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聲甘州·對潇潇暮雨灑江天

八聲甘州·對潇潇暮雨灑江天

宋代詞人柳永創作的詩作
《八聲甘州·對潇潇暮雨灑江天》是宋代詞人柳永創作的一首詞。《八聲甘州·對潇潇暮雨灑江天》上片寫作者登高臨遠,景物描寫中融注着悲涼之感;下片由景轉入情,由寫景轉入抒情。《八聲甘州·對潇潇暮雨灑江天》全詞語淺而情深,融寫景、抒情為一體,通過描寫羁旅行役之苦,表達了強烈的思歸情緒,寫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典型感受,從而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
  • 作品名稱:八聲甘州·對潇潇暮雨灑江天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柳永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樂章集》
  • 文學體裁:詞
  • 詞牌:八聲甘州

作品原文

八聲甘州·對潇潇暮雨灑江天

柳永 〔宋代〕

對潇潇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凄緊一作:凄慘)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争知我,倚闌杆處,正恁凝愁!(闌一作:欄)

注釋譯文

譯文

面對着潇潇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面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凄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餘光照耀在高樓上。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隻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不忍心登高遙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攏。歎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麼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着佳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擡頭凝望思念着我,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會知道我,倚着欄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注釋

潇潇:風雨之聲。

一番洗清秋:一番風雨,洗出一個凄清的秋天。

霜風凄緊:秋風凄涼緊迫。霜風,秋風。凄緊,一作“凄慘”。

是處紅衰翠減:到處花草凋零。是處,到處。紅,翠,指代花草樹木。語出李商隐《贈荷花》詩:“翠減紅衰愁殺人。”

苒(rǎn)苒:漸漸。

渺邈:遙遠。

淹留:久留。

颙(yóng)望:擡頭遠望。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語出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闆橋》:“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争:怎。

恁(nèn):如此。凝愁:憂愁凝結不解。

創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極具音樂天賦,适逢北宋安定統一,城市繁華,開封歌樓妓館林林總總,被流行歌曲吸引,樂與伶工、歌妓為伍。初入仕,竟因譜寫俗曲歌詞,遭緻當權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詞抒寫羁旅之志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憤懑。《八聲甘州》即此類詞的代表作。被蘇轼稱贊其佳句為“不減唐人高處”。

作品鑒賞

賞析一

此詞開頭兩句寫雨後江天,澄澈如洗。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當時,天色已晚,暮雨潇潇,灑遍江天,千裡無垠。其中“雨”字,“灑”字,和“洗”字,三個上聲,循聲高誦,定覺素秋清爽,無與倫比。

自“漸霜風”句起,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漸”字承上句而言,當此清秋複經雨滌,于是時光景物,遂又生一番變化。這樣詞人用一“漸”字,神态畢備。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凄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遊子,有不可禁當之勢。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而“凄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詞意由蒼莽悲壯,而轉入細緻沉思,由仰觀而轉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紅衰翠減”,乃用玉溪詩人之語,倍覺風流蘊藉。“苒苒”,正與“漸”字相為呼應。一“休”字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寫的是短暫與永恒、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無語”二字乃“無情”之意,此句蘊含百感交集的複雜心理。

“不忍”句點明背景是登高臨遠,雲“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緻。至此,詞以寫景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處于詞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遠眺,卻偏想故園之閨中人,應也是登樓望遠,伫盼遊子歸來。“誤幾回”三字更覺靈動。結句篇末點題。“倚闌幹”,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歎”,與“想”,都相關聯、相輝映。詞中登高遠眺之景,皆為“倚閨”時所見;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發;而“争知我”三字化實為虛,使思歸之苦,懷人之情表達更為曲折動人。

這首詞章法結構細密,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以鋪叙見長。詞中思鄉懷人之意緒,展衍盡緻。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語言,将這複雜的意緒表達得明白如話。這樣,柳永的《八聲甘州》終成為詞史上的豐碑,得以傳頌千古。全詞景中有情,情中帶景。上片于壯麗的秋景之中含有凄涼傷感之柔情,下片于纏綿的離情中帶有傷感之景,前後情景交相輝映。上片寫觀景,雖未點明登樓而登樓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欄杆處”再點登樓,起到了首尾呼應作用。筆法之高妙,于此可見,作者不愧為慢詞的奠基人。

賞析二

詞中表達了作者常年宦遊在外,于清秋薄暑時分,感歎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這種他鄉做客歎老悲秋的主題,在封建時代文人中帶有普遍意義。但作者在具體抒情上,具有特色。

詞的上片寫作者登高臨遠,景物描寫中融注着悲涼之感。一開頭,總寫秋景,雨後江天,澄澈如洗。

“對潇潇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面對着潇潇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面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

開端何等氣韻,籠罩一切。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這三句是說,凄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餘光照耀在高樓上。

這裡緊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東坡歎為不減唐人高處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一口氣,幾句話,便将難以形容、不可為懷的羁愁暮景,寫到至矣盡矣的地步!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這兩句是說,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的衰殘落。

這兩句筆緻思緒,便由蒼茫悲壯,而轉入細緻沉思。上面所觀所寫的,是高處遠處的物色,自此而後,由仰觀而轉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的景象。“紅衰翠減”,乃用詩人李商隐之語,倍覺風流蘊藉。“苒苒”與“漸”字相為呼應,其中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上片末兩句是說,隻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的向東流淌。

這裡又補唯有江水東流,可見柳永并非隻知留戀光景的淺薄之輩,他對短暫與永恒、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是認真思考的。在詞而論,又不可忽略了“無語”二字,方覺十倍深沉,百端交集。

詞的下片由景轉入情,由寫景轉入抒情。寫對故鄉親人的懷念,換頭處即景抒情,表達想念故鄉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鄉思的矛盾心理。從上片寫到的景色看,詞人本來是在登高臨遠,而下片則用“不忍登高臨遠”一句,“不忍”二字領起,在文章方面是轉折翻騰,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臨遠是為了看看故鄉,故鄉太遠是望而不見,看到的則更是引起相思的凄涼景物,自然使人産生不忍的感情。“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實際上這是全詞中心。

“歎年來蹤迹,何事苦淹留。”這兩句向自己發問,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鄉的凄苦之情,回顧自己落魄江湖,四處漂泊的經曆。扪心問聲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問中帶恨,發洩了被人曲意有家難歸的深切的悲哀。有問無答,因為詩人不願說出來,顯得很含蘊。一個“歎”字所傳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緒,和回顧茫然的神态,準确而又傳神。“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又從對方寫來,與自己倚樓凝望對照,進一步寫出兩地想念之苦,并與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應。雖說是自己思鄉,這裡卻設想着故鄉家人正盼望自己歸來。佳人懷念自己,處于想象。本來是虛寫,但詞人卻用“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這樣的細節來表達懷念之情。仿佛實有其事,見人映己,運虛于實,情思更為悱側動人。

結尾再由對方回到自己,說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後,肯定會埋怨自己不想家,卻不知道“倚闌”遠望之時的愁苦。“倚闌”、“凝愁”本是實情,但卻從對方設想用“争知我”領起,化實為虛,顯得十分空靈,感情如此曲折,文筆如此變化,實在難得。結尾與開頭相呼應,理所當然地讓人認為一切景象都是“倚闌”所見,一切歸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動地表現了思鄉之苦和懷人之情。

全詞一層深一層,一步接一步,以鋪張揚厲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現了登樓憑欄,望鄉思親的羁旅之情。通篇結構嚴密,叠宕開阖,呼應靈活,首尾照應,很能體現柳永詞的藝術特色。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羁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叙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雨霖鈴》《八聲甘州》。

名家評論

宋趙令畤《侯鲭錄》卷七:東坡雲:“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雲:‘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

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詞有與古詩同妙者:“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夔《惜紅衣》)即霸岸(王粲《七哀詩》)之興也。“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即勅勒之歌也。

鄭文焯《與人論詞遺劄》:柳詞本以柔婉見長,此詞卻以沉雄之魄,清勁之氣,寫奇麗之情。

梁令娴《藝蘅館詞選》乙卷:家大人(梁啟超)雲:“飛卿詞:‘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此詞境頗似之。”

柳永,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人。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羁,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于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羁旅行役之情。

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叙手法,在詞史上産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别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