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财政

赤字财政

财政收支未能實現平衡的表現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額,由于會計核算中用紅字處理,所以稱為财政赤字。它反映着一國政府的收支狀況。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實現平衡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世界性的财政現象。财政赤字即預算赤字,指一國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開始之初,在編制預算時在收支安排上就有的赤字。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于支出,為财政盈餘。[1]
    中文名:赤字财政 外文名: 所屬學科: 英文名:deficit financing 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以後 即:政府的支出額度比收入的部分多 故名:因紀錄虧損皆是用紅筆記錄

曆史

世界經濟危機,為解釋和解救危機,赤字預算論紛紛出現,其中,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和美國經濟學家漢森的理論最具代表性。他們認為,财政收支平衡不是國家理财的原則,負債多少也不是衡量一國财政穩定的尺度。資本主義經濟之所以陷入了長期蕭條和危機,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國家為了促進就業和消除危機,應該積極進行經濟幹預,采用擴大國家預算支出的方式,舉辦公共工程,增加政府投資,增加軍事訂貨,支付出口補貼等。國家在實行這些政策中難免會出現赤字,但可以刺激社會總需求,增加就業,從而增加國民收入,緩解或消除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的許多國家使用了這種政策。但是,赤字财政未能真正消除危機,反而又引起不斷的通貨膨脹。70年代以後,就業不足、經濟停滞和通貨膨脹同時出現,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中的嚴重問題。

赤字,意即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多花的這一部分預算,就會随着國庫的支出流入國内社會當中;貿易赤字,即進口總額比出口總額多,又稱入超,多花的這一部分錢,就随着國際貿易流入國際社會當中。

原理

政府通過發行國債擴大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增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中長期仍應以适度從緊的财政政策為宜。赤字财政政策作為市場失靈時政府對市場的補救,隻能作為啟動力量來使用,以期由政府投資帶動社會力量、民間力量,從而恢複市場活力。如果超過啟動力量的定位,變成政府代替市場,則有可能事與願違,産生擠出效應。美國的赤字财政政策本是應對大危機的短期政策,但政府卻不自覺的使之長期化,給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足以作為中國的前車之鑒。

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必須審時度勢,十分謹慎,要為将來的政策調整留下空間和餘地。在政策導向上不應再鼓勵地方政府和各個部門擴大投資、多上項目;同時,要選擇好政府投資的項目,避免形成新的重複建設。

如果政府投資項目選擇不當,雖然作為固定資産投資會增加當年的國内生産總值,并對投資品的生産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但對于今後的繼續發展或者作用不大,或者成為一堆無用的廢物。考慮經濟狀況,可以适當減少“需求乘數”較高的政府投資,增加在公共衛生、農村教育等方面的支出。

與此同時必須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上做文章,在财政支出項目上必須進行科學論證,減少很多項目缺乏長遠規劃、盲目投資的現象;在财政支出過程中應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增加支出的透明度,杜絕挪用、貪污财政資金現象;正确處理總量擴張與結構調整的關系,适當轉變政府财政投資方向,在堅持基礎設施投資為主的同時,加大對傳統産業技術改造和新型高科技産業的投資,推動産業結構向合理化、高級化方向演變,加快國有經濟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

中國與美國相比,有許多劣勢決定了中國長期實行赤字财政政策的負面影響會更大。首先,中國所處環境與當時的美國不同,當前經濟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世界經濟動蕩不安,國家失去債務償還能力,由此帶來的金融崩潰危險對發展中國家一直是忽隐忽現的陰影。作為通貨,美元赤字使美國在國際經濟中漁利,而中國隻有保持充足的财力才能抵禦各種可能的國際風險。其次,中國的經濟實力遠遠落後于美國,許多配套政策措施的運行和操作尚不成熟和完善,面對赤字财政可能帶來的危害,缺乏應變能力。

經濟資源的有限性也決定了擴張性赤字财政政策隻能是短期的。這是因為赤字财政政策以國民經濟中存在閑置資源為前提,中國儲蓄率高于投資率,銀行資金存大于貸,财政用發債方式籌集适量資金,專項用于基建,可直接增加社會需求,使閑置資金得到充分利用,國民收入增加。但閑置資源畢竟有限,長期實行擴張性财政政策超過經濟承受能力,會導緻經濟過熱,引起通貨膨脹。

所以,當前運用擴張性赤字财政政策加快基本設施建設,隻是在特定條件下采取的一種暫時性的财政政策。從中長期看,仍然要堅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則,實施适度從緊的财政政策。因為财政存在大量的赤字,無論對财政本身的運作,還是對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在赤字長期化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從長期來看,赤字财政是今天花明天的錢,這一代人花下一代人的錢。在國民經濟中,儲蓄由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财政盈餘)組成。财政赤字是負儲蓄,會減少儲蓄。長期經濟增長要依靠投資,投資來自儲蓄。今天的赤字支出減少了明天的儲蓄,從而不利于長期經濟增長。

還應該注意的是,赤字籌資的錢一定要用于有利于長期增長的項目。如果把這些錢用于錯誤的投資,财政支出就會成為浪費,結果是付出了代價又無所收益。在社會需求低迷的情況下,興建鐵路、機場、港口等公共基礎設施是适當的,它既能增加有效需求,又能增加長期供給。

但從長期看,也不能持續不斷地采取興建大型工程的辦法,特别是不宜把建設周期過長的公共工程作為穩定政策的工具,一是公共工程的刺激效應或乘數作用會呈現遞減趨勢,待公共工程一旦飽和時,則隻有刺激需求效應,而增加供給的效應即将消失。二是當需要轉入緊縮時,公共工程要麼繼續,則發揮不了收縮作用;要麼停工,則會導緻資源配置的浪費和損失。

作用

積極作用

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經濟運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項短期政策。在短期内,經濟若處于非充分就業狀态,社會的閑散資源并未充分利用時,财政赤字可擴大總需求,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刺激經濟回升。

1998年以來,為有效抵禦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抑制經濟下滑趨勢,中國實施了以擴大國債投資為重點的積極的财政政策。積極财政政策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行:一是增加政府開支,二是減稅。在減稅不太可行的情況下,政府采取了赤字政策,通過發行國債來增加政府投資,刺激社會需求。

1998年8月中國首次發行1000億元長期國債,1999年發行1100億元,2000年至2002年,每年增發國債均為1500億元,2003年增發1400億元。截至2002年,中國用長期建設國債資金安排的國債項目總投資規模已達到6600億元。這些國債重點用于農林水利、交通通信、環境保護、城鄉電網改造、糧食倉庫、城市公用事業和西部大開發等方面。國債的發行,帶動了地方、部門、企業配套資金和銀行貸款等投資。

通過國債項目的建設,辦成了許多想辦而限于财力未辦的、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對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大事,對國民經濟保持适度快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據統計,1998年以來增發國債分别拉動經濟增長1.38、1.44、1.81、1.66和1.8個百分點,帶動投資3.2萬億元,累計創造就業崗位750萬個。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條件下,中國經濟能夠保持平穩增長态勢,擴張性赤字财政政策功不可沒。

從這個角度說,财政赤字是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動員社會資源,積累龐大的社會資本,支持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實際上财政赤字是國家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目标,依靠國家堅實和穩定的國家信用調整和幹預經濟,是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揮作用的一個表現。

消極作用

政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

刺激投資,就是擴大生産能力。實行擴張性政策,有可能是用進一步加深未來的生産過剩的辦法來暫時減輕當前的生産過剩。因此,長期擴張積累的後果必然會導緻更猛烈的經濟危機的暴發。筆者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過熱狀态,其表現形式是投資過熱。全國有86條地鐵線正在施工或在計劃籌備中;全國手機年産能約為1.3億部(約為世界總需求的35%),三年後産能預計翻番;中國汽車産能三年後預計翻番;化纖産能三年後接近翻番,此外還有鋼鐵、水泥、港口等大批在建項目。

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資源配置亦趨合理。但是資本市場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府幹預;二是資本項目不開放,導緻過剩的資金在國内找不到出路,又不能去海外,最終資本投在不該投的地方,三是外資,外資對中國經濟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些地方外資泛濫,有時甚至成災。

可能增加政府債

财政風險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夠的财力緻使國家機器的運轉遭受嚴重損害的可能性,當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時,輕者導緻财政入不敷出,重者引起财政危機和政府信用的喪失。财政赤字規模存在着一個具有客觀性質的合理界限,如果赤字規模過大,會引發國家信用危機。

對财政赤字風險性的評價,國際上通常用四個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過3%為警戒線;二是債務負擔率,即國債餘額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過60%為警戒線;三是财政債務依存度,即當年國債發行額/(當年财政支出+當年到期國債還本付息),一般以不超過30%為警戒線;四是國債償還率,即當年國債還本付息/當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過10%為警戒線。在中國,總體上暴發财政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國債規模擴大,中央财政的債務依存度已經相當高,2002年财政赤字率為3.004%,達到國際公認警戒線3%,财政債務依存度為36.32%,超過國際警戒線上限6.32個百分點,國債償債率18.78%,超過國際警戒線上限8.78個百分點。

政府還債壓力增大,财政運行面臨的風險度提高,一旦負擔超過一定限度,必然引發财政危機,造成财政風險。當前的國債運行正在步入借新債還舊債的高度債務時期,可用于國家建設性的債務支出比重逐步下降,而且投資經濟效益不佳,這就進一步弱化和降低了未來政府的償債能力。另外,從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都存在大量“隐性赤字”。

部分隐形債務構成潛在财政風險,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建設貸款,未納入預算的國務院有關部委以中國政府名義從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外國政府借人的政府主權外債,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虧空,糧食虧損挂賬和社會保障支付缺口等。按照世界銀行的估計,中國2002年隐形債務占GDP的比重為50%至70%.這些盡管沒有被納入到政府債務中,但政府又必須承擔這一部分債務,所以可能造成支付缺口,從而可能對财政構成壓力和風險。

政策孕育着通貨膨脹的種子

從某種程度上說,赤字财政與價格水平的膨脹性上升有着固定的關系。其原因并不難尋。在一個社會裡,赤字财政導緻貨币需求總量增加,而現存的商品和勞務的供給量卻沒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這必然要使經濟産生一種通貨膨脹缺口,引起價格水平提高。在财政赤字不引起貨币供給量增加的情況下,赤字與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有直接關系。

衆所周知,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是由總需求的增長引起的。在開放型經濟狀态下,總需求由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出口構成,這四個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動都會影響總需求的變動。如果赤字不斷增加,促使總需求增加,以至于總需求超過充分就業時所能達到的産出水平,就會出現通貨膨脹。中國建國後三次通貨膨脹,即建國初期的第一次通貨膨脹,6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通貨膨脹,80年代的第三次通貨膨脹,這三次通貨膨脹雖然是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發生的,但其發生都同大量的财政赤字緊密相連。中國經濟已有過熱的苗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生産資料瓶頸”的出現和價格的上漲。

去年以來,随着投資的增長,中國鋼材、水泥、煤炭、化工産品的價格就開始攀升,并逐步在部分地區發生電力供應緊張。如果投資高漲的局面持續下去,“生産資料瓶頸”的問題會進一步惡化,導緻生産資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并最終體現到消費品價格中,導緻通貨膨脹。再加上中國出口的增長也在加快,國際上存在着“人民币升值”的預期,外彙流人在增加,導緻基礎貨币投放增加,這時若投資持續高增長,引起貨币流通速度加快,更容易引發通貨膨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