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隔理論

六度分隔理論

斯坦利· 米爾格蘭姆提出的人與人之間理論
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DegreesofSeparation,中文翻譯包括以下幾種:六度分隔理論或小世界理論等。理論指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就是六度分割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紐帶”,但是卻發揮着非常強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體會到這種弱紐帶的效果。通過弱紐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相近”。所謂“六度分隔”,用最簡單的話描述就是:在人際脈絡中,要結識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這中間最多隻要通過六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
  • 中文名:六度分隔理論
  • 提出者:斯坦利· 米爾格蘭姆
  • 英文名: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 别稱:六度空間理論、小世界理論
  • 應用學科:社會科學,心理學
  • 适用領域範圍:社交,網絡

簡介

涵義

六度隔開(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基礎理論。簡易地說:“你與一切1個路人中間所間距的人不容易超出6個,換句話說,數最多根據6個人我也可以了解一切1個路人。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心态學專家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願意勾勒1個相互連接人和小區的社交連系網。n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心态學專家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願意勾勒1個相互連接人和小區的社交連系網。做過一回連鎖信試驗,結果發覺了“六度隔開”狀況。簡易地說:“你與一切1個路人中間所間距的人不容易超出6個,換句話說,數最多根據6個人我也可以了解一切1個路人。”

小世界現象(又稱小世界效應),也稱六度空間理論、六度分隔理論(英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隻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系。後來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根據這概念做過一次連鎖信件實驗,嘗試證明平均隻需要五個中間人就可以聯系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

這種現象,并不是說任何人與其他人之間的聯系都必須通過六個層次才會産生聯系,而是表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任何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通過一定的方式,總能夠産生必然聯系或關系。顯然,随着聯系方式和聯系能力的不同,實現個人期望的機遇将産生明顯的區别。

社會網絡其實并不高深,它的理論基礎正是“六度分割”。而社會性軟件則是建立在真實的社會網絡上的增值性軟件和服務。有這麼一個故事,幾年前一家德國報紙接受了一項挑戰,要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闆,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報社的員工發現,這兩個人隻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系。原來烤肉店老闆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制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 。

價值

管理論如何深奧,“六度分割”和互聯網的親密結合,已經開始顯露出商業價值。人們在近幾年越來越關注社會網絡的研究,很多網絡軟件也開始支持人們建立更加互信和緊密的社會關聯,這些軟件被統稱為“社會性軟件” (Social Software)。例如Blog就是一種社會性軟件,因為Blog寫作所需要的個性和延續性,已使Blogger圈這種典型的物以類聚的生态形式,越來越像真實生活中的人際圈。據緻力于研究社會軟件的毛向輝介紹,國外當今更流行的是一種快速交友,或者商業聯系的工具,例如LinkedIN。人們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更容易發現商業機會、更容易達到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和交流,等等。

社會性軟件的定義很多,而且都在不斷的發展演變過程之中。它的核心思想其實是一種聚合産生的效應。人、社會、商業都有無數種排列組合的方式,如果沒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損耗掉。WWW成功地将文本、圖形聚合在一起,使互聯網真正走向應用;即時通訊又将人聚合在一起,産生了ICQ和OICQ這樣的工具。然而這還是虛拟的,虛拟雖然是網絡世界的一種優勢,但是和商業社會所要求的實名、信用隔着一條鴻溝。通過熟人之間,通過“六度分割”産生的聚合,将産生一個可信任的網絡,這其中的商業潛能的确是無可估量的。

聚合作為社會研究的對象也具有實際價值。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個算法,能夠識别一篇文章中某些文字的“突發”增長,而這些“突發”增長的文字可以用來快速識别最新的趨勢和熱點問題,因此能夠更有效地篩選重要信息。過去很多搜索技術都采用了簡單計算文字 /詞組出現頻率的方法,卻忽略了文字使用增加的速率。如果這種方法應用到廣告商,就可以快速找到潛在的需求風尚。

社會、網絡、地域、商業、Blog、sns,這些詞彙你也許都聽麻木了。然而,一旦那些預見先機的人找到聚合它們的商業價值,被改變的絕不僅僅是網絡世界。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米爾格蘭姆把信随機發送給住在美國各城市的一部分居民,信中寫有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并要求每名收信人把這封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這名股票經紀人的朋友。這位朋友收到信後,再把信寄給他認為更接近這名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最終,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這名股票經紀人手中,每封信平均經手6.2次到達。

于是,米爾格蘭姆提出六度分割理論,認為世界上任意兩個人之間建立聯系,最多隻需要6個人

總結

六度分割雖然是個社會學的理論,但是實際上它更像一個數學理論,很多人說它和四色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六度分割很好的闡述了一個網狀的結構(我們的人類社會),增強了不同節點之間的聯系和連接關系,然而它并不完整,也并不足以指導我們的實踐。但這個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讓人們對于信息時代的人類社會有了很深的理解與探索 。

分析應用

關系強弱

——權值問題

首先六度分割肯定了人與人之間的普遍聯系,但是沒有對這種聯系作定量分析。我們一生可能會認識千百人,他們有的對我們極其重要,有的對我們無足輕重,我們聯系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萬别的。有父母親屬這類生而固有的聯系,也有因為地理位置接近發展出來的。如鄰裡關系,還有因為共同學習生活而發展出來的同學、同事關系。六度分割理論中隻把他們統統歸結于聯系,卻沒有強弱之分。在網狀結構裡面,人與人的關系,需要加權處理,在這裡,六度分割理論還是殘缺的。

事實上,強弱關系并不僅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類型決定,還會由六度理論的度數決定。可以理解的是:1度關系肯定要比2度關系強。此外,如果在SNS中,強弱關系還可能會根據建立關系的依據來決定,同好/同興趣、同群組/同圈子、同應用,這類關系相對較弱,但同一類關系的交集越多關系則可能會越強。

聯系區别

——目的和結果問題

20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就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他将一套連鎖信件随機發送給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将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後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後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

六度分割的概念由此而來。

這個故事很多六度分割的愛好者都知道,并奉為聖經。但是請大家注意這個故事和我們現在流行的SNS網站理念的重要差别。在這個故事裡面,信到達了波士頓股票經紀人手裡面沒錯,但是請注意整個過程中,每個人的朋友關系都沒有發生改變。對,這點很重要,這個故事裡面傳遞的信息,而我們當前看到的SNS網站希望在用戶之間傳遞的是什麼呢?是聯系方式還是朋友關系?

這個連鎖實驗,體現了一個似乎很普遍的客觀規律:社會化的現代人類社會成員之間,都可能通過“六度分割” 而聯系起來,絕對沒有聯系的A與B是不存在的。這是一個更典型、深刻而且普遍的自然現象。那麼,怎樣用數學理論揭示 “六度分割”現象?這是現代數學領域又一個重大的數學猜想。

這有點兒像地圖的鄰接色問題,隻不過鄰接色問題是通過數學方法可以精确證明的(即最少隻需要使用4種顔色即可),而六度分割理論估計隻能通過不完全歸納來形成假設了吧,社會的模型還是比二維地圖模型要複雜莫測得多。

傳遞成本

——阻尼問題

在Stanley Milgram的實驗和火炬的實驗裡面,都沒有任何的花費,或者說看起來成本為0。但是是不是真的成本為0呢?每個人傳遞一下信件花費極低,改下msn名字更是沒有成本,然而那些人肯這麼做,其實是看着朋友的面子上,所以這裡花費的成本實際是什麼呢?是中國人說的人情債,所謂的關系成本。沒有人喜歡一個整天都要人幫忙這幫忙那的人,人情債和金錢債一樣,背了就一定要還,這就是傳遞中的成本問題。

Gmail的邀請方式直至今日仍被很多人稱頌,剛剛出現的時候,一個邀請甚至可以賣到60美金。很多人驚呼這是最偉大的營銷。然而,到了今天,很多人的邀請已經變得無法送出去。為什麼呢?因為一開始的時候Gmail是稀缺物品,所以價值高昂,加上Gmail帶有Google的強勢品牌和高度用戶認同感,所以就更加被追捧,擁有Gmail成了榮譽的象征。正是這種榮譽成為了Gmail邀請在六度分割網絡中瘋狂傳播的激勵。然而随着Gmail的高度普及,這種榮譽感逐步下降,最終降低了激勵,從而使傳播陷入了停滞狀态。

阻尼是好還是壞?沒有阻尼我們可以給任何人發送信息,每個SNS網站都在宣揚你隻需要六個人就可以認識克林頓可以認識比爾蓋茨,但是有幾個人真的去認識他們了?是因為他們不值得認識麼?不是,是因為聯系雖然看起來隻有六度,然而每度的阻尼都有可能都是無法跨越的。但是你不要悲觀,如果沒有阻尼也許你會更加不爽!

舉例來說吧。假設每個人有30個朋友,信息經過六度計算後,數量足夠到達一個能夠覆蓋所有可能的人的級别。如果六度的連接沒有任何的阻尼,估計我們每天收到的來自好友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就會讓我們的腦袋爆炸。

在我們的生活裡面,一個身份越高的人,越有名的人他就會有越多的好友,于是他也就越不想随便拓展自己的關系圈子,因為他們往往不勝其擾。如果一瞬間,阻尼消失了,你可以随便打電話給李彥宏、馬雲、馬化騰了,你不是想跟馮小剛聊電影麼?你現在可以打電話了。但是,我們隻能說這成了一場災難,很多名人訴苦,說很多人打電話到他們的家裡,說了句“你是XXX麼?我很喜歡你!”然後就挂了電話。很多人不堪其擾停了機,甚至換了号。

這場災難對我們這些局外人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旦這些名人和大衆的關系扁平化後(六度變成一度),他們對大衆的價值也開始流失,大衆們隻能打電話過去,問一聲,然後炫耀自己給明星打過電話,僅此而已。這個巨大的扁平化工程并沒有擴展追星族們的朋友圈子,他們仍舊離那些明星很遠……

假設

——關系的方向和傳遞問題

SNS網站最愛說的一句話也許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假如我們認識的某A的朋友某B是我們非常反感的一個家夥,而且我們的朋友裡面還有個人某C對那個家夥某B更加痛恨。所以在當前的SNS服務裡面我們是不敢把某A和某C同時引入的,因為他們同時引入後,很可能的結果是某B和某C建立聯系後,開始吵架。

電影應用

如今,大多數人都熟悉的1993年的電影《Six Degrees》,其中主演威爾史密斯,把想法向一般公衆的使用它的名稱和主要議題陰謀。這個想法成為更受歡迎的“凱文培根遊戲” ,即你選擇任何演員并嘗試聯系起來,以某種方式,向演員凱文培根在“六個步驟” 。盡管它們看似娛樂和瑣碎,這些車輛的普及為基礎的嚴重的學術概念,社會互動和人際網絡已在1990年代初期以來。

這種概念,如凱文培根比賽,是由于技術進步,通訊和運輸,人類正變得越來越連接。很遠的距離較少影響溝通,因此,人際網絡擴大遠遠超出了以往的限制和障礙。現代世界正在縮小。

社會網絡的核心,凱文培根遊戲,以及六度分割的概念。一個社會網絡是,本質上說,一系列的關系個人或聯名的個人或組織。一個人或一個集團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網絡,例如,一個人可能有一個家庭網絡,一名學校網絡,網絡的朋友,一個高爾夫球發揮網絡,以及其他許多人。

一個組織可能有一名雇員網絡,供應商網絡,客戶網絡等所有這些網絡的特點是類型的關系,或互動,其中連接它。 A網絡的員工可能是由雇主的特點,網絡的選手誰發揮這些或有興趣的高爾夫球。網絡公司也開始在家庭和直接行動的國家的水平。他們是“膠水的社會,是根據所有文化。

雖然我們可能認識到,我們每一個都是一個網絡的一部分,或各種不同的網絡,我們不一定把它們當作隻不過我們知道的人在各種能力。當然,各種各樣的網絡,我們的一部分,通常反映了我們國内的生活,我們的愛好,我們的工作生活,我們的利益,因此,網絡本身并沒有這樣的功能,作為人民代表對我們來說它。但有趣的是,考慮了一會兒,這些網絡的結構。

如果你寫下的名字,所有你知道的人,并把它們分别列出相應的你如何來認識他們通過家庭,高爾夫球場,學校等,那麼你将接近創造一個結構性的地圖網絡。如果每個人在您的名單然後也做了同樣的,你可以比較清單,然後看到的真實程度的網絡。您可能隻知道5個選手,但他們知道每五,依此類推。您的建議,特别是俱樂部可以跨越國界根據所提出的意見給朋友,而獲得通過,并通過。

在分析社會網絡,更大的重點放在那些個别人或群體,誰不僅有更多的連接在特定的網絡,但也有更多的網絡成員。如果您和您的所有球員的朋友住在一個孤立的城市,您隻能打高爾夫球和工作,回家然後将您的網絡的限制,其效力和将被視為是一個“小而嚴密的”網絡。知識和機會,這樣的網絡不用不超過個人參與。

新鮮成員不太可能加入,該網絡是不太可能擴大或促進其成員的任何進一步一旦現有的知識和機會已經共享。如果,另一方面,每個成員的網絡也是一個成員的其他許多網絡則是“更開放”的網絡将擴大,并允許更大的流通新的機遇和更廣泛地利用新的信息。流動的知識和信息,在這樣一個網絡也大得多,有利于它的成員。

如果我們當前适用于這些想法,在線聯網,應當立即明确究竟有用和有益的可能性增加,通信網絡的一個世界性的網絡将由于知識和機會可能被視為部分貨币價值的網絡,那麼全世界的平台必須是高級形式。與在線社交網絡服務,專門在這個方面的聯網能力加入巨大,而且可能大大有益的,網絡是“增壓” 。

網站應用

各種社交型網站,其實質的應用表現為好友的好友,關注的人,被誰關注,共同愛好,好友動态等。網站内遊戲中的應用有搶車位,偷菜,好友買賣等遊戲。

透過“開心農場”看六度分割理論

随着SNS(社會性網絡服務)網站的興起,更多的社交互動創意湧現出來,社會性網絡服務的優勢逐漸在門戶競争中得以體現。近些年來國内網站興起了一波以SNS為主打的網絡風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人人網,開心網,若鄰網,白社會,豆瓣,QQzone,六度分割,旅行器,新浪微博等等。這些網站都可以算是國内SNS的典範,值得大家學習。我們以開心網為例。在其推出開心農場之後,這一年多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加入了一些看似簡單卻又耐人尋味的小遊戲。這些遊戲将我們的現實生活融入網絡,特别适合于上班族玩。有人說:是遊戲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這話一點不假。近些年來,國内SNS的應用都體現在了效仿facebook而建立起來的互動遊戲環節。

站長們可以反駁說:如果真那麼神奇,六度分割理論豈不是能将所有網絡用戶吸引過來?那别的網站也效仿這種做法,也吸引了全部網絡用戶,但不是所有網絡用戶都同時使用兩個網站的系統,這豈不是在理論上就出現矛盾了?當然我們所說的六度分割理論隻是一種宏觀上對人與人之間連接關系的理解,并不是說通過建立這麼一個互動的系統,通過人吸引人,人邀請人,就能夠吸引網絡上所有的用戶。理論結合實際,好的創意加之強大的技術支撐,你的網站距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殘缺的六度

(1)關系的強弱

——權值問題

(2)到達和建立聯系的區别

——目的和結果問題

(3)傳遞的成本和激勵

——阻尼問題

随着社會性網絡的探讨逐漸走向成熟和實用化,很多網絡大潮的前沿人士已經開始實踐六度分割理論的現實化和實體化,相信随着人們繼續的研究和開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會更加親切并且有用。

真正的理論,是對人類有用的理論,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理論,現實與網絡相結合的理論,網絡與實體相結合的理論 。

理論内容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繪一個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連系網。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1] 

“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紐帶”,但是卻發揮着非常強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體會到這種弱紐帶的效果。 通過弱紐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相近”。

數學解釋:若每個人平均認識260人,其六度就是260的6次方=308,915,776,000,000(約300萬億)。消除一些節點重複,那也幾乎覆蓋了整個地球人口若幹多倍。

米爾格拉姆連鎖信實驗

經過

米爾格拉姆的研究本來在無特定的市民大衆進行,而不是在專業的、需要高度合作的數學界及演藝界進行(參見下)。然而仍遭受不少抨擊。于首次連鎖信實驗(紀錄于未注明日期論文"Results of Communication Project"),米爾格拉姆寄出60封信給堪薩斯州威奇塔市自願參加者,請他們轉交到麻薩諸塞州劍橋市某指定地點的股票經紀人。

參加者隻能把信交給他認為有可能把信送到目的地的熟人,可以親自送或者通過他的朋友。雖然有50個人參與了實驗,但組中隻有3封信送到了目的地。米爾格拉姆在他1967年的那篇著名論文中提到在最初的實驗中,其中的一封信在不到4日的時間内,就被傳達到了目的地,但是他卻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實際上隻有不到5%的信件最終被送達了。在随後兩次連鎖信實驗,因完成連鎖的比例太低,實驗結果未被發表。但是幸運的是,研究者發現很多微妙的因素會對連鎖信實驗的結果産生極大的影響。研究者嘗試在不同種族和不同收入人群中來重複實驗,他們發現巨大的差異。事實上,在米爾格拉姆合著的一篇論文中揭示如果信件的最終接受者為黑人,實驗的送達率為13%,而如果是白人,則送達率上升為33%,盡管實驗者開始的時候并不知道接受者的種族。

發現

雖然飽受議論,但米爾格拉姆帶來了不少新奇的發現。經過多次改良實驗,米爾格拉姆發現信件或包裹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是影響人們決定繼續傳遞它的重要因素。他成功将送達率提升至35%,後來更上升為97%。抛開對“地球是很小的”這樣論斷的懷疑不說,人們對“某個特定世界是很小”的論斷是沒有絲毫懷疑的(例如:從某個學院到密歇根大學到蒙特利爾猶太人社區。平均來看,為實現一次送達,需要6個中間人從而得出了六度分隔理論的說法(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他可能源于六個自由度的說法 (Six Degrees of Freedom)。不僅如此,米爾格拉姆還發現了漏鬥效應,他發現大部分的傳遞都是由那些極少數的明星人物完成的。在一個5%的飛行員實驗中,他發現2/3成功的傳遞是由同一些“明星”來完成的。

盡管如此,這個實驗仍然存在着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假設:它假設傳遞鍊條中所有的實驗者都完全有能力發掘鍊條終端的兩個人傳遞的有效性。

應用

原理

利用維基百科每篇條目内的鍊接,計算從一篇條目到另一個條目所需的次數。

示例

新浪到中央電視台的最短路徑為3,伊麗莎白一世到倉颉和幾何的最短路徑也為3。

微軟MSN中應用

微軟的研究人員 Jure Leskovec 和 Eric Horvitz過濾2006年某個單一月份的MSN簡訊,利用2.4億使用者的300億通訊息進行比對,結果發現任何使用者隻要透過平均6.6人就可以和全數據庫的1,800百億組配對産生關連。48%的使用者在6次以内可以産生關連,而高達78%的使用者在7次以内可以産生關連。

研究結果

Facebook的團隊為了宣揚Facebook周年紀念的朋友日,研究了當時已注冊的 15.9 億使用者資料,要在如此巨量資料上計算透過幾個人,可以找到兩個人之間關聯的數字,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2016年2月4号時于網站FACEBOOK research 公布标題為 Three and a half degrees of separation 的研究結果,發現這個神奇數字的“網絡直徑”是 3.57,翻成白話文意味着每個人與其他人間隔為 3.57 人。如果僅考慮美國使用者的話,這個數字會降到平均 3.46 個人。

根據追蹤研究發現,這個“分離度”從 2011 年開始有持續下降的趨勢。2011年,來自美國康乃爾大學、意大利米蘭大學的學者與臉書研究團隊合作,計算了當時的 7.21 億使用者資料,發現這個數字是 3.74。現在 Facebook 的人口成長将近 2 倍,這個數字卻降低了一些。Facebook 研究團隊在這個整合、無法回推追蹤的大數據上,使用不同學者發明的一些統計技術與算法,精确預測這個距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