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蛾

蝙蝠蛾

蝙蝠蛾科屬植物/動物
鱗翅目(Lepidoptera),蝙蝠蛾科(Hepialidae)。近300種昆蟲的統稱,全球分布。包括幾種最大的蛾類,翅展超過22.5公分(9吋)。歐洲和北美的種類多褐或灰色,翅上有銀斑;非洲、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種類色鮮豔。飛行很快,但無一定方向。幼蟲鑽入莖内,或生活在地下吃草根。在一些人的概念中,把凡是由蟲草屬的真菌寄生并能産生子實體的菌物結合體都稱為冬蟲夏草,但中國傳統的中醫藥學所指的冬蟲夏草是特指僅分布于我國青藏高原及邊緣地區高原甸中的中華蟲草菌。冬蟲夏草的“蟲”就是蝙蝠蛾幼蟲。蟲草蝙蝠幼蟲是蟲草菌(真菌)的一種載體。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蝙蝠蛾 二名法:swift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亞門:有颚亞門Mandibulata 綱:昆蟲綱Isecta 亞綱:有翅亞綱Pterygota 目:鱗翅目Lepidoptera 科:蝙蝠蛾科 種:蝙蝠蛾 分布:非洲、紐西蘭和澳大利亞

簡介

蝙蝠蛾swift,亦作ghostmoth。

鱗翅目(Lepidoptera)蝙蝠蛾科(Hepialidae)近300種昆蟲的統稱,全球分布。包括幾種最大的蛾類,翅展超過22.5公分(9吋)。歐洲和北美的種類多褐或灰色,翅上有銀斑;非洲、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種類色鮮豔。飛行很快,但無一定方向。幼蟲鑽入莖内,或生活在地下吃草根。蝙蝠蛾屬鱗翅目蝙蝠蛾科。

在一些人的概念中,把凡是由蟲草屬的真菌寄生并能産生子實體的菌物結合體都稱為冬蟲夏草,但中國傳統的中醫藥學所指的冬蟲夏草是特指僅分布于我國青藏高原及邊緣地區高原甸中的中華蟲草菌。

冬蟲夏草的“蟲”就是蝙蝠蛾幼蟲。蟲草蝙蝠幼蟲是蟲草菌(真菌)的一種載體。

當蟲草蝙蝠蛾蝙蝠的近老熟期幼蟲于冬季前後被蟲草蝙蝠幼蟲是一蟲草菌(真菌)的一種載體。

當蟲草蝙蝠蛾的近老熟期幼蟲于冬季前後被蟲草菌感染後,菌絲充滿蟲體全身,幼蟲即僵硬,故名“冬蟲”;到了夏季,又從死蟲的頭頂上長出管形的菌座露出地面,故名“夏草”。

形态特征

蝙蝠蛾的雄蟲成蟲翅展35~45毫米,磁成蟲翅更寬些;雄蟲體長14~18毫米,磁蟲蟲體稍長些。體色褐黃,體表有長毛,前翅前緣褐色,體中部有三角形斑及黑斑。中橫線成1條斷續的白色寬帶,有黃色和灰白色外緣。後翅為棕黑色,翅上斑紋變化較大,雌性色暗淡,雄性色鮮豔。

成蟲翅展66-70毫米。體粉褐色至茶褐色。觸角短線狀。前翅前緣邊環狀的斑紋,中央有1個深色稍綠色,角形斑紋,斑紋外緣有2條寬的褐色斜帶。後翅狹小,腹部長大。卵球形,直徑0.6-0.7毫米,黑色,微具光澤。幼蟲深褐色、胸、腹部污白色,圓筒形,體具黃褐色瘤突,老熟幼蟲體長44-57毫米。

幼蟲粗壯,腹足5對,趾鈎環式,剛毛着生在毛瘤上。單眼每側6個,排成兩列。幼蟲多生活在樹木的莖幹或根的中間。成蟲常在傍晚近地面飛行,頗似蝙蝠。如柳蝙蝠蛾等。

此蟲蟲卵橢圓形,表面光滑。老熟幼蟲體長40毫米左右,頭部棕色,體表乳白至灰白色,圓筒形,體節有深色毛基片。腹部、胸部有許多節,每節又有幾個小節。腹足5對,趾鈎較圓,臀足趾鈎腎形。

蛹圓筒形,頭頂有角狀瘤、蛹、幼蟲和成蟲,其形态與其他全變态類昆蟲如蝴蝶等的形态大體上相似,隻是蝙蝠蛾的翅翼特别長些,因而翅展也特别寬些,以及體色和斑紋有不同而已。

養殖技術

蝙蝠蛾養殖技術:

1、飼養管理蝙蝠蛾的飼養管理預備培養土及引種。為防止病原菌感染蝙蝠蛾的幼蟲,首先必須對養蟲設施及養蟲土進行消毒。培養箱或盒内先鋪上1~2厘米的石子,再鋪上15厘米厚的養蟲土(養蟲土的配料參考如下:河沙50%、園土20%、腐殖土20%、黃泥松土5%、切碎的植物莖葉10%、麸皮5%)。

每千克養蟲土中添加1克硫酸亞鐵和少量矽酸鹽溶液,混合均勻灑上水,使其含水量在40%~60%,調節土壤的pH在5.3~6.8範圍内,然後在其上面鋪一層植物葉子後即可進行引種。引種多在5~10月,在地表面下10厘米土壤中(尤其在川貝母、珠芽蓼等植物根的附近),采挖蝙蝠蛾的幼蟲。幼蟲每平方米放養量為150~200隻。常用蓼屬等植物的根須進行飼喂,也可用胡蘿蔔、蘋果等進行喂養。

2、日常管理。在蝙蝠蛾幼蟲的養殖過程中,應每20平方米安裝2個40瓦的日光燈,每天照明6小時左右,以保持适宜的溫度,這樣其生活史可相對縮短1~2年。

一般控制溫度在12℃~25℃,空氣相對濕度為85%左右為宜。若是野外引進的幼蟲須及時補充飼料,經過一段時間,它就會化蛹、羽化變成成蟲。

防治方法

1、剪除帶有木屑包的苗木和枝條。

2、藥劑防治: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初齡幼蟲在地面活動時,向地面噴布50%對硫磷1000倍液。中齡幼蟲轉入樹幹時,用50%敵敵畏10倍液滴入蟲孔。

生活史習性

在遼甯大多1年1代,少數2年1代,以卵在地面越冬,或以幼蟲在基部越冬。翌春5月中旬開始孵化。6月上旬轉向果農林木或雜草等莖中食害。8月上旬開始化蛹г9月下旬化蛹終了。8月下旬羽化為成蟲。羽化盛期為9月中旬,終見于10月中旬。成蟲羽化後就交尾産卵。以卵越冬。

部分後期孵化的幼蟲,或受其它幹擾發育遲緩的幼蟲即以幼蟲越冬。翌年在7月旬開始羽化為成蟲,随即産卵г2年完成1代。成蟲多集中于16-18時羽化。成蟲白天多懸挂于樹幹、下木或雜草上不動,直到日落後才開始飛翔、交尾和産卵。成蟲具背光性。交尾後随即産卵,産卵無一定場所,多數随着兩翅的顫抖,将卵粒一一産下,有的邊交尾邊産卵;多數不交尾就産卵。雌蟲産卵量幾百粒到數千粒不等。

種類簡介

中國7屬82種蝙蝠蛾成蟲。

大麗花柳蝙蝠蛾

大麗花柳蝙蝠蛾又名東方蝙蝠蛾,屬于鱗翅目,蝙蝠蛾科。

分布與為害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甯及原蘇聯、日本等地。為害多種花木。為害狀幼蟲蛀害枝、幹,蛀道口常呈凹陷環形,并由絲網粘滿木屑,形成木屑包。

形态特征成蟲體長35-44毫米,翅展66-70毫米。體粉褐色至茶褐色。觸角短線狀。前翅前緣邊環狀的斑紋,中央有1個深色稍綠色,角形斑紋,斑紋外緣有2條寬的褐色斜帶。後翅狹小,腹部長大。卵球形,直徑0.6-0.7毫米,黑色,微具光澤。幼蟲深褐色、胸、腹部污白色,圓筒形,體具黃褐色瘤突,老熟幼蟲體長44-57毫米。

醫藥作用

冬蟲夏草的研究簡介

冬蟲夏草,通稱蟲草。是中國名貴的真菌藥物和高級補品。在中國明代以前,人們已知道應用蟲草。從明代中葉開始,就受到東南亞人民的喜愛,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冬蟲夏草是子囊菌侵入蟲草蝙蝠蛾等昆蟲體内而形成的。

冬天在感染的昆蟲内形成菌核,外表仍保持原來蟲形,到次年夏季溫暖潮濕時适于菌體生長,從蟲體頭部長出一根棕色有柄的棒狀子座,長4~11cm,粗約3mm,形似一根野草,為此而得名“冬蟲夏草”。由此可見,蟲草既不是“冬為蟲,夏為草”,也不是“既為蟲,又是草”,而是一種蟲和菌的結合體。

由于冬蟲夏草所處的生态環境特殊,生物學和生活史複雜奧妙,所以長期以來處于野生狀态,自生自滅,自然繁殖率很低,資源越來越少,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在國内外市場成為一種緊缺商品。在有關部門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對冬蟲夏草的生态和生物學特性及人工培育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為冬蟲夏草的培育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本文特将冬蟲夏草的有關生态環境、生物學特性及培育技術作一綜述。

冬蟲夏草的成分與功能

冬蟲夏草的藥用,是以幹燥的子座及蟲體(包括菌核)一并入藥。它含有多種成分,其中:粗蛋白25%~32%,脂肪8.4%,粗纖維18%~53%,碳水化合物28.90%,灰分4.10%,蟲草酸7%,維生素B120.29×10-8,以及色氨酸,吲哚乙酸等。冬蟲夏草應用于醫藥,早在祖國醫着《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藥性考》等中有記載。性溫味甘,具有“保肺益腎,補精髓,止血化痰”的功效,也是一味治“諸虛百損”的名貴中藥。

現今中醫多用蟲草為強壯劑,鎮靜劑。治痰飲喘嗽、咯血、自汗盜汗、陽痿遺精、腰膝酸痛、病後久虛不複、神經性胃病等症。作為藥膳滋補品,“蟲草鴨”在中國由來已久。《本草綱目拾遺》中記有炖老鴨法:“用夏草冬蟲三五枚,老雄鴨一隻,去肚雜,将鴨頭劈開,納藥于中,仍以線紮好,醬油酒如常,蒸爛食之。其藥氣能從頭中直貫鴨全身,無不透浃。凡病後虛損人,每服一鴨,可抵人參一兩”。

另據報道,對人工培植的蛹蟲草進行的營養成份檢測研究表明,蛹蟲草不僅營養豐富,而且有重要的醫療價值。它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有5種氨基酸(蘇氨酸、丙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酪氨酸)都比冬蟲夏草含量要高。它含有16種礦質營養成份,其中鐵、鋅、磷、鉀、鈣等含量都較高。

中國是認識和應用蟲草最早的國家,從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0年)出土的文物中發現有以蟲草作圖案的玉雕裝飾品。公元1756年,(清)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記有“夏為草,冬為蟲”。(清)吳儀洛在《本草從新》(公元1757年)有更進一步的記述:“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蟲出土,連身化俱為草,若不取,至冬化為蟲”。西方和日本認識蟲草都是從中國引進的。1723年,(法)巴拉南從中藥店買到蟲草,帶回巴黎。1842年,經貝克萊研究,後由薩卡多在1883年正式定名中菌蟲草。在中國,人們知道應用蟲草比專着記述的年代要早。

蟲草菌的分布和生态環境

蟲草菌為麥角菌科的一個屬,它包括許多種,如冬蟲夏草、蟬草、珊瑚蟲草、羌螂草、蛹草、半翅目蟲草、黃蜂草等。中國蟲草種類繁多,資源十分豐富。現今世界資源較清楚的有139種,中國已知有58種。冬蟲夏草主産區為四川、青海、貴州、雲南、西藏、甘肅等地高山原野。而四川的甘孜、阿壩、涼山三州蟲草産量占全國的60%,堪稱“蟲草之鄉”。晉香棒蟲草在湖南、安徽、江西均有分布。蛹蟲草産地更廣,陝西、吉林、河北、安徽、雲南、湖北、廣東、廣西等地都有分布。

冬蟲夏草主産地多分布于海拔3500~5000m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中,年平均氣溫1.5℃左右,最低氣溫-22℃,年積溫為1094.5℃。在這種嚴寒的環境裡,隻有低矮的小灌木和構成甸狀的植被。植物群落的結構穩定,頭花蓼為主群種類,伴生植物有金腰屬植物,白頭翁,繁縷,天山報春,全緣綠絨蒿,扭盔馬先蒿等。

人工繁育

蝙蝠蛾是冬蟲夏草菌主要寄主昆蟲,成蟲的生活習性主要以交配、産卵等生殖活動繁殖後代。蝙蝠蛾生活周期長達4年或4年以上,幼蟲期長達3年以上,成蟲期較短,約25~28天,個體生存期一般3~4天。

蟲草菌每年7、8月份侵入寄主蝙蝠蛾幼蟲,充分利用蟲體營養繁衍菌絲,以至充滿整個體腔。染病幼蟲鑽入土中越冬,約10月份,地溫2~9℃時,幼蟲死亡成為僵蟲,随着地溫不斷下降,僵化程度愈高。僵化的幼蟲頭部脫裂線處,開始長出子座。11月直至翌年2月份,地溫在1.8~2.2℃範圍,子座生長非常緩慢。4月下旬地溫升至5.5℃時,子座迅速生長。5月初,冰雪融化,土層解凍,子座鑽出表土。出土的子座前幾天生長最快,10~20天子座呈現棕褐色,頂部開始膨大,産生子囊果。25天後子座停止生長。48天後線形的孢子成熟,地下蟲體腐爛,子座開始萎蔫。

蟲草菌子實體上部膨大物為圓柱狀的子座,下部為子座柄連接蟲體頭部,子座内有許多子囊殼,子囊殼内有子囊、每一子囊含有2~8個子囊孢子,出土的子座為子囊孢子傳播、侵染昆蟲創造了有利條件。

培育冬蟲夏草寄主蝙蝠蛾要4年或4年以上完成一世代,自然繁殖培育蟲草的蟲源不足,資源十分稀少,價格昂貴。冬蟲夏草價格每千克高達幾千元,故常有亂采濫挖現象,緻使冬蟲夏草産量急劇下降。據報道,四川省阿壩州50年代蟲草年平均收購量為1258kg,60年代為948.5kg,70年代産量為377kg,1979年和1980年下降到150~250kg。

資源減少、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森林資源過伐,植被面積減少,氣候日趨幹旱,生态環境惡化。蟲草菌生存繁衍範圍不斷縮小,因而資源愈來愈少。

(2)草場發展速度慢,與畜牧業發展極不适應,載畜量過大,蟲草蝙蝠蛾幼蟲主食物珠芽蓼遭到嚴重破壞,蟲源不足,産區面積日益縮小,導緻産量下降。

(3)采挖不合理。由于價高名揚,産區群衆争相采挖,多數蟲草子囊孢子還沒有成熟就挖盡搜光,蟲草菌菌源大量減少,寄主昆蟲感染機會少。

為了合理保護和利用蟲草資源,提高産量,應采取一些措施,諸如:

(1)封山育菌。在蟲草分布區劃分出專營菌地段,保護産地的生态環境。嚴禁在劃定區域内放牧。同時,在采伐迹地積極營造林木和栽培蝙蝠蛾寄主植物珠芽蓼,為蟲草菌創造良好的生長繁育條件。

(2)制定鄉規民約,宣傳教育群衆,在蟲草菌子囊孢子成熟後進山采挖。在采挖時注意保留一定數量的菌源,保證有充足的菌源自行接種繁殖。

(3)采取半人工培育,擴大蟲草産區。在有蟲草蝙蝠蛾幼蟲生長的地區,引入蟲草菌,以提高蟲草菌産量。

(4)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人工分離蟲草菌種,擴大培育純菌種,利用天然和人工馴化的寄主蝙蝠蛾接種繁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