尋置尋廢,沒有定制。

所以,巡按是都察院派到各道的監察禦史,明時正七品,清時從五品(清時有過變動,但系主流定制)。明制條件下,一道遠多于八俯,完全不存在“八府巡按”;清制條件下,監察禦史作為巡按出差,剛好巡視“八俯”,則系巧合。“八府巡按”常見于戲曲、小說,民間多視為清廉而有權勢的大官。這點沒有問題。也有人認為八府指福州、建甯、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個地區。

巡撫的來曆

1)明代宣德、正統時流民問題逐漸嚴重,各地農民的反抗時有發生,政府的賦役來源也受到影響。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隸等地巡撫,正是在這一形勢下設置的。

(2)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級政治體制。宣德、正統以後,文官集團勢力的擴充和軍人集團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又使三司條條分割、運轉不靈。另置巡撫,反映出統治集團堅持中央集權、地方分權原則的願望。

(3)巡撫又是應提高統治效率、整肅軍備的需要而産生的。通過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務和對原有機構進行某些改革來整饬吏治、革除積弊,已成為曆代雖然不自覺卻又經常性的措施。

巡撫的職能

明代巡撫的設置,有其明顯的階段性,總的趨勢則是逐步地方化和制度化,即由中央的派出大員向地方的軍政長官轉化,由臨時性的差遣向永久性的機構轉化。

巡撫設置的嘗試期

宣德、正統時期,是明代巡撫設置的嘗試期。其特點是,一般以某項特殊性差遣為過渡。先有專責,兼為巡撫的情況,在宣德、正統時有很大的普遍性。胡概、周忱曾相繼巡撫南直。宣德八年,對巡撫的基本職責,也開始有了較為明确的規定。

巡撫與鎮守并設階段

巡撫之外,又有鎮守,始置于英宗即位之初。因而在許多地方出現了巡撫與鎮守并設的局面。在英宗即位後的不到五個月,江西、湖廣、河南、山東、陝西諸省和甯夏、甘肅、遼東諸邊均設置了文臣鎮守,與巡撫并稱“鎮巡官”。景泰四年後,各地鎮巡官陸續向都察院系統遷轉,皆稱“巡撫都禦史”。巡撫考滿,可望“回院”主持兩京都察院事務。

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

景泰至正德,是巡撫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時期。英宗複辟後,鎮、巡合一,并保留了鎮守久駐一地及更代原則,使巡撫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前進了一大步。巡撫編制的歸屬從景泰開始趨于劃一。

巡撫資格的逐漸制度化

自成化、弘治以後,巡撫均于兩京各寺卿、少卿,大理寺丞,資曆較深的給事中、禦史、郎中,以及在外之布政使、按察使、參政,資曆較深的兵備副使、上等知府内推升。原職高者為副都禦史,稱巡撫某處右副都禦史;原職卑者為佥都禦史,稱巡撫某處右佥都禦史(張璁《論館選巡撫兵備守令》,載《明經世文編》卷一七七),如“巡撫登萊等處地方贊理征東軍務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禦史袁可立”(《朝天錄》)稱謂即是。

巡撫與京師的聯系也相對減弱。景泰元年,巡撫與所有外官一樣,得攜家眷赴任,從而減少了巡撫與京師的個人瓜葛。成化二十二年廢止了巡撫赴京議事的規定,等于承認了巡撫的地方化。

巡撫地方化、制度化的完成

至嘉靖,巡撫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已經完成,并形成了四種不同的類型。

(1)居三司之上,為各省最高權力機構。明代全部十三個布政使司均設定員巡撫,三司屬其管轄。這一類型,是明代巡撫的主流。

(2)加強對邊境地區的管轄,為新省區建制的開端。這類巡撫主要設在邊境地區,又多在原有的行都指揮使司的基礎上發展而成,以遼東、甯夏、甘肅為典型。英宗即位後增設文臣鎮守(天順以後改稱巡撫),逐漸由軍事單位過渡為行政單位。

(3)組成特别區。這類巡撫主要設置在數省交界、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以南贛、鄖陽為典型。

(4)組成戰區。這類巡撫有兩種情況。一是設置于原來的邊境重鎮,如宣府、大同等,有相對的穩定性;二是根據戰事的發展臨時增設,事平則罷,如崇祯時為抵抗後金而設置的密雲、登萊等巡撫。但登萊巡撫自陶朗先、袁可立以後繼有十四任,直至明亡。

官職形象

八府巡按的形象多為正義的,這可以理解為百姓對官吏們公正廉明的一種渴望、期盼有廉明的官員來管一管他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百姓希望吏治清明的一種表現。

正義形象

在小說和舞台上的官員中,最受人們歡迎的是監察禦史和八府巡按,因為他們總是不畏權貴,乘公執法的清官,明代的海瑞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們從《玉堂春》之類戲劇裡看到了不少這類故事。那情節往往是,地方官貪贓枉法,老百姓沉冤莫白;幸而蒼天有眼,落難的書生金榜題名,做了“八府巡按”,銜王命而臨州郡,于是雲開日出,善惡果報不爽,人間大團圓。

反面形象

《金瓶梅》是我國明代的長篇世情小說,作品通過西門慶的社會活動,反映了上自朝廷下至市井,官府權貴與豪紳富商狼狽為奸、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的現實,從客觀上表明了社會的無可救藥。毛澤東曾評價《金瓶梅》描寫了真正的明朝曆史。小說中,戲份不多的蔡、宋兩禦史,貪财好色買官賣官,絲毫不見前面戲文裡塑造的清廉正直禦史大人形象。

第三十六回,寫一個名叫蔡蘊的寒家子弟中了狀元,立刻認太師蔡京做了幹爹。蔡狀元要回鄉,太師的管家翟謙就提醒他可以順路結交西門慶。于是,蔡蘊拉着同行的安進士就來到了西門慶家裡,西門慶竭盡所能地招待,令其喜出望外,臨别時還各送厚禮。

到第四十九回,新科蔡狀元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巡鹽禦史到江南巡查鹽政,路過山東。西門慶讓家人出郊五十裡迎接到新河口,并把蔡禦史接到了自己家裡。大張宴席之外,西門慶為蔡禦史安排了兩個妓女,先命她們陪酒下棋。下了兩盤,蔡便聲稱“夜深了,不勝酒力了”,并自顧“走出外邊來”。西門慶沒有察覺其“急色”的心理,看了看,“月色才上”,便道:“老先生,天色還早哩。”蔡隻得又“立飲一杯”,随即道:“今日日酒太多了,令盛價收過去罷。”一副猴急的模樣躍然紙上。

除此之外,這位禦史大人嫖妓同時還不忘酸文假醋一把,對西門大官人更是感恩戴德。西門慶安排蔡禦史嫖妓,蔡便拿古人的風流韻事來遮掩自己内心的些許不安:“恐我不如安石之才,而君有王右軍之高緻矣。”拿自己與一代名相謝安相比,把目不識丁的西門慶比作王羲之,可謂荒誕絕倫了。待與妓女已經“鋪陳衾枕,俱各完備”了,這個蔡禦史忽然覺得自己的“風流”還沒充分表現出來,便暗示對方索題,然後“乘興”題寫七絕一首。尾聯為:“邂逅相逢天未晚,紫薇郎對紫薇花。”“天未晚”分明映照着前面他口口聲聲的“夜深了”,是不露痕迹的諷刺;而後一句拿狀元與妓女作對,既是極辛辣的嘲諷,又表現出狀元、禦史的真實貨色。特别有意思的是,蔡禦史還對西門慶講:“賢公盛德盛情,此心懸懸。若非斯文骨肉,何以至此……倘我日後有一步寸進,斷不敢有辜盛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