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

不三不四

漢語成語
不三不四,漢語成語,拼音:bù sān bù sì,在施耐庵的《水浒傳》中,意思不像樣、不正派。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在易經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說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務正業之意。[1]
    中文名:不三不四 出處:《水浒傳》

解釋

不像樣、不正派。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

成語典故

出處

明·施耐庵《水浒傳》第七回:“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

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易經思想,易經的每個卦都分6個爻,俗稱6爻卦。六爻每兩爻一組配三才,即初爻與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與上爻為天。那麼“不三不四”,其實就是“不是人”的意思了。

示例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三回:“陳靈公口中還在那裡不三不四,耍笑弄酒。”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你這樣子~,也想天鵝肉!”

典故

梁山泊好漢魯智深因救賣唱父女而拳打鎮關西命案,被迫削發為僧,他到大相國寺去管理被地痞流氓霸占的菜園。這幫不三不四的人想方設法給魯智深一個下馬威,逼他離開,正設計圍攻他,沒想到魯智深把他們全打入糞坑裡求饒

成語點評

有的稱行業不端的人為“不三不四”,顯然人們對“三”與“四”這兩個數字有極大的好感。

古時候,人們普遍熟讀《金剛經》,通常把三比作三心,即:過去現在未來心,把四比作:清淨心,

不三,自然是理解為:三心不可得大家都理解,自然的要用四來衡量行為規範,可是又不具備清淨心,

對于這樣不符合行為規範的行為,叫:不三不四。

詞語辨析

【色彩】貶義

【結構】聯合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形容人的品行不好

【近義詞】不倫不類、非驢非馬、非僧非俗

【反義詞】正正經經、中規中矩、有闆有眼、有模有樣、一本正經、正襟危坐、堂堂正正

【歸類】詞語,成語

【年代】古代

【謎語】二除七;二分之七;3.5

【歇後語】七個錢放兩處;七尺布攔腰剪

【英文解釋】

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 neither one thing nor the other; (These men) are not this and not that.

成語辨析

【正音】不隻有一個讀音四聲bù,但是如果後面的字也是四聲,需要變調,變成bú。

【辨形】四,不能寫作“肆”。

【辨析】不倫不類和“不三不四”;都有“不規範、不像樣”的意思;有時可通用。但不倫不類一般用于事物;指不能相比的東西相提并論;“不三不四”偏重于人的品行不端正或來路不正當。

“不三不四”;由《金剛經》三心不可得演化出的,不三,卻說服不了對方的尴尬不四,

如:三心不可得,說的是過去現在未來心不可得,

當問到:求往生的心可得嗎,這時回答不了,就是所謂的:不三不四,

逐漸延伸到:品行不端正或行為不正當

籃球術語

籃球術語:指那些鋒線搖擺人,既能打3号位(小前鋒)又能打4号位(大前鋒)的球員。代表球員如肖恩·馬裡昂、拉馬爾·奧多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