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

羅浮山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羅浮山,雄峙于嶺南中南部,坐臨南海大亞灣,毗鄰惠州西湖。羅浮山方圓214多平方公裡,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飛瀑名泉多達980多處,洞天奇景18處,石室幽岩72個,以山勢雄偉壯觀,植被繁茂常綠,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超凡脫俗的特色吸引古今無數的名仙名人和遊客。曆代詩人陸賈、謝靈運、李白、杜甫、李賀、劉禹錫、韓愈、柳宗元、蘇轼、楊萬裡、湯顯祖、屈大鈞等都留下經典的文賦和詩詠。羅浮山的“師雄夢梅”、“東坡啖荔”、“安期天飲”、“稚川煉丹”、“仙凡路别”、“花手遊會”、“洞天藥市”、“天龍王夢”等不少的傳說,神奇幽勝,風流華夏。羅浮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它雄峙于嶺南中南部,坐臨南海大亞灣,毗鄰惠州西湖。[1]
    中文名:羅浮山 外文名: 别名: 别稱:東樵山 景區相關名人:司馬遷 主峰:飛雲頂 海拔:1296米 占地面積:214多平方公裡 榮譽:嶺南第一山 所在地:廣東省惠州市 開放時間:08:00-18:00 票價:60元 著名景點:九觀,十八寺,三十二庵 地址:博羅縣的西北部

地理概況

廣東博羅的羅浮山,是羅山與浮山的合體,在博羅縣西北境内東江之濱,距博羅縣城35公裡。西北分别與增城、龍門接壤,方圓260多平方公裡。向來稱為百粵群山之祖。《後漢書·地理志》劉昭注:“有浮山自會稽浮往傅羅山”。《太平禦覽》引南朝宋懷遠《南越志》雲:“此山本名蓬萊山,一峰在海中與羅山合而為一”。袁宏《山記》稱:“羅山自古有之。浮山本蓬萊之一峰,堯時洪水泛海浮來傅于羅山”。這些都是羅浮山得名的傳說。

羅浮山山區廣大,峻拔奇峭,是7000萬年前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垩紀時燕山運動形成的。大量花崗岩侵入,擠壓地殼使地層褶皺形成穹窿構造山地。主峰飛雲頂是花崗岩山體,屹立于珠江三角洲邊緣;南來的海風與北來的氣流在此交彙,常年雲霧缭繞。1408~1423年(明永樂年間)東莞陳琏所撰《羅浮山志》雲:“晨起見煙雲在山下,衆山露峰尖如在大海中,雲氣往來,山若移動,天下奇觀也。”這種情景與《史記·封禅書》對蓬萊的描述:“三神山未至,望之如雲;及至,反居水下;臨之,風辄引去。”有相似之處,這或許是“蓬島浮來傅于羅山”的傳說之所本。

羅浮山由不透水的花崗岩地層組成,山體切割程度大,大小432座山峰,峭壁危崖,980多道瀑布流泉,“山山瀑布,處處流泉”。尤以白石漓、白水門、黃龍洞3處瀑布為著。羅浮山地下水也很豐富,從岩層深處噴湧而出的礦泉水如長生井、卓錫泉,都是上乘的名泉,現已開發的出露于羅浮山斷裂帶北側的礦泉水,是含鋅的健康飲料。

奇峰怪石,是羅浮山的一大特色。在羅浮山大小400多個峰巒中,形狀各異,千姿百态像玉女,像羅漢,像獅子,像駱駝 真是“滿山皆奇石”,“峰峰有靈境”。主峰飛去頂又名飛雲峰,海拔1296米,為羅浮山最高峰,因常有彩雲飛渡而得名。從廣(州)汕(頭)公路望去宛如倚天寶劍,起碼插支霄。登上頂峰遠眺,博羅、惠州、東莞、增城、廣州、龍門各縣市的廣 土地盡收眼底。

曆史沿革

羅浮山除道、佛兩教外,儒學也很發達。葛洪本人原來就是儒家。羅浮山中,在南宋時即有官立的豫章書院、靜觀書院(均在黃龍洞)和私人設立的張(宋卿)留(正)書院。其後有不少私人講學讀書的精舍、書堂,如鄭公書堂(在幽居洞)、弼唐精舍(龐子講堂,在黃龍洞)、甘泉精舍(一在幽居洞、一在青霞谷)、冼子讀書台(在青霞谷)等。還有專祀儒學大師的四賢祠(南漢天華宮故址,祀周廉溪、羅豫章、李延平、陳白沙)。儒學也是羅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忽視。

民國時期孫中山、宋慶齡、廖仲恺、何香凝、陳濟棠、蔣介石、林森、抗日名将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锴等均曾遊覽羅浮山。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曾親到羅浮山,對羅浮山建設作具體指示,批準用20兩金箔包裝沖虛觀的三清神像。“文化大革命”期間,經廣州部隊請示,周總理明确指示保護好沖虛古觀,使這座具有1600多年曆史的古建築保存下來。此外,新中國10大元帥中的葉劍英、陳毅等7位元帥均曾遊覽羅浮山,為名山生色不少。

文化遺存

有關羅浮山的文獻典籍十分豐富,僅山志類的,明代有永樂年間東莞陳琏《羅浮山志》及明成化年間羅彥通等根據此書所撰的《羅浮志補》,增城湛若水《羅浮志》,順德梁億《羅浮山志》,從化黎民表《羅浮山志》;清代有康熙間上元江甯縣(今江蘇省南京市郊)陶敬《羅浮山志》,等多篇。既可與山志互為經緯,且為名山添姿增彩。

俚語有雲:“羅浮,羅浮,滿山石頭。”正因為如此,羅浮山的摩崖石刻遍山皆有,舊志載有2000多處,然因風雨剝蝕,人為損壞,漫漶很多。80年代經縣博物館勘察核實,全縣現存的150處摩崖石刻中,羅浮山即有136處。以景區劃分,朱明洞區最多,有32處,其次為黃龍洞區29處,酥醪洞區和華首台區分别為22處和23處,其餘白鶴觀、九天觀、寶積寺、朝元洞等景區共30處。書體有篆、隸、行、楷、草5種。其中規格最大的為白鶴洞景區篆體“羅浮”二字,舊志雲丈許,實測規格150×120(厘米),落款為“淳熙已亥(1179年)郡守洛陽吳男有書”。摩崖石刻書法琳琅滿目,令人歎為觀止。

羅浮山有很多美妙的神話故事,僅《羅浮傳說》一書,即收集40多篇。這些故事雖多荒誕不經之說,充斥着神佛仙道離奇遇合、輪回報應的内容,然而從另一角度來審視,則這些大多數出自民間的口頭文藝,體現了人民群衆憎惡假醜惡、頌揚真善美的審美觀點,使名山平添不少浪漫色彩,不必采取全盤否定的态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