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

漢語漢字
旨(拼音:zhǐ),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義是味道甘美,引申泛指美好,并假借為思想主張、意旨、意圖,由贊美、恭維的角度特指皇帝的诏書、命令。[1]
  • 中文名:旨
  • 拼音:zhǐ
  • 部首:日,匕
  • 五筆:XJF
  • 倉颉:PA
  • 鄭碼:rrk
  • 筆順:ノフ丨フ一一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上聲四紙
  • 筆畫:6
  • 部首筆劃:4
  • 四角号碼:22601
  • UniCode:CJK
  • 注音:ㄓˇ
  • 異體字:㫑、㫖、恉
  • 統一碼:基本區U 65E8
  • 結構: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旨是會意字。從匕,從口。匕,是進餐用的勺子,像用勺子向嘴裡送食物。“旨”字在殷商已多見,當時偶見在“口”形内加橫畫的,西周有無橫畫者并見,春秋之後,“口”内增短橫而為“甘”形的漸多,因此《說文》解為“從甘”。春秋戰國時代往往在“匕”形下部加橫畫,秦系文字不加。秦簡把“匕”寫成立“人”(左向),小篆把“匕”寫成卧“人”(右向)。

西漢隸書(如銀雀山簡)上部作字形“B”,至東漢隸書漸變作“C”—“D”,據此,後世楷書寫作“e”,但楷書正體本小篆作“旨”。本義是味道甘美。《詩·小雅·魚麗》:“君子有酒,旨且多。”引申泛指美好,也引申為思想主張、意旨、意圖。由贊美、恭維的角度特指皇帝的诏書、命令。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例句

形容詞

味美,美味。

《詩·小雅·魚麗》:“君子有酒,旨且多。”《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美,美好。

《書·說命中》:“王曰:‘旨哉!說乃言惟服。’”《漢書·翟義傳》:“率甯人有旨疆土,況今蔔并吉。”

名詞

意思,意義。

《宋書·謝靈運傳論》:“妙達此旨,始可言文。”唐韓愈《答陳商書》:“辱惠書,語高而旨深,三四讀尚不能通曉,茫然增愧赧。”

意圖,宗旨。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緻殷勤之意。”

上級的命令,尊長的指示。

《後漢書·曹褒傳》:“今承旨而殺之,是逆天心,順府意也。”唐薛用弱《集異記·李清》:“清曰:‘苟爾輩志不可奪,則從吾所欲而緻之,可乎?’皆曰:‘願聞尊旨。’”

皇帝的诏書、命令。

《漢書·孔光傳》:“數使錄冤獄,行風俗,振贍流民,奉使稱旨。”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太宗恻然念其功,即日有旨召赴阙,稍複金吾将軍,蓋江南之役翰為先鋒也。”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旨】

美也。從甘匕聲。凡旨之屬皆從旨。,古文旨。職雉切。

說文解字注

(旨)美也。㬪韻。今字以爲意恉字。從甘。匕聲。職雉切。十五部。凡旨之屬皆從旨。

古文旨。從千甘者、謂甘多也。

康熙字典

〔古文〕《廣韻》職雉切《集韻》《韻會》轸視切,音指。《說文》美也。《書·說命》王曰旨哉。《傳》旨,美也。《詩·邶風》我有旨蓄。《傳》旨,美也。

又《正字通》凡天子谕告臣民曰诏旨,下承上曰奉旨。

又《玉篇》意也,志也。《易·系辭》其旨遠。《疏》旨意深遠。

又《韻補》葉脂利切。《左思·魏都賦》蓋比物以錯辭,述淸都之閑麗。雖選言以章,徒九複而遺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