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拉威西島

蘇拉威西島

印度尼西亞東部的大島嶼
蘇拉威西島(Celebes/ˈsɛlɛbiz/舊釋“西裡伯斯島”)是印度尼西亞東部的一個大島嶼。島形奇特,由四個半島向北、東北、東南和南方伸出。多高山深谷,少平原,是印尼山地面積比重最大的島嶼。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蘇拉威西島 英文名:Celebes 位置:位于印度尼西亞東部,菲律賓南部 坐标:2°08′S 120°17′E 所屬群島:大巽他群島 面積:174600平方千米 最高點:蘭特孔博拉山 最高點海拔:3478米 所屬國家:印尼 人口:1600萬(2005年)

簡介

面積17.9萬平方公裡,地當巽他與太平洋島弧的彙合帶,構造運動活躍,多火山與地震。島形奇特,由四個半島向北、東北、東南和南方伸出。多高山深谷,少平原,是印尼山地面積比重最大的島嶼。中部有海拔2000米的高原,北部有10多座火山,山峰高達3000米以上,西南半島中部的蘭特孔博拉山海拔3455米,為全島最高峰。河網稠密,流程短促,多峽谷、瀑布和地塹湖,富水力資源,利灌溉,無航運意義。海岸陡峭曲折,岸線總長5478公裡,海灣深邃,沿海滿布珊瑚礁,海濱平原狹窄。礦藏種類多,有鐵、金、煤、石油、硫磺、金剛石等,以鎳礦最豐富。

位于赤道雨林氣候區,年降水量250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區雨水均勻;受地形作用,山地氣候涼爽宜人,波尼灣頭沿岸,受焚風影響,年降水量550毫米,是印尼最幹燥的地方。森林覆蓋率53%。地處亞、澳兩大陸的過渡帶,生物區系含有來自兩大陸的成分,如鹿、小野牛、鹦鹉和鳄魚等。沿海居民從事農耕、捕撈或海上貿易,内地居民從事遊耕、漁獵、伐木和采集。農産有稻米、木薯、芋類、籼谷、咖啡、香料、煙葉、椰子,在全國有重要地位;牧養牛馬,捕撈珍珠、龜蛋、海參、海藻。林産有鐵木、烏木、藤條和樹脂。工業有紡織、鋸木、造船及金銀工藝。縱貫全島的公路網總長2500公裡。主要城市和港口有比通、萬鴉老、烏戎潘當等。

地理

蘇拉威西島按面積是世界第十一大島,總面積為174,600平方千米,位于印度尼西亞東部,菲律賓南部,形狀非常特别,類似一個大K字母,有四個半島,島中部是險峻的山區,因此四個半島之間很少來往,從海路連接都比從陸路方便。蘇拉威西島的行政區域分為6個省:西蘇拉威西、北蘇拉威西、中蘇拉威西、南蘇拉威西、東南蘇拉威西和哥倫打洛。最大的城市是西南部的望加錫,還有北部的萬鴉老也是較大的城市。

蘇拉威西島正位于華萊士線上,因此既具有東洋界也具有澳新界的動植物,其中大部分屬于澳新界的,有2,290平方千米的區劃被劃歸羅爾·林度國家公園。蘇拉威西島目前已知有127種哺乳動物,其中62%(79種)是本島特有種,在世界其他地方不存在,其中最多的是一種矮水牛。鳥類有34%是當地特有種。

人文

文化藝術

蘇拉威西人非常重視藝術,包括制造陶器、織物和舞蹈,他們制造的陶器非常精制;織物非常細緻,有重複的圖案。男人的舞蹈雄武有力,女人柔美流暢,舞蹈經常能講述一個故事情節。

宗教

大部分蘇拉威西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但有19%的人信奉基督教,其中2%信仰羅馬天主教,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以及一些大城市。但大部分人不管是信奉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仍然相信當地的原始信仰和當地的神祗。此外還存在一些外來人口的社區信仰印度教或佛教,主要在印度人和華人中間。

服飾

蘇拉威西男人的服飾比較絢麗,喜歡佩戴彎柄的利劍,還喜歡使用漂亮的扇子。作者隻拍攝了人物的局部,因為在這張照片中人物的臉部已經不重要了,主題隻是表現奇特的服飾、彎柄的利劍和扇子,這樣對細節的表述就更為精細,把人們的眼光完全吸引到要表達的主題上。同時,這種構圖方式還給觀衆留下了懸念。

第一,畫面比較漂亮,人們的視線就會多停留一點時間。

第二,觀衆自己就會給自己提問,這到底是男人還是女人?就開始對畫面進行研究,注視更長的時間。

最終,從利劍和手部的特點上判斷出是男人的結論。這樣,這張照片就會對人們留下特别深刻的影響。

風土人情

蘇拉威西島北方的托拉查地區首府蘭特包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蘭特包”在當地語中意為“葬禮之地”,而人們對“死亡”的概念卻完全陌生,他們的詞彙中從來沒有“去世”、“病故”等字眼,村裡最年少的老奶奶内·巴迪·潘加羅合上雙目辭别人世之時,村裡沒有一個人哭泣,隻有巫師手中的管發出悲涼的哀鳴。人們将她的遺體輕輕平放在一具位于房屋正中的船形檀木棺材中,并帶來棕榈酒、丁子花香料熏制的卷煙,長時間地守護在旁邊。村民們每日生活如故,無拘無束地來到這裡吃喝閑聊,棺木周圍常常爆發出陣陣笑聲。

這位在當地屬于最高貴家族,享有崇高威望的老婦為何死後遭到如此戲谑?其實,村民們對這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并無絲毫輕佻之意。在村民們的意識中沒有死亡的概念,人死了,被視作“生病”。難怪當耋耄之年的巴迪溘然長逝,她的孩子們稱老奶奶病得很厲害。把“病人”用甲醛處理後長期保存起來,直到舉行節日般的儀式慶賀靈魂歸天之後,“病人”與自己的木制雕像一起被安放在懸崖上的石洞裡從而真正升入“天堂”。

“病人”與“天堂”的說法足以使人産生虛幻缥缈之感。堆放在巴迪身體周圍的豐盛祭品——幾十頭水牛、幾百口肥豬,幾千公斤稻米以及為迎接親朋鄰裡、遠近來賓者而在儀式地點馬迪卡專門修建的規模宏大的臨時性村莊更是令觀者感到不可思議。當地的藝匠隻參照一幀“病人”遺照便能制成形神俱俏的木波羅雕像,以象征生命的永恒;而木制牛頭作為首祭品将帶領“病人”走向神聖之地。當然,祭品數量、雕像質量以及儀式的規模完全取決于“病人”的社會地位和威望。像巴迪這樣的貴人理所當然享受最高等級待遇。

在蘇拉威西島,幾乎所有的葬禮都以水牛會奠。稻田中,牛倌輕輕摩挲水牛的鼻尖、脖項,無限柔情地為它們撩水、喂青草。多麼歡樂和諧的情景!然而,祭奠儀式無情地開始後,牛倌緊緊握住背上的大砍刀刀柄,慢慢将刀從紗籠(當地人的服裝)裡抽出,刀尖朝上,直立在手。隻聽訇然一聲,大砍刀就嵌入牛頸,就這一下子,牛頸動脈就被切斷,龐然大物猝然倒地,鮮血噴湧而出。拉着刀斧齊下之後,頃刻間溫熱的牲畜就四分五裂。

内髒留給“病人”,頭路蹄下水分給家人和參歡者。據說祭上第一頭水牛的瞬間,就是靈魂脫離人體、“病人”升入另一極樂世界的确切時刻。根據相傳的規定,這頭牛必須是患白化病的“白毛牛”。祭奠完畢,上千人圍成圓圈跳起舞蹈,人群中發出陣陣呼哨。人們坐在遍布牛頭、豬頭的空地上開始喝酒,大口吞咽着各程食物,這樣充滿宗教色彩的慶祝活動要通宵達旦地持續五天五夜。

巴迪的人間生活從此逝去,即将開始她幸福的“天堂”生活。浩浩蕩蕩的人流簇擁着豪華的船形樞車,穿過稻田,叢林,向幾公裡外那座神聖的山峰進發了。攀上山頂,人們用繩索将棺材從樞車上吊起,改用人扛,踏着通往懸崖的羊腸小道,吃力地攀上排列着潘加羅家庭成員雕像的岩洞。在一陣凄厲的鑼聲中,巴迪的靈樞被一隻牛皮帶懸吊着放入岩壁上的洞穴,與其祖先的骸骨合于一處。人們日後還将繼續來些拜谒。因為巴迪仍舊“活着”。而在另一個美妙世界裡變為女神的巴迪會加倍報答這些虔誠的信徒。

蘇拉威西島上的托拉查人不僅信奉佛教和萬物有靈論,也信奉天主教、新教、伊斯蘭教、各種信爺共存并立,形成一種獨特的宗教諸說混合現象。他們認為西方人追求物質享受,是極端的利已主義者,所以不能理解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要讓“病人”盡善盡美地升入隆達神聖之地,使心靈上得到滿足。他們種植稻米,饅頭水牛僅僅作為祭品。而生兒育女是為了保證子孫後代為其操辦熱烈的祭奠儀式。這是人生惟一真正重大的節日。人們從世界各地懷着好奇心來到蘇拉威西,帶走的是對死亡的重新思索。也許來過這裡的人,不會再覺得死亡是那麼可怕了吧。

托拉查人

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民族。主要分布在蘇拉威西島中部山區及東南半島西部。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使用托拉查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有多種方言。無文字。各部落均有自己的部落保護神,盛行祖先崇拜和精靈崇拜。從19世紀末開始傳入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并有許多人信基督教。保存氏族部落殘餘,按大家族居住長屋。土地及大部分财産歸家族所有。房屋在牆柱上飾以大量繪畫和雕刻。衣服多以樹皮布為材料,其上繪有各種彩色圖案。手镯、腳镯、戒指和項圈等飾物,多用牛角或黃銅制成。原以采集和漁獵為主,或從事刀耕火種農業,種植玉米和旱稻。近年來,逐漸從山嶽地區遷移到河谷低地,整修水田,種植水稻。與外族交往也開始增多。

印度尼西亞西裡伯斯(蘇拉維西)中部的民族。據說他們是一個入侵民族的後裔,統治該島時同化或消滅了原住民。後來他們被穆斯林印度尼西亞人(如布吉人〔Buginese〕)趕走,離開海岸。他們好戰和獵頭的習慣使他們必須把村落建在易于防禦的山頂。近代許多托拉查人已成為穆斯林或基督徒,多數務農,其村落亦較易與外界接近。他們喜好锉平牙齒,佩戴飾物。1960年代,估計托拉查人口為60萬。他們的語言屬于南島(馬來-玻裡尼西亞)語系,有許多方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