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

庚子

年代術語
庚子為幹支之一,順序為第37個。前一位是己亥,後一位是辛醜。論陰陽五行見(出生時間與命運),天幹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金生水相生。[1]
    中文名:庚子 外文名: 别名: 本 質:幹支之一 順 序:第37個 前一位:己亥 後一位:辛醜 天幹之庚:陽之金

畫家庚子

代表作品

1.《庚子自畫像》

2.《沉睡的貓》

3.《詹姆斯背影》獲大學生時尚素描寫實獎

4.《油菜花風景》獲仵俊畫室2008年度最佳創意獎

5.《靜物》被收藏

6.《秩序》立體主義畫被收藏

7.《畫架與茶幾》

8.《姹紫嫣紅》

9.《長城》

10.《立體主義速寫》

王朝年号

庚子(400年-404年)五胡十六國時代西涼武昭王年号。

幹支之一

庚子為幹支之一,順序為第37個。前一位是己亥,後一位是辛醜。論陰陽五行見(出生時間與命運),天幹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金生水相生。

庚子年

中國傳統紀年農曆的幹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37年稱“庚子年”。以下各個公元年份,年份數除以60餘40,或年份數減3,除以10的餘數是7,除以12的餘數是1,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歲次内均為“庚子年”。

庚子月

天幹丙年和辛年,大雪到小寒的時間段,就是庚子月:

1976年12月大雪到次年1月小寒

1981年12月大雪到次年1月小寒

1986年12月大雪到次年1月小寒

1991年12月大雪到次年1月小寒

1996年12月大雪到次年1月小寒

2001年12月大雪到次年1月小寒

2006年12月大雪到次年1月小寒

……

庚子之變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載淳已17歲,兩宮太後不得已交出權力,實行歸政。

但載淳的親政仍難擺脫慈禧太後的幹預。慈禧太後為了享樂,命同治帝修繕圓明園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利用修複圓明園,讓太後離宮居住這一辦法擺脫太後幹政。然而當時财政緊缺,圓明園又殘毀嚴重,此策對國計民生極為不利,修複耗資甚巨,引起王公大臣多人反對,但此項工程竟然開工!

同治帝親政未及兩年,就因病結束了短暫的一生,修複圓明園工程亦因其去世作罷,然而唯有此事是載淳在其皇帝生涯中參與過的決斷。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載淳染上天花,于十二月五日死于養心殿東暖閣。谥繼天開運中居正寶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寬毅皇帝。廟号穆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同治皇帝死時并無一子,慈禧隻得把自己的外甥兼侄子載湉過繼過來,載湉的生母是醇郡王的側福晉、慈禧太後的親妹妹。載湉當時年僅4歲,由慈禧太後垂簾聽政。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中法戰争爆發,清軍恐怕“失和”而“退讓”。光緒十年,法國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隊駛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清軍被迫迎戰。同年,法軍又進攻吳淞口。法軍再侵犯台灣淡水、雞籠(今台灣基隆),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領守軍扼守淡水,擊退敵軍侵略。第二年初,法軍在水路進攻浙江鎮海,在陸路進攻鎮南關,清軍獲得"鎮南關大捷"。光緒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勝求和”、“不敗而敗”,派李鴻章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

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诏天下。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後重新垂簾訓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2年,為光緒親政時期。

中日甲午戰争爆發,中國戰敗,光緒皇帝改革,引發曆史上著名的戊戌變法。慈禧為什麼先同意變法後鎮壓變法,前後幾個月,态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呢?西太後并不是一開始就反對變法,光緒皇帝在變法的開始的時候,曾經頒布一個诏書,這份诏書叫《明定國是诏》。光緒皇帝企圖通過這個《明定國是诏》,把變法,把改革确定為國家的根本政策。光緒皇帝頒布這份诏書的時候,是請示過慈禧太後,而且慈禧太後不僅表示同意,而且慈禧太後表現得相當激進。慈禧太後當時說"今宜專講西學",意思是說說皇帝你不要變法嘛,很好啊!

光緒皇帝把起草這個變法文件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老師翁同龢,而且把慈禧太後的思想"今宜專講西學"告訴了溫同龢,溫同龢覺得西太後走得太遠了,所以後來溫同龢在诏書裡還改了一下,叫"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基,同時又需要博采西學之切時務者,實力講求"。意思就是溫同龢在西太後的意見上,他做了一點折衷,做了一點調和。他說我們首先要把中國的古代聖人的學問要作為國家的基礎,同時呢,把西方學問裡邊對我們有用的那部分東西,我們要學過來。所以說慈禧太後最初贊成變法的,而且是主張學西方的,有些變法的内容慈禧太後是支持的。

但是慈禧太後的變法有一個底線,有一條不能夠超越的界限。這個界限就是不能夠損害西太後本人的權力,不能夠損害滿洲貴族的利益,步子不能走得太快,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能夠涉及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而恰恰維新派的改革和西太後本人的權力、和滿洲貴族的利益發生了沖突,所以正是在這個情況底下,西太後決心鎮壓。那麼把譚嗣同他們,六君子送到了菜市口,把他們殺了,把維新變法全部否定了,所以,就是西太後認為隻要你的改革觸及到了西太後本人的權利,觸及滿洲貴族的利益,那她是不能容忍的。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慈禧太後非常仇恨光緒皇帝,想把他廢掉。但是呢,受到各國駐華使節的反對,在慈禧太後鎮壓維新派的中間,英國和日本出面保護了維新派的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因此西太後非常仇恨洋人。1900年,華北地區發生了義和團運動,這個運動的口号是扶清滅洋。

針對如何處理同外國人的關系和其最為關心的義和團問題,清政府内部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兩派意見:

從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慈禧來講,對于是否嚴厲鎮壓義和團,也一直是一種矛盾心理。她對義和團采取了剿殺和安撫并用的策略:

總的來講,在1900年戰争爆發以前的數年間,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态度一直是模棱兩可的,但是外國人卻無法接受這種騎牆的政策,于是,各國此時強烈要求清政府馬上明确表态。

1900年初,義和團運動擴展到京津地區,兩地的外國人更加緊張。在第一次照會清政府過去了近2個月還沒有結果後,各國公使第2次開會并聲明:一旦中國不發布上谕,他們就要進行海軍聯合示威。

在等待了20多天仍舊沒有結果後,各國公使于4月6日再次發表聯合照會,限令清政府在兩個月以内,剿滅義和團,否則将代為剿平。一周後,天津大沽口外的海面上就出現了英、法、美、俄等國前來“示威”的軍艦,事态開始擴大。

5月20日到31日期間列強召開了兩次會議,提出如果中國政府不立即采取行動,各國使節應馬上調來衛隊。

在最後關頭,慈禧退縮了。5月31日,她讓總理衙門緻函各國公使,撤回反對意見,同意各國派兵進京,但規定每個國家來京軍事人員不得超過30名,一旦京都恢複平靜,應馬上撤退。

從此,外國軍隊開始堂而皇之地向北京開進。從5月31日晚到6月8日,攜帶新式武器的各國軍隊已有接近1000人進入了北京,其人數遠遠超過了規定的限制。

此時,剿殺義和團的命令已經發布,外國士兵也已經開始自行保護使館和教堂,清政府完全在按照列強的要求行事,但是局勢并沒有因此而緩和下來。

從6月11日開始,大批的義和團團民開始川流不息地湧進北京,很快就達到了數萬人。為什麼大量的義和團能夠順利進入重兵把守的北京城呢?從慈禧對義和團的态度來看,她此時對義和團的政策并沒有改變,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原來,默許義和團進京的并不是慈禧,而是朝中的主戰派王公大臣,正是他們打開了京城九門,造成了義和團蜂擁入京的事實。

但曆史資料顯示,截止到6月12日,進城後的義和團團民們隻是在北京各處建立壇口,聚衆練拳,外國人所擔心的恐怖事件一直也沒有發生。直到12日這一天在北京出現了義和團焚燒教堂和部分洋行的情況後,外國人才開始受到攻擊。

不過,從目前中外均已承認的時間表來看,局面失控的責任恰恰是在列強!

6月9日,也就是大批義和團進入北京的2天前,各國公使開會做出決定,調遣大部隊進京。6月10日,大沽口外各國軍艦的指揮官們便派出了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西摩爾中将率領的2053名聯軍,從塘沽登陸趕往天津租界,并于當天乘火車向北京進發。

西摩爾率領大隊聯軍向北京開進的消息傳到北京城後引起恐慌,京城内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矛盾開始升級。在得知大部隊即将趕到後,外國使館的衛隊開始主動出擊尋釁,與義和團和部分清軍發生沖突。

可見,正是由于列強一味派遣大隊聯軍進京的舉動,才造成了6月11日大批團民進京和城内中外敵對情緒的增加,并導緻了幾天之後義和團對教堂的圍攻。

面對日益混亂的局面和可能爆發的戰争,慈禧坐不住了。從6月13日開始,慈禧發布了一連串的上谕,一方面她做好最壞打算,進行備戰;一方面為了求得列強的諒解,堅決鎮壓義和團。

從天津到北京隻有一百來公裡,坐火車當天就會到達。可是那隊西摩爾率領的聯軍出發後不久卻再也沒有了消息。原來,這支聯軍在前往北京的途中遭到了頑強地阻擊。

天津、廊坊一帶的數千名義和團自發地組織了這次阻擊戰。負責京津鐵路防務的清軍聶士成部也參與了戰鬥。

14日,西摩爾與外界的聯系徹底中斷,從北京到天津,不再有人知道這支聯軍的情況,人們開始分别按照自己的邏輯,來針對這段暫時的空白而采取行動。

在北京,14日這天,使館衛隊繼續主動外出挑釁,殺死數十名團民。慈禧連發8道上谕,要求加緊鎮壓義和團。

6月16日,慈禧緊急召開了“禦前會議”,會上決定,派兵到京郊馬家堡一帶阻攔西摩爾聯軍,如果“不服阻,則決戰”。這表明,慈禧此時要阻止聯軍大部隊入京的态度仍非常堅決。

由于清政府已經按照列強的要求,把天津海防前線的大批部隊調去鎮壓義和團,所以造成京津一帶兵力嚴重不足,而從外省調遣勤王軍隊短期内也無法到達。在這種危急情況下,慈禧對義和團的态度開始出現了變化。

“禦前會議”這一天,她下令對義和團暫停鎮壓,要求将其中年輕力壯的團民編入部隊。這一切表明,正是在戰争迫在眉睫、自身統治地位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慈禧才不得不開始考慮聯合義和團抵抗洋人的可行性,而并不是列強認為的從一開始便想“聯拳抗洋。”

還是在這一天,雙方的敵對行為進一步升級。義和團開始圍攻西什庫教堂。天津大沽口外聯軍的軍艦已經做好了登陸準備,此刻,已經不再有人能夠阻止這場戰争的到來了。

大沽炮台是清政府設在天津海河入海口的要塞,一向有“津門之屏”之稱。但截止到1900年,大沽炮台已經先後被英法聯軍突破了兩次。

1900年6月16日夜裡10點左右,聯軍艦隊向大沽炮台的清軍陣地派出了一名俄國海軍中尉,向63歲的炮台守将羅榮光宣讀了一份聯軍的最後通牒,通牒限令:中國守軍在次日淩晨2點之前必須讓出南北炮台以便聯軍進駐,否則将開炮奪取!

羅榮光當即拒絕了最後通牒,并将消息上報了在天津的直隸總督裕祿,要求增援。

6月17日0點50分,在距最後通牒限定的時間還有70分鐘的時候,大沽口外海面上的22艘聯軍軍艦開始向大沽炮台開炮,清軍立即開炮還擊,戰争正式爆發……

由于彈藥庫被炸和天津的援兵沒有如約前來,炮台守軍在抵抗了6個小時後,南北炮台相繼陷落,守軍大部陣亡。

就在聯軍進攻大沽炮台的時候,北京還不知道戰争已經爆發。6月17日,慈禧召集了第二次“禦前會議”。

6月18日,大沽炮台陷落的第二天,慈禧收到了直隸總督裕祿在第一時間派人送來的那份最後通牒。由于不知道大沽口已經開戰,慈禧馬上召集了第三次“禦前會議”商讨對策。

就在中國最高當局還在為是否與各國交戰而争執的時候,戰争已經在天津開始了。

戰争爆發第3天的6月19日,大沽口已經開戰的消息傳到了北京城内,京城上下群情激憤,義和團出現了要進攻東交民巷的迹象。慈禧急忙召集了第四次“禦前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主戰派的意見最終占據了上風。下午3點,慈禧派人照會各國公使,要求他們在24小時之内離開北京前往天津,當晚,公使們複函清政府,請求延期赴津,并希望能夠在明天上午9點前得到答複。

第二天一大早,德國公使克林德離開東交民巷,前往清政府總理衙門交涉公使撤離之事,在途中恰好遇上端郡王載漪的虎神營官兵巡邏,克林德被清軍擊斃,這就是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是在八國聯軍侵華這段曆史中被打死的級别最高的外國人,西方世界認為,享有外交豁免權的克林德被殺,是當年八國聯合出兵中國的直接理由,但事實上,聯軍在事件發生的4天前就已經向清政府發出了最後通牒,3天前就已經攻占了大沽炮台!

當日,慈禧下令起草了被史學界稱之為《宣戰诏書》的上谕,但盡管如此,她仍不願冒險開戰。

在克林德被殺的當天下午4點,大批的中國人開始圍攻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這種行為一直持續到八國聯軍進入北京。長期以來的觀點認為,圍攻使館的是義和團,但這個說法并不正确。

其實,早在義和團開始圍攻北京的教堂時,慈禧為了保障使館的安全,便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大臣榮祿,率領他的武衛軍中軍前往東交民巷實施保護。

東交民巷的内層防禦有護館洋兵,外層有中國政府軍,手持大刀長矛的義和團很難發動真正的進攻,因此,進攻使館的主力不是義和團。

此外,除了榮祿的武衛中軍,由董福祥率領的武衛後軍也加入了進攻使館的戰鬥。20日下午4時整,清軍從北面和東面開火,于是開始了中國政府軍隊對北京使館有組織的進攻。

6月21日,慈禧終于接到了裕祿派人送來的奏折,奏折證實了大沽和天津已經開戰的傳聞,這表明八個國家對中國的軍事行動已經開始。

這一天,慈禧下令頒布《宣戰诏書》,這份诏書實際上是一份對國内發布的戰争動員令,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宣戰诏書》對交戰對象卻沒有明确交代,而是采用了一個略帶蔑視的詞“彼等”。

從這一天開始,慈禧對義和團的态度明顯發生了變化,在此刻慈禧的心裡,列強對其統治的威脅已經遠遠超過了義和團,因此她要借助義和團的力量來抵禦外國入侵。

在這種背景下,京津地區的義和團迅速發展,義和團的反洋教運動和抵抗侵略的行動結合了起來,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為了不傷害到大多數公使的人身安全,清軍的進攻刻意避開了公使們聚集的英國使館。顯然,慈禧給自己留下了後路。但是,她的這一策略卻始終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幹擾。

第一次幹擾來自朝廷内部,6月25日,也就是慈禧下令攻打使館的第6天,端郡王載漪和莊親王載勳帶着60多名義和團團民沖進了紫禁城,聲稱要殺掉和洋人一條心的光緒皇帝。慈禧揭穿了2位王爺趁機作亂的企圖,殺掉了為首的團民。

此事給慈禧的刺激很大,她開始擔心對義和團失去控制。事後她馬上傳令榮祿停止進攻使館,還派榮祿在使館外樹立了“奉旨保護”牌子。

但是僅僅3個小時後進攻又重新開始了,這是因為慈禧又收到了天津傳來的消息,大批聯軍增援部隊已經從大沽口出發,負責截斷西摩爾退入天津的一部清軍已經戰敗,她不得已又再次下令開始了對東交民巷的進攻。

6月29日,慈禧給清政府在八國的駐外使節們發去了電報,要求他們針對“宣戰”一事向駐在國進行解釋。從電文中可以看出,慈禧并沒有下定決心與八國誓死一戰。

4天後,慈禧又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給出兵最多的英、日、俄3國元首發出了國書,他們分别是俄國沙皇、英國女王和日本天皇。

這些國書表明,清政府非正式地向列強表示了求和的願望。可是,從6月下旬到7月初,不但這三個國家相繼增兵,而且德國也做出了大舉增兵的計劃。

在天津,從6月23日晚開始,戰争的形勢就開始向有利于列強的方向發展。

7月初,租界的聯軍決定,集中優勢兵力主攻一個方向,将戰場引向租界以外。7月9日,清軍聶士成部與聯軍在八裡台展開了激戰。

八裡台之戰失敗後,天津城外的衆多戰略據點均被聯軍占領,聯軍逐步完成了對天津城的包圍。

北京方面,攻打東交民巷的行動已經持續了近20天。7月8日,慈禧第三次緻電李鴻章要求其馬上來京,任命他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清政府已經開始在為日後和談大臣的政治身份進行準備。

7月16日清軍停止了肅王府和法國使館的進攻。這是清軍第2次主動停火。

使清政府驚惶失措的正是天津戰局的急劇惡化。慈禧顯然被這些完全背離她“以戰促和”策略的消息所震驚,對眼下進攻使館的行動再次産生了動搖。

7月13日,當時的聯軍總指揮,俄軍中将阿列克謝耶夫下達了總攻天津的命令,天津軍民奮起反擊,

7月14日下午,八國聯軍完全占領了天津。消息傳到北京後,慈禧急忙下達了暫停對東交民巷進攻的命令。

慈禧害怕了,她的“聯拳抗洋”、“以戰促和”的決心愈發動搖。

1900年7月16日,就在清政府再次下令停止進攻東交民巷的當天,身在廣州的兩廣總督李鴻章接到了慈禧對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任命。

在1900年的這場動蕩中,李鴻章從一開始就向朝廷表達了要堅決鎮壓義和團的态度,但沒有引起重視。随着北京時局的惡化,慈禧數次電召他進京,他雖然回複“立刻遵旨北上”,但卻沒有離開廣州一步。

《宣戰诏書》發布後,慈禧再度催他北上勤王,李鴻章的聲音竟是“此亂命也,粵不奉诏”。他認為,在國家實力十分脆弱的情況下,如果魯莽開戰,那麼大清帝國将遭到滅頂之災。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南方大臣,在獲悉了李鴻章的态度後,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東南互保的原則。

南方的大臣們還不斷上書慈禧,希望朝廷能夠盡快開始和談,與此同時,李鴻章也在等待機會。

此刻,對他的這份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任命書讓他判斷,自己的主張有了實現的可能;再加上天津如此迅速地陷落給他帶來得震動促使他決定馬上北上。

第二天,77歲的李鴻章從廣州登船沿海北上。

5天後,李鴻章到達上海,但他卻突然停下不走了。

有兩個因素促使李鴻章留在了上海,一個是他擔心慈禧的态度出現反複,再一個就是他向各國發出的和談請求還沒有任何回音。

慈禧第2次下令停止進攻使館後,北京城内的局勢出現了緩和。紫禁城和東交民巷間談判書信的往來日趨頻繁,聯軍也沒有再向北京進軍的迹象。

可是就是在這期間,長江巡閱水師大臣李秉衡的出現使得慈禧的态度又重新強硬了起來。他是為數不多的進京勤王的地方重臣之一,是一位積極的抵抗派。

7月27日,慈禧召見了李秉衡,在詢問他對時局的看法時,李秉衡回答:“既已開戰,不能言和。”

慈禧在召見完李秉衡的當天便下旨,令其幫辦武衛軍軍務,并将外省趕來的幾支勤王部隊劃歸他來節制。并在8月1日下令恢複對東交民巷的炮擊。

而此時内部聯軍發生的一場争吵使他們的軍事行動也無法迅速開始。

聯軍的争吵是從各自兵力對比的問題開始的。

7月25日,聯軍已經占領天津11天,各國仍沒有就兵力對比問題達成一緻。這天,聯軍再次收到美國公使在停火前從北京送來的密信,密信說“已經不能支持多久了,希望迅速前來救援”。迫在眉睫的威脅需要列強達成暫時妥協。無奈之下,各國同意日本增兵。

幾天後,日軍第5師團趕到天津。7月底,日軍在華兵力達到1萬3千人,超過俄軍,躍居聯軍之首。

各國為壯大自己的勢力也都盡可能擴充了兵力。一個新的問題又冒了出來,那就是究竟由哪個國家軍隊的指揮官來擔任八國聯軍總司令的問題。各國吵得更是不可開交,從而使聯軍的進軍計劃一拖再拖。

8月1日,聯軍終于确定将于3天後向北京進軍。因為德國堅持要等到自己的遠征軍到達後再前進,所以此時向北京進發的實為“七國聯軍”。

8月4日下午,聯軍部隊從天津開拔,沿運河兩岸向北京挺進。

為了阻止聯軍北進,清政府在京津之間構築了兩道防線,并派遣了裝備精良的武衛軍在兩處駐防。此時還沒有卸任的直隸總督裕祿領銜京郊防禦戰的總指揮,親自到前沿坐鎮督戰。

8月5日淩晨,8000名日軍率先向北倉防線發起攻擊,與駐防清軍接火。

随着英、美軍隊炮火的加入,戰局逐漸明朗。清軍傷亡慘重,被迫撤出陣地退守楊村。

8月6日上午的楊村阻擊戰隻進行了90分鐘,清軍的防線就全面崩潰了。戰鬥持續時間之短,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面對兵敗如山倒的局面,56歲的裕祿絕望了。倉皇中,裕祿逃進一處民宅,怎想這間房子裡竟并排放着許多棺材,在外國士兵沖進大門的同時,裕祿舉槍自殺了。

裕祿死後的第二天,慈禧授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讓他“即日電商各國外部,先行停戰。”在這種情況下,清軍逢戰必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就在慈禧給李鴻章發去電報的同時,李秉衡的隊伍也開出了北京城迎敵,這支隊伍的戰鬥力無法和鎮守北倉、楊村防線的武衛軍相比。

8月9日,這支南下禦敵的部隊還沒有來得及在楊村以北的河西務布防,便與北上的聯軍遭遇,很快陷入被動。部隊像水銀瀉地一樣四散潰逃。

兩日後,且戰且退的李秉衡發現,身邊的部隊已經越來越少,退到通州附近的張家灣時身邊除了幾個幕僚外,再無一人。這位70歲的老人含恨服下了毒藥。

8月12日,聯軍不費一槍一炮占領了北京的門戶通州,這裡距離北京隻有20公裡了!當天晚上,聯軍召開了會議,商讨如何進攻北京的計劃。

8月12日,壞消息接連不斷地被潰退的軍隊帶回,北京城危在旦夕!慈禧開始頻繁地召見大臣。

她一面下令大臣們迅速商定防禦作戰的計劃,一面讓攻打東交民巷的清軍開始猛攻使館,直到這一刻,慈禧才最後下了攻破使館、殺死使臣的決心。

第二天,她再次給南方各省發出急電,要求他們火速北上勤王救駕。此時的北京城也仿佛成了一個大軍營,經過一晝夜的軍事調動,清政府各種軍隊約7、8萬人被倉促地部署在了北京城的各個角落。

14日淩晨,聯軍射向北京城的第一發炮彈從俄軍的大炮中射出。在獲悉俄軍已經提前發起進攻後,日、美、英3國軍隊也急忙投入了戰鬥。

總攻開始後,戰鬥在北京城牆的東段相繼展開,聯軍遭到了進入中國以來最為激烈的抵抗。

到晚上9點,4支外國軍隊相繼攻入北京的外圍城牆,開始向東交民巷推進。英軍占盡了先機,得到了第一個進入使館區的榮耀。

此後,美軍、俄軍、日軍陸續攻入使館區,東交民巷在緊張了近2個月後被聯軍解圍。當晚,法、奧、意3國軍隊從通州進入北京,至此,北京外城、内城攻防戰結束,聯軍把進攻的矛頭轉向了皇城和紫禁城。

15日淩晨,美軍率先對皇城發動進攻,随後,聯軍其他部隊一擁而上。但就在守城清軍與聯軍在城牆上激戰的時候,大清國的國母卻已經跑了。

這已經是慈禧第二次如此倉皇地逃離北京了,隻不過上次是向北逃到了熱河,這次是向西,還不知道要去哪裡。

為了掩人耳目,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都換上了漢人平民裝束,這可是他們一生中從未有過的情況。

15日當天,聯軍攻入皇城逼近紫禁城。最先到達紫禁城腳下的美軍已經在午門外架炮,準備攻擊北京城的最後一處堡壘——中國皇宮。但這個時候聯軍卻突然下達了所有部隊停止進攻紫禁城的命令。

當其它各國軍隊的指揮官們得知美軍将很有可能首先進入皇宮的消息後,便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會議一緻認為“繼續進攻皇宮,會激怒中國人”,同時決定,為防止一國獨占或先占皇宮,暫停對中國皇宮的一切軍事行動。

顯然,真正促使列強緊急下達停火命令的原因是後者,所有人都知道,一旦皇宮的城門被攻破,那麼中華帝國的寶庫大門就完全地敞開了。

16日,清軍在京城各處與聯軍展開巷戰,清軍死傷慘重,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聯軍漸漸地将剩餘的清軍驅逐到了西北兩方。戰至晚間,聯軍占領了北京全城。當天,各國軍隊指揮官下令“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北京城陷入了空前的痛苦之中。

居庸關,北京西北部的屏障,也是長城上的重要關口,曆史上很多著名的戰役都發生在這裡。1900年8月15日,慈禧太後一行千餘人從這裡逃出了關外,第二天,擔心聯軍追上自己的慈禧下令,隊伍向西趕往河北。

就在慈禧和王公大臣們抛棄百姓離北京城漸漸遠去的時候,另一個人卻在前往北京的路上,這個人就是趕來赴任的八國聯軍統帥德國人瓦德西。

瓦德西總共在中國呆了10個月的時間,回國後他寫了一本叫《拳亂筆記》的回憶錄,其中最有價值的内容就是書中客觀地記錄了一些八國聯軍在北京制造的慘劇。

聯軍攻入北京之後,作戰行為演變成了一場複仇行動,按照當時在京外國人的說法就是,“此刻複仇女神來索取不可避免的報應也是常識分内的事情”。

聯軍貼出告示,要求平民在3日之内出城,可實際上,從破城之日起,聯軍肆無忌憚的大屠殺就開始了。

攻克北京的聯軍還開始強奸婦女,他們不分老少地去奸淫女性甚至逼良為娼。

伴随屠殺的是搶劫,進城後,聯軍特許軍隊公開搶劫3日,這種被認為合法的搶劫活動在德軍到來後繼續擴大,持續了至少8天。

中國皇宮也沒能逃脫厄運,聯軍盡管下達了不準進攻紫禁城的命令,但卻允許各國軍隊以“參觀”名義進入,隻不過這些參觀者都在夏天穿上了便于藏匿物品的冬衣,他們把目光盯在了那些便于攜帶的珍寶上。

聯軍在北京還燒毀了大量建築,北京城遭到嚴重地破壞。

已經作為元、明、清三代帝都而存在了六百多年的北京城,一夜之間仿佛成了一處無主之地。

當聯軍在北京城撒歡肆虐的時候,那個躲在幾乘騾轎中的大清國朝廷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流亡政府。

8月19日,在逃出北京後的第五天,慈禧發出了兩道上谕,第一道發給了軍機大臣榮祿和大學士徐桐與戶部尚書崇绮,明令他們留在北京向洋人求和,但在城破不久,榮祿已經跑到了保定,而那兩位大臣也相繼上吊身亡了。她的第二道上谕發給了身在上海的李鴻章,要求他火速北上,與慶親王奕劻一起主持議和。

第二天,在北京城西北方向100公裡處的一個小縣城,急于求和的清政府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向世人發布了這樣一份官方文件——《罪己诏》,意思就是“皇帝譴責自己的诏書”。這份《罪己诏》其實是慈禧太後的“檢讨書”。

《罪己诏》實際上是在向外國人回答,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中外開戰的責任這一問題。起碼從内容上看,隻有義和團和那些地方官僚、軍隊以及無知的王公大臣們才應該成為清算的對象。

從這份诏書可以看出,時至今日,慈禧的态度已經被迫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8月23日,慈禧起駕,繼續西行準備前往山西。

第二天,她再次給李鴻章發去電報,告訴他可以“便宜行事”,朝廷“不為遙制”。

清政府要求議和的球已經踢出,接下來就要看列強的态度了。

列強中最先答應議和的是俄國。

俄國是想要東三省,俄國在這兒談判的一個重要的意圖,就是要解決1896年中俄密約所沒有能夠解決的東三省的國境問題。所以當時一聽說李鴻章要來談判,俄國人第一個支持。

俄國準備率先同中國議和的消息披露後,過去潛伏在各國之間的複雜矛盾又重新暴露了出來。一番協調後,各國最終确定了先議和後停戰的策略,而不是清政府希望的先停戰後議和的辦法。

同意議和的大前提确定後,各國開始圍繞自己的國家利益,首先在如何對戰敗國的前途進行安排的問題上展開了新的較量。

俄國人對中國東北的領土野心讓英國和德國走到了一起,英、德兩國經過緊急磋商達成了一個原則協議,協議中最重要的兩點内容是:第一,各國不得瓜分中國的領土,第二,中國的沿海、沿岸全部向各國的貿易和經濟活動自由開放。

由于感到自己不具備瓜分中國的實力,法國、日本、美國等國均附和了英、德兩國的建議。

在确定對中國不采用瓜分的政策後,各國圍繞是否接受李鴻章為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的問題再次争論。

在得知列強對自己的議和全權大臣的身份産生争議後,身在上海的李鴻章給慈禧發去了一封電報,要求朝廷添派奕劻、榮祿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為全權議和大臣。李鴻章此舉顯然是想借助朝廷對上述大臣的任命,來平衡列強對自己的争議。

兩天後,慈禧授予奕劻“便宜行事”的全權,6天後,添派劉坤一、張之洞為議和大臣。但即便如此,除了俄國和美國明确表示願接受李鴻章為全權議和大臣外,其他的國家依舊沒有表态。

在各國的最高當局還沒有就議和的若幹問題達成一緻意見之前,各國的軍人們依舊按照自己的意志在繼續着戰争。從9月初開始,聯軍打着讨伐和清剿義和團的旗号開始對京郊和直隸各地進行掃蕩。

聯軍擴大了對義和團清剿的範圍後,清政府這邊也有了實質的動作。9月7日,慈禧發出了嚴加剿滅義和團的上谕,慈禧第一次明确宣布開始鎮壓義和團。

3天後,慈禧一行到達太原。至此,慈禧出逃後那種居無定所、食無定時的日子告一段落。

9月15日,逃出已經整整一個月的慈禧再次緻電李鴻章,敦促他馬上北上。認為時機成熟的李鴻章便沒有再等,在接到電報的當天他乘船北上,并于3天後到達了天津。

慈禧一行在山西沒消停多久,又有壞消息傳來說,聯軍要到山西找巡撫毓賢複仇,要大舉進攻山西。這是因為,毓賢統治的太原城是當時殺死外國人最多的地方。

這個消息讓剛剛穩定下來的清政府再度驚慌,慈禧太後于20日再次頒布了一道加力“剿滅”義和團的上谕,同時她也收到了李鴻章等求懲處載漪等人的密折。5天後,她宣布懲處載漪、載勳等身居高位的主戰派王公大臣,6天後,又下令将山西巡撫毓賢以義和團事件禍首之罪革職。

又過了4天,惶惶不可終日的慈禧下令,離開太原前往西安。就這樣,大清王朝的朝廷再度西遷了。

從8月下旬到9月中旬,李鴻章疏通外交渠道的工作有了進展,議和之事中關于列強是否承認李鴻章為清政府全權議和大臣的問題有了突破。

9月底,英國政府承認了清政府提出的議和人選。繼英國之後,法國也對議和人選的問題表示了贊同。在英、法、美、俄都已經答應由奕劻、李鴻章來擔任中方的議和的選後,其他國家也先後表示了認同。

這樣一來,在戰争正式爆發了近4個月後,戰勝國與戰敗國準備開始和談了,可是,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場曠日持久的談判竟然持續了1年。

100多年前,這座位于王府井大街校尉胡同的小院是賢良寺的一部分。從1900年10月起,奉旨進京談判的李鴻章就住在這裡。

幾天後,兩位議和大臣聯合照會各國,提出了5條議和綱領:

1.承認圍攻使館違反國際公法,保證今後不再出現類似事件;2.願意協商賠款問題;3.同意修改有關條約,側重中外商務;4.收回被占衙署,與各國分别締約;5.先行停戰。

這是清政府第一次正式開出自己的談判條件,算是對之前各國原則上都同意的那6條談判基礎的回應,由法國出面提出的那6條意見包括:

1.懲處各國公使指定的罪犯;2.禁止軍火進口;3.賠款;4.建立永久性的使館衛隊;5.拆毀大沽炮台;6.允許各國在大沽至北京一線駐兵。

對照一下雙方的談判條件後就會發現,中方提出的條件離列強的基本要求相去甚遠。

中方提出議和大綱2天後,聯軍的最高統帥瓦德西終于趕到北京,此時聯軍占領北京的時間已經超過了1個月。對中國人提出的議和大綱,瓦德西的态度是,“不給予任何的理睬”。

瓦德西鼓動各國,堅決拒絕中方先停戰後議和的要求,并且各國還一緻提出,隻有清政府在如何懲辦禍首等問題上有明确的表态後,才可能開始考慮議和的問題。

瓦德西到達北京後不久,兩宮的銮駕也趕到了自己的目的地西安,住進了陝西省衙門。

安頓下來的慈禧天天盼着李鴻章的“好”消息,但是壞消息卻接踵而來,前方發回的電報說,聯軍已經打下了保定。這個消息讓她再度驚慌。

還有傳聞說,京城裡的洋人已經開具了一張需要“懲辦”的名單,洋人警告,這些人都是從犯,為了中國的體面,首犯的名字沒有提及,如果這些從犯得不到懲辦,那麼他們将自己去尋找首犯算賬。慈禧很清楚,“首犯”指的就是她自己。

李鴻章得到了榮祿轉達的隻要保住慈禧就什麼都可以商量的“示意”,于是便更加積極地賄賂俄國出面斡旋此事。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開始權衡利弊:

黎仁凱:“他們每個列強各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所以最後呢,就是采取丢車保帥,把載漪他們抛出去了,保留了慈禧。”

外國人咬住除慈禧之外其他禍首的名字死死不放,不得已,李鴻章給慈禧去電,要求朝廷盡快從重懲辦這些洋人心中的“禍首”,以阻止聯軍西進和為談判創造條件。

慈禧被迫連續兩次發布“懲辦禍首”的谕旨,但都早到了列強的拒絕,聯軍司令瓦德西甚至說,如果中國再不提出令各國滿意的決定,聯軍就要進攻陝西,去捉拿真正的禍首!

除了要求懲辦禍首,列強還糾纏着“兩宮何時回銮”的問題。各國公使一緻要求,隻有中國的皇帝和太後回到北京後才可以開始談判。而慈禧壓根就沒有此時回京的想法。

正當李鴻章、奕劻左右為難之際,突然傳來俄國準備監理東三省的消息,這引起日、英、美等國極大的不安,再加上李鴻章年邁體衰,因過度勞累而病倒,這使得各國沉不住氣了,他們不再堅持把“嚴懲禍首”和“兩宮回銮”作為和談的先決條件,而是轉向急于開始讨論議和的具體内容。

就這樣,在西方聖誕節的前一天,八國和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11國公使将《議和大綱》交給了奕劻,列強要求清政府迅速答複。

這份《議和大綱》共有12款主要内容:

十一國公使——組成聯軍的八國加上西、比、荷三國,在共同商讨對中國的議和大綱,這個議和大綱是《辛醜條約》的藍本。

1.中國派親王專使就克林德被殺一事前往德國謝罪,并在遇害之處樹立銘志的牌坊;

2.嚴懲禍首,殺害淩辱外國人的城鎮停止科考5年;

3.中國必須用優榮之典就日本書記官被害一事向日本政府謝罪;

4.中國必須在各國人民墳墓遭到亵渎之處建立墓碑;

5、軍火及制造軍火的器材不準運入中國;

6.公平補償外國人身價财産損失;

7.各國駐兵護衛使館并劃定使館區;

8.削平大沽炮台;

9.京師至海邊由各國留兵駐守;

10.永遠禁止軍民等加入仇視各國的團體;

11.修改通商行船各條約;

12.改革總理衙門和各國公使觐見禮節。

看過條款後的李鴻章連連歎息,他吩咐立即原文電奏西安,并告訴發電報的人叮囑對方,一定要用重筆寫成電報稿呈送慈禧。

電文傳到西安後,引起大嘩。所有人都感到條件極端苛刻,無法接受。

與此同時,瓦德西也向李鴻章施加壓力。

最終,由于《大綱》中既沒有将慈禧列為禍首,又沒有讓她交出權力,所以慈禧還是批準了《議和大綱》。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奕劻尊旨在《議和大綱》上簽字畫押。知道自己已經時日不多的李鴻章想盡快結束談判。他代表清政府要求各國早日撤軍,但各國的态度是,必須親眼看到禍首的懲辦,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否則決不撤兵。

被逼進牆角的慈禧隻得第四次發布了懲辦禍首的谕旨,并于農曆辛醜年正月初三開始執行。此次懲辦基本上滿足了各國的要求。

慈禧一口氣像切瓜一樣地殺了自己120多個大臣後,各國關于懲辦禍首的風波才逐步平息。接下來,賠款的問題便成了中外議和的關鍵,這才是各國關心的最終核心。俄國率先提出要求賠償白銀1.3億兩。

德國是一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他企圖要建立一支和英國抗衡的海上艦隊,所以他提出了大概是4億馬克。

此外,法國要求的賠款也多達7千多萬兩。以上這三個國家還要求賠款以現金的方式一次付清。

而另外一些在華商業利益較多的國家,諸如英、美、日等國則害怕過多的賠款壓力會削弱中國市場的購買力,從而損害自己的商業利益,因此他們在報價的同時主張将賠款數額保持在一個限度之内。

但是不管怎樣,所有國家的最終報價都遠遠超過了它們實際的花費和損失。

李鴻章已經沒有力氣同洋人們讨價還價了,他開始不停地吐血,已經到了瀕危的邊緣。慶親王最後也沒有出面,賠款談判全部是由下級官吏出面參與的。

經過數月的反複磋商,幾度鬥争,賠款總額最終被确定了下來:清政府共需向列強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以海關稅、鹽稅和常關收入作抵押擔保。列強說,4億5千萬中國人,“人均一兩,以示侮辱”。

5月26日,百般無奈的慈禧終于回電:各國賠款共四百五十兆,四厘息,着即照準。至此,議和大局已經基本形成。

當年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不到9千萬兩,9.8億兩是整個中國11年财政收入的總和。最終确定的賠款數額之高讓列強也不敢相信,他們說,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聯軍的損失”。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奕劻代表清政府與11國代表正式簽訂了《議和大綱》的“最後議定書”。因為這一年是中國農曆辛醜年,所以該議定書被稱為《辛醜各國和約》,簡稱《辛醜條約》。條約簽訂後,國人即刻指責道:“賣國者秦桧,誤國者李鴻章!”

《辛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在政治上進一步淪入了殖民地化,在經濟上則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地步,最終加速了滿清王朝的滅亡。

在獲悉條約簽訂後,慈禧終于松了一口氣。

而簽字回來後的李鴻章卻再次大口吐血,醫生的診斷是胃血管破裂,在他在那份條約上簽字兩個月後的11月7日,這位大清重臣油盡燈枯。

第二年的1月7日,從保定就坐上了火車的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在新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陪同下回到了北京。

在慈禧一行剛剛回到紫禁城的那些日子裡,北京被粉飾成了一番太平盛世的景象,就好像什麼都不曾發生過似的。

至此,在中國庚子年爆發的那場動蕩終于結束,但是,一場場更大的風暴卻随之來臨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