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鼓舞

水鼓舞

傳統舞蹈
水鼓舞是一種在德昂族與苗族中流傳的,以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結合的群衆舞蹈,但德昂族與苗族的跳法有些不同。水鼓舞是貴州省劍河縣革東鎮大稿午村獨有的水鼓舞節時,當地苗族群衆在水中所跳的一種。
  • 中文名:
  • 外文名:Water inspired
  • 别名:
  • 中文名稱:水鼓舞
  • 起源:祭祀祖先、祈求風調雨順
  • 流行地區:德昂族、苗族
  • 形式:水、鼓、舞相結合的群衆舞蹈

種類

德昂族

德昂族是中國雲南省的特有民族,也是一個跨國而居的民族。在中國境内的德昂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縣和臨滄地區的鎮康縣。瑞麗、梁河、隴川、保山、永德、耿馬、瀾滄等縣也有少量分布。

德昂族是古代接受漢文化較多和較早的民族之一。元明清以來,與傣族人民交往密切,特别共同信仰小乘佛教,因此,受傣族文化影響較深。

水鼓舞是德昂族的舞蹈,舞蹈時,将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邊敲邊跳,大硭、大钹伴奏。鼓聲深沉、莊重。可以單獨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随水鼓節奏起舞。

苗族水鼓舞

水鼓舞是貴州省劍河縣革東鎮大稿午村獨有的水鼓舞節時,當地苗族群衆在水中所跳的一種傳統舞蹈,苗語稱“zuknieleb”,zukniel意為踩鼓。eb意為水。

現代打擊樂節目

2008北京奧運會,圓了中國人百年的奧運夢。北京鳳樂團不斷挖掘、傳承和創新,将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和現代時尚視覺藝術相結合,獨創水鼓、水晶鼓,輾轉水立方、英東遊泳館、舉重館、籃球館等奧運賽場,演出百餘場,為奧運健兒鼓與呼,并見證了中國第一金的誕生。深受奧組委贊賞及國際友人的好評。

水鼓集聲、光、水景為一體,激昂的樂曲,鼓動的節奏,激情四濺的水花,優美的舞姿,魅力無限的燈光頻閃效果,演繹出燦爛振奮的舞風和鼓韻,給觀衆目不暇接的視覺沖擊和審美享受,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不斷攀升、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情結和生生不息的群體精神風貌。

大稿午水鼓舞

曆史

根據口碑資料并結合文獻研究,水鼓舞節至少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曆史。據說一年久旱不雨,某夜村中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托夢給子女說:“這個地方很好,就讓我在此長眠。”子女們便帶上香紙前去“墳”上祭奠,随後便普降甘露,日後相沿成俗。還有一個傳說是:某年大旱,河水斷流,唯寨腳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不幹,小孩們便到那裡拊水嬉戲,但見潭中兩龍相鬥,頓降大雨,方解燃眉之急,此後即變成節日。

水鼓舞節

水鼓舞節分兩部分舉行。每年陰曆六月第一個卯日之後的第一個醜日舉行“起鼓”儀式,即如開幕式。

人們擡着酒、肉、鴨、香紙等結隊到河邊,祭祀完畢後,男人們身着女人衣裙,倒披蓑衣、腳踩草靴或赤足在河中一邊踩鼓,一邊喝酒吃肉,一邊拊水擲泥嬉戲。女子們在河岸高唱飛歌助興。第二個醜日,全村的男女老少在寨邊壩子裡踩鼓,相鄰數十個村寨的群衆都來參加。活動持續三天,其間姑媽還須挑着鴨子和酒等禮品回舅家來祝賀。水鼓舞和水鼓舞節所蘊含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苗族水文化與鼓文化的反映。

據苗族創世史詩《苗族史詩》記述和專家考證,在苗族傳統哲學中,水是世界的本源。苗族先民原居地在臨近江河湖海的黃河和長江中下遊地區,存在深厚的水崇拜。大稿午苗族之所以在水中踩鼓,是苗族水文化傳統與人類在自然生存中離不開水的體現.鼓是苗族的“重器”,被認為是祖先靈魂的安居之地,《苗族史詩·尋找木鼓》中說:祭了鼓大家才更富有繁昌。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大稿午的鼓文化與鄰近的其他苗寨不盡相同——這裡行的是沒有什麼禁忌的“白鼓藏”,而他寨多行“黑鼓藏”,有非鼓社祭之年不允許随便敲鼓、踩鼓等清規戒律。

同時,在許多苗族社區傳統觀念中,還有春播至秋收之間,不吹蘆笙,不敲木鼓的禁忌,大稿午在其他社區禁笙鼓期間踩鼓,反映了她獨特的鼓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将鼓與水結合在一起,成為全國苗族中絕無僅有的,在其他民族中也不多見的水鼓舞文化。苗族稻作文化的反映。稻、棉、楓是苗族的植物“三寶”,而稻居其首,當地苗族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稻作文化。

從漢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苗族先民稻作文化源遠流長,清朝愛必達《黔南識略》卷十三記載:今台江、劍河一帶“苗人惟食糯米”。大稿午地處革東千畝大壩的中心區,曆來以水稻為生,舉行水鼓舞的農曆六月,是水稻打包灌漿的關鍵時節,如果缺水,将直接影響收成,關系到村民們的糧食安全,因此,這裡的苗族群衆便選擇在這一關鍵時期,舉行水鼓舞節,以祈上天普降喜雨,保證水稻的正常生長。水鼓舞兩個來源的傳說,均以祈雨為主題,反映了苗族農耕文化的源遠流長。

苗族原始崇拜的反映。《苗族史詩》認為,雷公在天上掌管“雨事”,所以水鼓舞祭祀時,主祭要高呼:“下雨來,雷公!”傳說龍蟄伏時水波不興,一旦翻身則大雨滂沱,在水中擊鼓跳舞,驚動它就會下雨。

據說,每次舉行水鼓舞活動後,馬上就會雷聲大作,普降喜雨,這是苗族雷、龍(自然)崇拜的體現。日常生活中,苗族既崇拜共同的祖先,也崇拜本支系、本宗族以至家庭的祖宗,在水鼓舞來源的第一個傳說中,專門叙述了對告翌仲老祖公祭祀後,上天普降甘露的細節。從中管窺到祖先崇拜的“信息”。

苗族社區團結教育的體現。每次大稿午水鼓舞活動期間,村行政組織或有名望的老人都要号召,各家各戶都會積極主動貢獻出香紙、酒、肉等公共的祭品在河邊共同祭祀,而且家家戶戶都要派人參與,這種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村内的團結,增強了凝聚力。

節日期間,周邊群衆也會雲集參加踩鼓等活動,親友還要送帶上禮品前來祝賀,親如一家;舊時還有賽馬、對歌、鬥牛等活動,如今則有籃球賽等,有時少則萬人,多則兩三萬人,有效地促進了各村寨之間的團結。苗族傳統曆法文化的反映。苗族人民曆史上創造了一套獨特的曆法系統。

根據《苗族史詩·鑄日造月》研究發現,苗族曾實行十二辰紀日。水鼓舞節以每年農曆六月第一個卯日之後的第一個醜日舉行起鼓儀式,第二個醜日舉行盛大的踩鼓活動,這充分反映了苗族傳統曆法的現實作用。以至于在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中,水鼓舞節被列入了“歲時節令類”。

舞蹈

2009年10月31日,在第五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群文組決賽中,劍河苗族《水鼓舞》獲得金獎。《水鼓舞》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獎項,除了演員們精彩的表演外,她深邃的文化内涵也是奪冠的重要原因。

相關鍊接

吳一文,苗名WenfJenb,1970年生,大稿午村人,苗族水鼓舞文化者。貴州日報群工部主任,2005年破格晉升為高級記者,2010年獲武漢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出版《苗族古歌與苗族曆史文化研究》《苗疆聞見錄》(校注)《台江苗族文化空間》《苗族鼓社文化研究》等苗族研究專着5部,主編學術論文集《文化多樣性與鄉村建設》,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參與《苗族古歌通解》等國家社科研究課題兩項,省社科研究課題一項。

曾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二等獎,貴州省政府文藝獎一、二、三等獎,貴州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貴州新聞獎一、二、三等獎和貴州省宣傳思想創意獎等,系中國民族博物館客座研究員、貴州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貴州民族民間文化青年論壇主席,被授予“中國民間文藝德藝雙馨工作者”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