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

赤松

植物
植物名。松科松屬,常綠喬木。高可達四十公尺,樹皮與嫩芽皆赤褐色,針狀葉。雌雄同株,雄花黃,雌花紫。毬果卵圓形,種子有披針形的翅,以便散播。木質堅韌,可供建築、造紙之用,樹脂可作松香,葉可提煉化工原料。分布于中國、日本、韓國等。[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學名:赤松
  • 拉丁學名: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
  • 别稱:日本赤松、灰果赤松,短葉赤松
  • 英文名:Japanese Red Pine
  • 界:植物界
  • 門:裸子植物門
  • 綱:松杉綱
  • 目:松杉目
  • 科:松科
  • 亞科:松亞科
  • 屬:松屬
  • 亞屬:雙維管束松亞屬
  •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朝鮮、蘇聯

釋義

詞目:赤松拼音:chì sōng

拉丁名: 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赤松

拼音: chì sōng

注音: ㄔˋ ㄙㄨㄥ

引證解釋

1.即赤松子 。(1)《楚辭·遠遊》:“聞 赤松 之清塵兮,願承風乎遺則。”《韓非子·解老》:“ 赤松 得之,與天地統。” 漢 王充 《論衡·無形》:“ 赤松 、 王喬 ,好道為仙,度世不死。”參見“ 赤松子 ”。(2)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落帆 金華 岸, 赤松 若可招。” 王琦 注引《太平寰宇記》:“ 金華縣 有 赤松澗 , 赤松子 遊 金華山 ,以火自燒而化。”又引《浙江通志》:“ 金華縣 北有 赤松山 ,相傳 黃初平 叱石成羊處。 初平 号 赤松 ,故山以是名。”參見“ 赤松子 ”。

2.亦作“ 赤誦 ”。複姓。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八:“吾姓為 赤松 ,名 時喬 ,字 受紀 。”《宋書·符瑞志上》作“赤誦”。

3.常綠喬木,樹皮較薄,淡黃紅色。木材質粗,較堅韌,供建築、造紙等用,樹幹可采松脂。又為觀賞樹。

概述

植物名稱: 赤松

别名: 日本赤松

英 文 名: Japanese Red Pine

科名: 松科

屬名: 松屬

适應地區: 華東及北部沿海地區、北亞熱帶落葉、長綠闊葉混交林區東部

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沈陽、葫蘆島、大連、丹東、鞍山、遼陽、錦州、營口、盤錦、北京、天津、太原、臨汾、長治、石家莊、秦皇島、保定、唐山、邯鄲、邢台、承德、濟南、德州、延安、寶雞、天水)

南部暖帶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青島、煙台、日照、威海、濟甯、泰安、淄博、濰坊、莊、臨沂、萊蕪、東營、新泰、滕州、鄭州、洛陽、開封、新鄉、焦作、安陽、西安、鹹陽、徐州、連雲港、鹽城、淮北、蚌埠、韓城、銅川、鴨綠江流域雲峰水庫有少量分布)

生态分類: 木本植物 > 常綠喬木類

觀賞分類: 林木類

高度範圍: 20-40 (M)

特性:邊材淺白色,心材淺紅至棕色,材質輕軟。木材力學性質與歐洲赤松相似,紋理直,結構細,氣幹密度約0.400g/立方厘米,不耐腐朽,用于建築、細木工牆裙。木材多節,故難以加工成無節的成材。

形态特征

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5米;樹皮桔紅色,裂成不規則的鱗片狀塊片脫落,樹幹上部樹皮紅褐色;枝平展形

成傘狀樹冠;一年生枝淡黃色或紅黃色,微被白粉,無毛;冬芽矩圓狀卵圓形,暗紅褐色,微具樹脂,芽鱗條狀披針形,先端微反卷,邊緣絲狀。針葉2針一束,長5-12厘米,徑約1毫米, 先端微尖,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面半圓形,皮下層細胞一層,稀角上二至三層,樹脂道約4-6個,邊生。

雄球花淡紅黃色,圓筒形,長5-12毫米,聚生于新枝下部呈短穗狀,長4-7厘米;雌球花淡紅紫色,單生或2-3個聚生,一年生小球果的種鱗先端有短刺。球果成熟時暗黃褐色或淡褐黃色,種鱗張開,不久即脫落,卵圓形或卵狀圓錐形,長3-5.5厘米,徑2.5-4.5厘米,有短梗;種鱗薄,鱗盾扁形,通常扁平,稀具微隆起的橫脊,鱗臍平或微凸起有短刺,稀無刺;種子倒卵狀橢圓形或卵圓形,長4-7毫米;連翅長1.5-2厘米,種翅寬5-7毫米;子葉5-8枚,長2.5-4厘米,初生葉窄條形,中脈兩面隆起,長2-3厘米,邊緣有細鋸齒。花期4月,球果第二年9月下旬至10月成熟。

赤松的樹皮桔紅色,小枝具或多或少的白粉,雌球花花梗直伸或斜伸,不向下彎曲,球果成熟時淡褐黃色,針葉長7.5-10厘米(原始記載),實際上有長達12厘米的,一般短的也有5-6厘米的,但并不柔軟下垂,易與馬尾松、油松區别。赤松在中國的分布有這樣的變異規律:即愈向北分布,針葉相對地短一些,小枝上的白粉間或不太明顯或部分明顯,球果的顔色淡些,為淡褐黃色。

枝: 一年生枝桔黃或紅黃色,微被白粉,無毛。冬芽暗紅褐色,長圓狀卵圓形或圓柱形。

葉: 針葉2針一束,長8-12厘米,徑約1毫米,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齒,樹脂道4-6(-9),邊生。

果: 球果寬卵圓形或卵狀圓錐形,長3-5.5厘米,徑2.5-4.5厘米,熟時暗褐黃色,有短梗,稀無剌。種子倒卵狀橢圓形或卵圓形,長4-7毫米,連翅長1.5-2厘米,種翅有關節。

主要價值

木材富樹脂,心材紅褐色,邊材淡紅黃色,紋理直,質堅硬,結構較細,比重0.40-0.54,耐腐力強。可供建築、電杆、枕木、礦柱(坑木)、家具、火柴杆、木纖維工業原料等用。樹幹可割樹脂,提取松香及松節油;種子榨油,可供食用及工業用;針葉提取芳香油。可作庭園樹。抗風力較強,可作遼東半島、山東膠東地區及江蘇雲台山區等沿海山地的造林樹種。

生長環境

為深根性喜光樹種,抗風力強,生于溫帶沿海山區及平原,年降雨量達800毫米以上,比馬尾松耐寒,能耐貧瘠土壤;能生于由花崗岩、片麻岩及沙岩風化的中性土或酸質土(pH 5-6)山地,不耐鹽堿土;在通氣不良的重粘壤土上生長不好。

品種分類

球冠赤松(栽培變種)

樹幹矮小,枝自基部叢生,向上直伸形成球形樹冠;葉較短密。

常作盆景栽培供觀賞用。

千頭赤松(栽培變種)(南京)傘形赤松(南京)

叢生大灌木,高達4米,樹幹多數自基部向上叢生,形成傘形樹冠。

原産日本。中國南京、蘇州、上海、杭州等地栽培,為優美的觀賞樹。長勢很旺。

分布情況

分布于黑龍江東部(雞西、東甯),吉林長白山區、遼甯中部至遼東半島、山東膠東地區及江蘇東北部雲台山區,自沿海地帶上達海拔920米山區,常組成次生純林;南京等地有栽培。日本、朝鮮、蘇聯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病蟲防治

赤松梢斑螟

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Ratzeburg)] 屬鱗翅目螟蛾科,國内分布于黑龍江、遼甯、河北、江蘇等地,主要為害紅松、赤松幼林的球果、嫩梢和幹部,造成種子産量下降、質量低劣。

為害特點 幼蟲鑽蛀松樹球果及幼樹梢頭輪生枝的基部,緻使被害部以上梢頭枯死、側枝代替主梢、形成分叉;危害主梢頂芽基部,緻頂芽枯死,下年新梢不能抽生,嚴重影響紅松、赤松的正常生長。

形态特征

成蟲體長15mm、翅展28mm,絲狀觸角密生褐色短小茸毛。銀灰色前翅具黑白相間的鱗片,翅基鱗片白色;亞基線和内橫線白色、其後緣基部相連并為黑白鱗片所複蓋,中橫線和外橫線白色波紋狀,内、中橫線間的後緣為褐色鱗片複蓋,白色腎形斑斜後方在靠外橫線處明顯一白色鱗片區,黑色外緣線内側密複白色鱗片,緣毛灰色。後翅灰白色。腹部背面灰褐色,被白、銀灰、銅色鱗片。足黑色,被黑白相間的鱗片。

卵橢圓形,長約0.7mm,暗紅色。

幼蟲體長21mm,頭寬1.2mm。淡灰褐色或灰黑色。頭暗棕色,胸、腹部蠟黃而亮、生長剛毛一圈;前胸背闆黑亮,背中線灰白色,前胸氣門前毛片剛毛2根,每節生黑色毛瘤3對,近背中線的4個毛瘤上各生剛毛1根,氣門線下的毛瘤上生前短而後長的剛毛2根。腹足趾鈎2序環式。

蛹 長橢圓形,長 15mm、寬 3mm。黃褐色,腹未臀棘6根。

發生規律 黑龍江年生1代,以幼蟲越冬。4月開始活動,5月下旬幼蟲老熟開始化蛹,6月中旬到7月上旬成蟲羽化,6月下旬為産卵盛期,7月上旬幼蟲孵化,危害至10月越冬。

4月氣溫上升,幼蟲開始活動,危害嫩梢基部的輪生枝幹及球果;蛀害幹部時均從修剪枝、機械碰撞、紅松疱鏽病的病斑等處的傷口侵入,被害部流脂形成瘤苞;危害球果者從球果中、下部蛀入,被害部位具白色透明松脂和褐色蟲糞。5月下旬老熟幼蟲啃食枝梢木質部,咬築蛹室及其上方的羽化孔、吐絲粘結木屑封閉羽化孔,再在蛹室内作絲繭化蛹,預蛹期 l 天,蛹期17天。

6月中旬成蟲開始羽化、羽化期20天左右,6月下旬為交尾、産卵盛期。7月幼蟲危害,7月底、8月上旬天熱少雨時受害球果大量流脂,使幼蟲被松脂粘死、粘死率可達74%;如連續幾次降雨,則停止排脂,球果被害重。10月氣溫下降,幼蟲在瘤苞下方作繭越冬。

該蟲喜光,在郁閉度0.7的闊葉樹下營造紅松幼林,幼樹多不被害;郁閉度在0.3時造林,紅松幼林被害株率0.1%;透光度加大時受害加重,全透光時被害株率達45%。

防治方法

(1)加強林區管理

結合撫育,在林冠下營造幼林,并随着幼林成長保留一定數量的闊葉樹,提高林分郁閉度,減少為害;冬春對苗圃、幼林及散生樹進行普查,發現螟蟲為害枝立即剪除,并注意摘除越冬蟲繭,集中燒毀。

(2)根據成蟲趨光性,設置黑光燈誘殺。

(3)藥劑防治。

對低齡幼蟲可噴射90%敵百蟲晶體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或50%敵敵畏乳油,或50%磷膠乳油1000倍液。

常用藥劑 敵百蟲、辛硫磷、殺螟松、敵敵畏、磷膠。

赤松毛蟲

1.發生規律

一年1代。以3~5齡幼蟲在翅皮下、落葉叢中或石塊下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日平均氣溫10oC左右時上樹危害,取食2年生針葉。7月上、中旬幼蟲老熟化蛹,7月中、下旬成蟲開始羽化産卵。8月上、中旬幼蟲陸續孵化,1~2齡幼蟲群集危害,啃食葉緣,危害至10月中、下旬,3~5齡時即下樹越冬。

2. 防治措施

(1) 以營林技術措施為基礎(如封山育林、營造混交林、改造純松林等),創造利于天敵生存而不利于松毛蟲暴發的環境條件,是治本措施。

(2) 利用松毛蟲秋末下樹、早春上樹危害的習性,在樹木胸高處用菊酯毒筆劃環或綁毒繩噴聚酯類藥環,可有效壓底蟲口。

(3) 幼蟲發生時,可在暴食以前,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霧,或25%樂果乳油超低容量制劑,每畝200~300毫升,兌水進行超低容量噴霧。

(4) 秋季用每克含苞10億活孢子的蘇雲金杆菌噴布樹體,防治小幼蟲。

(5) 黑光燈誘殺成蟲。

(6) 保護和招引灰喜鵲、大山雀等。

生長習性

性喜陽光,強陽性,耐寒,耐幹旱,要求海岸氣候,深根性,抗風力強.耐貧瘠土壤,抗病力較差,在松幹蚧(Matsucoccus iaponicus)危害地區——遼東半島,大面積死亡。但也有毫未感病的抗松幹蚧類型,并已引起當地技術人員的注意。今後可以從抗病育種方面深入研究。

景觀用途: 庭蔭樹、風景林、園景樹、行道樹

和尚

弘福寺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西北的黔靈山上,距市中心約1.5公裡。為赤松和尚(1634-1706年)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創建。赤松,俗姓韓,法名道領,号赤松。其先由浙遷長沙,經潼川,後随父定居貴陽。赤松少習儒,性嗜佛,20歲長齊剃度,遍參高僧,頓悟佛旨;35歲在貴陽白雲寺閉門修學,三年出關,名揚全省,僧俗共仰。赤祖為求靜修之地,遍遊貴陽諸山。在1672年,扪蘿拊葛,登上大羅頂(今黔靈山),見萬峰環繞,中結平原,堪為供佛道場,遂立志在上建刹。士司羅妙居士喜舍其地,約四平方公裡;貴州巡撫曹申吉為工程督導;赤松親自操勞,灰頭垢面,積三十二年建成梵刹。原寺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兩旁有方丈苑、尊客寮、如意寮、廚倉、禅堂、雲水堂、戒堂等,占地約12000平方米,樓台亭閣,莊嚴肅穆,道場興盛,禅風大振,常住僧衆多達百餘人。赤松親訂《叢林清規八條》定為十方叢林,為貴州首刹。清乾隆四年(1939年)清延頒贈《大藏經》一部,計七千餘冊;清雍正特許開期傳戒,民國期間曾為貴州佛教會所在地。民國十八年(1929年)果瑤法師于此創建貴州佛學院,曾任孫中山秘書之平剛曾在上講學,學僧八十餘人,為貴州培養了一批知識僧人。1949年後,懷一法師主持法席,躬耕自食,修頭陀行。“文革”期間,僧人四散,寺由黔靈公園管理。1983年,弘福寺列為國務院公布的142座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同時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7月28日歸還給佛教界管理,由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慧海法師主持寺務。經多年維修建設,現有大雄寶殿、觀音殿、玉佛殿、彌勒殿等中供瞻禮,有貼金佛像27尊,緬甸玉佛十餘尊,《乾隆大藏經》、《中華大藏經》、《房山石經》各一部;并有石獅、石幢、銅寶鼎、鐵鼎、鐘鼓、幢幡寶蓋、金字匾聯等。設有法物流通處、素香齋、茶室;修複曆任方丈靈骨塔十餘座;新建貴州首座法華塔、開山祖師經念塔、九龍浴佛石壁、鐘鼓樓、天王殿、藏經樓、地藏殿、禅堂、齋堂、僧寮、尊客寮、方丈苑、碑廊等。

登臨弘福寺之盤山古道“九曲徑”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赤松祖師開辟,清乾隆五十四(1789年)、鹹豐五年(1855年)兩度整修;1949年後,拓寬加固。全徑383級,沿途有“古佛洞”、“洗缽池”、“靈官亭”等古迹;有“多行好事廣積陰功”、“虎”、“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等摩崖石刻。寺後公路。汽車可直達弘福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