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縣之一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最東邊的一個縣。[1]位于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緣,奇台縣以東,巴裡坤縣以西,南倚天山與鄯善縣隔山相望,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總面積22171平方公裡。下轄3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縣城距烏魯木齊市270公裡。
  • 中文名: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 外文名:Muleihasake
  • 别名:
  • 所屬地區: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下轄地區:木壘鎮、西吉爾鎮、東城鎮、英格堡鄉、照壁山鄉、新戶鄉、雀仁鄉、白楊河鄉、大石頭鄉、大南溝烏孜别克族鄉、博斯坦鄉
  • 建立時間:1732年
  • 面積:17700平方公裡
  • 人口:86344人(2003年)
  • GDP:76411萬人民币(2007年)
  • 地理位置:東經89°51′-92°19′,北緯43°34′-45°15′
  • 友好城市:奇台縣、巴裡坤縣、鄯善縣、
  • 著名景點:鳴沙山、翻滾泉(哈依那爾)、霍加墓、聖水泉、四道溝原始村落遺址
  • 電話區碼:0994
  • 郵編區碼:831900
  • 下轄地區:木壘鎮、西吉爾鎮、東城鎮
  • 建立時間:1732年
  • 人口:86344人(2003年)
  • 面積:17700平方公裡
  • 電話區碼:0994
  • 郵編區碼:831900
  • 著名景點:鳴沙山、翻滾泉
  • 行政類别:自治縣

曆史沿革

地名來源

“木壘”,清代又寫作“穆壘”,系匈奴語“蒲類”的轉音;漢代巴裡坤湖稱“蒲類海”,在其東;唐代庭州蒲類縣在其西;但均相距不是很遠,木壘恰在其中,地名源于古代民族語是可能的,有待考證。一說系蒙古語“馬”、“大草原”或“彎曲的河流”之意。據《新疆博聞錄》一書中“新疆地名的含義”一章認為:木壘,蒙古語,意為河灣(但欠考究論述)。

設治前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曆史悠久。距今3000多年前即有人在縣境内活動。西漢時期,漢朝政府于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管理西域36國。木壘屬蒲類後國,歸西域都護管轄。唐代,唐朝政府統一西域後,于貞觀十四年(640)在今吉木薩爾縣設立庭州,并下設蒲類縣,木壘屬蒲類縣,歸庭州管轄。唐開元元年(713),唐政府設獨山守捉于今木壘縣境。清朝建立後,清政府在統一西域過程中,由于軍事需要,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從今巴裡坤至木壘沿途修築城堡。清雍正十年(1732),川陝總督甯遠大将軍嶽鐘琪以木壘地勢扼要,奏移駐軍,并修築木壘城,城周長六百餘丈。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定名木壘為“穆壘”。《新疆圖志》載:“穆壘”即“蒲類”之轉音也”。

“蒲類”一詞源于“蒲類海”,“蒲類海”即今巴裡坤湖之古稱。木壘因靠近巴裡坤湖,故以湖而得名。後“穆壘”又逐漸演變為“木壘”。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後,在東吉爾瑪台(今東城鎮)建奇台堡,設管糧巡檢一員。二十六年(1761),清政府以木壘“地沃泉滋”,決定在此“募人大開阡陌”,并派駐綠旗兵木壘營。三十二年(1767),清政府從甘肅甘州招募屯民300戶1000多人,安置在木壘、奇台屯田,次年兩地屯民共開墾土地608公頃。三十八年(1773),設奇台縣、木壘歸奇台縣管轄,隸屬巴裡坤鎮西府。中華民國六年(1917),設木壘河縣佐,隸屬奇台縣管轄。民國八年(1919),開始修築木壘城,曆時9年,初由民工修築了部分城牆後停工,後由工程營兵完成築城工程。

設治後

民國十九年(1930)3月,木壘建縣,從奇台縣劃出,定名木壘河縣,新疆和平解放後,1950年4月成立木壘河縣人民政府,隸屬迪化專區管轄。1954年3月,木壘河縣改名為木壘縣。同年7月,成立木壘哈薩克自治區。1955年3月,改稱為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下設5區19鄉,隸屬烏魯木齊專區。1958年5月烏魯木齊專區撤銷後,隸屬昌吉回族自治州至今。

行政區劃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轄3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木壘鎮、西吉爾鎮、東城鎮、英格堡鄉、照壁山鄉、新戶鄉、雀仁鄉、白楊河鄉、大石頭鄉、大南溝烏孜别克族鄉、博斯坦鄉。境内有:良種場、克熱克庫都克牧場。縣人民政府駐木壘鎮。

木壘鎮代碼:652328100轄8個社區:第一社區、第二社區、第三社區、第四社區、第五社區、第六社區、第七社區、第八社區。

西吉爾鎮代碼:652328101轄4個村委會:西吉爾村、水磨溝村、屯莊村、果樹園子村。

東城鎮代碼:652328102轄7個村委會:沈家溝村、東城口村、四道溝村、孫家溝村、雞心梁村、東城村、黑山頭村。

英格堡鄉代碼:652328200轄7個村委會:英格堡村、街街子村、馬場窩子村、廟爾溝村、菜籽溝村、王家莊子村、月亮地村。

照壁山鄉代碼:652328201轄11個村委會:平頂山村、雙灣村、河壩沿村、城關村、頭道溝村、南閘村、北閘村、照壁山村、阿拉蘇村、周家塘村、霍斯闊拉村。

新戶鄉代碼:652328202轄5個村委會:新戶村、頭畦村、三畦村、霍斯章村、新溝村。

雀仁鄉代碼:652328203轄6個村委會:雀仁村、五棵樹村、正格勒得村、河東村、托爾阿尕什村、烏克勒别依特村。

白楊河鄉代碼:652328204轄7個村委會:東村、西村、羊頭泉子村、下泉村、一碗泉村、鐵熱斯阿爾克村、西泉村。

大石頭鄉代碼:652328205轄5個村委會:大石頭村、朱散得村、阿克達拉村、拜格卓勒村、克孜勒加爾塔斯村。

代碼:652328207轄5個村委會:博斯塘村、三個泉子村、阿克卓勒村、克日安托别村、依爾喀巴克村。

大南溝烏孜别克族鄉代碼:652328206轄3個村委會:大南溝村、阿巴喀巴克村、東溝村。

良種繁育場代碼:652328400

克熱克庫都克牧場代碼:65232840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東270千米處,地處天山東段北麓,準葛爾盆地樂南緣,跨東經89°56′一92°16′,北緯43°14′一45°16′,東與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哈密市為鄰,西與奇台毗鄰,南與鄯善縣隔山相望,北與蒙古國接壤,國界線長約150公裡。

南北最大長度為198公裡,東西最大寬度為138公裡,總面積為22171平方公裡。

地形地貌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地處阿爾泰構造帶,博格達構造帶和準噶爾地塊交彙處,在不同構造的作用下,形成了山地、山前丘陵、平原戈壁和沙漠等地貌類型。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在與巴裡坤縣之間有240公裡的荒漠地帶,人煙稀少,基本無人為耕種,是天然的病蟲傳播屏障,木壘縣三面環山,南部博格達山海拔2500一5000米,北部北塔山和大小哈甫提克山海拔1500一2000米,東部蒙羅克山和青居呂山海拔1500一2000米,中部是霍景湟期辛沙漠海拔700一1000米,成為南北東三面高,中部低的半壁盆地,山勢由西向東逐漸降低,盆地由東向西傾斜,在地貌上可分為山地、丘、平原、沙漠四個不同單元。

水文

木壘縣境内水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六條河流:英格堡、水磨河、東城河、木壘河、博斯坦河。均屬山溪性河流,發源于天山山脈博格達北坡。另有16條泉水溝。

氣候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地處北疆溫帶荒漠,具有明顯的幹旱大陸性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5一6℃,大于10℃有效積溫2600℃,氣溫的日較差較大,年較差較小。年均降294.9毫米,降水的年際變幅和月際變幅較大,最高年份達571毫米,最低年份158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往往在作物生長的關鍵期6月下旬出現嚴重的“卡脖子”旱,年日照時數3037小時,年蒸發量2207.6毫米,無霜期139天,在氣候表現為冬季長而偏暖,夏季短而偏涼。有效積溫偏低,無霜期偏短,光照充足的特點。

水文地理

全縣東、南、北三面環山,地形呈東、南、北三面高、中部低的半壁槽狀盆地。地形地貌大緻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沙漠四部分。南部山區,峰巒連綿;東北部山區,地勢平緩;中部丘陵均呈南北走向。山地占11%,丘陵占24%,平原戈壁占50%,沙漠占15%。有6條山溪性河流,地表水資源量2.88億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補給量1.34億立方米。有英格堡河、水磨溝河、東城河、木壘河、白楊河、博斯坦河等6條山溪性河流,以及泉水溝、泉等。

氣候特點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屬溫帶亞幹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5.0℃,極端最高氣溫36.9℃,極端最低氣溫-31.8℃。年平均日照時數3080.6小時,≥10℃的積溫2526.5℃,無霜期143天。年平均降水量292.6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181.4毫米。

經濟狀況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屬半農半牧縣。現有耕地3.l萬公頃(47萬畝)、森林9..77萬公頃(146.55萬畝)、草場140.85萬公頃(2112.75萬畝),還有宜農荒地3.13萬公頃(47萬畝)、宜林荒地4.35萬公頃(65萬畝)。農産品有小麥、豌豆、玉米、油料、蔬菜等,特産有天山白豌豆和馬鈴薯。牲畜有綿羊、絨山羊、牛、馬、駱駝、豬等,特産有羊毛和白山羊絨、駝絨。工業以畜産品加工和天山白豌豆為原料的加工業為主。野生動物資源有雪豹、野驢、盤羊、馬鹿、北山羊、大鸨、棕熊、鵝喉羚等。野生藥用植物資源有雪蓮、紫花貝母、肉苁蓉、紫草、甘草、秦藝、柴胡、黨參、木通、麻黃等。已發現的礦産資源有金、煤、鹽、沸石、石英岩、銅、石灰石、芒硝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河流地面水年徑流量1.342萬立方米,地下水動儲量為4515立方米 。全縣水資源總量為16790.68萬立方米,全縣有6條河流、17條泉水溝、127眼泉眼。地表水總徑流量為10342萬立方米,其中:6條河流年徑流量為8562.3萬立方米,16條泉水溝年徑流量約為1224萬立方米,127個泉眼年徑流量995.8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引水量為5622.3萬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補給量為9254.16萬立方米/a,可開采量6448.68萬立方米/a。

全縣地下水總資源量為4515萬立方米,年均開采量2786萬立方米,人均實際可利用水資源1170 立方米。全縣擁有9座攔蓄水庫,其中:中型水庫1座,即龍王廟水庫;小(I)型水庫6座,即:英格堡水庫、西吉爾水庫、東城水庫、博斯坦水庫、白楊河水庫、大石頭水庫;小(II)型水庫2座,即:七個城子水庫、烏宗布拉克水庫,總設計蓄水庫容3383萬立方米。全縣共有各類渠道2102千米,已防滲1414千米。其中:幹渠總長195千米,支渠總長353千米,鬥渠總長509千米,農渠總長1045千米。全縣有蓄水塘壩23座,坎兒井19道,配套井423眼。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土地總面積1330086.3公頃,全縣各類土地中,農業用地1246054.36公頃,其中耕地52229.2公頃,園地345.4公頃,林地36792.1公頃,牧草地1156212.6公頃,水面262.6公頃,建設用地8764.9公頃,其中農村居民點及工礦用地4795.4公頃,交通用地1678.2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291.3公頃,未利用土地75266.7公頃。

礦産資源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境内礦産資源主要有煤、銅、金、石灰石、鐵礦、湖鹽、沸石、輝綠岩、方解石、雲母、石棉礦、石墨、黃鐵礦、輝銅礦、滑石、石英礦、砂頁岩、磁鐵礦、赤鐵礦、鉛鋅礦、鉀鹽等三十多種。

森林資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林地總面積為117761.3公頃(不包括山區林場28433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為1632.71公頃(用材林27.97公頃,防護林1242.44公頃,特用林49.35公頃,經濟林303.95公頃),疏林地303.95公頃,灌木林地36334.96公頃,未成林造林地8830.14公頃,宜林地70856.4公頃,苗圃地32公頃,四旁植樹441.8公頃。全縣人工林總面積1576.59(不包括未成林)公頃,全縣活立木總蓄積74897.3立方米。全縣退耕地還林面積3400公頃,四荒地造林4600公頃。

動物資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主要分布各類脊椎動物26目,55科,178種;鳥類16目,36科,127種;獸類6目,12科,38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種。其中鳥類一級有金雕、玉帶海雕、波斑鸨等三種,二級15種,主要為隼形目和号鳥形目的種類;獸類一級有雪豹、北山羊等2種,二級有石貂、猞猁、盤羊、鵝喉羚等4種。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總人口78172人,其中:木壘鎮17246人、西吉爾鎮6730人、東城鎮12103人、英格堡鄉6191人、照壁山鄉8054人、新戶鄉7019人、雀仁鄉4877人、白楊河鄉2518人、大石頭鄉7037人、大南溝烏孜别克民族鄉2645人、博斯塘鄉3752人。

200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總人口86344人。

2007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年末總戶數27839 戶,總人口87229人,其中,女42278人,占總人口48.4 %,少數民族人口29612人,占總人口的33.9%。農村人口64703人。其中,縣屬人口17045人,少數民族4011人。哈薩克族22425人,占總人口的25.7% 人,烏孜别克族1040 人。占總人口的0.012 %。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總人口9萬人。

民族

2007年,木壘縣境内居住着哈薩克族、漢族、維吾爾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錫伯族、滿族、烏孜别克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朝鮮族、東鄉族、藏族等14個民族。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是全國3個哈薩克自治縣之一,至2013年,全縣有哈薩克族5000多戶、25000多人。

經濟

綜述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約24.18億元,比2012年增長15.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2億元,比2012年增長106%;公共财政預算收入2.5億元,比2012年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億元,比2012年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5元,比2012年增加1864元,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809元,增加1861元。落實項目前期費500萬元,争取上級投資項目62個,落實補助資金2.63億元。

執行招商引資項目22個,開工過億元項目7個、到位資金21.64億元。将總投資151.5億元的115個項目(19個工交能源及商貿流通項目、41個農林水牧及幫扶項目、55個社會發展及城市基礎建設項目)全部納入績效考核,跟蹤管理。已完工項目85個,完成投資25億元,其中6個州重點項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務的100.1%;51個民生項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務的107%;2個援疆項目全部完工。

第一産業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完成農業總産值約21.5億元,比2012年增長7%。完成高效節水面積6.1萬畝,自治區“定居興牧”重點水利工程大浪沙、三眼泉水庫和6座小Ⅱ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運行。購置各類農機具1384台(架)。新建養殖場33個、草畜聯營合作社7個、牧草專業合作社3個。花卉、食用菌等産業訂單面積達到66萬畝,創建以鷹嘴豆、玉米、瓜類為主的“千元田”17.4萬畝;新創州級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6家,合作社總數達到297家,農民入社率達到62%;累計輸轉勞動力1.9萬人(次),實現勞務創收1.89億元,人均增收415元;刺繡業實現年産值1.14億元,刺繡工年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

第二産業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完成工業總産值約11.1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07億元(園區工業增加值2.5億元),比2012年增長35%。着力推動“兩大工業園區”建設,成立了準東老君廟開發建設協調管理辦公室和民生工業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完成基礎設施投入6000萬元。全年實施工業項目16個,昌源化工、天寶化工、特變電工、中電投、東方民生等一批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特變電工光伏項目并網發電。完成工業固定資産投資18億元,比2012年增長317%。

第三産業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開發以山區為主的南部自然風光景區;打造以民族風情遊為主的中部城鄉旅遊環境,投入43萬元表彰獎勵優秀農牧家樂。全年共接待遊客達68.97萬人次,實現旅遊創收4.8億元,比2012年增長24.7%。投入2500餘萬元,完成一般農村公路建設75.5公裡;投資2930萬元,完成幸福農産品批發市場等項目。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業增長11%。實現三産總産值8.27億元,比2012年增長12%。

社會事業

基礎建設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投入5.6億元,實施25個城市類項目,城市道路改擴建、第二飲水水源、排水改擴建二期、天然氣入戶等一批“生命線”工程建成運行,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7.3平方公裡。

環境保護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啟動實施了照壁山綠化、咬牙溝玫瑰花栽植等生态綠化工程,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75萬畝;投資591.71萬元實施農村連片整治示範項目3個;成功申報并實施州級生态村3個、區級生态村2個;完成濕地保護等12個環保項目的評估申報;全年減排化學需氧量131.8噸、氨氮10噸、二氧化硫1000噸。

民生建設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用于民生建設的投入達5.05億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6%。全年實施民生工程51項,完工41項,完成投資6.48億元。

社會保障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發放就業補貼資金1587.1萬元,實現就業再就業345人。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職工五項保險實現應保盡保,新農保參保率達100%。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健全,發放各類救助資金1761萬元。

文化教育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11354戶,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免費開放,“雙語”複蓋面進一步擴大,率先在全州普及學前“雙語”教育。縣一中校舍完成改造。

醫療衛生

2013年,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新農合參合率達99.35%,人均籌資350元,政策範圍内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5%以上,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複蓋率達100%。全年無重大傳染病疫情和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發生。鄉鎮衛生院等建設全面完成。

文化風俗

特産

哈薩克刺繡是哈薩克族服飾中最有代表意義的一種裝飾工藝,無論是哈薩克族的衣服、裙子,還是鞋帽、帕包以及床炕上、室内的裝飾用品,都點綴着哈薩克族婦女的繡品。

木壘縣是中國3個哈薩克自治縣之一,哈薩克民族刺繡在木壘縣源遠流長。其表現形式多姿多彩、形态各異,色澤鮮豔絢麗,圖案類型衆多,内涵豐富,具有草原民族風韻。哈薩克民族刺繡是以哈薩克民族特色為主的一種傳統刺繡工藝,它充分融合遊牧部落民間創意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和藝術體系。

語言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使用哈薩克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

文字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先民曾使用過鄂爾渾——葉尼塞文、回鹘文。伊斯蘭教傳入後,1959年又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廣條件不成熟,1982年恢複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為音标保留。

食品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人民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面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調制成各種食品。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别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制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産,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等等。

節日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主要過的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納吾熱孜節。在納吾熱孜節裡家家戶戶都要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抛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旅遊景點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的文化遺迹有四道溝原始村落遺址和唐代獨山守捉城、古代傳遞軍情的烽隧、博斯塘岩畫群等,風景名勝有原始胡楊林、矽化木群、鳴沙山等。

鳴沙山

鳴沙山位于木壘縣城東北130公裡處,起于戈壁礫石地面,相對高度可達100米,長約1500米,寬約800米。鳴沙山的沙鳴是一大特色,隻要沙粒順沙大面積滑動,便會發出隆隆的轟鳴聲,這種聲音響度大,傳播遠,頗具節奏,恰如戰鬥機群低空作業,由遠至近,由近至遠,聲音雄亮,經久不息。神奇的是人滑下後留的痕迹馬上就會複原。據專家考證,木壘的鳴沙山是我國目前探知的最響的鳴沙山。

原始胡楊林

距離木壘縣城東北150公裡處,在—個被漢族人稱為“梧桐窩子”,哈薩克族人稱為“玉托朗格”(意為氈房似的胡楊林)的地方。

胡楊林面積約30平方公裡。八十年代初發現後經科學家初步考察,認定這是上古時期就有的原始胡楊群落的遺址,距今已有6500萬年。胡楊“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後一千年不倒,倒後一千年不朽”,因而有“沙漠英雄樹”的美稱。

喀依納爾泉(翻滾泉)

在木壘縣東北120公裡處的沙海中有一片翠綠的蘆葦,葦叢中有一泓碧水,牧人叫她“救命泉”,詩人稱她“月亮泉”,哈語名字叫“喀依納爾”,意思是沸騰翻滾的泉水,該泉水冒出地面時,似水沸之狀,故有此名。翻滾的積水呈圓形,猶如一輪滿月,面積約10平方米。泉水清澈見底,水從泉底向外噴湧而出,泉底純淨的青沙不斷被沖成變幻無窮的花樣。時而荷花朵朵、時而風起雲湧、時而微波蕩漾,四個泉眼噴水弄沙,在陽光的折射下,色彩缤紛,猶如變幻無窮的萬花筒。

四道溝厚始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遺址

位于木壘縣東城鎮四道溝村,距離縣城10公裡,東西為河溝地帶,是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根據考古專家對四道溝出土的木炭标本測定,遺址分為早、晚兩期,距今2400——3000年。1977年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物工作隊和縣文化館對該遺址進行試掘,清理出兩個探溝,6個探方,6座墓葬出土,100餘件文物。這些曆史文物中有石球、石鋤、石紡輪、磨谷器、石杵、銅刀、笄,飾件有骨針、骨飾、有陶紡輪、陶盆等。在衆多的土石器中,有一狀似生殖器的石祖尤為珍貴。由于當時人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人均壽命隻有三十來歲,人口增長緩慢,他們認為,生育是件神聖的事,男性生殖器背後有一個神靈,于是他們用石頭打磨出男性生殖器形狀的石祖,作為崇拜物而加以供奉,以祈求人丁興旺。

四道溝遺址是目前新疆唯一經過科學挖掘的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遺址,被自治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豎有保護界碑,木壘縣博物館保存有遺址出土文物。

霍加鐵木爾麻紮(霍加墓)

霍加鐵水爾麻紮位于東天山北麓,平均海拔1828米,距縣城35公裡。距木壘縣博斯坦鄉薩克色爾村東約7.5公裡.坐落在西北夾角的山頭上。東面是一條南北向的深溝,溝内植物繁茂,溪水潺潺。兩座墓葬相距20餘米,MI在地表用片石砌築成一個高約30厘米的“T”字形台基,麻紮坐落在基石上,分前後室。前室為一個過廳,後室棺木靠後牆縱向放置于地面,上面複蓋了厚厚的一層白布。後室用紅磚瓦砌築,頂為穹頂。M2用片石砌成,門為木框架,頂部亦有穹頂,其它布局同MI相同。傳說M1墓為鐵木爾汗,M2為其妹艾賢木汗。清中葉回族人在此蓋有守墓的房子,以後,維吾爾族也在此修建了守墓房。

岩畫

在木壘縣境内的群山中發現的岩畫較多。在照壁山鄉平頂山村,東城鎮雞心梁牧業村山中,大南溝烏孜别克族鄉鹿場山中,白楊河鄉山中和該鄉蘆塘溝村山中,博斯坦牧場的霍加木溝,大石頭鄉烏宗布拉克村山中都有岩畫,分布很廣。博斯坦岩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岩畫中有大量動物圖案,狩獵,放牧場面,還有祭祀、舞蹈、人物肖像。生動地反應了古代遊牧民族的生産生活場景。

龍王廟水庫

龍王廟水庫位于木壘縣城以南2公裡處,屬攔河水庫,攔河大壩的上壩為砂殼粘土心牆壩,壩高42來,長1100米,頂寬5米,總庫容1400萬立方米。

該水庫位于木壘河出山口,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兼顧養魚及旅遊的中型調節水庫。1958年始建,1998年經四次續建和改建而達到現在的規模。水庫四周綠化面積達125畝,水庫現有餐廳、娛樂廳以及水上活動的小型快艇等設施,開展度假休閑和釣魚等旅遊活動。

石人于溝

石人子溝位于木壘縣城以南28公裡的南部天山。石人子溝蒙語為夏幹布特,在木壘河的上遊。河段呈東西向,長13公裡,河谷寬350米。河段南岸有衆多支流彙入其中,右岸坡度相對較緩,約15—20度,森林、草原茂密,春季柳絮飛舞,當地人稱夏幹布特,“夏幹”蒙語意為白色,“布特”即一叢之意。而石人子溝之名則因溝口有一塊高約2米,狀如人形的石頭而得名。據考證它是鹿石,是古代遊牧民族劃分草場的标記,上面刻有部落印記。

景區地處于天山北坡的山寒地溫帶針葉林——灰褐色森林帶,年均溫o—3℃,最熱月均溫9—15℃,年降水量500—1600毫米。景區内常見野生動物以森林鳥類、馬鹿、袍子、野豬為主,偶見棕熊、雪豹行活動蹤迹。木壘縣林場已在該景區投資興建了石人子森林公園度假村。

馬圈灣草原

馬圈灣草原位于木壘縣城以南28公裡處。草原地處木壘河支流南溝河上遊北岸山間一低窪地中,東西長約650米,南北寬約500米。面積約0.3平方米。草原四面環山,中間低窪平坦,頗似牲畜囤,因此而得名馬圈灣。該草原屬山地寒溫帶草甸草原,草層高45—60厘米,蓋度約60—90%。主要植物種類有早熟禾、苔草、狐茅、車前草、野火球、蒲公英、糙蘇、老鹳草及唐松草等。地窪地的西邊有幾眼小泉出露,可供用水。

木壘縣民族博鈾館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民族博物館,位于縣城新建西路,創建于1987年,主展廳以時間為引線,共展出文物1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10餘件。所屬文物特色顯着,其中以早期社會、民風民俗、表現草原遊牧文化的文物最具有代表性。早期社會的文物有石祖、石鋤、圓孔器、骨針、骨梳、骨錐等;民風民俗文物有哈薩克木桶、馬鞍、花帽、三弦、冬不拉等;表現草原遊牧文化的有青銅、草原石人、突厥石印等。展廳内還展有自先秦至明清的其它各類文物。

破城子遺址

破城子遺址位于木壘縣城以南2公裡的木壘河水庫東北邊,屬公元七世紀盛唐時期蒲類後國在木壘修建的一座小城鎮,占地面積約224800平方米,1987年3月木壘縣人民政府将該遺址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03年2月9日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公布為第五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水梁

若要體會“會當淩絕頂,一攬衆山小”的意境,非得登上分水梁才能真切地有所感受。有人說,到了石人子不上分水梁等于未來石人子。站在梁頂極目遠眺,萬古青山盡收眼底。“不涉高寒處,安知天地寬”。遙望博格達峰在藍天輝映下清晰可見,似乎在咫尺之間。腑瞰百裡長廊,座座牧民氈房如同白雲點綴,炊煙袅袅,這裡是木壘著名的夏牧場之一。回首之間,梁脊上一座座巨峰矗立眼前。它就是傳說中樊梨花怒鎖分水梁的地方。

唐時,樊梨花挂帥西征,到了蘆花河被滔滔洪水所困,多次搭起的木橋都被洪水沖走。樊梨花獨自一人循着蘆花河溯流來到分水梁。看到這裡群山荟萃,風景如畫,戎馬倥偬,日理戰事的緊張心緒蕩然無存,流露出一個女人固有的溫柔本色。然而,她看到龍王正張着大嘴,噴吐着洪水,便怒不可遏地拔箭射瞎了它的雙眼,并用長長的鐵鍊緊緊地鎖住了龍的大嘴。從此龍王的嘴再也張不開了,吸進肚裡的水隻好從尾部噴出流入奇台的開工河。後來人們都說,隻要砸開索鍊,水就會從開工河流入木壘河。

溫泉

暢遊石人子,爬山涉水,回味天高地闊,領略天山風光,指點江山文字,再到小溫泉浸水一泡,頓覺滿心的舒展,銘心的惬意。小溫泉,泉眼不大,一年四季水溫保持攝氏21度,即使是寒冷臘月,朔風刺骨,這裡的泉水也能将冰雪融化。泉水熱氣蒸騰,順看峭壁叮呼而敲擊着石闆竟然撞成了一個小水潭,掬一捧洗臉,讓人感覺心曠神怡。

傳說,當年王母娘娘派紫衣仙女到天山采撷百花。柴衣仙女初踏紅塵,滿心喜悅,像青春的少女連蹦帶跳,大有樂不思蜀之意。中午時分,驕陽似火,湧動興奮的汗水不知不覺浸透了衣衫。随從的待女忽然發現前面不遠處有一眼小泉噴吐着熱氣。紫衣仙女高興極了,沐浴在溫泉中不知不覺忘了返回的時辰。後來,人們便又把這條山溝叫做紫衣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