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朝七言絕句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是唐代詩人皮日休。此詩載于《全唐詩》卷六百十五。這首絕句描狀桂花,意思是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于人間。全詩詠物以虛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
  • 作品名稱: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 作者:皮日休
  • 創作年代:晚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詩詞正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天竺寺:今稱法鏡寺,位于靈隐山(飛來峰)山麓。

⑵桂子:特指為桂花,本質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

⑶露華新:桂花瓣帶着露珠更顯濕潤。

⑷嫦娥:多種說法,有說中國神話人物、後羿之妻等。

白話譯文

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隻見其顔色潔白、新鮮。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衆人的吧。

創作背景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陰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

詩人創作此詩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聯想到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而此刻正是詩人東遊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之時,所以在如此佳節,又是詩人得意之時,以此背景,詩人創作了此詩。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場景,交待了詩人所處的時間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詩是充滿了輕松,了聯想的基調。

第二句,詩人撿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顔色潔白而新鮮,闡述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

第三句,通過傳說透露出了詩人對桂花的憐惜,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闡述了詩人是熱愛自然,憐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歎到桂花飄落是因為傳說中的嫦娥撒下來給予衆人的吧,通過豐富的聯想,烘托出詩人是擁有包含萬事萬物的心境的。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于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

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随砍随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但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額怅、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在,毫無憂愁的。雖隻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内容是詩人的聯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浮想聯翩。

名家點評

《節日詩詞》:詩人擡頭望月,感慨萬千。想象着嫦娥已厭倦了月宮中的寂寞生活,仍然懷念人間。還将月宮中的桂花撒向她眷戀的人間,意境優美。

《千裡共婵娟中華中秋月亮詩詞品讀》:隐括了相關的神話傳說,再現了難解的千古之迷。既給了這個佛教聖地蒙上了空靈神妙的色彩,更藝術地反襯了作者中秋佳節賞月探勝的喜悅之情。

《中國曆代詠花詩詞鑒賞辭典》:明是神話傳說,明是離奇想象,卻偏以質樸語言。肯定語氣煞有介事地從正面叙出,寓虛于實,寓假于真。使小小桂子染上了神秘色彩。這首小詩也别具情味。

《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4輯》:皮日休來到天竺寺,卻是為了賞桂,而聯想更是獨具匠心。

作者簡介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間,卒于公元902年以後。

常居鹿門山,自号鹿門子,又号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

齊名,世稱"皮陸"。今湖北天門人(《北夢瑣言》),漢族。鹹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曆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着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後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後不知所蹤。詩文兼有奇樸二态,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他曾經編纂自己的着作《文薮》。他曾經中過進士,當過太常博士官,後來參加黃巢起義,任翰林學士。

個人着作

他曾經編纂自己的着作《文薮》。他曾經中過進士,當過太常博士官,後來參加黃巢起義,任翰林學士。因此,新舊《唐書》不為他立傳。

關于他的死有不同說法。有的說黃巢懷疑他作的賦文譏諷自己,遂殺害了他(見《全唐詩小說》);有的說黃巢兵敗,他被唐室殺害;有的說他死于吳越之地,并未參加黃巢起義(見陸遊《老學庵筆記》)等等。

他的遣作有《皮子文薮》,内收其文200篇,詩1卷。他的不少着作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有學者認為皮日休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是一位善于思考的思想家”。魯迅評價皮日休“是一蹋糊塗的泥塘裡的光輝的鋒芒”。

現存皮日休詩文均作于他參加黃巢起義軍以前,《憂賦》、《河橋賦》、《霍山賦》、《桃花賦》、《九諷》、《十原》、《鹿門隐書》等,為有所為而作。他的詩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繼承白居易新樂府傳統,以《正樂府》十首為代表;另一種走韓愈逞奇鬥險之路,以在蘇州時與陸龜蒙唱和描寫吳中山水之作為代表。

仕途生涯

懿宗鹹通八年(867)登進士第。

次年東遊,至蘇州。鹹通十年為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相識,并與之唱和。其後又入京為太常博士,出為毗陵副使。僖宗幹符五年(878),黃巢軍下江浙時,皮日休為黃巢所得。黃巢入長安稱帝,皮日休任翰林學士。

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縣。他的死,說法不一。或說他因故為巢所殺(孫光憲《北夢瑣言》、錢易《南部新書》、辛文房《唐才子傳》等),或說黃巢兵敗後為唐王朝所殺(陸遊《老學庵筆記》引《該聞錄》),或說後至浙江依錢□(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銘》、陶嶽《五代史補》),或說流寓宿州以終,墓在濉溪北岸(《宿州志》)。着有《皮子文薮》10卷,收其前期作品,為懿宗鹹通七年皮氏所自編。有《四部叢刊》影明本及中華書局排印蕭滌非整理本通行。

《全唐文》收皮日休文4卷,其中有散文7篇,為《文薮》所未收。《全唐詩》收皮日休詩,共9卷300餘首,後8卷詩均為《文薮》所未收,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蕭滌非、鄭慶笃重校标點本《皮子文薮》,将皮日休自編《文薮》以外的詩文附于書後。皮日休生平事迹,主要見于孫光憲《北夢瑣言》、錢易《南部新書》、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銘》、陶嶽《五代史補》、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計有功《唐詩紀事》、辛文房《唐才子傳》、《宿州志》等。近人考訂有缪钺《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和《再論皮日休參加黃巢起義軍的問題》、李菊田《皮日休生平事迹考》、蕭滌非《論有關皮日休諸問題》、張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樣死的》等,可資參考。

唐末進步思想家皮日休出身寒微,參加過黃巢農民起義,在農民政權下任翰林學士。盡管其現存着作都完成于參加農民起義之前,但由于深入了解社會現實,了解民衆苦難,故而其作品具有十分顯明的人文主義色彩。他諷刺黑暗現實,同情人民大衆,曾自述:“賦者,古詩之流也。傷前王太佚作《憂賦》;慮民道難濟作《河橋賦》;

念下情不達作《霍山賦》;憐寒士道塵,作《桃花賦》。”他在鹿門隐居時作《隐書》六十篇,用“古”與“今”對比的形式揭示出封建地主階級的暴政,說:“古殺人也怒,今之殺人也笑;古之用賢也為國,今之用賢也為家;古之酗也為酒,今之酗也為人;古之置吏也淨以逐盜,今之置吏也将以為盜。”他指出:“後世之君怪者,不在于妖祥,而在于政教也。”甚至敢于說:“金玉石,王者之用也”,由于王者貴金重玉,才使大家視金玉為寶,其實,真正值得珍貴的并不是金玉,而是粟與帛:“一民之饑須粟以飽之,一民之寒須帛以暖之,未聞黃金能療饑,白玉能免寒也。”

作品賞析

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怅、哀綿。聯系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遊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松,毫無憂愁。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并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