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二首

竹枝詞二首

唐代劉禹錫組詩作品
《竹枝詞二首》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組詩作品。劉禹錫傳世作品中,有竹枝詞十一首,分兩組,這兩首詩是其中一組。第一首詩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着一個人,可還沒有确實知道對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1]詩人用少女的口吻,将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樣以諧音寫含蓄的情事,而是從身居蜀地耳聞歌唱自然地引發懷鄉的幽思。全詩風格明快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俗特色。
  • 作品名稱:竹枝詞二首
  • 作者:劉禹錫
  • 創作年代:中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枝詞二首⑴

其一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⑵。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⑶。

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⑶,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⑷,回入纥那披綠羅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原是巴渝(今重慶一帶)地區的民歌,唱時,以鼓、笛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宛轉動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據以創作新詞。

⑵唱:一作“踏”。

⑶晴:諧音“情”。一作“情”。

⑷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⑸北客:作者自指。

⑹纥(hé)那:踏曲的和聲。綠羅:綠色的绮羅。一說比喻綠水微波;一說荔枝名,川人有稱荔枝為綠羅者。

白話譯文

其一

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聽見情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下起雨,說是無晴但是還有晴。

其二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長吟唱本鄉歌。

今朝北方客子思歸去,回鄉迎來纥那披綠羅。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第一首詩是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詩歌。它描寫了一個初戀的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裡,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産生的内心活動。

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描寫少女眼前所見景物:江邊楊柳,垂拂青條;江中流水,平如鏡面。這是很美好的環境。這一句描寫的春江楊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聞郎江上唱歌聲”。這一句是叙事,寫這位少女在聽到情郎的歌聲時起伏難平的心潮。最後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兩個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語意雙關的手法。“東邊日出”是“有晴”,“西邊雨”是“無晴”。“晴”和“情”諧音,“有晴”、“無晴”是“有情”、“無情”的隐語。“東邊日出西邊雨”,表面是“有晴”“無晴”的說明,實際上卻是“有情”、“無情”的比喻。這使這個少女聽了,真是感到難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個聰明的女子,她從最後一句辨清了情郎對她是有情的,因為句中的“有”、“無”兩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悅起來。這句用語意雙關的手法,既寫了江上陣雨天氣,又把這個少女的迷惑、眷戀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巧妙地描繪出來。

這種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而形成的表現方式,是曆代民間情歌中所習見的。它們是諧聲的雙關語,同時是基于活躍聯想的生動比喻。它們往往取材于眼前習見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達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吳聲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這種諧聲雙關語來表達戀情。如《子夜歌》雲:“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裡。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歡是當時女子對情人的愛稱。梧子雙關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隐芙蓉,見蓮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遲疑貌。芙蓉也就是蓮花。見蓮,雙關見憐。)《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終夕,一别周年期,桑蠶不作繭,晝夜長懸絲。”(因為會少離多,所以朝思暮想。懸絲是懸思的雙關。)

這類用諧聲雙關語來表情達意的民間情歌,是源遠流長的,自來為人民群衆所喜愛。作家偶爾加以摹仿,便顯得新穎可喜,引人注意。劉禹錫這首詩為廣大讀者所愛好,這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首以客子口吻寫思鄉之情。它不像第一首那樣以諧音寫含蓄情事,而是從身居蜀地耳聞歌唱自然地引發懷鄉的幽思。其抒情主人公可以為詩人自己,也可以是客商。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寫卻流露出詩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貶谪遠任的愁苦。楚地巴山遠離長安,雖然暫時避開政治漩渦,但對于心懷遠大抱負的詩人來說卻是心仍有不甘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台》)這也許正是詩人内心最真實的想法。這不能不使人愁苦,傷心失意下也屬正常。壓在心頭的大石無法移開,難以消除的寂寞和煩悶更無法排遣。江雨又來,淅瀝不歇,更添傷情。于此傷情懷思之下巴蜀之地鄉歌又傳入耳:“巴人能唱本鄉歌。”巴人歌唱本屬常有之事,詩人卻将其平常事入詩中,可見詩人自己心緒卻是常常不平靜的。自然不是隻因耳聽巴地人歌聲才起的不平靜,人總是會因某事而及他情。這是再自然正常不過的了。本來由江雨多引起的傷情再又由巴地人民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聞歌思歸,自然引出下兩句:“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纥那披綠羅。”長安,不算是自己的歸處,多次的貶谪打擊,他怕是早已對政治不懷希望了,長安那裡隻是自己的傷心地而已。至于詩人想歸何處,可以從詩句中推測。《纥那》當是詩人家鄉的鄉歌。身披綠色绮羅踏着《纥那》曲的和聲邊舞邊歌的鄉人想必是歡迎自己歸來的一朝離鄉,飄零天涯。也隻有那裡才不排拒自己。因有這樣的想法,窗外的綠水微波漸漸幻成故鄉人身上迎風而舞迎己歸來的綠色绮羅,耳邊聽聞的《纥那》節拍又顯得那樣的清晰明了。

組詩歌詞的風格明快活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樣,劉禹錫從當地民歌中汲取素材,變民俗風情為文人風雅,創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學的民歌體詩歌,顯示了文學創作中雅俗互補的重要意義。

名家點評

胡仔《苕溪漁隐叢話》:《竹枝歌》雲:“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爾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也有情。”予嘗舟行苕溪,夜聞舟人唱吳歌,歌中有此後兩句,馀皆雜以俚語。豈非夢得之歌,自巴渝流傳至此乎?

謝榛《四溟詩話》:李義山“江上晴雲雜雨雲”,不如劉夢得“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又:劉禹錫曰:“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措詞流麗,酷似六朝。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陸時雍曰:《子夜》遺情。周珽曰:起興于楊柳、江水,而借景于東日、西雨,隐然見唱歌、聞歌無非情之所流注也。

邢昉《唐風定》:六朝《讀曲歌》體,如此方妙。“長恨人心不如水”,淺而俚矣。

黃生《唐詩摘鈔》:此以“晴”字雙關“情”字,其源出于《子夜》、《讀曲》。

黃叔燦《唐詩箋注》:“道是無晴卻有晴”,與“隻應同楚水,長短入淮流”,同一敏妙。

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詩中諧隐始于古《槁砧》詩,唐賢間師此意。劉禹錫“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溫飛卿“玲珑骰子安紅豆,人骨相思知不知”,古趣盎然,勿病其俚與纖也。

史承豫《唐賢小三昧集》:雙關語妙絕千古,宋元人作者極多似此,元音杳不可得。

毛先舒《詩辯诋》:劉夢得《竹枝》,所寫皆兒女子口中語,然頗有雅味。

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竹枝詞》本始自劉郎,因巴渝之舊調而易以新詞,自成絕調。

俞陛雲《詩境淺說》:此首起二句,則以風韻搖曳見長。後二句言東西晴雨不同,以“晴”字借作“情”字,無情而有情,言郎踏歌之情費人猜想。雙關巧語,妙手偶得之。

創作背景

劉禹錫于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正月至長慶四年(824年)夏在夔州任刺史。他非常喜愛民歌《竹枝詞》,于是依調填詞,寫了十一首,分為兩組,這是其中一組二首,作于《竹枝詞九首》之後。可能是詩人前組九首完成後,又重新創作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後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題,故又題為《竹枝詞二首》。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禦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别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