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

莞香

瑞香科常綠喬木
莞香,常用名土沉香,學名Aquilaria sinensis(Loun)Gilg,别名白木香、女兒香、崖香、牙香樹、密香樹、六麻樹,為瑞香科土沉香屬常綠喬木,屬國家保護植物和特有珍貴藥用植物,莞香被譽為“植物中的鑽石”,價值不菲。[1]莞香葉有大小兩種,大者稱大葉香,為長卵形,小者稱細葉香,為披針形,互生,兩端尖,全葉長二寸許,青綠色。莞香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千年以前。莞香不僅是東莞的寵兒,還與香港的地名有關:香港,“芳香之海港”,因作為運莞香、販莞香的港口而得名。足見莞香在近代經濟史上的地位。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莞香 中文别名:白木香 英文名:Aquilaria sinensis(Loun)Gilg 科:瑞香 保護級别: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被譽為:植物中的鑽石

莞香價值

(一)藥用:莞香的枝幹或根部受蟲蛀或砍傷後,被真菌侵人寄生,在菌體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細胞貯存的澱粉産生一系列變化,最後形成瘤狀的香脂。香脂呈黑褐色,堅實而重,入水即沉,故名沉香。

沉香的采收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1)選擇樹幹直徑達30cm以上的大樹,在距地面1.5~2m高處,用刀在樹幹上順砍數刀,傷口深3~4cm,傷口附近的木質部則分泌樹脂,逐漸變棕黑色,經數年後割取有樹脂的木部。此新傷口,經若幹年後又繼續生成沉香。(2)在距地面約1m處的樹幹上,鑿成深3~6cm,直徑3~6cm的小口。(俗稱“開門香”)。然後用泥土封好,傷口附近的木質部分泌樹脂。此法生成沉香狀。(3)尋找枯朽的白香樹,有時可覓得質量較好的沉香。所得沉香木,用刀除去不含樹脂的木部,曬幹後,即為市售品。(4)人工結香法,采用真菌寄生在白木香樹上,使木材的薄壁細胞中貯存的物質産生一系列的變化,最後形成香脂,采用此法,一般三年左右即可達到二級、三級品的沉香。

目前國産沉香藥主産于海南東方、保亭、陵水等地,廣東湛江、徐聞、肇慶、廣甯等地也有。廣西産量甚少,台灣亦有産。進口沉香主産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柬埔寨及越南。我國每年有進口。性微溫,味辛、苦。具有行氣鎮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等功效,對于治療腹脹、胃寒、腎虛、氣喘有明顯療效,常用于治療氣逆胸滿、喘急心絞痛、積痞、胃寒嘔吐、霍亂、男子精冷、惡氣惡瘡等症。近代臨床試驗研究更表明,沉香是胃癌特效藥和很好的鎮痛藥。但由于自然災害和人為的濫采濫伐,野生資源已日趨枯竭,現在全國藥用資源相當缺乏,大部分依靠進口,價格十分昂貴,好的沉香每千克要萬元以上。

(二)香料:莞香樹結出來的香脂有特别的香氣,人們等莞香樹生長六七年後,把它連根挖出,加工成塊狀出售。每家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買一些香塊放在香爐裡,莞香塊不起明火,慢慢燃燒變黑炭化,熏出的袅袅白煙香氣四溢,據說還有防蚊蟲、防潮等功效,因此備受人們青睐。也有伐其主幹後保存五六年,鑿香頭如馬牙狀,通稱“牙香”,燃燒之供清賞及祀神,有去潮避穢之功。傳說,莞香的洗曬由姑娘們負責,她們常将最好的香塊偷藏胸中,以換脂粉,香中極品“女兒香”由此得名。

(三)造紙:莞香的樹皮色白質細,纖維柔韌,自古以來便是制造高級紙張的原料,用莞香樹作原料制成的紙統稱蜜香紙、香皮紙。

(四)繁殖和栽培:莞香一般用種子繁殖。于6月份采摘成熟果實,晾幹,種子壽命短,晾幹後應立即播種。播種宜條播或撒播。在苗床上,按行距15~20cm開淺溝播種,或将種子均勻撒在苗床上,然後将種子輕壓人土。宜稀播、淺播,播後覆蓋厚1cm的火燒土或細砂,以不見種子為度,畦面再蓋草,淋水保濕。若無天然蔭蔽,則應搭棚,保持50%~60%透光度。每畝播種約5kg,可培育1.2~1.3萬株壯苗。播後15-30天種子可發芽出土。當幼苗長出2~3對真葉,苗高10cm時,于陰雨天或晴天下午将苗移至營養袋中,營養土配方為表土加少量河砂、牛糞、過磷酸鈣。再經6-8個月,當苗高60-80厘米時可出圃造林。

莞香為弱陽性樹種,幼時尚耐庇蔭,不耐曝曬,但蔭蔽不能過大,以40%~50%适宜,成齡則喜光照,光照可保證正常開花結果,種子飽滿精壯。

好生長于深厚肥沃的酸性砂質壤土、黃壤土和紅壤土,喜濕潤、耐幹旱,幼年生長較慢,10年後逐漸增快,20-30年生植株,年平均高生長可達90厘米,平均胸徑生長可達1厘米。樹體最高可達15米,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曆史文化

莞香樹其實是香木的一種,古稱蜜香,宋元以後退植于東莞一帶。據說東莞一帶的沙石相間的瘦瘠黃土特别适宜于香木的生長,由此使該産地的香品風靡,被譽為“香之君子”。令人不得其解的是,同樣是種子,一旦離開這一特殊地域,其品味便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莞香樹在東莞有着悠久的曆史。據史書記載:唐代時,莞香由國外傳入;宋代時,廣東各地已普遍種植,尤以莞邑為甚。清朝嘉慶《東莞縣志》記載:“莞香至明代始重于世”。清末史學家陳伯陶編《東莞縣志》又載:“莞香,先辨土宜,土宜正者。白石嶺、雞翅嶺、百花洞(今大嶺山鎮)、牛眼石諸處亦不失為正;若烏泥坑、寮步則斯下矣。”清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下)亦載:“莞香莞香,以金钗腦所産為良。其香種至十年已絕佳,雖白木與生結同。他所産者在昔以馬蹄岡,今則以金桔嶺為第一,次則近南仙村、雞翅嶺、白石嶺、梅林、百花洞、牛眠、石鄉諸處,至劣者烏泥坑。

然金桔嶺歲出精香僅數斤,某家家精香多寡,人皆知之。馬蹄岡久已無香,其香皆新種無堅老者”。因東莞一帶的土質特别适合莞香樹的生長,出産的香料品質最好,名聞全國,是上貢的佳品。《廣東史志》記載:“莞人多以香起家”,“當莞香盛時,歲售逾數萬金。”據稱當時莞香甚是貴重,有“1兩香等于1兩銀”之說。明清時期,東莞寮步的香市與廣州的花市、羅浮的藥市、合浦(前屬廣東)的珠市并稱“廣東四大市”。

當時廣東地區商品經濟發達,外銷的莞香多數先運到九龍的尖沙頭(今香港尖沙咀),通過專供運香的碼頭,用小船運到石排灣(今香港仔)集中,再用大船運往廣州,遠銷中國内地、南洋以及阿拉伯國家等地。由于莞香堆放在碼頭,香飄滿堂,尖沙咀古稱“香埠頭”,石排灣這個轉運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稱為“香港”,其後延伸到整個地區總稱為香港。這是香港名稱由來的重要說法之一。中山原稱香山,據說也與莞香有關。

古代,中山市地屬東莞,以産沉香著名,故名香山。其中五桂山曾是沉香樹的重要産地。莞香生于黃泥沙石相雜的土地中,葉似黃楊,其籽如連翹,落地即生,種至四五年把樹身斬掉,隻留尺許用泥土掩蓋,讓它抽旁枝兩三年即可開土鑿香頭,每年十月鑿幾片。老香頭堅硬如石,即使受到雨水侵蝕也不容易腐爛。有些老香頭由于日月之光所射,霜露之華所滞,生出一些香脂,此稱為生結。一些香樹經數百年後,木本腐朽,用手揉之如爛泥,則士中必有光黑如漆質地堅硬的結塊,此稱為熟結。清代督學李調元所著的《粵東筆記》稱,香結的價值比黃金還貴。此外,莞香的樹皮色白質細,纖維柔韌,自古以來就是制造高級紙張的原料,用莞香樹作原料制成的紙統稱蜜香紙、香皮紙。莞香是古代很多香料制品的原料,占人“薰衣靜坐”,所燒的就是這種香。

解放前後,莞香遭濫砍濫伐,緻使東莞曾經滿山披綠的盛況不再,并瀕臨絕迹。目前在東莞,莞香這種标志性植物已難覓其蹤,除在大嶺山、虎門、寮步鎮、清溪、鳳崗等的個别村落風水林和原始次生林尚有少量野生莞香外,就連許多土生土長的東莞人都是隻聞其名,而無法一睹其芳容。2005年末,一株上百年樹齡的莞香樹在虎門鎮懷德雅瑤村被發現,它是目前該鎮發現的唯一一株土生百年莞香。雅瑤的莞香樹古樹已成為該鎮獨有的人文景觀,具有極大保護價值,該鎮将向市提出申請,重新将其列入市古樹名木保護名單。除此之外,鳌洲塔公園内也發現有6棵瀕臨絕種的莞香樹。

二十一世紀,東莞确立了建設現代制造業名城、生态綠城、文化新城的戰略目标,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不斷挖掘曆史文化資源,沉寂多年的莞香樹又逢生機。目前,莞香的育種、培植等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大嶺山鎮在大嶺山森林公園内設立了一個面積達150畝“莞香種植基地”,大嶺山鎮雞翅嶺建有“女兒香”苗木生産基地,逐步實現莞香研究和生産的基地化和系統化。該鎮成為目前東莞地區種植莞香最多的鎮;東莞市植物園建立了一個珍稀植物園,在内特設了一個莞香園,專門進行莞香育種培植,目前已成功育種培植4000多株莞香苗,并有意向與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聯合進行莞香的有關科研課題研究;“綠色世界”附近種植了以莞香作為行道樹;

為盡快解決莞香大批量快速培植技術問題,東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已經開始組織科研力量對莞香進行組織培養的研究;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松山湖科技産業園區手植莞香樹;東莞市的領導幹部、青年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熱衷種植莞香樹;鎮區的文化廣場、城市道路、綠化小區紛紛種植莞香樹……被譽為東莞的特色和驕傲的“莞香”再度風靡莞邑大地。

曆史賦予了莞香新的涵義,莞香不僅僅是香,更是一種文化。每一個東莞人都在深切地期待着,期待着“莞香”這一東莞的百年傳奇香飄萬裡、香火不斷。

與香文化

莞香,作為一種香料,曆史非常的悠久。早在唐代,東莞便開始種植莞香,有規模有名氣是在元代年間;明清時期,莞香聞名全國,是當時上貢的佳品。至今的故宮博物院中,還有關于

我們東莞進貢莞香的曆史記載。曆來,莞香,與莞草,莞鹽并稱為東莞三大土特産。莞香樹,也是唯一一種以東莞地名命名的樹木。

曆史上的莞香

1.美麗傳說

大多數人對于莞香的認識,最初都來自一個在東莞流傳數百年的傳說。古時,東莞種植香樹的人,等莞香樹長大後,就把它連根挖出,洗曬成塊狀後出售。因為莞香全由少女們洗曬而出,女孩兒們心細且害羞,常将最好的香塊偷藏懷中,以換脂粉。後來,人們便将香中極品喚作“女兒香”。

這一傳說實在令人難忘,覺得莞香是一種能讓人如醉如歌如詩的物件。

據史書記載,莞香樹(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在唐朝已傳入廣東,宋朝普遍種植,因為主要集中于東莞地區,所以莞香樹出産的香料又名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廣東就以香市、藥市、花市和珠市形成著名的四大圩市,其中以買賣土沉香的香市最為興旺。明代,廣東每年的貢品都有莞香。

據說,香港的得名也與莞香有關。當時莞香不僅暢銷國内,而且經加工後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并大量遠銷東南亞。運送莞香的船隻大多數停泊在香港九龍的尖沙咀,再通過這裡轉運到國外。因為莞香堆放在碼頭,香飄萬裡,因此這個轉運香料的港口,就被成為香港了。當然,香港得名由莞香而來,也是史學界普遍承認的香港得名由來說法之一。(東莞本地文史學家如楊保霖老先生就斷然反對這種說法,認為子虛烏有。)

2.莞香的形成與種類

莞香樹從香苗長到香樹(直徑20厘米,高3.5米左右)要經過七八年的時間,才能采香。

第一次鑿采木香,稱“開香門”,每年農曆12月是鑿采木香的季節,是在活樹上鑿取。采鑿的木香依質地分為“白木香”、“鐮頭香”、“沉香”、“牙香”(又名女兒香)。凡初開香門的為“白木香”,是香中最低等;舊香口鑿出來的香塊叫“鐮頭香”,這種香較為廣用,但木質花紋少無油質,價格比白木香高。“沉香”,這個名稱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它來源于一些老香樹的樹頭,有豐富的油質。把它大塊大塊地鑿下來,再精心将無油質部分鏟去,留下油質部分便為“沉香”。“牙香”鑿自多年開采的老香樹,富有油質,香農精心地鑿成一條條馬牙形,如手指大小,其價格比“鐮頭香”高幾倍,是莞香中之精品。

已鑿取木香的樹仍繼續生長,一般幾年鑿取一次。莞香在古時代已價格不菲,據《廣東新語。香說》中雲:當莞香盛時,歲售逾數萬金。即使在今天,中等的“白木香”,常見的“鐮頭香”每公斤也需20多元。“沉香”“牙香”(女兒香)則價值更高了。

莞香為什麼又名牙香,女兒香,土沉香?因為莞香品種繁多,具體有多少種,各種文獻反映不一。據考證,莞香最少為4種,而最多為14種,但無論多少,其名均有出處,并可以“色”、“形”、“聲”分門别類,民國時期,陳伯陶《東莞縣志》卷十四指出:“鹧鸪斑,曰朱砂管,曰黃熟,曰黑格,以其色言也。曰馬牙,曰馬尾滲,曰竊鑿,曰結根,以其形曰也。曰鐵格,曰角殼,曰香角,以其聲言也。”

3.進貢曆史

長期以來,莞香一直被認為是流傳于民間的俗品、并因其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而稱頌于社會,雖無一文獻反映其曾是清朝時作為地方政府向朝廷進貢的土産品之一,但從《貢摺》和《貢檔》及《進單》所羅列的内容可以斷定為是當時的朝廷貢品之一。這些珍貴的文字資料向世人昭然了其時廣東地方官員向皇室進貢物品的全部詳情。

1987年展覽時,據清《貢摺》和《貢檔》的記載看,東莞進香始于雍正六年,止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共記載了十批次。

據陳伯陶《東莞縣志·卷九十四莞香篇》載:“彭志”記“聞前令時,承旨購異香,大索不獲,至杖殺裡役數人,一時藝香家,盡髡其樹以去,尤物為禍亦不細矣,然則莞香至雍正初,一跌不振也,此酷令不知何名,深可痛疾。”若把這一段史料結合貢單中最早為雍正六年由廣東巡撫鄂彌達進貢東莞香的記錄相聯系,當時為“承旨”購置異香而“至杖殺裡役數人”的酷令雖不知名,但無論從雍正初的時間和所索異香的要求,以及敢于濫殺無辜的做法上,都不難看出應是為朝廷搜索貢香而來的官員。

我們從雍正六年九月十一日《貢單》第四款“朝珠”類中,有“東莞悠遠香結朝珠”及第七款“陳設”類中記有“東莞天然香山”可知,至此,莞香已不是一段香料,而是經過加工形成既可散發香氣又具有實用價值的朝珠,并作為工藝品進貢入宮,同樣“東莞天然香山”雖不知其造型如何,但卻可和“綠松石九如瓶”、“午瑞鶴頂瓶”、“宣德爐”一起作為朝廷擺設進貢,可見其藝術及觀賞價值不菲。

4.極品沉香

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莞香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香:沉香。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因為将它投入水中即沉入水底或懸浮水中而得名。古語寫作“沈香”(沈,同沉)。古來常說的“沉檀龍麝”之“沉”,就是指沉香。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難得,自古以來即被列為衆香之首。沉香并不是一種木材,它是由于香樹幹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體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細胞貯存的澱粉,産生一系列變化,最後形成香脂,經多年沉積而得。瑞香科沉香屬的幾種樹木都能形成沉香。莞香就屬于其中一種。

由于年數短的香樹樹脂腺不足,一般隻有數十年以上的香樹才可能形成沉香,而且從結香到成熟又需要很多年,所以上品天然沉香為無價之寶。就大多數沉香而言,其顔色越深,質地越密實,品質也越好。但這隻是一般性的标準,由于沉香成因複雜,成香年數的長短、含油的多少、活樹還是枯樹等很多因素都直接影響香的質量,所以僅靠外觀和物理指标都不足以作出鑒别,最好的辦法還是熏燃之後靠鼻子和經驗去判斷。

沉香的香味變幻莫測自然天成,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它是少有的仍無法以人工合成進行複制的自然香。它的珍貴,它的神秘可想而知。

天然沉香的産量受限,現在多用人工栽培香樹。常在成熟香樹的樹幹上切開或鑽出一些“傷口”,或是鋪設一些真菌,一年或幾年之後就會在傷口附近結出沉香,而且年頭越長,香的質量越好。但即使是人工栽培,一般也要10年以上的香樹才能結香。

大多數沉香木在常态下幾乎聞不到香味,而在熏燒時則香氣濃郁,能覆蓋其它氣味,而且留香時間甚長,是制造香精油和天然香水的高檔香料。在一些阿拉伯國家,重要的典禮和聚會上,至今也還常常直接熏燒沉香。

沉香不僅香氣典雅,還有通關開竅、暢通氣脈、養生治病等神奇的功效,曆來是一味重要的藥材。至唐代,中醫學對沉香“香竄沖動、性質辛、微溫無毒,可降氣納腎、調中平肝”之藥效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應用。中醫典籍的相關記述也甚多,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沉香片、沉香粉沖泡飲用,皆為傳統的養生妙方。

質地堅硬、油脂飽滿的沉香還是上等的雕刻材料。沉香雕品古樸渾厚,深沉潤澤,别具風韻。沉香不易雕琢,所以好的沉香木雕極為珍貴。

漢代,随着道教、佛教在神州大地日漸興盛,人們對這類在香木心材上長成的黑褐色樹脂聚合物予以神秘化,或時常在皇宮、寺廟、宅第的煙爐點燃,或制成辟邪物随身佩帶。在佛教中,沉香的地位也很高。沉香是“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沉香木雕刻的念珠、佛像等是珍貴的佛具,沉香制作的熏香不僅用于禮佛,還是參禅打坐的上等香品。

沉香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品類:奇楠香。奇楠香的成因與普通沉香基本相同,但兩者的性狀特征又有很多差異,所以習慣上讓它單成一類,且列為沉香中的上品。

奇楠香不如沉香密實,上等沉香入水則沉,而很多上等奇楠卻是半沉半浮;沉香大都質地堅硬,而奇楠則較為柔軟,有黏韌性,削下的碎片甚至能團成香珠;在顯微鏡下可發現,沉香中的油脂腺聚在一起,而棋楠的油脂腺則是曆曆分明。奇楠香的油脂含量一般高于沉香,香氣也更為甘甜,濃郁。

多數沉香不點燃時幾乎沒有香味,而奇楠不同,不燃時也能散發出清涼香甜的氣息;在熏燒時,沉香的香味很穩定,而奇楠的頭香、本香和尾香卻會有較為明顯的變化;而且,奇楠香的産量比沉香更少。由于這種種原因,使得奇楠香尤其珍貴。在宋代的時候,占城(今越南境内)奇楠就已經是“一片萬金”了。

中國的海南、廣東、廣西一帶是沉香的産地之一,以出産莞香樹的沉香為主,現在已經很少了。而以莞香出名的東莞,由于天災人禍,野生的莞香樹已經十分少見。這的确是讓人遺憾的事情。現在東南亞一些國家成為了世界香料的主要集散地。

但市場上能看到的貨都一般,如有熟人介紹,取得香鋪老闆的信任,才能一窺頂上、甲級等上等貨色。至于極品、特級等最高級别的香,一般是深藏閨中人未識,能親眼一睹是極大的幸運。而上等香的采購過程也很獨特,先由客人聞香,然後取一紙自報價格。如果你的報價高得離譜,會被業内人士看不起,報得過低,也有辱主人,沒有紮實的專業知識是不敢下單子的。(絕品黃棋楠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超過黃金。)

香文化

千年香文化

人類對香的喜愛,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在華夏大地上,香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全新的命題。它對中國人文精神的孕育與哲學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與促進。香,在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正是由于深谙此理,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競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中國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圍繞各種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與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民族傳統、美學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與世界觀之獨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術、方法、習慣、制度與觀念。

人類之好香為天性使然,不過人們開始用香的确切時間已難于考證。從現存的史料來看,中國用香的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中國香文化的發展可概括為:肇始于春秋,成長于漢,完備于唐,鼎盛于宋。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多舛,香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漸漸被局限在廟宇神壇之中。以至當今有很多人都将香視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歸入封建迷信的範疇,實為時代之遺憾。

1.春秋至漢魏,香文化的初步發展

從現有的史料可知,中國對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開始了。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以春秋時期所使用的香木香草種類還不多,但當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不僅已有焚燒(艾蒿),佩帶(蘭)、還有煮湯(蘭、蕙),熬膏(蘭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詩經》、《尚書》、《左傳》、《周記》、《山海經》等都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述。

那時的人們不僅對這些香木香草取之用之,而且歌之詠之,托之寓之。如屈原《離騷》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歎:“扈江離與辟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到秦漢時期,随着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南方濕熱地區出産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随着“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東莞,地處珠江口東岸,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的活躍,東南亞、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沉香、木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傳入中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到了兩漢時期,香文化開始略具雛形。西漢初期,在漢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廣泛流行起來,而且有了專門用于熏香的熏爐,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陶制的熏爐和香茅出土。熏香在南方兩廣地區尤為盛行。漢代的熏爐甚至還傳入了東南亞,在印尼蘇門答臘就曾發現刻有西漢“初元四年”字樣的陶爐。

漢代官員上朝要随身佩香,向皇帝奏事還要口含雞舌香。各地官吏、鄰邦諸國則競相進貢異香。除了香爐,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裡的“被中香爐”,即“熏球”(由兩個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屬片扣在一起,中央懸挂一個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燒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裡搖擺晃動,容器内的香品也不會傾灑出來。熏爐、薰籠等香具也是漢代王墓中常見的随葬品。

魏晉南北朝時,薰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普遍。同時,道教、佛教興盛,兩家都提倡用香。這一時期雖戰亂不斷,但香卻仍然獲得了較大發展,合香配方的種類大為增長,并且出現了一批專門用于治病的藥香。

用香風氣從王宮貴族擴展到文人中間,并出現了許多寫香的詩文,如曹丕的《迷叠香賦》。

2.隋唐時期,香文化的成熟與完備

香文化在隋唐時期雖然還沒有完全普及到民間,但這一時期卻是香文化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香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個成熟、完備的香文化體系。隋唐之前,雖然中國的上層社會對香已推崇備至,但由于大多數香料對上層社會來說也是稀有之物,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香文化的發展。而唐代之後,随着唐王朝成為一個空前富強的大帝國,其對外貿易及國内貿易都空前繁榮起來。西域的大批香料通過橫跨亞洲腹地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運抵中國。社會的富庶和香料總量的增長,為香文化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藥師、醫師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參與,使人們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緻的分類:會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辦公用的香,修煉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可以說在唐代已經是專香專用了。像前朝的帝王一樣,唐代的許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後等都對香料十分鐘愛,而且依仗國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級和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代的帝王。香檀木雖貴以斤兩相論,唐皇宮内仍取之為香床、香幾等大件物品;皇帝經行之處,甚至“以龍腦、郁金鋪地”,還常用沉香、檀香、龍腦、麝香等配入塗料塗刷皇宮内的樓閣殿柱。佛教在唐代的興盛也對香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

佛家的教理經書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參加佛事活動甚為頻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現了大量的金器,銀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爐的制式,外觀也更加華美。唐代的文人繼承了魏晉尚香的風習,也寫出了很多涉及香的詩詞,王維、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大家都有此類作品。如王維在《谒璇上人》中寫到:

少年不足言,識道年已長。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養。

誓從斷臂血,不複嬰世網。浮名寄纓佩,空性無羁鞅。

夙承大導師,焚香此瞻仰。頹然居一室,覆載紛萬象。

高柳早莺啼,長廊春雨響。床下阮家屐,窗前筇杖。

方将見身雲,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願以無生獎。

在大唐的盛世環境中,中國香文化所獲得的前所未有的全面發展,為其在宋元明清的興盛奠定了一個極為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正是由于唐代的發展,使得後來香文化的普及成為一件自然的,也是十分必然的事。

3.元明清,香文化繁盛與普及

及至宋代,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都進入了一個高峰時期,香文化擴展到普通百姓,并且出現了香的專著,步入了中國香文化的鼎盛時期。

宋代的航海技術高度發達,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比唐代更為繁榮。巨大的商船把南亞和歐洲的乳香、龍腦、沉香、蘇合香等多種香料運抵東南沿海港口,再轉往内地,同時将麝香等中國盛産的香料運往南亞和歐洲。(沿“海上絲綢之路”運往中國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常被稱為“香料之路”。東莞就位于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就開始了對外交往)。

宋朝政府還在泉州設立了市舶司(類似于現在的海關),專門負責管理進出口貿易。當時市舶司對香料貿易征收的稅收甚至成為國家的一大筆财政收入,足見當時香料的用量之大與香料貿易的繁盛。宋朝政府甚至還規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專賣,民間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之後,不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居室廳堂裡有熏香,在各式宴會慶典場和上,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時,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則多設香齋,不僅用香品香,還親手制香,并呼朋喚友,一同鑒賞品評……

從宋代的史書到明清小說的描述裡都可以看到,宋代之後的香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已十分密切。

這一時期,合香的配方種類不斷增加,制作工藝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豐富多彩,出現了香印(也稱“香篆”,用模具把香粉壓成特殊的圖案或文字,)、香餅、香丸等繁多的樣式,增添了很多情趣。香在醫藥方面的應用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以及蘇轼與沈括合著的《蘇沈内翰良方》等書中都有許多專門的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很多關于香的記載,而且記載了許多制香方法。

香具方面,宋代燒瓷技術高超,瓷窯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爐)的産量甚大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窯都制作過大量的香爐。對宋元明清的文人來說,香已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這一時期文藝作品對香的描寫可謂俯仰皆是。而且從中可以看出,香不僅滲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當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啟迪性靈的妙物。

蘇轼的《和魯直韻》:

四句燒香偈子,随風遍滿東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萬卷明窗小字,眼花隻有斓斑;

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

香文化與文人的關系密不可分,從李商隐、李煜、蘇轼、黃庭堅到朱熹、文征明、丁渭,曆代文人都有大量寫香的詩文傳世。

古典名著紅樓夢中就有很多關于香的記述。在《紅樓夢》中,我們可以讀到諸多焚香場景:祭祖拜神、宴客會友,撫琴坐禅……袅袅香煙,卷舒聚散,頗助于營造肅穆、親切、高雅、溫馨、恬淡的氣氛。

秦可卿的卧室裡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令寶玉欣然入夢,神遊了一回太虛幻境;林黛玉的窗前飄出的是一縷“幽香”,使人感到神清氣爽;薛寶钗的衣袖中散發的是一絲“冷香”,聞者莫不稱奇;而倒黴的妙玉則被一陣“悶香”所熏而昏厥,被歹徒劫持……

《紅樓夢》中記載的香有數十種之多: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叠香、檀香、沉香、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等。香的形狀也很豐富,有篆香、瓣香、線香、末香等。

在著名的《中秋夜大觀園即景》的聯句中,黛玉和湘雲便有“香篆銷金鼎,脂冰膩玉盆”的對句。這描述的是香的一個品種——篆香。

據洪刍《香譜》載:“香篆,镂木以為之,以範香塵。為篆文,燃于飲席或佛像前,往往有二三尺徑者。”篆香又稱百刻香,它将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寺院中常用作計時器。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就曾經制出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香的燃燒時間對應相應的刻度來計時。這是中國古人的創舉,中國人仿佛有無窮的智慧,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計時,用水計時,所以有銅壺滴漏的發明,沒有水了,又想起了用香計時。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還把印香做成各種圖形,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或長壽或福慶。

《紅樓夢》裡亦有用香治病的描寫:

第97回,寶玉在婚禮上揭開新娘的蓋頭,發現竟然不是朝思暮想的林妹妹,頓時舊病複發,昏暈起來。家人連忙“滿屋裡點起安息香來,定住他的魂魄”。安息香,即來自波斯的沉香。有開竅辟穢、行氣活血的功用,常用來治猝然昏迷、心腹疼痛等病症。

再如第7回,寶钗在叙述“冷香丸”的藥物配伍時,除了四時之藥和四時之水外,也特地說明和尚給了一包“異常香氣”的“沒藥”作引子,指的就是某種有止咳化痰作用的芳香藥。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黴菌、驅除穢氣的一種方法。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焚香當屬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制香所用的原料,絕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利用燃燒發出的氣味,可以免疫避邪、殺菌消毒、醒神益智、養生保健。由于所用原料藥物四氣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便有品性各異的功能,或解毒殺蟲,或潤肺止咳、或防腐除黴、或健脾鎮痛。特别是被稱為“國老”的中藥甘草的摻入,則使制出的香氣味不烈不燥,變得香甜柔潤。作為封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從《紅樓夢》中的香譜正可洞觀中國古代香文化的源遠流長。

4.現當代時期的香文化

晚清以來,連綿不斷的戰争和政局的長期不安,以及西方社會思潮的傳入,使中國的傳統社會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中國香文化也進入了一個較為艱難的發展時期。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發展特别需要一個安定繁榮的“盛世”環境,而近現代社會的持續動蕩,不僅極大的影響了香料貿易和制香行業的發展;也使人們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閑情逸緻。

另一方面,近現代中國在科技、軍事上全盤落後于西方世界,也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懷疑,開始廣泛接受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在民族危亡之際所開始的對傳統文化的反思,枉過正的、運動式的批判,使得傳統文化中的許多精華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在這種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鮮明傳統特征的香文化受到株連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時,随着文人階層在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上的嬗變,自魏晉以來長期支持推動着中國香文化發展的文人階層的力量越來越衰弱。在這種情勢下,早已融入了書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漸行漸遠,失去了安神養生、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内涵,而主要是作為祭祀儀式被保留在廟宇祭祀之中。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現當代以來,由于化學工業的發展,化學香精已成為制香的主要原料。以至于現在我們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絕大多數香品都是這類化學香精香。它們的廣泛使用也在實質上改變了現當代的制香工藝。雖有一些傳統的方法和技術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隻是一些外圍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選擇、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都被丢棄了。其後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藝的中斷與香譜配方的散失,以至現在真正精通傳統制香技術的人少之又少。

現在貨架上的香品名稱越來越花哨,造型越來越豐富,包裝越來越華美,這些所謂的香,可以說是徒有香的形狀而敗壞香的美名。雖然現在的香與香文化還都遜于古代,但随着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品香、用香,并對香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有更多愛香、懂香的人開始緻力于對傳統香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中國香文化曆經千年風雨,留給民族與曆史的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财富。瞻念她在今日之氣象,固然使人心生憂慮,但令人欣喜振奮的是,走過風雲激蕩的20世紀的中國人,正開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審視傳統文化的是非功過,對其精華燦爛報以更加睿智的熱愛與珍惜;更有衆多知香、好香、樂香的人們,興味于傳統文化的人們,共同關心着她的發展;而涉過千年之河的中國香文化,自當使人滿懷信心,必能跨越一二波折,再次展示出迷人的光華。

香道

近兩年來,由大師級人物帶隊的日本香道代表團頻頻訪問中國,他們既是來尋根,又是在摸底。但我堂堂大中國一時竟找不到華山論劍的對手,許多研究中國古文化的專家壓根兒就不知道什麼叫做香道。這讓國内少數對香道有研究的學者們十分痛心和愧疚。一般外界多以為香道源于日本,其實道地來自中國的曆史淵源。前面我們談到了中國香文化的曆史發展情況,大家已經了解到,到盛唐時,香事已經很普遍,宋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文化和茶道都完成了奠基,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并制定了最初的儀式。宋元時,品香與鬥茶、插花、挂畫并稱,為上流社會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閑事”。鑒真東渡的時候帶去了茶道,同時帶去的就有香事。

古人的聞香儀式和場景又是如何的呢?

1.燒炭将香炭(香道專用)放於點香網上,點燃香炭,讓炭慢慢燒透變至全部紅色,如此品香時,才能完全無炭味。

2.搗松香灰香爐内香灰用香鏟(香匙)搗松,再将香灰輕輕壓平。繼續使用香匙於爐灰正中心慢慢打開一個炭孔。

3.入炭将火紅的香炭用香箸夾入炭孔,再用香灰慢慢蓋上,輕輕抹平,成為一個火山形。用檀香棒於香炭正中心插入形成一個氣孔。待産生檀香香味,表示炭在香灰中保持燃燒,如此算完成入炭。一般品香之香材若為生結奇楠,則炭埋深一點,若為死結奇楠,則炭埋淺一點。

4.切香将所要品香之沉香放於切香台上,依其外型選用适合刀具切片,約0.5cm正方。據說,香料的切割也至關重要,順向、逆向、橫向所獲得的不同紋理會造成香氣的差異。

5.置香将雲母片(銀葉)用香箸放在氣孔上,再用香匙将沉香木放在雲母片上,若有出煙,待無煙時再品香;或是将香灰加厚一點再品香。

6.清爐用羽塵将香爐周圍,沾有香灰的地方輕輕彈乾淨,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7.品香以左手持爐底,香爐一腳朝外,右手半掩爐面,雙臂展平,低頭将鼻靠近香爐,緩緩吸氣品香,換氣時将頭轉向左邊呼氣,切勿對爐吐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