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

陳駿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駿,1954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貫江蘇揚州,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原校長。1985年陳駿從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年至1989年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0年至1992年擔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系主任。1993年至1997年擔任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系主任。1997年至2006年擔任南京大學副校長。2006年至2018年擔任南京大學校長(副部長級)。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2015年當選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委員會主席。陳駿長期從事表生地球化學和礦床地球化學研究。
    中文名:陳駿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上海市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貫:江蘇揚州市 性别:男

人物經曆

學習經曆

1954年11月,出生于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原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安帖村新港複興圩。

幼年就讀于頭橋安帖小學(今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鎮中心小學)。

1972年,畢業于今揚州市邗江區頭橋中學。

工作經曆

1973年,參加工作。

1980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獲得學士學位。

198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獲得碩士學位。

198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1985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1986年—1990年,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講師。

1988年—1989年,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0年—1992年,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2年—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1993年—1997年,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系主任。

1996年—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導師

1997年—2006年5月,南京大學副校長,主管科研與外事。

2006年5月—2015年6月,南京大學校長(副部長級)。

2008年0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

2013年12月,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2015年,當選江蘇省科協第九屆委員會主席。

2015年6月—2018年1月,南京大學校長,江蘇省科協主席。

2018年1月—江蘇省科協主席。

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在南京大學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任免決定,陳駿不再擔任南京大學校長職務。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陳駿用礦物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方法揭示亞洲風塵潛在源區,發現中國黃土和北太平洋深海風塵沉積物質具二源性特征。通過對中國北方沙漠和黃土風化成壤過程中元素活動性研究,創建指示古季風氣候變化的風塵地球化學指标,明确指出亞洲季風對大陸風化過程和全球變冷的重要影響。從80年代開始圍繞華南含錫花崗岩的物源性質、演化程度、成礦能力和找礦标志開展研究,系統揭示華南錫礦成礦地球化學過程,提出華南最重要原生錫礦三階段成礦模式和錫石-硫化物礦床找礦模型。

學術論著

陳駿先後發表論文160多篇,出版專著4部。

承擔項目

陳駿主持了包括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國家基金委重點基金、國家科技部“973項目”二級課題等多項科研任務。

科研成果獎勵

陳駿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和教育部科技成果獎5項。

獲獎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92年

華南層控錫礦地質特征與形成機制

中國地質學會全國青年科技一等獎(金錘獎)

2001年

錫與稀有金屬花崗岩成岩成礦作用地球化學研究

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8年

黃土高原風塵來源、沉積和風化過程的地球化學研究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0年

亞洲風塵起源、沉積與風化的地球化學研究及古氣候意義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人才培養

教授課程

陳駿長期從事地球化學的教學和研究,主講過多門地球化學專業課程。

教育成果獎勵

2012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博士學位論文“東亞風塵物源地球化學示蹤研究”。

榮譽表彰

2013年12月,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社會任職

先後擔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第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地質與地球物理)召集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