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

拈花一笑

禅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典故
拈花一笑,佛教語,禅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對禅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想通,比喻心心相印、會心。[1]
    中文名: 外文名: 定義: 名稱:拈花一笑 拼音:niān huā yī xiào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漢語拼音:niān huā yí xiào 另外寫法:拈花微笑 出 處:《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 屬 性:佛教語 意 義:對禅理有了透徹的理解

出處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 靈山 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 迦葉尊者 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 摩訶迦葉 。’”

明 通容 《祖庭鉗錘錄》附《宗門雜錄》:“ 王荊公 語 佛慧泉禪師 雲:‘餘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謂 梵王 至 靈山 以金色波羅夷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説法。世尊登座拈花示衆,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 金色頭陀 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 摩訶迦葉 。’”此為佛教禅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公案。後以喻心心相印,會心。 清 李漁 《奈何天·巧怖》:“伊為新至我,我是舊來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勞詮諦。羨隻羨你這乖菩薩,巧 阿彌 ,降魔秘訣授憑誰?”亦省作“ 拈花 ”。

清 錢謙益 《寄嚴道徹太守》詩:“蒲團已悟拈花案,尺素争傳倒書。” 清 和邦額 《夜譚随錄·闵預》:“學簪花而捨拈花,何為不可;倩貝葉以充紅葉,何便如之。”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彼此心意一緻

示 例

清·李漁《奈何天·巧怖》:“伊為新至我,我是舊來伊,~,心是口。” 成語示例

伊為新至我,我是舊來伊,~,心是口。 ◎清·李漁《奈何天·巧怖》

成語典故

1、《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爾時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幹眷屬來奉獻世尊②于金婆羅華③,各各頂禮佛足④,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衆,默然毋措。有迦葉⑤破顔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盤⑦妙心⑧,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 

2、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⑨,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摩诃迦葉。”   ① 大梵天王:佛教語,印度神話中世界萬物的創造者,地位相當于中國的盤古。因為他善惡不分,所以既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也是魔鬼、災難的制造者。他高興的時候,世間安穩,萬物興盛;他憤怒的時候,世間不安,災難欉生,衆生苦惱,連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稱,指佛祖釋迦牟尼,簡稱為佛,佛教的創始人,俗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因為他是出生于釋迦族的一位聖人,故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聖人”)。   ③ 金婆羅華:金色的婆羅花,(一說紫色的金蓮花),“華”為“花”的通假字。   ④ 頂禮佛足:禮拜佛陀的足,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禮法。   ⑤ 迦葉:摩诃迦葉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後成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達摩時傳入中國,中國奉達摩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語。正法是指全體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萬有。   ⑦ 涅盤:梵語的音譯,舊譯“泥亘”﹑“泥洹”。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滅生死輪回後的境界。   ⑧ 妙心:奧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語,指經書典籍以外傳授的佛法。   ⑨ 實相無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狀态。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緣條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無實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體現于具體的萬物,然而它本身卻是沒有形象、沒有聚散生滅、超越于一切萬有之上的,難以用文字來表達。   實相:佛教語,指世間事物本來的面貌或狀态。佛教認為,實相也就是無相、空相。   無相:佛教語,與“有相”相對,是指擺脫對一切事物的有相認識後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有相:佛教語,指具有外形、能區别于其它事物、會生滅變化的事物。因為佛教認為萬有皆空、心體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虛假之相”,本質其實還是“無相”。   注:此段引用自“拈花一笑”的博客,原文為拈花一笑編寫。

白話譯文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鹫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衆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态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葉破顔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于教外别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诃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中國禅宗把摩诃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注:此段引用自“拈花一笑”的博客,原文為拈花一笑編寫。

典故深意

佛祖所傳的其實是一種至為詳和、甯靜、安閑、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淨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脫一切、不可動搖、與世長存,是一種“無相”、“涅盤”的最高的境界,隻能感悟和領會,不能用言語表達。而迦葉的微微一笑,正是因為他領悟到了這種境界,所以佛祖把衣缽傳給了他。   注:此段引用自“拈花一笑”的博客,原文為拈花一笑編寫。

禅宗故事

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大課,衆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伸手從講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着什麼。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這就是“釋迦拈花”。   

釋迦有個大弟子,叫迦葉。佛經記載,看見釋迦拈花,迦葉“破顔微笑”。宗教堂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噗嗤”一笑,盡管不是開懷大笑,隻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規的。這就是“迦葉微笑”。   這師徒兩人神神怪怪的行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緊接着,釋迦牟尼講話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摩诃迦葉。”意思是說:徒兒們聽好了,我有絕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剛才已經傳授給迦葉同學了啦。你們要學,就問他去吧!   據說,這也就是禅宗的起始。禅宗的特色就是:傳道授學,講求心領神會,無需文字言語表達。我不懂禅學,但我喜歡禅宗的意境,那對世間美好的領悟,世間最美好的事物莫過于花,我喜歡去默默的領悟花的語言!   

我喜歡昙花的刹那燦爛。積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氣,都在這短短時間轟轟烈烈地迸發出來。全部的夢想和激情,壯烈與喝彩,頃刻間揮灑淨盡,淋漓快意。  

望盡了爛漫輝煌的一刻,終有落櫻缤紛。殘紅善舞。你本來是燦爛過的,因此不怕被遺忘;你本來是熱烈過的,因此甘于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靜默。就這樣,你把一生的光陰凝成時光長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笑靥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我喜歡蘭花的清幽。就那麼簡簡單單的幾片葉子,就一朵或幾朵白色的小花,卻曆經千年,依然悠遠飄逸。習慣了寂寞,不以無人而不芳。淡淡的,一體青凝不染塵。一種從容的生活狀态,不是甘于平庸而是細膩地去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的快樂。遠離了喧嚣繁雜,空谷晨鐘,不是自耳畔響起,而是自心田深處某個被遺忘的角落。青青一線,暗香浮動。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葉微笑;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人生亦是如此,或絢爛如夏花,或如秋葉飄零,不管成敗榮辱,從容面對吧。 生命如同四季,風露榮枯。知春、識秋,拈花拂雪,活出個淡雅人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