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

自然災害中最頻繁嚴重的災害
氣象災害是自然災害中最頻繁而嚴重的災害。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财産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自然災害會造成幾百萬元到幾百億元的損失,同時也會造成災害區内不計其數的傷亡人數。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十分頻繁、災害種類甚多,造成損失十分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每年由于幹旱、洪澇、台風、暴雨、冰雹等災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産的安全,國民經濟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失,而且,随着經濟的高速發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呈上升發展趨勢,直接影響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主要包括亞洲熱帶風暴,中國沿海城市區域出現的台風、南方地區的幹旱、高溫、山洪、雷暴、中國北方的沙塵暴等。北美地區常見的飓風、龍卷風、冰雹、暴雨(雪)。
    中文名:氣象災害 外文名:Meteorological Disaster 别名: 釋義:是自然災害中最頻繁而嚴重的災害 種類:20餘種 時間分布:主要集中在1、4、7月 相關法規: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種類

氣象災害,一般包括天氣、氣候災害和氣象次生、衍生災害。

天氣、氣候災害,是指因台風(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風、沙塵、龍卷、大(濃)霧、高溫、低溫、連陰雨、凍雨、霜凍、結(積)冰、寒潮、幹旱、幹熱風、熱浪、洪澇、積澇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氣象次生、衍生災害,是指因氣象因素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風暴潮、森林火災、酸雨、空氣污染等災害。

氣象災害有20餘種,主要有以下種類:

1、暴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城市積水;

2、雨澇:内澇、漬水;

3、幹旱:農業、林業、草原的旱災,工業、城市、農村缺水;

4、幹熱風:幹旱風、焚風

5、高溫、熱浪:酷暑高溫、人體疾病、灼傷、作物逼熟;

6、熱帶氣旋:狂風、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強降溫和氣溫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樹受害;

8、凍害:霜凍,作物、牲畜凍害,水管、油管凍壞;

9、凍雨:電線、樹枝、路面結冰;

10、結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凍,雨雪後路面結冰;

11、雪害:暴風雪、積雪;

12、雹害:毀壞莊稼、破壞房屋;

13、風害:倒樹、倒房、翻車、翻船;

14、龍卷風:局部毀壞性災害;

15、雷電:雷擊傷亡;

16、連陰雨(淫雨):對作物生長發育不利、糧食黴變等;

17、濃霧:人體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風切變:(飛機)航空失事。

特點特征

①種類多。主要有暴雨洪澇、幹旱、熱帶氣旋、霜凍低溫等冷凍害、風雹、連陰雨和濃霧及沙塵暴等其他災害共7大類20餘種,如果細分;可達數十種甚至上百種。

②範圍廣,一年四季都可出現氣象災害;無論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島,還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處處都有氣象災害。

③頻率高。中國從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現旱、澇和台風等多種災害,平均每年出現旱災7.5次,澇災5.8次,登陸中國的熱帶氣旋6.9個。

④持續時間長。“同一種災害常常連季、連年出現。例如,1951一1980年華北地區出現春夏連旱或伏秋連旱的年份有14年。

⑤群發性突出。某些災害往往在同一時段内發生在許多地區如雷雨、冰雹、大風、龍卷風等強對流性天氣在每年35月常有群發現象。1972年4月1522日,從遼甯到廣東共有16個省、自治區的350多縣、市先後出現冰雹,部分地區出現10級以上大風以及龍卷風等災害天氣。

⑥連鎖反應顯著。天氣氣候條件往往能形成或引發、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産生連鎖反應。

⑦災情重。聯合國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災害造成人員死亡達121.3萬人,其中61%是由氣象災害造成的。

氣候作為一種資源對人類生産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時,大氣也對人類的生命财産和經濟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損害,我們稱之為氣象災害。

主要災害

幹旱

是在足夠長的時期内,降水量嚴重不足,緻使土壤因蒸發而水分虧損,河川流量減少,破壞了正常的作物生長和人類活動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其結果造成農作物、果樹減産,人民、牲畜飲水困難,及工業用水缺乏等災害。幹旱是影響中國農業最為嚴重的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

據統計,中國農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積達3億多畝,成災面積達1.2億畝,每年因旱減産平均達100億-150億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目前,全國420多個城市存在幹旱缺水問題,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個。全國每年因城市缺水影響産值達2000億至3000億元。

暴雨

是短時内或連續的一次強降水過程,在地勢低窪、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排洩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給農業帶來災害;暴雨甚至會引起山洪暴發、江河泛濫、堤壩決口給人民和國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中國氣象部門規定,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稱為“暴雨”。長江流域是暴雨、洪澇災害的多發地區,其中兩湖盆地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受災尤為頻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發生過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在熱帶海洋大氣中形成的中心溫度高、氣壓低的強烈渦旋的統稱。造成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等惡劣天氣,是破壞力很強的天氣現象。因其造成的損失年平均在百億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陸的“雲娜”,一次造成的損失就超過百億元人民币。

風雹

風雹災害是指在對流性天氣控制下,積雨雲中凝結生成的冰塊從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災害。冰雹常常砸毀大片農作物、果園,損壞建築物,威脅人類安全,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通常發生在夏、秋季節裡。中國風雹災害發生的地域很廣,據統計,農業因風雹受災面積的重災年達9900多萬畝(1993年),輕災年也有5600多萬畝(1994年)。

低溫冷凍

低溫冷凍災害主要是冷空氣及寒潮侵入造成的連續多日氣溫下降,緻使作物損傷及減産的農業氣象災害。嚴重凍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凍害死苗毀種面積達20%以上。1977年10月25~29日強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積雪深0.5米,草場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雪災

長時間大量降雪造成大範圍積雪成災的自然現象。危害有:嚴重影響甚至破壞交通、通訊、輸電線路等生命線工程,對人民生産、生活影響巨大。2005年12月山東威海、煙台遭遇40年來最大暴風雪,此次暴風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3.7143億元。

回顧中國曆史上出現的比較嚴重的氣象災害,幹旱、暴雨洪澇以及熱帶氣旋導緻的台風是中國最為常見、危害程度最為嚴重的災害種類。在氣象災害中,幹旱也是中國影響面最大、最為嚴重的災害。旱災的特點是範圍廣、時間長、影響遠。因此,旱災也是中國氣象災害中損失最為嚴重的一類災害。在中國,暴雨洪澇災害是僅次于旱災的氣象災害。此外,雷擊、沙塵暴、霜凍、冰雹、霧災等在中國也是經常發生的危害較大的氣象災害。

2016年11月23日,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三審《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修改二稿)》,維持“霾”入法,将霾等氣象災害納入北京市突發事件應急體系。

時間分布

一月:寒潮,凍害,大雪,暴風雪等。

四月:華北,西北春旱,華北暴雨,洪澇,冰雹。

七月:梅雨,長江流域的伏旱,洪澇,台風。

地區分布

東北地區:暴雨,洪澇,低溫凍害等。

西北地區:幹旱,冰雹等。

華北地區:幹旱,暴雨,洪澇等。

長江中下遊地區:暴雨,洪澇,伏旱,台風等。

西南地區:暴雨,幹旱,低溫凍害,冰雹,台風等。

華南地區:暴雨,幹旱,低溫凍害,冰雹,台風等。

變化

氣象災害屢破紀錄

無論亞洲洪水、非洲蝗災,還是歐洲和美洲的風暴,氣候變化(導緻的災害)2020年在繼續肆虐。例如,飓風、台風等熱帶氣旋如今發生的概率更大,威力更強,持續時間更長,所攜帶降雨量和侵襲範圍都超過曆史平均水平。

2020年,大西洋出現30場獲得命名的飓風,打破紀錄,導緻至少400人死亡、經濟損失410億美元,以至于世界氣象組織給飓風命名的26個拉丁字母全部用完,不得不起用希臘字母符号。

“百年一遇”愈發常見

現有氣候變化模型的計算結果顯示,如果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未來極端天氣、氣象災害會越來越頻繁,強度和持續時間都會增加。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高級講師薩拉·珀金斯-基爾帕特裡克說:“最終,氣候變化的影響會以極端天氣、而不是平均的變化讓人們感受到。”

世界氣象組織總幹事彼得裡·塔拉斯說:“過去用‘百年一遇’描述的熱浪和洪水等氣象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

對策

我國正在全面推進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包括開展氣象災害綜合立體精細監測,做好重大轉折性、關鍵性、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

全國氣象現代化已取得進展。地面氣象觀測全國鄉鎮覆蓋率達96%,國家級和區域數值預報産品實現了雲上共享,推進了氣象與農業、水利等部門的數據開放共享和融合應用。

我國将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開展重大氣候事件和氣候趨勢監測預測及影響預估,加強台風、暴雨等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氣象風險預警,強化和規範突發性、局地性強對流天氣短時臨近預警。同時,開展災害性天氣引發安全生産事故風險評估,強化應急救援服務保障,共建共享共用基層防災減災設施和信息員資源,解決氣象防災減災“最後一公裡”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