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因

奎因

美國哲學家
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又譯為奎因,美國人,1908年6月25日-2000年12月25日,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哲學家,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1]
  • 中文名:奎因
  • 外文名:
  • 别名:
  • 飾演:
  • 配音:
  • 登場作品:
  • 生日:
  • 年齡:
  • 身高:
  • 體重:
  • 三圍:
  • 籍貫:美國
  • 出生地:俄亥俄州
  • 國籍:美國
  • 出生年月:1908年6月25日
  • 去世年月:2000年12月25日
  • 職業:哲學家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 代表作品:《語詞和對象》、《本體論的相對性》

簡單介紹

1908年3月25日生于俄亥俄州。就學于奧柏林學院和哈佛大學,曾受教于A.懷特海和C.劉易斯門下。

193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1933年起在該校任教,擔任過皮爾士講座哲學教授。

1979年退休。奎因強調系統的、結構式的哲學分析,主張把一般哲學問題置于一個系統的語言框架内進行研究。

他認為,本體論問題與任何科學理論一樣,也是為科學選擇一種方便的語言形式和概念框架的問題,因此它不應以是否與客觀實在相符合作為取舍的标準,而應以是否方便有用為标準。這是一種邏輯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相結合的觀點。

思想轉變

他年輕時,深受"維也納學派"的影響,是一個邏輯實證主義者.後來,他轉向實用主義,把邏輯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結合起來,形成了邏輯實用主義.在數學哲學方面,他從邏輯主義轉向經驗主義.在數學本體論方面,他認為本體論承諾的承擔者是約束變項;在數學認識論方面,他主張沒有教條的經驗論和實用主義的真理觀;在數學方法論方面,他強調證明方法對于數學的重要性和數學發展的動态特征.他的數學哲學對數學經驗主義的産生和發展有重大影響.

錯誤的判斷

奎因不是完人,同樣會犯一些有趣的錯誤。他在1985年日記本上對計算機有一段評價:

計算機确實使事情做慢了,但是必須要說,它們為一些人創造了就業機會,否則這些人就會失業。

兒子是計算機專家,對這段話的評價是“确實是有些離譜”。

年表

童年

1905年1月11日,曼弗德·利奧波夫斯基(Manford Lepofsky)生于紐約布魯克林,Benjamin Lepofsky和Rebecca Wallerstein之子,下面還有兩個妹妹;他的童年在布魯克林度過;

童年的李有一段被他稱為街頭暴力(brutalITy of the streets)的困難時期,此時他開始通過書本尋求庇護。(時間不詳)

1905年10月20日,丹尼爾·南西(Daniel Nathan)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Meyer H. Nathan和Dora Wallerstein之子;後來搬往紐約鄉下的埃勒米亞(Elmira);

1917年,丹奈全家回到布魯克林,住進娘家的房子;

1917年冬,丹奈左耳膿腫卧床,開始接觸偵探小說,他的阿姨就在他的床頭給他讀阿瑟·柯南·道爾的《冒險史》,這影響了他的一生;

1921年,時值高中的第三學年,16歲的丹奈辍學打工以便補貼家用;

青年時代

1926年,丹奈與Mary Beck結婚,育有2子;而大學畢業的李為自己找了一條通往廣告業的路;

1927年,李與弗朗西斯(Frances Guihan)合作,為無聲電影“Closed Gate”寫了劇本;

1928年,李與Betty Miller結婚;丹奈成為紐約一家廣告代理商的編輯和藝術主管;

1928年,二人曆時3個月寫出了《羅馬帽子之謎》,作為當時McClures雜志和Lippincotts書屋聯合主辦的偵探小說有獎征文參賽作品,原本應獲首獎,因雜志社突然倒閉,繼任者将獎授予了别人;

1929年,Stocks出版社(Lippincotts書屋)将《羅馬帽子之謎》出版,共發行8000冊;

1930年,創作了《弗蘭西寓所粉末之謎》,獲得了更大的成功,為他們以後堅持創作埋下伏筆;

冉冉新星

1931年,二人正式放棄工作,改為專心寫作,預示了一個時代的來臨;

1932年,二人發表四部長篇偵探小說,兩部以“埃勒裡·奎因”名義發表的《希臘棺材之謎》和《埃及十字之謎》,兩部以“巴納比·羅斯”名義發表的《X的悲劇》和《Y的悲劇》。四部堪稱解謎推理的經典作品;

1932年,二人帶着面具在哥倫比亞大學等會場展開辯論,當時人們以為埃勒裡·奎因就是S.S.範·達因,而巴納比·羅斯是Alexander Woolcott,實際上在《羅馬帽子之謎》的序言中奎因就留下線索告訴讀者羅斯其實是奎因的分身;

1932年,在《X的悲劇》中首次使用臨終的線索,此後在1933年的《孿生之謎》中将“臨終的線索”帶入埃勒裡系列,并成為奎因的标志性詭計;

1933年10月,二人創建月刊雜志《神秘聯盟》,遺憾的是維持了4期(第5期出好但沒有發行)就夭折了;

1932年-1935年,二人一共創作了6部奎因系列小說,另有四部署名為巴納比·羅斯(Barnaby Ross),即後來聞名于世的悲劇系列,塑造了哲瑞·雷恩這樣一位睿智的老人;

1934年6月,奎因的《中國橘子之謎》簡寫版發表在光面雜志《紅皮書》(Redbook)上,同年10月期的《紅皮書》刊登了奎因的短篇小說《瘋狂下午茶》;

1935年,美國Liberty公司出品了首部埃勒裡電影“The Spanish Cape Mystery”,Donald Cook成為首位扮演埃勒裡的演員,并不成功,此後雖然多家電影公司拍攝了奎因電影(大部分不是基于原着改編的),但是都相當失敗;

1936年10月10日,世人第一次知道奎因和羅斯的真面目,《出版家周刊》的《神秘的面具作家》一文揭示了二人身份;

低谷

1936年,《半途之屋》已經可以看到奎因受到的光面雜志影響;

1937年至1938年,奎因創作了《惡魔的報酬》(1937)和《紅桃四》(1938),作為他們進軍電影界的号角;此段時期他們的創作受到女性光面雜志的影響較大,失去了一些公平性和智力的激情;

1938年,丹奈利用自己的藏書主編了偵探小說選集《挑戰讀者》,此後緻力于收集短篇偵探小說,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私人短篇偵探小說圖書館,後将藏品賣與得克薩斯州大學圖書館;

1939年4月7日,二人首次合作播出系列廣播劇“Author! Author!”(Mutual廣播網),持續到1940年2月12日;

1939年,丹奈全家搬到長島的Great Neck;

1939年6月18日,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埃勒裡·奎因懸疑廣播劇”第一篇“The Adventure of The Gum-Chewing Millionaire”,使用了“挑戰聽衆”的獨特手法,此後二人将工作重點轉移到廣播劇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每周的廣播劇一直延續到1948年;

1939年,丹奈寫好一部小說的大綱,卻發現情節和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新作《無人生還》類似,不得不放棄;

1939年,《龍牙》成為奎因最後一部為了迎合電影及光面雜志而寫的小說,奎因第二時期結束;

1930年代末期,奎因曾在好萊塢當過一陣子的編劇,這段在哥倫比亞、米高梅及派拉蒙片廠工作的期間,寫了不少迎合好萊塢口味的劇本,包括為“瘦子”系列創作了一個故事,但大都被束之高閣,沒有拍成電影;

1940年4月26日,366期(連載到375期)的《Gulf Funny Weekly》刊登了首篇奎因系列漫畫“The Adventure of the Secret Partner”(根據廣播劇改編);

1940年11月,一場車禍差點奪走丹奈的性命,好在吉人自有天相,丹奈逃過一劫,1941年初得以康複;

巅峰

1941年,為了紀念埃德加·愛倫·坡《莫格街謀殺案》發表100周年,奎因選編了《101年的娛樂:偉大的偵探小說1841-1941》,這是史上重要的文選集;

1941年,偵探推理的頂尖雜志《埃勒裡·奎因神秘雜志》(EQMM)誕生,丹奈說,《埃勒裡·奎因神秘雜志》是要将偵探小說從通俗文學提升為正統的文學形式,通過提供這樣一個實踐的場所來鼓勵我們中間的人寫出更好的作品,培養和發展更多新的作家。直至今日,仍是這一領域的翹楚;

1942年,《兇鎮》發表,開創了埃勒裡·奎因的新紀元,形成了埃勒裡·奎因自己的模式。奎因小說完成了從解決心智遊戲到哲人偵探的轉變,EQ進入巅峰時代;

1942年5月,EQMM改為雙月刊,不久改為月刊;

1942年,奎因出版《The Detective Short Story: A Bibliography》,一本研究短篇小說書目的專着,在當時很了不起;

1942年7月4日,經過三個月的求愛,李與Kaye Brinker結婚,後者是曾經奎因廣播劇中的女演員,他們育有8個子女,4男4女;

1943年,丹奈受邀參加BSI(貝克街小分隊,著名且相當嚴格的福爾摩斯迷協會)聚餐;

1944年,奎因選編《歇洛克·福爾摩斯失敗史》,收錄33篇小說,包括馬克·吐溫、歐·亨利等人作品,出版後遭到柯南·道爾之子埃德裡安·柯南·道爾等人的反對;

1945年6月,丹奈的妻子瑪麗因為癌症瀕臨死亡,并在當年去世;丹奈為了自己和兩個兒子打算,堅強的化悲痛為力量,繼續進行EQMM的工作;

1945年,包括埃勒裡·奎因、厄爾·斯坦利·加德納等人在内的一些偵探小說家聚集在紐約讨論一個專業偵探小說家的組織。于是後來成立了著名的“全美偵探小說作家協會”(MWA,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

1945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埃勒裡·奎因系列廣播劇獲得MWA埃德加第一屆最佳廣播劇獎;

1946年,奎因編輯出版《The Queen’s Award, 1946》,收錄EQMM年度最佳短篇小說,此後幾乎年年出版;

1947年,丹奈與Hilda Wiesenthal成婚,後者因為Isadore Silverman醫生死在二戰而成為寡婦,後育有1子;

1947年4月,李和妻子因為廣播劇的關系,随之搬到洛杉矶;

1948年,丹奈與Hilda Wiesenthal唯一的孩子斯蒂芬·丹奈呱呱墜地;

1948年,奎因編輯的選集和雜志獲得埃德加獎最佳短篇獎;

1950年10月14日,首部埃勒裡系列電視片“The Adventures of Ellery Queen”在Dumont電視台播出,持續到1951年;

1950年,丹奈成為BSI正式成員,受封“臨終的偵探”(因為奎因小說中經常出現臨終的線索);

1950年,獲埃德加最佳短篇獎:“十年以來自始至終為《埃勒裡·奎因神秘雜志》服務”;

1951年,《Queen's Quorum, A History of the Detective/Crime Story》獲埃德加特别獎,這本書精選了105本具有重要意義的短篇小說集加以介紹,是讀者和收藏家按圖索骥的好幫手,1969年出版了修訂版增訂至125本;

1951年,EQMM10周年特輯上奎因對Howard Haycraft的《Murder for Pleasure》(1941)中“讀者選出的裡程碑式偵探小說列表”進行了增補,推出了“HQ書單”(THE HAYCRAFT-QUEEN DEFINITIVE LIBRARY OF DETECTIVE-CRIME-MYSTERY FICTION),在推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後又再次增補,1956年推出最終版);

1953年,Little Brown出版社出版《金色的夏天》,署名為丹奈的出生名丹尼爾·南西,這是一本具有自傳體性質的小說,記叙了小丹尼爾在鄉下的生活,其中包含一些丹奈寫的詩;

1954年,斯蒂芬·丹奈因為腦部疾病夭折,這對于丹奈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1954年,Little Brown出版了《A Silver Anniversary Tribute to Ellery Queen from Authors, Critics, Editors and Famous Fans》,紀念《羅馬帽子》出版25周年;

1957年,奎因出版《In the Queens' Parlor, And Other Leaves From Editors' Notebook》。這本書總共收錄了五十則形形色色的文章,來源多半為EQMM的編輯手記。其中既有學術性很強的論文,也有輕松戲谑的散文。

1958年,埃勒裡·奎因寫完了《最後一擊》,一個時代漸漸的畫上了句号;

王朝漸逝

1961年,埃勒裡·奎因獲得愛德加“大師獎”(Grand Master award);

1968年,以研究、介紹奎因為主的雜志《The Queen Canon Bibliofile》(後更名為“The Ellery Queen Review”)出版,1970年停刊,由Robert Washer編輯;

1968年,Iona學院授予給奎因哥倫比亞偵探小說獎(Columbia Prize in Mystery);

1969年2月22日,《紐約時報》發表Israel Shenker為《羅馬帽子》出版40周年作的訪談文章;

1969年,埃德加特别獎:紀念《羅馬帽子之謎》發行40周年;

1971年4月3日,曼弗雷德·本甯頓·李在New Milford去世。丹奈繼續從事《埃勒裡·奎因神秘雜志》的編輯工作,此後沒有丹奈發表過奎因的長篇偵探小說;

1972年,丹奈的第二位妻子Hilda Wiesenthal因為癌症去世;

1973年,Francis M. Nevins Jr和Ray Stanich合着了研究奎因廣播劇的專着《The Sound of Detection: Ellery Queen's Adventures in Radio》(2002年出版了增訂版);

1974年,Francis M. Nevins Jr.出版了研究奎因作品的專着《Royal Bloodline: Ellery Queen, Author and Detective》,獲得當年的埃德加特别獎;

1975年11月,丹奈與Koppel Rose結婚,這是一位藝術家,她給了丹奈較為幸福的晚年;

1977年,丹奈去日本會見了松本清張、鲇川哲也等人;

1979年4月17日,丹奈被Carroll大學授予名譽博士,頒發了人文學博士證書;

1979年,NBC(國家廣播公司)電視系列片“Ellery Queen”播出,持續到1976年,Jim Hutton扮演的埃勒裡,David Wayne扮演理查德,較為成功;

1979年,日本松映畫出品了基于《兇鎮》的電影“配達されない三通の手紙”(三封沒有送達的信,但電影中的偵探不叫埃勒裡),丹奈為此去日本參加首映式;

1980年10月後,丹奈身體情況開始惡化;

1982年9月3日,弗瑞德裡克·丹奈在紐約White Plains去世;

1983年,MWA設立了“埃勒裡·奎因獎”,用來表彰具有埃勒裡·奎因精神的出版者和編輯等;

1991年,丹奈的最後一位妻子Koppel Rose在愛爾蘭科克市的一家醫院去世;

1999年,EQMM出版雙月合輯埃勒裡·奎因特刊,紀念《羅馬帽子》出版70周年;

1999年,為紀念奎因誕生70周年,《錯誤的悲劇及其他》一書出版,其中包括一部完成提綱卻沒有寫成長篇小說的大綱,六部短篇以及各種評論雜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