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禮儀

個人禮儀

禮儀文化
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證明,人們對文雅的儀風和悅人的儀态一直孜孜以求。而今,随着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的日漸頻繁,人們對個人的禮儀更是倍加關注。從表面看,個人禮儀僅僅涉及個人穿着打扮、舉手投足之類無關宏旨的小節小事,但小節之處顯精神,舉止言談見文化。個人禮儀,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不僅事及個人,而且事關全局。若置個人禮儀規範而不顧,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必然授人以柄,小到影響個人的自身形象,大到足以影響社會組織乃至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形象。強調個人禮儀,倡導現代文明,旨在提高個人禮貌素養。強化公民的文明觀念。[1]
    中文名:個人禮儀 外文名:Personal etiquette 别名:

簡介

人是禮儀的行為主體,所以講禮儀首先應該從個人禮儀開始。個人禮儀主要包括言談舉止、儀表服飾等到方面的禮儀要求。個人形體美禮儀、儀态儀表禮儀修養,服飾裝飾藝術、禮儀插花。

學習商務禮儀,講究個人禮儀是社會成員之間互相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這也是一種德,是一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在社會活動中的具體體現。“行為心表,言為心聲”是衆所周知的,個人禮儀如果不以社會公德為準則,以個人品格修養,文化素養為基礎,而隻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勢必事與願違。因為它無法從本質上表現出對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也就不可能真正的打動對方,感染對方,增進彼此間的友誼,融洽彼此間的關系,使工作陷入被動局面。

一個人,隻有内心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風流儒雅的風度,隻有那些有道德,有修養,有文化,有學識的人,才能知書達理,才能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自覺按社會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維護社會公德,就是為自己創造一個文明治理,輕松愉快的生活環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為明辨禮與非禮之界的社會主義文明之人。

對個人來說,個人禮儀是文明行為的道德規範與标準,就國家而言,個人禮儀乃屬一種社會文化,它是構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與傳統的象征,更是治國教民的經典。素有“禮儀之邦”之美譽的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就崇尚禮儀,也極為重視禮儀教化,曆代君主,諸路聖賢也均把禮儀視為一切行為的準繩,一切以禮為治,以禮為教。事實證明了個人禮儀對社會的淨化與美化起着積極的作用。個人禮儀所形成的一種具有較強約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會成員能夠自覺按社會主義文明的要求,調整行為,唾棄陋習,最終将自己的言行納入符合時代之禮的軌道,以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因此,可以說,個人禮儀從一個方面也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由此可見,個人禮儀不僅僅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和有無教養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基本特征

個人禮儀的基本特征概括起來講有5個方面:

第一,以個人為支點。個人禮儀是對社會成員個人自身行動的種種規定,而不是對任何社會組織或其他群體行為的限定。但由于每個群體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所組成的,每一個社會組織也都是由一定數量的組織成員所構成的。因此,個人行為的良好與否将直接影響着任一群體、社會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從此意義看,人們強調個人禮儀,規範個人行為,不僅是為了提高個人自身的内在涵養,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社會發展的有序與文明。

第二,以修養為基礎。個人禮儀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表現,而是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它反映的是一個人内在的品格與文化修養。若缺乏内在的修養,個人禮儀對個人行為的具體規定,也就不可能自覺遵守、自願執行。隻有“誠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個人禮儀必須以個人修養為基礎。

第三,以尊敬為原則。在社會活動中,講究個人禮儀,自覺按個人禮儀的諸項規定行事,必須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則。“敬人者,人恒敬之”,隻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對你的尊敬。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個人禮儀不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關系,而且還可以避免或緩解某些不必要的個人或群體的沖突。

第四,以美好為目标。遵循個人禮儀,尊重他人的原則,按照個人禮儀的文明禮貌标準行動,是為了更好地塑造個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現個人的精視風貌。個人禮儀教會人們識别美醜,幫助人們明辨是非,引導人們走向文明,它能使個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們的生活日趨美好。因此,人們說,個人禮儀是以“美好”為目标的。

第五,以長遠為方針。個人禮儀的确會給人們以美好,給社會以文明,但所有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見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須經過個人長期不懈的努力和社會持續不斷的發展,因此,對個人禮儀規範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内涵

個人禮儀是社會個體的生活行為規範與待人處世的準則,是個人儀表、儀容、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個體規定,是個人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教養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現。其核心是尊重他人,與人友善,表裡如一,内外一緻。

人們今天所提倡的個人禮儀是一種文明行為标準,其在個人行為方面的具體規定,無一不帶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尚而誠摯的特點。講究個人禮儀是社會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這也是一種德,是一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行為心表,言為心聲”是衆所周知的,個人禮儀如果不以社會主義公德為基礎,以個人品格修養、文化素養為基礎,而隻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勢必事與願違。因為它無法從本質上表現出對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動對方,感染對方,增進彼此間的友誼,融洽彼此間的關系。

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風雅而内心不懂禮,不知禮的行為,或人前人後兩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徑均屬“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者所為,衆人将對此嗤之以鼻。“誠于中則形于外”,隻有内心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風流儒雅的風度,隻有有道德、有修養、有文化、有學識的人才能“知書達禮”,才能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自覺按社會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維護社會公德,就是為自己創造一個文明知禮、輕松愉快的生活環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為明辨禮與非禮之界限的社會主義文明之人。

對個人來說,個人禮儀是文明行為的道德規範與标準,就國家而論,個人禮儀乃屬一種社會文化,它是構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與傳統的象征,更是一國治國教民的經典。素有“禮儀之邦”美譽的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禮”,也極為重視禮儀教化。曆代君主、諸路聖賢均把禮儀視作是一切的準繩,認為一切應以禮為治,以禮為教。關于個人禮儀與社會文明的問題,人們的先人也有過不少的論述。如《論語·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王以禮,有恥且格。”

其大意為:用政權推行一種“道”,并用刑律懲處違“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懲處而不看行為的對錯和榮辱,用德來推行“道”,以禮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對錯、榮辱,并會自覺地遵守之。這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在古代,人們對個人禮儀所産生的社會效應就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禮儀謙恥,國之四維”,更明白、直接地将“禮”列為立國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見其突出的社會作用。

無數事實證明了個人禮儀對一個社會的淨化與美化起着積極的作用。個人禮儀所形成的一種具有較強約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會成員能夠自覺按社會文明的要求,調整行為,唾棄陋習,最終将自己的言行納入符合時代之禮的軌道,以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可以說,個人禮儀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見,個人禮儀不僅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和有無教養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總規則

一、修飾與衣着

修飾是指女士穿戴不要太華麗了,太耀眼了,如果這樣去面試,我想機會就已經寥寥無幾了。因為你是來工作的,要莊重,不要給人一種浮的感覺。覺得不化妝也不太好,最起碼要化些淡妝,這也是對别人尊重的一種做法。想想看打扮的整整潔潔是不是讓别人看上去很舒服呀!你想如果一個老農民和一個西裝革履的人,找你談判,你是不是要選擇那個西裝革履的人呀!

當面試時,有的人說:“面試時,不就是到那天從裡到外都換上新衣服,穿的整整齊齊的,然後到發廊整理一下頭型嗎?”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

(一)會讓人一看就知道你提前準備了,有的時候連剛打上去的發膠還在頭上呢,一看就知道你是剛從發廊裡出來的。

(二)由于剛穿上新衣服,一切都是新的,你會有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所以你最好要提前一、兩天就穿上,适應一下。也就是面試前要提前一、兩天做好準備。

面試時要多帶幾份簡曆,因為你交到面試官那的已經訂成厚厚的一打了。他要看你的簡曆還要翻找一下才能找到,這時你就要拿出你已提前多準備的簡曆給他,他會覺得的很舒服的。當面試完後要給面試官寫感謝信,雖然現在有許多人一般都不寫,但這是禮儀,還是希望大家寫,你想别人都不寫,你寫了是不是會引起注意呀。在面試或會議時要帶上比較精緻皮面的筆記本,還有好的筆,不要随便找一個本或筆。

面試時要提前半小時去,先與他們的總台人熟悉一下,總台是個很關鍵的人物,多打聽一下有關将要面試你的上級的消息。如稱呼等。

有一次一位王女士,接了一個電話說:你好,我是XX公司的王浩,請你明天九點到人們公司來接授面試。第二天,她八點半就到了,和總台服務員聊了一會,服務員打了一個電話,說"王總,王小姐到了",這時她才知道,原來給她打電話的就是王總呀!在這之前她還把這個人當成小人物呢?因為一般打電話通知的都是小人物或員工做的事。所以她進去面試時,說了“你好!王總。”你想想假如她說,你好,王浩!王總會怎麼個想法,“王總”叫了幾年了,都已經叫習慣了,突然叫他王浩,他能夠習慣嗎?

二、自我介紹

應籌式:在不太重要的場合。如在火車上等場合隻要說出叫什麼名字就可以了,不必報上職務等。

工作式:你好,我是XX公司的XX經理。

交流式:你好,我是XX,請多多關照,或送上名片。比較随便。

禮儀式:如:開學儀式,升旗儀式等等。比較莊嚴。

三、眼神

時間:與别人談話30分鐘時,如果隻有10分鐘以内對方是看着你的,說明他在輕視你。如果10分鐘至20分鐘之間,說明他對你是友好的。20分鐘至30分鐘說明兩種情況:一、重視。二、敵視。也就是與别人談話時眼睛要注視談話時間的2/3。

部位:額頭上,屬于公務型注視。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時間也不太長的情況下。

眼睛上,屬于關注型注視。

睛睛至唇部,屬于社交型注視。

眼睛到胸部,屬于親密型注視。

角度:平視,表示平等。斜視,表示失禮。

俯視:從上往下看,輕視别人。

四、面容

有的時候皺眼眉,表示不奈。撅着嘴表示生氣。"噢"?表示驚呀!

五、笑容

要學會微笑。微笑很重要,誰喜歡天天面對着冷冰冰一點笑容的人呀。像儲蓄所、銀行的職員,當你去取錢時,他們是不是很冷冰冰的,一點笑容也沒有。像别人欠他們什麼似的,感覺不太好吧,其實那是他們的職業病,已經習慣了。下面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

以前有一家公司讓他們的員工去拿一份重要的材料,結果去的都被罵了回來。老闆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小李,小李很愁呀!但這份材料不拿還不行,結果還是去了。到那時,隻見那位科長還在破口大罵呢?這時小李什麼也沒有說,隻是微笑、微笑還是微笑,嘴裡說着:"噢?這樣呀?是嗎?",隻是點着頭微笑着。後來,那個吳科長罵了一陣子的時候,小李說:"吳科長,你很會善于表達你内心裡的憤怒呀!"。後來,吳科長看了看小李說:"嗯!這小夥子不錯!我也不為難你了,你就拿回去吧!",就這樣别人沒有拿到的,他卻拿到了。

六、需要避免的身體語言

當與别人談話時不要雙手交叉,身體晃動,一會傾向左邊,一會傾向右邊,或是摸摸頭發、耳朵、鼻子給人以你不耐煩的感覺。一邊說話一邊在玩筆,有的人特别喜歡轉筆,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轉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個筆來回的按。雖然與同輩之間還算說的過去吧,但是跟長輩談話時這樣做是很不禮貌的。

培養與形成

人們已知道,良好的個人禮儀、規範的處事行為并非與生俱來,也非一日之功。是要靠後天不懈努力和精心教化才能逐漸地形成。因此,可以說個人禮儀由文明的行為标準真正成為個人的一種自覺、自然的行為的過程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完成這種變化則需要有三種不同的力量,即:個人的原動力,教育的推動力以及環境的感染力。

個人的原動力

個人的原動力,亦稱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它是人的行為和思想發生變化的根本條件,也是人提高自身素質,形成良好禮儀風範的基本前提。作為社會個體,人們每個人隻有首先具備了勇于戰勝自我,不斷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識,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行動中才可能表現出較強的自律性,自覺克服自身的不良行為習慣,自覺抵禦外來的失禮行為,與此同時,努力學習,不斷進取,使個人禮儀深植人心,真正成為優良個性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個人禮儀的形成需要個人的原動力,需要個人的自律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