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鍵理論

價鍵理論

化學理論
價鍵理論valence-bond theory,一種獲得分子薛定谔方程近似解的處理方法。又稱電子配對法。曆史上最早發展起來的化學鍵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原子間相互接近軌道重疊,原子間共用自旋相反的電子對使能量降低而成鍵。[1]
  • 中文名:價鍵理論
  • 外文名:valence-bond theory
  • 别稱:電子配對法
  • 應用學科:化學

産生

1927年W.H.海特勒和F.W.倫敦首次完成了氫分子中電子對鍵的量子力學近似處理,這是近代價鍵理論的基礎。L.C.鮑林等加以發展,引入雜化軌道概念,綜合成價鍵理論 ,成功地應用于雙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的結構。

價鍵理論與化學家所熟悉的經典電子對鍵概念相吻合,一出現就得到迅速發展。但價鍵理論計算比較複雜,使得後來發展緩慢。随着計算技術日益提高,該理論還會有新發展。

1927年,Heitler和London用量子力學處理氫氣分子H2,解決了兩個氫原子之間化學鍵的本質問題,使共價鍵理論從典型的Lewis理論發展到今天的現代共價鍵理論。

計算

海特勒-倫敦方法處理氫分子 氫分子的哈密頓算符是:

式中rA1、rB1為核A、B與電子1之間的距離;r12為兩個電子之間的距離;RAB為兩個原子核之間的距離……

1/RAB表示兩個原子核之間的勢能(氫核和電子電荷皆為 1基本電荷單位);1/rA1、1/rB1、…也是勢能;墷是拉普拉斯算符。

海特勒-倫敦方法的要點在于如何恰當地選取基态H2的近似波函數Ψ(1,2)(或稱嘗試波函數),然後用變分公式使氫分子能量E為最低(假定Ψ是歸一化的):

式中*表示複數共轭。考慮兩個氫原子組成的體系,若兩個氫原子A(有電子1)和B(有電子2)的基态波函數為:

φA⑴=πexp(-rA1)

φB⑵=πexp(-rB2)

假如兩個氫原子相距很遠,那麼體系波函數是:

Φ1(1,2)=φA⑴φB⑵

實際上兩個電子是不可區分的。同樣合适的函數是:

Φ2(1,2)=φB⑴φA⑵

兩個函數Φ1和Φ2都對應相同的能量。海特勒和倫敦就取兩個函數的等權線性組合作為H2的變分函數:

Ψ(1,2)=c1Φ1+c2Φ2

解久期方程得c1=±c2,波函數和能量是:

式中

s稱原子軌道的重疊積分。算出能量公式中各項,積分得:

式中Q、J、s都是R的函數。若用ΔE±表示分子能量與兩個分離原子能量之差:

ΔE±就是分子相對于分離原子能量為零時的能量。因為H11和H12都是負量,Ψ+态比Ψ-态能量更低,ΔE+曲線總處于ΔE-曲線的下面。ΔE+曲線有極小值,表示形成了穩定的 H2。在平衡核間距 Re=0.87埃,計算得到離解能De=3.14電子伏(或稱結合能)。與實驗值Re=0.742埃,De=4.75電子伏略有差異,這反映了海特勒-倫敦法的近似程度。ΔE-在R 減小時一直升高。Ψ+稱海特勒-倫敦函數,描述H2基态,Ψ-描述排斥态。

若考慮自旋,按照泡利原理,必須使分子波函數對電子交換是反對稱的。則Ψ+必須乘以反對稱自旋函數而給出自旋單重态:

Ψ-必須與對稱自旋函數相乘得到自旋三重态:

Ψ+态描述了H2的共價鍵,其中電子自旋是配對的,故稱共價鍵為電子對鍵。

電子密度分布  可以幫助理解共價鍵的本質。從波函數Ψ±出發可以計算總電子密度為兩個單電子幾率密度P±⑴和P±⑵的和乘以電子電量(a,u)。點(x,y,z)處的總電子密度為:

=  ⑴

若φA、φB為氫原子的1s軌道,則:

式中rA、rB分别表示從點(x,y,z)到核A和B的距離。由ρ+曲線可見,電子電荷從核外區移向兩核之間的區域,相當于電子同時吸引兩核,因而降低了勢能。由式⑴可知,兩原子核愈接近,重疊積分愈大,電荷在核間區愈密集,也即共價鍵愈牢固(最大重疊原則)。但原子核愈接近,核排斥能和電子排斥能也同時增加,所以氫分子有一穩定的平衡核間距。Ψ-态的電子電荷從核間區移向核外區,使得核間屏蔽減少,能量升高,形成排斥态。

電子電荷在兩核間密集,影響分子的平均動能〈T〉和平均勢能〈V〉。為深入理解共價鍵的本質,按雙原子分子的維裡定理計算出2的〈T〉和〈V〉:

又分子總能量E=〈T〉+〈V〉。如已知E 随R 的改變的(dE/dR),則得:

=-【E+R(dE/dR)】

=2E+R(dE/dR)

計算得到的H2基态E、;、〈V〉都是R 的函數。

當核間距減少時,電子同核吸引的平均勢能降低,但電子的排斥能的平均值增加,核的排斥能也增加。核間距達到某一值(1.401a0,a0為玻爾半徑)時,平均總勢能達到極小值,電子将在此勢阱中運動,此時,dE/dR=0,平均動能等于平均總勢能的負值的一半,氫分子的總能量則為勢能平均值的一半。

氫分子

處理氫分子的方法

價鍵理論是海特勒倫敦處理氫分子方法的推廣,要點如下:①若兩原子軌道互相重疊,兩個軌道上各有一個電子,且電子自旋方向相反,則電子配對給出單重态,形成一個電子對鍵。②兩個電子相互配對後,不能再與第三個電子配對,這就是共價鍵的飽和性。③遵循最大重疊原則,共價鍵沿着原子軌道重疊最大的方向成鍵。共價鍵具有方向性。原子軌道通常在某個特定方向上有最大值,隻有在此方向上軌道間才有最大重疊而形成共價鍵。不同原子軌道有不同成鍵能力。原子軌道的最大值作為原子軌道成鍵能力的度量,鮑林給出s、p、d、f等原子軌道成鍵能力依次為 1、6、10、14。在主量子數相同時,成鍵能力大的軌道形成的共價鍵較牢固。

氫分子中的化學鍵

量子力學計算表明,兩個具有電子構型的H彼此靠近,兩個1s電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形成電子對,使體系的能量降低。吸熱,即破壞H2的鍵要吸熱(吸收能量),此熱量D的大小與H2 分子中的鍵能有關。計算還表明,若兩個1s電子保持以相同自旋的方式,則r越小,V越大。此時,不形成化學鍵。H2中的化學鍵可以認為是電子自旋相反成對,使體系的能量降低。從電子雲角度考慮,可認為H的1s軌道在兩核間重疊,使電子在兩核間出現的幾率大,形成負電區,兩核吸引核間負電區,使H結合在一起。

将對H2的處理結果推廣到其它分子中,形成了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的價鍵理論(V. B. 法)。

共價鍵

共價鍵的形成

A,B 兩原子各有一個成單電子,當 A,B 相互接近時,兩電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結成電子對,即兩個電子所在的原子軌道能相互重疊,則體系能量降低,形成化學鍵,亦即一對電子則形成一個共價鍵。

形成的共價鍵越多,則體系能量越低,形成的分子越穩定。因此,各原子中的未成對電子盡可能多地形成共價鍵。配位鍵形成條件:一種原子中有孤對電子,而另一原子中有可與對電子所在軌道相互重疊的空軌道。在配位化合物中,經常見到配位鍵。在形成共價鍵時,單電子也可以由對電子分開而得到。但是不可理解為配位鍵就是一種特殊的共價鍵。

方向性和飽和性

共價鍵的數目由原子中單電子數決定(包括原有的和激發而生成的. 例如:O有兩個單電子,H有一個單電子,所以結合成水分子,隻能形成2個共價鍵;C最多能與H形成4個共價鍵。原子中單電子數決定了共價鍵的數目。即為共價鍵的飽和性。

各原子軌道在空間分布是固定的,為了滿足軌道的最大重疊,原子間成共價鍵時,當然要具有方向性。

共價鍵的鍵型分類

成鍵的兩個原子間的連線稱為鍵軸. 按成鍵與鍵軸之間的關系,共價鍵的鍵型主要為兩種:

a)σ 鍵

σ 鍵特點:将成鍵軌道,沿着鍵軸旋轉任意角度,圖形及符号均保持不變. 即鍵軌道對鍵軸呈圓柱型對稱,或鍵軸是n重軸。可記為“頭碰頭”。

b) π鍵

π鍵特點:成鍵軌道圍繞鍵軸旋轉180°時,圖形重合,但符号相反。

π鍵參數:化學鍵的形成情況,完全可由量子力學的計算得出,進行定量描述。但通常用幾個物理量加以描述,這些物理量稱為鍵參數。可記為“肩并肩”。

a) 鍵能

AB(g) —— A(g) + B(g) H = EAB = DAB

對于雙原子分子,解離能DAB等于鍵能EAB,但對于多原子分子,則要注意解離能與鍵能的區别與聯系。另外,相同的鍵,在不同化合物中,鍵長和鍵能不相等。例如,CH3OH中和C2H6 中均有C-H鍵,而它們的鍵長和鍵能不同。

c) 鍵角

是分子中鍵與鍵之間的夾角(在多原子分子中才涉及鍵角)。

如,H2S 分子,H-S-H 的鍵角為 92°,決定了H2S 分子的構型為“V”字形。

又如:CO2中,O-C-O的鍵角為180°,則CO2分子為直線形。

因而,是決定分子幾何構型的重要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