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蟲

瓢蟲

圓形突起的甲蟲
瓢蟲為鞘翅目瓢蟲科(學名:Coccinellidae),圓形突起的甲蟲的通稱,是體色鮮豔的小型昆蟲,常具紅、黑或黃色斑點。别稱為胖小、紅娘、花大姐、金龜、金龜子(但金龜子實際上是指另一種甲蟲),甚至因為某些種其分泌物帶有臭味而俗稱為臭龜子(但這也是混稱)。全世界有超過5000種以上的瓢蟲,其中450種以上栖息于北美洲。
    中文名: 拉丁學名:ladybird(又稱ladybug) 别名: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亞門:有颚亞門 綱:昆蟲綱Isecta 亞綱: 目:鞘翅目Coleoptera 亞目:多食亞目 科:瓢甲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瓢蟲 亞種: 分布區域:北美洲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瓢蟲 中文别名:紅娘、金龜、金龜子、臭龜子、花大姐 二名法: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外形特征

瓢蟲的成蟲體長約數mm至1cm程度,體型呈半圓球狀,腳與觸角短小。體色有黑、赤、橙、黃、褐色等豔麗 的色彩,身體上的圖樣也會因為種類的不同而多變。九星瓢蟲(Coccinellanovemnotata)的圖案是在橘紅鞘翅上各有4個黑斑點,以及各有半個斑點,這是典型的瓢蟲顔色圖案。

分布範圍

瓢蟲為鞘翅目瓢蟲科圓形突起的甲蟲的通稱,是體色鮮豔的小型昆蟲,常具紅、黑或黃色斑點。英文名Ladybug裡的“Lady”一般被認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聖母瑪利亞。 全世界有超過5,000種以上的瓢蟲,其中450種以上栖息于北美洲。

瓢蟲

瓢蟲種類

種類介紹

瓢蟲的種類非常繁多,任何時候我們都能在花園裡發現不同種類的瓢蟲。我們可以從它們的顔色上加以區别,有些是黃色,有些是桔色或紅色,我們也可以根據它們的體型來區别,有些體型瘦小,有些則較為粗壯。但識别它們的最好途徑是通過它們身上的斑點,有些瓢蟲有兩個斑點,有些有9個,有些有12個,有些則一個也沒有。

全世界記載約500屬5000種。中國已記錄近400種。其中,植食性的品種約占1/6。食植瓢蟲亞科的大多數種類取食茄科、葫蘆科、菊科植物,也有的取食豆科、禾本科、葡萄科、八仙花科、毛茛科、荨麻科、五味子科、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少數種類取食蕨類(海金砂科)。其中一些種以栽培作物為食,例如分布于古北界的馬鈴薯瓢蟲和分布于印度-馬來亞區的茄二十八星瓢蟲危害馬鈴薯和茄子;分布于印度-馬來亞區的瓜裂臀瓢蟲為害瓜類;分布于印度-馬來亞區的大豆瓢蟲和分布于北美的墨西哥豆瓢蟲為害大豆。這些都是重要的栽培作物害蟲。在瓢蟲亞科中的食菌瓢蟲族以真菌(白粉病菌的菌絲和孢子)為食。

除此以外,瓢蟲亞科的大部分和刻眼瓢蟲亞科主要以蚜蟲為食,小毛瓢蟲亞科和小豔瓢蟲亞科捕食蚜蟲、介殼蟲、粉虱、葉螨;其中食螨瓢蟲族專食葉螨,是葉螨的重要天敵;隐胫瓢蟲亞科捕食蚜蟲和介殼蟲;盔唇瓢蟲亞科捕食有蠟質複蓋物的介殼蟲(如盾蚧、蠟蚧等),其唇基向兩側和向前伸展,成為掀開蠟質介殼的特殊構造;四節瓢蟲亞科和紅瓢蟲亞科取食綿蚜和綿蚧,其幼蟲背面亦複蓋蠟粉或蠟質絲,外形與取食對象相似(拟态)。在捕食性的瓢蟲中,七星瓢蟲是古北界常見的蚜蟲天敵,中國采取助遷和保護的方法用它來防治棉蚜。

2000年以來,美國東北部也出現了七星瓢蟲,其分布區在不斷擴展。異色瓢蟲也是古北界常見的蚜蟲天敵,因其色斑變異很大,曾用于遺傳學的研究。澳洲瓢蟲于188 8年從大洋洲引入美國,以防治當時嚴重為害柑橘的吹綿蚧。散放後的第二年,吹綿蚧的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随後,又引入到其他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都取得長期控制吹綿蚧的良好效果,成為引進天敵的第一個著名成功範例。小紅瓢蟲原産于亞洲南部,1928年自日本引入塞舌爾共和國、加羅林群島、馬裡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以防治塞舌爾吹綿蚧。這也是引進天敵防治害蟲的成功範例之一。中國曾把大紅瓢蟲移殖到湖北省宜都縣,以防治柑橘園内的吹綿蚧,同樣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還有二星瓢蟲、四星瓢蟲、六星瓢蟲、雙七瓢蟲、九星瓢蟲、十星瓢蟲、十一星瓢蟲、十二星瓢蟲、十三星瓢蟲、十四星瓢蟲、二十八星瓢蟲、刀角瓢蟲、大紅瓢蟲、紅環瓢蟲、縱條瓢蟲、六斑顯盾瓢蟲、豔色廣盾瓢蟲等等。

主要種類

【肉食】

七星瓢蟲(ナナホシテントウ)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廣泛分布于非洲、歐洲、亞洲的代表性瓢蟲。體長約8mm,翅膀為紅色,正如中文名稱所提示,其有7個黑色圖紋。在不同個體之間沒有圖樣的差異存在。以蚜蟲與葉螨維生,當食物不足時幼蟲間會有同類互食的情形發生。

異色瓢蟲(ナミテントウ)Harmonia axyridis

廣泛分布于亞洲等地,和七星瓢蟲并列為代表性物種。體長約7mm。與七星瓢蟲不同的是體色變化性大,有黑底2個紅斑、黑底4個紅斑、紅與黃色多圖樣等。捕食蚜蟲。

六條瓢蟲(ダンダラテントウ)Menochilus sexmaculatus

體長約5mm,比異色瓢蟲略小。翅膀為黑底色4個紅斑,有和異色瓢蟲圖樣相近的種類在而不易分辨。以蚜蟲維生。

大龜紋瓢蟲(カメノコテントウ)Aiolocaria hexaspilota

又稱為六斑異瓢蟲,體長約12mm的大型瓢蟲。翅膀有黑底橙色的圖樣,由于和龜殼形象相似而得其名。捕食胡桃金花蟲的幼蟲。

龜紋瓢蟲(ヒメカメノコテントウ)Propylaea japonica

和大龜紋瓢蟲圖樣相似,但體長隻有約4mm。食物來源為蚜蟲。

大突肩瓢蟲(オオテントウ)Synonycha grandis

體長約12mm的大型瓢蟲,數量稀少。捕食介殼蟲。

澳洲瓢蟲(ベダリアテントウ)Rodolia cardinalis

體長約4mm的小型瓢蟲。翅膀為紅色,有黑色圖樣。以捕食吹綿介殼蟲(Icerya purchasi)維生。原産地為澳大利亞,為了驅除吹綿介殼蟲而被引進到其他地方繁衍。

黑緣紅瓢蟲(アカホシテントウ)Chilocorus rubidus

以捕食介殼蟲維生。多依附于梅樹上。學名裡的“rubidus”(拉丁語中紅色的意思)是由于其紅色紋路看起來像Ruby。

【菌食】

柯氏素菌瓢蟲(キイロテントウ)Illeis koebelei

亦稱為黃瓢蟲。體長約5mm。胸部上為白底的2個黑色斑點,整個翅膀皆為黃色。以白粉病菌等維生。

十二斑褐菌瓢蟲(シロホシテントウ)Vibidia duodecimguttata

亦稱為白瓢蟲。體長約4mm。體色為黃褐色,有淡白的斑點。以白粉病菌等維生。

【草食】

瓢蟲科之中隻有食植瓢蟲亞科為草食性。草食性瓢蟲的特征為,與肉食性瓢蟲相較下翅膀不具光澤。

茄二十八星瓢蟲(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馬鈴薯瓢蟲(オオニジュウヤホシ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此二種瓢蟲體長約7mm,在淡褐色身體上有28個黑色斑點。馬鈴薯瓢蟲亦稱為大二十八星瓢蟲,身體和黑點比茄二十八星瓢蟲略大。由于它們會集體吃茄子與馬鈴薯的葉子而被視為害蟲。在食植瓢蟲亞科中馬鈴薯瓢蟲所分布的區域緯度最高,最北達到濱海邊疆區。茄二十八星瓢蟲則是自北海道以南,遍布到東南亞一帶。

波氏裂臀瓢蟲(ジュウニマダラ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

見于日本沖繩諸島、台灣、蘭嶼等地。以葫蘆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鋸葉裂臀瓢蟲(ミナミマダラテントウ)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

見于日本八重山諸島内的與那國島等地、台灣蘭嶼。

生長繁殖

瓢蟲為甲蟲類生物,會經曆卵-幼蟲-蛹-成蟲四階段的完全成長。

瓢蟲的生活周期約需4周,故每年夏季可繁殖數代。幼蟲細長柔軟,通常灰色,具藍、綠、紅或黑色斑,以其他昆蟲或蟲卵為食。要經4個齡期,然後附于某些物體上,在最後一齡幼蟲所蛻的皮中化蛹。大群的瓢蟲常在同一處地點過冬。

成蟲于交配後

,會攀附在食物近處進行産卵。孵化後的幼蟲不具翅膀,腹部向後方延伸。身體上有突起與刺,和成蟲型态迥異。

甲蟲類之中有幼蟲與成蟲食性不同的情形,而瓢蟲多為幼蟲與成蟲取食相同的食物。此外肉食性的瓢蟲當食物不足時,會出現同類相食其他幼蟲或蛹的情形。

成長到一定程度後的幼蟲在植物的葉背等處結蛹

。蛹呈橢圓形,翅膀短小,不過此時已經接近成蟲的型态。腹部會附着于枝幹處以避免掉落地面。剛破蛹而出的成蟲翅膀為黃色,但随着翅膀硬化,會呈現出特征的圖樣。

在春天至秋天可以常見到瓢蟲的成蟲。大部分的瓢蟲以成蟲的型态度過冬天,越冬之際會以集團形式躲在石頭與倒木的底下,集團的規模從數隻到數百隻,甚至數萬隻。

生物作用

人們常采集成群的瓢蟲賣給農民和園藝業者以防治蚜蟲、蚧、螨等害蟲。澳大利亞瓢蟲(Rodoliacardinalis)被引進到北美西部以防治吹綿蚧(Iceryapurchasi)爆發的災害,因吹綿蚧會破壞柑橘園。集栖瓢蟲(Hippodamiaconvergens)的幼蟲和成蟲都是蚜蟲的重要天敵。有人做過統計,一隻七星瓢蟲平均每天能吃掉138隻蚜蟲。

有個耳熟能詳的童謠:“瓢蟲快快飛,趕緊往家走,你家着了火,孩子滿處遊”(Ladybugladybug,flyawayhome/Yourhouseisonfire,yourchildren doroam),說的是英國于收割後焚燒忽布藤,這不但清了地,還燒死了許多瓢蟲。瓢蟲在民間藥方中用以治療絞痛、麻疹和牙痛。

七星瓢蟲

基本介紹

中文名:七星瓢蟲拉丁學名: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

綱:昆蟲綱

目:鞘翅目

科:瓢蟲科瓢蟲亞科

功能類别: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蚜、麥蚜、豆蚜、菜缢管蚜、玉米蚜、高粱蚜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小麥、豇豆、白菜、玉米、高粱

形态特征

雌蟲:體長5.70一7毫米,寬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無毛。剛羽化時鞘翅嫩黃色,質軟,3—4小時後逐漸由黃色變為橙紅色,同時兩鞘翅上出現7個黑斑點,位于小 盾片下方者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縫分割成兩半。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個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兩側各有1個小三角形白斑。頭黑色,額與複眼相連的邊緣上各有1淡黃色斑。複眼谏?淠诓喟既氪饔?個淡黃色小點,有時與上述黃斑相連。

觸角栗褐色,稍長于額寬,錘節緊密,側緣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緣有窄黃條,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側黃色。前胸背闆黑色,兩前角上各有1個近于四邊形淡黃色斑。小盾片黑色。前胸腹闆突窄而下陷,有縱隆線,後基線分支。足黑色,胫節有2個刺距,爪有基齒。腹面黑色,但中胸後側片白色。第六腹節後緣凸出,表面平整。

雄蟲:第六腹節後緣平截,中部有橫凹陷坑,上緣有一排長毛。

卵:長1.26毫米;寬0.60毫米。橙黃包,長卵形,兩端較尖。成堆豎立在棉葉背面。每塊卵一般20一40粒,最多達80粒。

幼蟲:共4齡。各齡期的主要特征:

一齡:體長2—3毫米。身體全黑色。從中胸至第八腹節,每節各有6個毛疣。

二齡:體長4毫米。頭部和足全黑色,體灰黑色。前胸左右後側角黃色。腹部每節背面和側面着生6個刺疣,第一腹節背面左右2刺疣呈黃色,刺黑色。第四腹節背面刺疣黃色斑不顯.其餘刺疣黑色。

三齡:體長7毫米。體灰黑色。頭、足、胸部背闆及腹末臀闆黑色。前胸背闆前側角和後側角有黃色斑。腹部第一節左右側刺疣和側下刺疣桔黃色,刺黑包。第四節背側2刺疣微帶黃色,其餘刺疣黑色。

四齡:體長11毫米左右。體灰黑色。前胸背闆前側角和後側角有桔黃色斑。腹部第一節和第四節左右側刺疣和側下刺疣均有桔黃色斑。其餘刺疣黑色。蛹:體長7毫米,寬5毫米。體黃色。前胸背闆前緣有4個黑點,中央2個呈三角形,前胸背闆後緣中央有2個黑點,兩側角有2個黑斑。中胸背闆有2個黑斑。腹部第2—6節背面左右有4個黑斑。腹末帶有末齡幼蟲的黑色蛻皮。俗稱花大姐。

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西北、華東和西南等一些省區;另記載于蒙古、朝鮮、日本、原蘇聯、印度及歐洲地區。

成蟲體長5.2-6.5毫米,寬4-5.6毫米。身體卵圓形,背部拱起,呈半個水瓢狀。頭黑色、複眼黑色,内側凹入處各有1淡黃色點。觸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額外側為黃色。前胸背闆黑,前上角各有1個較大的近方形的淡黃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紅色或橙黃色,兩側共有7個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兩側各有1個三角形白地。體腹及足黑色。年發生多代。以成蟲過冬,次年4月出蟄。産卵于有蚜蟲的植物寄主上。成蟲和幼蟲均以多種蚜蟲、木虱等為食。系益蟲,應予保護。

七星瓢蟲是著名的害蟲天敵,成蟲可捕食麥蚜、棉蚜、槐蚜、桃蚜、介殼蟲、壁虱等害蟲,可大大減輕樹木、瓜果及各種農作物遭受害蟲的損害,被人們稱為“活農藥”。

七星瓢蟲是鞘翅目瓢蟲科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在我國各地廣泛分布。20世紀70年代在黃河下遊已開始用助遷法防治棉花和小麥蚜蟲,90年代開始人工繁殖,并用于生産。七星瓢蟲以鞘翅上有7個黑色斑點而得名。每年發生世代數因地區不同而異。例如,在河南安陽地區每年發生6-8代。北方寒冷地區,每年發生世代數則較少。七星瓢蟲成蟲壽命長,平均77天,以成蟲和幼蟲捕食蚜蟲、葉螨、白粉虱、玉米螟、棉鈴蟲等幼蟲和卵。

七星瓢蟲1頭雌蟲可産卵567-4475粒,平均每天産卵78.4粒,最多可達197粒。七星瓢蟲取食量大小與氣溫和獵物密度有關。以捕食蚜蟲為例,在獵物密度較低時,捕食量随密度上升而呈指數增長;在密度較高時,捕食量則接近極限水平。氣溫高的條件下,影響七星瓢蟲和獵物的活動能力,捕食率提高。據統計,七星瓢蟲對煙蚜的平均日取食量為:1齡10.7頭,2齡33.7頭,3齡60.5頭,4齡124.5頭,成蟲130.8頭。七星瓢蟲近80天的生命期可取食上萬頭蚜蟲。毒性七星瓢蟲對人、畜和天敵動物無毒無害,無殘留,不污染環境。

分布範圍

七星瓢蟲在我國分布相當廣泛,分布的地區有北京、遼甯、吉林、黑龍江、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江蘇、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四川、雲南、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常見于農田、森林、園林、果園等處。

七星瓢蟲有較強的自衛能力,雖然身體隻有黃豆那麼大,但許多強敵都對它無可奈何。它3對細腳的關節上有一“化學武器”,當遇到敵害侵襲時,它的腳關節能分泌出一種極難聞的黃色液體,使敵人因受不了而倉皇退卻、逃走。它還有一套裝死的本領,當遇到強敵和危險時,它就立即從樹上落到地下,把3對細腳收縮在肚子底下,裝死躺下,瞞過敵人而求生。

瓢蟲之間還有一種奇妙的習性:益蟲和害蟲之間界限分明,互不幹擾,互不通婚,各自保持着傳統習慣,因而不論傳下多少代,不會産生“混血兒”,也不會改變各自的傳統習性。

與各科區别

①典型的跗節為隐四節類,第2節寬大,第3節特别細小,第4節特别細長,第3、4節連成一體,細長,稱附爪端節,自第2節的凹陷或分裂中伸出;一些種類第3節退化或與第4節愈合,因而附爪端節僅有1節;但在4節瓢蟲亞科中,附節的第2節不特别寬大,第3節不特别細小,第4節不特别細長,構成4節式。

②可見的第1腹闆在基節窩之後有後基線,僅少數屬不具此特征。

③下鄂須末節斧狀,兩側向末端擴大,或兩側相互平行;如果兩側向末端收窄,則至少前端減薄而且平截;但小豔瓢蟲亞科的下颚須末節錐形、長錐形、卵形或圓筒形而向末端縮小。

大多數瓢蟲同時具有上述3個特征。僅有少數類群隻具備其中的兩個特征。

形體特征

因為瓢蟲的形狀很象用來盛水的葫蘆瓢,所以叫它瓢蟲。它的身體很小,隻有一粒黃豆那麼大。它是一種象半個圓球那樣的小甲蟲,堅硬的翅膀,顔色鮮豔,還生有很多黑色或紅色的斑紋,讨人喜愛,在我國有的地區叫“紅娘”,也有些地區叫它“花大姐”,又由于它生長得圓圓胖胖的,所以有的地區叫它“胖小兒”。

它爬行的時候,穩重、緩慢,當人們捉到它放在手心上,它會順着手指向指尖爬去,然後,就張開翅膀飛走,向天空逃遁,所以日本人民也稱它為“天遁蟲”。瓢蟲有兩層翅膀。外面的一層已經變成硬殼,隻起保護作用,所以叫作鞘翅。鞘翅下面還有一層很薄的軟翅膀,能夠飛翔。瓢蟲的種類繁多,鞘翅上的顔色和斑紋也很複雜。

瓢蟲技能

瓢蟲在我國大約有一百種左右,變種很多,顔色和斑紋多種多樣,大都是赤、黃、黑等色,并生有黑、赤、黃、白等顔色斑點,有的根本沒有斑點。前胸斑紋,也各不相同,或全部黑色而兩側生有黃、白斑紋,或生有黃白帶黑的斑紋。瓢蟲并不全都是益蟲,有的反倒是害蟲。

那麼,怎麼區别哪些是我們的朋友,哪些是敵人呢?,常見的瓢蟲有二星瓢蟲、六星瓢蟲、七星瓢蟲、十二星瓢蟲、十三星瓢蟲、赤星瓢蟲、大紅瓢蟲等都屬于益蟲,全是我們的朋友。這些瓢蟲的幼蟲也都能捕食蚜蟲、介殼蟲、壁虱等和其他小蟲類。隻有十一星瓢蟲和二十八星瓢蟲屬于害蟲,是我們的敵人。還有一個簡便的鑒别方法,就是凡是鞘翅的表面,生得非常細膩,特别光滑,亮晶晶地閃閃發光的,就屬于益蟲。凡是鞘翅上生有密密麻麻的細絨毛的,就都是害蟲。

不管它們的鞘翅是什麼顔色,有什麼斑紋。瓢蟲的自衛能力很強,雖然身體隻有黃豆那麼大,但很多強敵都對它奈何不得。原來它的三對細腳的關節上裝備有一種“化學武器”,當遇到敵人侵襲的時候,三對細腳的關節上,就會分泌出一種難聞的黃色液體,使敵人不好受,而倉惶逃走。

瓢蟲還有一套“僞裝”的“技巧”。當它遇到強敵感到危險的時候,就趕快從樹上落到地面,把它那三對細腳收縮在肚子底下,“裝死躺下”瞞過敵人。盡管這樣,瓢蟲也有它無法對付的敵人,那就是蜘蛛。因為蜘蛛會用蛛絲把瓢蟲團團纏繞起來,等它固死以後就把它吃掉。有趣的是,在瓢蟲的集團裡,屬于益蟲和屬于害蟲的兩種類别,它們各踞各的地盤,互不相擾。隻在雙方盤踞地區的交界線上,它們才是混雜“居住”的。

但是,它們之間絕對不産生“混血兒”。科學家們在觀察它們的生态過程中發現,就是在有害的瓢蟲當中,由于種類不同,即使強迫它們交配,也僅僅隻能生出第一代“雜種”,第二代就沒有生殖能力了。

絕大部分種類的瓢蟲;都是在大樹根底下泥土裡15—30厘米的深處集合在一起共同過冬,到了第二年春暖花開的季節,它們就破土而出,全體出動,有時在暖和的陽光照耀下,成群的瓢蟲有紅有黑,熙熙攘攘地爬來爬去。

人工飼養

人工飼養七星瓢蟲,首先要解決飼料問題。可以到野外采集天然飼料——蚜蟲,但這種方法費工多,有時還不易采到。所以用人工培養大量蚜蟲,滿足七星瓢蟲食用。可用蠶豆苗人工培養蚜蟲。當分栽的蠶豆苗長出3-4厘米高時,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蟲放在豆苗上,在室溫20-30℃、相對濕度60%-70%的條件下培養10-15天,蚜蟲就能大量繁殖,這時就可用蚜蟲作七星瓢蟲的飼料。

把七星瓢蟲放在玻璃瓶裡,瓶底墊一張草紙,紙上放一個盛濕藥棉球的小瓶蓋,以保持瓶内的濕度,瓶口蓋上紗布,并用橡皮筋系緊。每瓶放進七星瓢蟲1-2對,每天投一次飼料,它們就能正常生活,并能繁殖後代。

七星瓢蟲

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不同發育階段。人工飼養七星瓢蟲的成蟲,室内的溫度要控制在20-25℃之間,相對溫度在70%-80%,成蟲産卵時要求溫度較高,可在25℃飼養。但飼養幼蟲以平均溫度20℃左右為好。

田間釋放

七星瓢蟲大量繁殖後,可以放到田間,幫助人類消滅蚜蟲和蚧蟲。如棉田出現大量蚜蟲危害,這時可以把七星瓢蟲散放到棉田裡,它就能将蚜蟲吃掉。

散發時,在棉田邊走邊放七星瓢蟲,走幾步放幾隻,為求散放均勻。

1掌握好散放時間,以傍晚時散放為宜。因為傍晚氣溫較低,光線較暗,七星瓢蟲活動性較弱,不易遷飛。

2采用成蟲和幼蟲混放。因為幼蟲沒有遷飛能力,不會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蟲的本領。

3散發前一天停止喂食,再進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蟲遷飛活動能力。

4散放後兩天内,不進行中耕和其他田間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蟲受驚遷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