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曆史

廣州曆史

廣州的曆史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裡的“百越”人和長江中遊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了便于統治,由原交州分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才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 中文名:廣州曆史
  • 外文名:Guangzhou history
  • 别名:
  •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
  • 曆史:新石器時代
  • 戰國:促進了人口繁衍

地方簡史

古代

廣州曆史源遠流長。據考古發現,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這裡生息繁衍。大約三四千年前,開始有了農業生産。西周至戰國時期,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繁衍,“五羊銜谷,萃于楚庭”的傳說,即是這種情況的反映。相傳周夷王時,有五位着五色彩衣的仙人,手持稻穗,各騎仙羊,自南海降臨古廣州(時稱楚庭),把稻穗贈給百姓,并祝願此地五谷豐登、永無饑荒。祝罷,仙人飄然而逝,五隻仙羊化為石羊留在廣州。廣州于是有了“五羊城”、“穗城”、“羊城”的美稱。古代在城内建起的五仙觀(現存),解放後在越秀山建的五羊石雕像、五仙人像(“五羊仙庭”),均是紀念這動人傳說的。

廣州曆史上名稱有南海郡(前漢、晉代、隋代)、番禺、廣州都督府(唐)、廣州(宋)、廣州路、廣州府、番州、興王府、廣南東區、廣州市等,古代廣州曾是三朝十主的古都,分别為南越國、十國南漢、南明。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曆史的文化名城,國務院公布的中國第一批曆史文化名城之一,二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

廣州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嚣城。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越”,周代時又有稱為“百粵”、“揚粵”“南海”,這裡的“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和長江中遊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不少史籍将“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距今已有2847年。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泛指今兩廣和越南北部地區,當時居住在這裡的民族稱為南越(又稱南粵)。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在主帥屠睢率領下首次進軍嶺南,但秦兵最終被當地越人擊敗,屠睢被殺,趙佗等收拾殘部北逃。稍後,秦朝派遣任嚣、趙佗等率兵再次分兵數路挺進嶺南,經過多年征戰,終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一嶺南。旋即建立政權,設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時建立番禺(今廣州)等縣。南海郡含今廣東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嚣,這是嶺南曆史上第一次劃分的行政區,亦是廣州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從此,廣州進入其曆史發展的新階段。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使尉(佗)、屠睢将樓船之士南攻百越”,總兵力達50萬。初步失利後,前214年,又派任嚣、趙佗再次攻越。

經過多年征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後,秦始皇征服嶺南後,在廣州地區設設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時建立番禺(今廣州)等縣。南海郡含今廣東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嚣,這是嶺南曆史上第一次劃分的行政區,亦是廣州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

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禺山上(今中山四路倉邊路附近,廣州倉邊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築了最早的廣州城—番禺(史稱任嚣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

秦漢時南海郡行政管轄範圍北至觀坪石,東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積約14萬平方公裡。任嚣城雖是“袤四裡”的小城,卻是廣州建城見之于文獻的最早的可靠記載。因秦将任嚣主持修築,故名任嚣城。正式名稱為番禺城。

前208年,正值中原戰亂之時,任嚣突然病重,與趙佗共商割據嶺南以避戰亂,并委以其代理南海郡郡尉。前206年,任嚣聽說秦朝滅亡,病情加重,于同年病逝,葬于番禺。

秦末大亂,秦二世時群雄并起,天下大亂。病危中的任嚣曾急召好友趙陀商議,認為嶺南地廣物豐,有險可守,完全可以自立為王,以保一方百姓。趙陀采納了任嚣的建議,封鎖與中原的交通,擁兵自重。他受任嚣之托行使南海郡尉的職權。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餘裡”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都城。

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定都番禺城長十裡,俗稱“越城”或“趙佗城”,其位置約在今東至芳草街附近,西到華甯裡,南到西湖路,北到越華路一帶。

前113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立趙建德為南越王,并聯絡東越(今福建境内)發兵反漢。次年,漢武帝調集大軍10萬分兵數路進軍南越國。

東漢時嶺南隸屬交州管轄,州治設在廣信。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孫權任步骘為交州刺史,略定嶺南。步氏來到南海郡治番禺,見巨海浩蕩,原野殷阜,大為贊賞,認為其自然、經濟和政治條件均适合設立州治。于是報請孫權批準,修築城廓。

226年,孫權将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

公元217年,交州刺史步骘将州治遷回番禺,擴大城池,後稱為步骘城。元封五年改屬交州,州治為廣信(今廣東封開)。226年,孫權将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

唐代廣州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羅城的“三重”格局。南漢又将興王府廣州城規劃為宮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廣州城市的重要時期,1068年在子城東擴築東城,五年後為保護新興西部商業區和外商聚居地,又擴築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廣州城,合宋元三城為一城,此後又進一步擴大市區,對舊城進行了改造,并向北部和東部擴展,加築外城,使廣州城形成東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一線,周長10.5公裡。到清代又增修東、西兩翼城,向南拓至珠江邊,形成了廣州今天老城區的格局。後因擴展公路廣州城牆拆除。

晉代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西至四會;懷集,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917年,劉龑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号初名大越,年号幹亨,次年改國号為漢,并在廣州地區設置鹹甯、常康二縣,以模仿帝都長安,史稱南漢。

1680年,南明紹武帝朱聿谪在廣州建都;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代理,這些指定的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1842年,鴉片戰争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開通廣州為港口。1860年8月,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

武昌起義後,廣州的新軍也準備反正,17日,廣東軍政府正式宣布成立,1917年孫中山發動了“護法運動”,11月10日孫中山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被選為海陸軍大元帥,這是孫中山第一次在廣州建立的政權。1918年成立廣州市政治公所,廣州開始以省會設市。

1921年2月,廣東省議會通過《廣州市暫行條例》,并于同年2月15日公布施行,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并由孫科任首任廣州市市長,廣州市乃成為全中國第一個“市”。1921年成立的廣州市政廳,才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1923年,孫中山聯合多方力量,驅逐陳炯明叛軍,再次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第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1925年6月24日,國民黨中央議決改組大元帥府,192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7月改廣州市政廳為廣州市政府。

1931年,黨内胡派、汪派、桂系、孫科等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彷照孫文護法戰争時的做法,在廣州另立政府,廣州“國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州,開始了長達7年的淪陷時期。

1910年廣州規劃圖

1945年9月16日,廣州宣告光複。民國時期時期是八個特别市之一(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漢口、重慶、廣州),1948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後,又改稱直轄市。1949年,解放軍解放南京後,南京國民政府南遷廣州,李宗仁将其總統府設在華南師範大學内。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廣州,解放後撤銷特别市。一度為中央直轄市。1950年改為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劃歸廣東省領導,為省轄市。1983年2月,廣州實行計劃單列。1993年,國務院決定撤銷省會城市的計劃單列。

廣州之得名始于三國吳黃武五年(226)。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三國鼎立,嶺南屬吳,南海郡屬交州管轄。建安二十二年(217),吳交州刺史步骘把治所由廣信(今梧州、封開一帶)遷來番禺(今廣州),擴建舊城,史稱步骘城。吳黃武五年,實行交廣分治,以合浦為界,将交州分為交、廣二州。廣州之名首次出現在曆史上。

廣州建城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3郡。南海郡治在番禺,郡尉任嚣在此築城駐守,史稱任嚣城,為有文字可考最早的廣州城。趙佗于漢高祖三年(前204)建立南越國後,定都番禺,将原任嚣城擴展為周長十裡的趙佗城。唐代,廣州有州城三重。

唐末劉隐任清海軍節度使時鑿平禺山,擴展南城,稱為新城。其弟劉岩建南漢國後,廣州城池頗具新貌。宋代修建中城(又稱子城)、東城、西城和南城(又稱雁翅城)。明代對廣州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将宋元時的中、東、西三城合一;擴建北城至越秀山;在宋雁翅城基礎上興建新城。清代時又在新城之南增修東西各長20丈的翼城,稱為“雞翼城”。中華民國建立後,城牆被拆建為馬路。隻有越秀山上明代所建鎮海樓及一段古城牆保留至今,可供人們遊覽。

古代廣州曾是三朝十主的古都。秦王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以武力兼并桂林郡和象郡。漢高祖三年,趙佗乘中原楚漢相争之機,在嶺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自稱為南越武王。此為嶺南第一個封建王國。南越國統治嶺南93年,共曆5主。象崗南越王趙眜(趙佗之孫,第二代南越王)墓和中山四路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南越國時期廣州生産力發展水平和社會風貌。

五代十國時期,劉岩割據嶺南,于後梁貞明三年(917)在廣州稱帝,國号大越,次年改稱漢,史稱南漢。南漢曆4主55年,為嶺南地區第二個封建王國。南漢主大興土木,環城興建不少園林宮館,并建二十八寺,當代還可見藥洲、荔枝灣、流花橋等遺迹。廣州是南明抗清的一個重要地區,清順治三年(1646)蘇觀生等擁立唐王朱聿钅粵在廣州稱帝,年号紹武,為期僅40天。今越秀公園内的紹武君臣冢就是這段曆史的見證。

古代廣州由于海外交通和貿易發達,成為中外文化交彙的前沿。中國的絲綢、陶瓷、手工藝品及文化典籍,不斷由廣州流向海外,外國的特産、宗教和相關的文化藝術、近代科學知識也經廣州傳入内地。六朝時期,佛教高僧由海道抵廣州傳教、譯經、建寺;唐代,伊斯蘭教傳入廣州;明末,基督教、天主教也經由廣州傳入内地。今天,廣州許多著名文化遺迹,如光孝寺、六榕寺、華林寺、懷聖寺、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東山堂、聖心堂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鮮明印記。

近代

近代廣州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前哨陣地和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許多曆史偉人和革命先烈在這裡留下了奮鬥的足迹,許多彪炳千秋的重大事件發生在這裡。清道光十九年(1839),欽差大臣林則徐前來廣州領導禁煙運動,虎門銷煙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道光二十一年四月(1841年5月),三元裡人民自發組織起來,與附近四鄉百姓、手工業工人等,用鋤頭、鐵鍬教訓了耀武揚威的英國侵略軍。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在家鄉花縣官祿吧創立“拜上帝會”,孕育出農民革命的新理論,他後來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動搖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

光緒十六年(1890)起,康有為在廣州創設學堂,收徒授課,宣傳維新思想,培養變法人才。宣統三年(1911)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發動、黃興等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威震中外。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繼續進行不屈不撓的反封建軍閥的鬥争,先後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廣州成了國民革命的大本營。

1920年前後,楊匏安等在廣州進行了馬克思主義宣傳。其後,廣州共産黨小組随之成立。1923年6月,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決議實行國共合作。1924年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揭開了國民革命的新篇章。國共兩黨合作創辦黃埔軍校,培養了一批軍事人才;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運人才,毛澤東主辦了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省港大罷工,是世界工人運動史上堅持鬥争時間最長的一次罷工。

1927年12月11日,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廣州起義,建立了東方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所有這些,為廣州這座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增添了耀眼的光輝。今天,革命先驅曾留下足迹的地方,如花都洪秀全故居、虎門炮台舊址、三元裡抗英誓師舊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中國國民黨一大會議舊址、黃埔軍校舊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公社舊址等,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供後人瞻仰。

民國時期廣州曾為國民政府所在地。1918年10月在育賢坊禺山關帝廟設立廣州市政公所,1921年在南關長堤設立廣州市政廳,正式建置廣州市。廣州是全國第一個建市的城市。1929年為國民政府特别市。1947~1949年為中華民國行政院轄市。

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54年6月,廣州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此後一直是廣東省轄市,并為省會城市。1984年以後,國務院先後把廣州列為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全國科技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廣州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城市,兩個文明建設碩果累累,古老的曆史文化名城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和活力。

曆史地位

廣州自秦漢至明清2000多年間,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漢武帝時期,中國船隊從廣州出發,遠航至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通商貿易,東漢時期航線更遠達波斯灣。唐代,廣州已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東方大港,也是當時世界最長的海路航線“廣州通海夷道”的起點,中央王朝首先委派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官員市舶使到廣州。宋代,在廣州首設全國第一個管理外貿機構市舶司。明清時期,廣州更是特殊開放的口岸,一段較長時間曾是全國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

沒有十三行,就沒有廣州“千年商都”的美稱。廣州近古史與中國各大城市相區别的,也是唯一的亮點,便是“一口通商”長達85年的十三行。十三行及其曆史,無疑能為廣州的金融文化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廣州乃至廣東的市場經濟本位是商業,其中包括金融服務業,因此十分有必要挖掘曆史、做大做強金融業。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代理,這些指定的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十三行承載了晚清時廣州幾乎所有的商業輝煌,被稱作“金山珠海,天子南庫”。據粵海關統計,僅從1749年到1838年就有5390多艘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美利堅、英國、法蘭西、普魯士、瑞典、智利、墨西哥等的商船到這裡來進行貿易。

直到1820年,中國GDP仍占世界經濟總量的32.4%,廣州是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第一大港口、國際貿易大港、大都會,是貿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場。

十三行是廣州西關的一個彈丸之地,但落腳于十三行的這些行商并非坐井觀天之輩,有着非凡的國際視野。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十三行商人做的是實物買賣的進出品貿易,但其實除了與外國商人的私交以外,行商們還積極地建構起域外的金融關系,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建設活動。”廣東省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十三行譚家後人譚元亨告訴記者,康熙年間,在金融業、航運業上,十三行已是瞞着官府在經營着大生意了,在大航海時代獨領風騷。

革命戰争

廣州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廣州是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1911年爆發的廣州“三·二九”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沖破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锢,積極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不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而且還催生了“折衷中西,融彙古今”的嶺南畫派,給嶺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機,為辛亥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

在近代史上有三元裡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抗英鬥争、孫中山領導的反對封建統治的“三·二九”起義(又稱黃花崗起義)、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廣州起義。所以,廣州既是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無産階級政黨領導人民群衆進行革命鬥争的英雄城市。

文物古迹

廣州的文物古迹衆多。截至2011年,已公布的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32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3處。南越王墓、光孝寺、六榕寺、懷聖寺等都有1000多年的曆史。此外,還有始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廟,明朝的五仙觀、鎮海樓、蓮花塔,清朝的陳家祠、餘蔭山房等。近代革命曆史紀念地有毛澤東同志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黃埔軍校舊址、中山紀念堂、洪秀全故居等。廣州還有衆多的風景名勝,自古以來享有很高的聲譽。

宋、元、明、清曆代都有評選“羊城八景”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城市建設與發展日新月異。1963年、1986年,廣州兩次重新評選“羊城八景”。2001年8月,廣州又舉辦“新世紀羊城八景”評選活動。2002年7月26日,評選揭曉,新八景為雲山疊翠、越秀新晖、珠水夜韻、古祠留芳、黃花皓月、天河飄絹、蓮峰觀海、五環晨曦。2010年11月,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組織“羊城新八景”評選活動,至2011年5月18日,評選結果揭曉,新入選的“羊城新八景”為:塔耀新城、珠水流光、雲山疊翠、越秀風華、古祠流芳、荔灣勝境、科城錦繡、濕地唱晚。

曆史名人

廣州曆代名人輩出,代代相傳。秦朝任嚣,漢朝趙佗,清朝學者屈大均,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思想政治家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推翻幾千年封建統治的孫中山等,為廣州名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