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原飲

達原飲

古方擊潰瘟疫
由槟榔、厚樸、草果仁等中藥組成,以開達膜原,辟穢化濁為主,主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 達原飲原名達原散,為明朝中醫吳又可所創,載于《瘟疫論》。由槟榔、厚樸、草果、知母、芍藥、黃芩、甘草七味藥組成。用于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憎寒壯熱,每日一至三發者。吳又可指出,槟榔除嶺南瘴氣,厚樸破戾氣,草果除伏邪,“三味協力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以後四味,不過調和之品”。達原飲主藥應為草果與知母,這裡取“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臨床以之治濕熱中阻,樞紐失職,以緻寒熱起伏,連日不退,胸脘痞滿,嘔惡,甚則便溏之夏秋季胃腸型感冒頗驗。
    中文名:達原飲 外文名: 别名: 出處:《瘟疫論》 分類:和解劑-和解少陽

簡介

達原飲原名達原散,為明·吳又可所創,載在《溫疫論》,由槟榔、厚樸、草果、知母、芍藥、黃芩、甘草七味藥組成。用于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憎寒壯熱,日一至三發者。吳氏指出,槟榔除嶺南瘴氣,厚樸破戾氣,草果除伏邪,“三味協力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以後四味,不過調和之品”。達原飲主藥應為草果與知母,這裡取“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臨床以之治濕熱中阻,樞紐失職,以緻寒熱起伏,連日不退,胸脘痞滿,嘔惡,甚則便溏之夏秋季胃腸型感冒頗驗。

組成

槟榔(6克)厚樸(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藥(3克)黃芩(3克)甘草(1.5克)

用法與用量

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後溫服。凡疫邪遊溢諸經,當随經引用,以助升洩,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邪熱溢于少陽經也,本方加柴胡一錢。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于太陽經也,本方加羌活一錢。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幹不眠,此邪熱溢于陽明經也,本方加幹葛一錢。證有遲速輕重不等,藥有多寡緩急之分,務在臨時斟酌,所定分兩,大略而已,不可執滞。

方歌

達原厚樸槟榔果,黃芩知母甘草芍;瘟疫瘧邪伏膜原,辟穢化濁邪毒卻。

病機

瘟疫穢濁毒邪伏于膜原,氣機痹阻,濕遏熱伏。

辯證要點

憎寒壯熱,舌紅苔垢膩如積粉。

配伍特點

祛濕化痰與清熱滋陰并用。

主治

開達膜原,辟穢化蝕。主瘟疫初起,憎寒發熱,漸至但熱無寒,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身疼痛,脈數舌紅,苔白厚如積粉。現用于瘧疾、消化道蟲積濕阻,以及濕遏熱伏等熱性病。(本方常用于瘧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腦炎屬溫熱疫毒伏于膜原者。)

禁忌

陰虛内熱者忌用。

方解

本方是為溫疫穢濁毒邪伏于膜原而設。《重訂通俗傷寒論》說:“膜者,橫膈之膜;原者,空隙之處。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關鍵,為内外交界之地,實一身之半表半裡也。”《溫疫論》說:“疫者感天地之疠氣,……邪從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内不在髒腑,外不在經絡,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者也。”溫疫邪入膜原半表半裡,邪正相争,故見憎寒壯熱;溫疫熱毒内侵入裡,導緻嘔惡、頭痛、煩躁、苔白厚如積粉等一派穢濁之候。此時邪不在表,忌用發汗;熱中有濕,不能單純清熱;濕中有熱,又忌片面燥濕。當以開達膜原,辟穢化濁為法。方用槟榔辛散濕邪,化痰破結,使邪速潰,為君藥。厚樸芳香化濁,理氣祛濕;草果辛香化濁,辟穢止嘔,宣透伏邪,共為臣藥。以上三藥氣味辛烈,可直達膜原,逐邪外出。凡溫熱疫毒之邪,最易化火傷陰,故用白芍、知母清熱滋陰,并可防諸辛燥藥之耗散陰津;黃芩苦寒,清熱燥濕,共為佐藥。配以甘草生用為使者,既能清熱解毒,又可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開達膜原,辟穢化濁,清熱解毒之功,可使穢濁得化,熱毒得清,陰津得複,則邪氣潰散,速離膜原,故以“達原飲”名之。

文獻方論

吳又可《溫疫論》卷上:“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厚樸破戾氣所結;草果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三味協力,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是以為達原也。熱傷津液,加知母以滋陰;熱傷營氣,加白芍以和血;黃芩清燥熱之餘;甘草為和中之用。以後四品,乃調和之劑,如渴與飲,非拔病之藥也。”

現代運用

對于病毒感染性發熱,目前(截止到2012年)尚缺乏針對性強、作用顯著的藥物,臨床觀察到單純用中藥達原飲,治療中醫辯證為濕熱郁遏的病毒感染性發熱,效果較好。

臨床觀察16例,其主要症狀具備惡寒發熱,舌苔厚膩。另外可具有頭暈口苦,身重倦怠,胸悶納呆,惡心欲吐,便秘,脈弦滑,體征上可具有肝脾腫大或淋巴結腫大。血象檢查末梢血白細胞數偏低,并作了相關的化驗檢查,排除了細菌感染、膠原病與變态反應、腫瘤、血液病和藥物反應等引起的發熱。本組辯證為濕熱郁遏,治以清熱燥濕,方用達原飲加減,根據邪傳部位再加引經藥。臨床運用時要注意,舌無苔者禁用,舌苔出血白燥或黃燥者禁用。

臨床所見病毒感染性發熱約半數以上屬濕熱内蘊,表現出一系列邪伏少陽及陽明的症狀。因濕熱之邪為患,如油裹面,難解難分,病勢纏綿,一般病程長,難以速愈。以達原飲為基礎加用柴胡、葛根,達到了清裡解表,逐穢燥濕的作用。

開達膜原法及達原飲來自吳又可所著《瘟疫論》,它是祖國醫學文獻中一部論述急性傳染病的專著。全書基本觀點以逐邪為第一要義。重視攻下法,尤其推崇大黃。曆代醫家對大黃都很重視,大黃類攻下藥,能增加腸壁的蠕動,促使内毒素的排洩,并有較強的解毒抑菌作用。加用葛根有清解陽明,解肌退熱之功;加用柴胡和解退熱,抗病毒,抗感染。

備注

本方方名,《雜症會心錄》引作“達原散”。改為丸劑,名“達原丸”、“至聖達原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