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絨革命

天鵝絨革命

捷克斯洛伐克于1989年11月發生的民主
“天鵝絨革命”,狹義上是指捷克斯洛伐克于1989年11月(東歐劇變時期)發生的民主化革命。從廣義上講,天鵝絨革命是與暴力革命相對比而來的,指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沖突就實現了政權更叠,如天鵝絨般平和柔滑,故得名。21世紀初期一系列發生在中歐、東歐獨聯體國家親美化的顔色革命基本上都是屬于廣義的“天鵝絨革命”類型。
    中文名: 外文名: 發生地點:捷克斯洛伐克 主要人員: 中文名稱:天鵝絨革命 外文名稱:Sametová revoluce 時間:1989年11月 政治口号:我們和他們不一樣

事件啟發

“天鵝絨革命”促使一些資深研究人員向那些處境與南、格相同或相似的國家發出警告:nn其一,“推行民主”成為實施幹涉政策的成熟方法。謝瓦爾德納澤是以80.8%的得票率蟬聯總統的;與之相比,反對派議員憑借“人民力量”奪權,他們占據的是合法議會。對于一個合法總統被趕下台幾小時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鮑徹即表示,美國政府準備與格代總統進行合作。nn其二,世界上隻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下台後,謝氏似乎有所醒悟,“盡管美國人對我一向很好,但他們可能認為謝瓦爾德納澤的任期還剩一年半時間。下屆該指望選誰呢?”而在1995年11月,米氏也被美國政界稱為“開啟和平之門的鑰匙”。nn其三,南、格雖都是小國,卻是大國角逐的場所。美國拉住格魯吉亞,是将其視為進入外高加索并推行其戰略的突破口。俄羅斯關注格魯吉亞,是因為格不僅是自己的後院,而且是裡海石油管道繞過俄羅斯、運往黑海口岸的必經之路。南斯拉夫人也慨歎:“我們何錯之有?錯隻錯在祖先将家修在了通衢大道之上!”

釋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格局處在深刻的變革之中,世界被劃分為兩大陣營,美蘇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争霸角逐。東歐是蘇聯與美國抗衡的前哨陣地,蘇聯時時處處加緊對東歐國家的控制。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有脫離蘇聯控制傾向。 

蘇軍決定武裝幹涉。6月下旬,華約在捷境内舉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遲遲方撤。7月之後,局勢有所緩和。8月3日晚華約在捷簽署聯合聲明,危機似乎已經過去了。

8月20日晚11時,布拉格機場接到一架蘇聯民航機信号“機械事故,要求迫降”沒有理由不同意。客機一降落,數十名蘇軍突擊隊員沖出機艙迅速占領機場。幾分鐘後,蘇第24空軍集團軍巨型運輸機開始降落,一分鐘一架。1小時後,一輛蘇聯大使館的汽車引路,蘇軍空降師直撲布拉格。

于此同時,蘇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大将指揮4個蘇軍裝甲師,1個空降師,1個東德師從波蘭直搗布拉格。(西方向第一方面軍〕駐德4個蘇軍師,1個東德師切斷捷西部邊界。(西方向第二方面軍〕駐匈蘇軍8個師,匈軍2個師,保加利亞軍一部從南部進攻。(西南方向第一方面軍〕蘇波合成軍4個師進攻北部。(西方向第三方面軍*同時蘇軍對北約與捷軍開始全面電子壓制。

21日拂曉,蘇軍占領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在進攻開始6小時後,蘇軍控制了捷克全境。幾十萬捷軍被全部繳械,北約也沒來得及作出任何反應。 這是蘇軍一次典型方面軍群進攻戰役。西方向主攻,西南方向配合,共動用4個方面軍,1個坦克集團軍,4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26個師,約30萬人。但由于進攻過快,兩個戰略方向的後備坦克集團軍群均未出動,隻動用了各集團軍,師,團的直屬坦克,共有9000餘輛。這就是著名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國際政治事件,标志着華約内部的裂痕已經漸漸顯現,可視為東歐劇變的前奏與導火索。雖然說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運動,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中受到蘇聯的鎮壓;但是國内對捷克共産黨統治不滿的知識份子仍然以地下方式活動,并且于1977年提出要求政府遵守赫爾辛基宣言中人權條款的七七憲章;而繼任胡薩克出任第一書記的雅克什,企圖推動經濟改革與民主化,不過為時已晚。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正常化時代盡管沒有帶來暴力鎮壓或者物質上的破壞,它在道德層面上産生了深刻的烙印。經過了1968年華沙條約軍隊的入侵,毫無疑問的是與共産主義有關的幻想和理想已經破滅。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受到克裡姆林宮授權和控制的共産黨政權開始和人民之間達成了沒有寫在紙上的協議。人民需要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上的認可,從在重要場合挂蘇維埃旗幟到在不同組織中的成員身份,到參加嚴格控制的各種選舉等。作為回報,他們可以得到好的位置,孩子們的教育,夏天到南斯拉夫度假等。遭到社會大部分成員信任的政權從形式上得到這種交易的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道德困境:人們對自己的作為感到羞恥。正是這種羞恥感讓這個政權能夠維持下去。人們内心充滿了對于相互之間的不信任,都變得孤獨。

捷克斯洛伐克在1989年之前就有不少要求民主的遊行活動。

重要人物

瓦茨拉夫·哈維爾

捷克的作家、劇作家,于1993年到2002年間擔任捷共和國總統。

哈維爾出生于布拉格,由于父親是土木工程師,哈維爾在1951年完成義務教育後便因“階級出身”及“政治背景”的理由,而無法進入高等教育學校;于是哈維爾便一邊擔任學徒與實驗員,一邊就讀于夜間文化學校,才在1955年通過政治考核。之後哈維爾申請就讀人文學科,但屢次被拒絕,最後就讀于捷克工業高等學校經濟科。而哈維爾就讀戲劇學校的申請也不斷被拒絕,一直到1967年才完成戲劇學校的校外課程。

哈維爾自1955年便開始寫作有關文學與劇作的文章,1959年開始在布拉格的ABC劇團做後台工作,1960年開始寫作劇作。1963年,哈維爾第一個劇作《遊園會》在納紮布蘭德劇院首演,而哈維爾也屢次在公開場合批評有關政府所控制的作家協會與言論管制。1967年哈維爾與伊萬·克裡瑪、巴韋爾·科胡特和魯德維克·瓦楚裡克被從作家協會的候補中央委員中除名,之後哈維爾等五十八人籌組獨立作家團,哈維爾出任獨立作家團主席。

在布拉格之春期間,哈維爾不但發表文章要求兩黨制的政治,更要求籌組社會民主黨;在1968年8月21日蘇聯派兵占領布拉格時,哈維爾加入自由捷克電台,每天都對現狀作出評論。布拉格之春後,哈維爾不但受到捷克官方的公開批判,作品也從圖書館消失,家中也被安裝竊聽器,并且被送往釀酒廠工作。但是哈維爾仍然持續寫作并公開要求特赦政治犯,并且與其他作家與異議人士發表七七憲章,要求捷克政府遵守赫爾辛基宣言的人權條款。1977年哈維爾被傳訊,同年10月以“危害共和國利益”為名判處十四個月有期徒刑;1979年哈維爾更被以“颠覆共和國”名義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半,引發國際社會的注意,歐洲議會更要求捷克政府釋放包括哈維爾在内的政治犯。

1983年哈維爾因肺病出獄,其他的刑期被以“紀念解放四十周年”為由被政府赦免。哈維爾出獄後繼續擔任七七憲章的發言人,并且不斷發表劇作與批判文章,而多次被警方拘留;1988年8月哈維爾發表《公民自由權運動宣言》,在1989年捷克民主化後,于1990年出任捷克斯洛伐克聯邦總統。1992年由于斯洛伐克獨立,哈維爾辭去聯邦總統一職;1993年哈維爾出任捷克共和國總統,并且于1998年連任。

哈維爾代表性的著作包括《乞丐的歌舞劇》、《無權力者的權力》、《給奧爾嘉的信》、《哈維爾自傳》、《反符碼》等。

亞曆山大·杜布切克

杜布切克,Dubcěk,Alexander(1921~1992)捷克斯洛伐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1968~1969),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議會主席(1968~1969,1989~1992)。1921年11月27日生于斯洛伐克,卒于1992年11月7日。1925年随父母遷居蘇聯,1938年回國。1939年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産黨。1944年參加斯洛伐克民族起義。1951年後曆任斯洛伐克共産黨中央機關的局長,班斯卡·比斯特裡察州委第一書記、中央候補委員、布拉迪斯拉發州委第一書記,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等職。1960年曆任斯洛伐克共産黨中央書記、中央第一書記等職。1968~1969年任捷克斯洛伐克共産黨中央第一書記,中央主席團執行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主席,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議會主席。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間,捷克斯洛伐克共産黨開展了旨在創立一個新的、十分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條件的民主和人道的社會主義模式的改革運動;在對外政策上主張在相互尊重主權、平等和國際主義團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同蘇聯的關系,對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将積極地實行和平共處政策。

蘇聯對此進行幹預,聯合保、德、匈、波四國黨緻信捷共中央,聲稱捷克國内反動派“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發動進攻,有使捷克斯洛伐克脫離社會主義道路的危險”,并于8月20日突然出兵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蘇聯不顧捷共中央、捷國民議會和政府的抗議及群衆反對蘇軍占領的全國性罷工,将杜布切克和其他領導人押解到莫斯科。杜布切克在1969年9月被撤銷黨内外一切職務。1969年12月~1970年6月任捷克斯洛伐克駐土耳其大使。1970年3月被停止黨籍。1970年6月作為“修正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的代表”被開除出捷共。1970年12月在布拉迪斯拉發西斯洛伐克國家林業管理局任技術工作人員,後任總機械師和總工藝師。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發生變化後,于12月28日當選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聯邦議會主席。1990年6月27日再次當選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聯邦議會主席。并出任斯洛伐克社會民主黨主席一職。1992年9月1日,不幸遭遇車禍,身負重傷,并于11月7日去世。車禍原因至今尚無定論。

發展階段

1989年11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出現超過十萬人的遊行活動,而且之後每天都有遊行活動向政府要求結束捷克共産黨統治。11月24日雅克什辭去捷克共産黨第一書記一職,并且捷克政府舉行了第一次的多黨選舉。多黨選舉的結果,哈維爾所領導的“公民論壇”獲得勝利,在布拉格之春中失勢的亞曆山大·杜布切克擔任聯邦國會議長,哈維爾擔任總統,完成政權的和平轉移。

曆史影響

使捷克斯洛伐克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沖突,就完成了政權的和平轉移,促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但是随着民主化的影響,斯洛伐克也出現了日益強烈的獨立建國主張,最後導緻斯洛伐克于1993年宣布獨立,捷克斯洛伐克的聯邦體制也告瓦解。而這次斯洛伐克的和平獨立與聯邦體制的和平瓦解,也被稱為“天鵝絨離婚”或者“天鵝絨分手”。

“天鵝絨革命”後來又造成格魯吉亞及其他東歐國家分裂。此後的一些年,在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南非、智利、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格魯吉亞、烏克蘭、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緬甸在内的戲劇性事件都被貼上“形容詞 + 革命”的标簽。如唱歌革命(波羅的海國家)、和平協商革命(南非、智利)、玫瑰革命(格魯吉亞)、橙色革命(烏克蘭)、顔色革命(橙色革命後被普遍使用)、雪松革命(黎巴嫩)、郁金香革命(吉爾吉斯斯坦)、選舉革命(通用的)、藏紅花革命(緬甸),以及2009年的綠色革命(伊朗)。天鵝絨革命成就了一批新的國家領導人:謝瓦爾德納澤及其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