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

青山遮不住

辛棄疾《菩薩蠻》中的句子
南宋詞人辛棄疾所做的菩薩蠻,此詞寫于作者南歸十餘年之後,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作者對祖國的感情。詞中”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是宋詞中的名句。[1]
  • 作品名稱: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 作者:辛棄疾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稼軒長短句
  • 作品體裁:
  • 文學體裁:宋詞

基本介紹

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轼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并稱。有《稼軒長短句》。

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辛棄疾有許多與陸遊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複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遊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辛詞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着稱的,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着,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

背景

這首詞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關于此詞之發端,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有幾句話非常重要,他說:“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後禦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當時辛棄疾南歸十餘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常巡回往複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出處

原文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鹧鸪。

注釋

⑴造口:即皂口,鎮名。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60裡處。

⑵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的賀蘭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而得名

⑶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此處代指京師。

⑸可憐:可惜。

⑹愁餘:使我感到憂愁。

⑺鹧鸪(zhè gū):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啼聲凄苦。

譯詩

郁孤台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難之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隻看到無數青山。n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鹧鸪悲鳴。

賞析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郁孤台與清江。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裡(《萬安縣志》)。詞中的郁孤台在贛州城西北角(《嘉靖贛州府志圖》),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餘雖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為望阙。”(《方輿勝覽》)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彙為贛江北流,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陽湖注入長江。公元1175-1176年(淳熙二、三年)間,詞人提點江西刑獄,駐節贛州,書此詞于造口壁,當在此時。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條雲:“其題江西造口壁詞雲雲。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後(哲宗孟後,高宗伯母)禦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此一記載對體會此詞意蘊,實有重要意義。《宋史》高宗紀及後妃傳載:建炎三年(1129)八月,“會防秋迫,命劉甯止制置江浙,衛太後往洪州,騰康、劉珏權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閏八月,高宗亦離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時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黃州(今湖北黃岡)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後。“康、珏奉太後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後乘舟夜行。”

《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載:“質明,至太和縣(去吉州八十裡。《太和縣志》),又進至萬安縣(去太和一百裡。《萬安縣志》),兵衛不滿百人,滕康、劉珏皆竄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縣,太後乃自萬安縣至皂口,舍舟而陸,遂幸虔州(去萬安凡二百四十裡。《贛州府志》)。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台下之清江水。《萬安縣志》雲:“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餘裡外之郁孤台,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

故又縱筆寫出:“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後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将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祐。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傷心淚呵。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

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呵。“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直北望。詞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擡望眼,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為具有封閉式之意味,頓挫極有力。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卓人月《詞統》雲:“忠憤之氣,拂拂指端。”極是。

梁啟超雲:“《菩薩蠻》如此大聲镗鞳,未曾有也。”(《藝蘅館詞選》)此詞發抒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習用已久陶寫兒女柔情之小令,竟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内言外之極高境界。

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而一并托諸眼前景寫出。顯有寄托,又難以一一指實。但其主要寓托則可體認,其一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幅意境寓寫整個襟抱、運用比興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實之藝術造詣,實為中國美學理想之一體現。全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内轉,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郁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

詞牌

菩薩蠻

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花間意》、《重疊金》等。此調原出外來舞曲,唐蘇鹗《杜陽雜編》:“大中初,女蠻國入項,危髻金冠,璎珞被體,号菩薩蠻隊。”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于是《菩薩蠻》就成了詞牌名。小令,雙調四十四字,前後阕各兩仄韻、兩平韻,平仄遞轉,情調由緊促轉低沉。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郁孤台下清江水,

⊙○⊙●○○▲ (仄韻)

中間多少行人淚。

○○●●○○▲ (協仄韻)

西北望長安,

●●●○△ (換平韻)

可憐無數山。

●○○●△ (協平韻)

青山遮不住,

⊙○○●▲ (三換仄)

畢竟東流去。

⊙●○○▲ (協三仄)

江晚正愁餘,

⊙●●○△ (四換平)

山深聞鹧鸪。

⊙○○●△ (協四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