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菌

食肉菌

醫學術語
食肉菌,又稱為噬肉菌,它并非單一細菌,而是指會引起“壞死性筋膜炎”的一些混合病菌,其中最常見的緻病原有化膿鍊球菌、創傷弧菌,其他的病菌還有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等。因這些病菌感染皮下的筋膜引起發炎,臨床病程快速而嚴重,死亡率高,所以才被冠上“食肉菌”的名稱。[1]
  • 中文名:食肉菌
  • 外文名:
  • 别名:噬肉菌
  • 英文名:flesh-eatingbacteria
  • 季節分布:四季
  • 傳染病:是
  • 就診科室:傳染科
  • 類型:由不同細菌引發的壞死性筋膜炎
  • 入侵方式:傷口入侵皮下筋膜
  • 預防方式:妥善消毒及包紮傷口

名稱由來

食肉菌(flesh-eatingbacteria)并非單一細菌,而是指會引起“壞死性筋膜炎”的一些混合病菌,其中最常見的緻病原有化膿鍊球菌和創傷弧菌,其他的病菌還有葡萄球菌、大腸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等。因這些病菌感染皮下的筋膜引起發炎,臨床病程快速而嚴重,死亡率高,所以才被冠上吓人的“食肉菌”名稱。

曆史

奪命食肉菌并不是什麼新菌種,據報載,早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已曾描述食肉菌的症狀。

1884年,法國病理學大師巴斯德再進一步發現一名女性身上出現食肉菌的蹤迹,成為現代同類文獻的先驅。1924年,中國協和醫院就發現了20多例的“食肉菌”患者。

美國2002年拍攝的恐怖片《屍骨無存》,講述的就是病人在短時間内被這種可怕細菌“吃”掉的恐怖情景。

病症

食肉菌早期的病征和流感相似,包括發熱、肌肉酸痛、咽喉疼痛等等。跟着,患者皮膚的傷口會越來越痛,體溫會越來越高,肌肉和身體組織開始受到破壞。血壓可能下降,影響血液循環,進一步使身體組織壞死。

危害

食肉菌的可怕之處就是毒性太強,抵抗力差的人根本無法抵禦。它在人不經意時就襲擊到人的體内,可能是你在花園裡割草時不小心劃破傷口的時候,也可能是在你洗蝦子,被蝦鉗戳了一下手的時候,甚至是被一些微小昆蟲叮咬,食肉菌都可以從這些小小的傷口進入人體吞噬着生命。

這種病菌非常容易在海鮮上出現,垂釣、潛水或是在街市買海産,都有機會感染食肉菌,但在衆多感染途徑中,吃生蚝風險最高。如果不小心被買回來的海鮮弄傷了手,記住記住,要馬上用消毒藥水清潔,不可随意處理,這種病菌會侵蝕你的肌肉,嚴重的話可能會在24小時之内将你緻命。

此外,人感染“食肉菌”,未必就會出現嚴重病發。患者的皮膚及脂肪可能隻會出現所謂“蜂組織炎”,病情一般較輕,但若病情拖延,病人可患上“壞死性筋膜炎”。病人患病的嚴重程度,往往取決于個人體質,若本身免疫力較差,譬如有肝髒問題或糖尿病,易出現比較嚴重的感染。

病例

“食肉菌”病例在世界各地均有病例報告。

食肉菌僅在美國一地,一年就會奪去1500個人的生命,在中國,20世紀70年代也有不到100例的記載。

2010年8月10日,據香港《文彙報》網站報道,美國馬裡蘭州一名36歲的母親于2005年開始遭到“食肉菌”感染,(又稱壞死性肌腱筋膜炎),脾髒、膽囊、盲腸、部分胃部和腸髒被侵蝕一空,病情初期,她甚至可看見自己暴露在外的内髒。為對付食肉菌,她與病魔搏鬥了5年,估計醫療金額高達500萬美元,終于戰勝了病魔。

治療及預防

治療方式

1、使用抗生素治療;

2、動手術切除壞死的身體組織;

3、在痊愈後用物理治療幫助患者的肌肉恢複力量。

預防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專家指出,食肉菌可由不同的細菌引緻,最常見的是甲類鍊球菌,創傷弧菌也可以引緻壞死性筋膜炎。

創傷弧菌通常存在于溫暖的海水中。環境性因素,如溫暖的海水,能增加貝殼類海産(如蚝、蚬及青口等)内創傷弧菌的數目,但很少引起人類皮膚發炎感染。不過,免疫力低下的人,如糖尿病患者、慢性腎病患者及肝病患者等則要小心,若被這些海産刺傷皮膚,緻病菌可從傷口入侵。

所以,如在處理海鮮時弄傷手,應即時以清水沖洗傷口。如出現受感染的病征,如皮膚紅腫、疼痛、發熱等,應立即求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