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危機

一種社會現象
經濟危機主要指主權經濟體的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内不斷收縮的社會現象。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産相對過剩而引發的社會情況,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1]美國自1783年取得了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争勝利後,先後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2007-12年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
    中文名:美國經濟危機 外文名: 發生地點: 地點:美國 定義:資本經濟發展中周期爆發的危機 階段:經濟周期 時間:1825年、1837年、1847年 對策:扭轉操作

主要危機

1837年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關閉了聯邦銀行,将資金轉移至州銀行,美國聯邦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呈現衰勢。随即《自由銀行法》誕生,各州的銀行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随之而來的欺詐行為也紛紛發生。1837年,馬丁·範布倫升任總統後,情況愈來愈糟,各家銀行紛紛因失去信用而倒閉,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美國由此進入了連續5年的經濟危機。

1857年

1857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産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于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産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卷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裡,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隻有8,000公裡。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産量長期停滞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制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産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随着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産。糧食生産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争,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産,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币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币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産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争”。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1929-1933年

美國工業生産在1929年6月達到最高峰,10月間工業生産指數開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漸衰落下去。10月2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破産,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連續發生大破産,有價證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驚恐不定的幾天内,第一流有價證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證券持有人迅即破産。

證券交易所破産的浪濤波及到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交易所也相繼破産。1929年秋季證券交易所的破産是其生産過剩危機加深的信号。此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産都持續下降,商業繼續萎縮,失業不斷增加。直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才開始從危機轉為蕭條。

1929-1933年危機是資本主義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機。工業生産下降的幅度是之前曆次危機所從未有過的,國際貿易額的實際貿易量也出現曆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僅生産下降的幅度驚人,而且,其延續時間也異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機中,生産下降的延續時間不過幾個月,而這次卻是幾十個月。以美國為例,由危機時的最低點恢複到危機前水平所需的時間,煤、生鐵、鋼等都長達四十多個月。因此,1929-1933年危機成為資本主義曆史上時間最長的世界曆史機。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曆史上被稱為“黑色星期四”。在此之前的1929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人們見面時不談别的,隻談股票,直至9月份,美國财政部長還信誓旦旦地向公衆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将繼續下去。”但是,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由5000多億美元的頂巅跌入深淵,使5000多億美元的資産,一夜間,化為烏有,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緻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凄涼景象所代替。86000家企業破産,5500家銀行倒閉,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态,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GNP由危機爆發時的1044億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億美元,失業人數由不足150萬猛升到1700萬以上,占整個勞動大軍的四分之一還多,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年。農産品價值降到最低點,資本家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衆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

1929-1933年危機的極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結合在一起,使這一次危機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它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幅倒退,使整整幾十年生産力的發展成就付之東流。“一戰”前的各次危機通常使生産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況極少。而1929-1933年的危機卻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産水平大約後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國退到1905-1906年,德國退到1896年,英國退到1897年。

這次危機不僅限于生産和商業範圍,而且也擴展到銀行信用系統,以及外彙和債務等領域。生産過剩危機中商品價格下跌,使工業資本家、手工業者、農民等債務人難以支持,從而使許多公司和企業主遭到破産。美國、德國和法國有幾萬個股份公司因此倒閉。不僅資本家破産,而且實際上某些資産階級國家也破産了。

1931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宣布英鎊貶值,震動了世界各國。英聯邦以及許多同英鎊聯系的歐洲國家的金本位制都跟着垮台了。1933年3月間,資本主義世界信用、貨币制度崩潰的浪潮襲擊了美國。美國銀行倒閉之風更加劇烈。到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企業倒閉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就職之日,不得不宣布銀行“休假”,随即關閉紐約金融中心,并放棄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劇烈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宣告了主張“放任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失靈。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單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經不容易從危機中爬出來了。于是,鼓吹通過加強“國家幹預”來刺激經濟和保持“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凱恩斯主義企圖利用加強“國家幹預”經濟的人為措施來克服危機,消除失業和防止革命。

1987年

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道·瓊斯工業股票下跌了508點,跌幅為22.6%。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倫敦股票市場下跌249點,損失達11%,約為500億英鎊。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場下跌9.7%,東京股票市場下跌14.9%。

造成美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振蕩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機,導緻了股票市場的不穩定,美國連年出現的巨額财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是引發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禍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國連續5次提高利率,投資股票的利潤相對較低,導緻了相當一部分資金持有人的投資方向發生了變化。

這次股市暴跌,對世界經濟有着非常大的影響。首先,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大受損傷。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債券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價格上漲,同時使彙率下跌,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造成了破壞。

金融危機原因

産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成因:

相對于給資信條件較好的按揭貸款人所能獲得的比較優惠的利率和還款方式,次級按揭貸款人在利率和還款方式,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嚴格的還款方式。這個本來很自然的問題,卻由于美國過去的6、7年以來信貸寬松、金融創新活躍、房地産和證券市場價格上漲的影響,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這樣,次級按揭貸款的還款風險就由潛在變成現實。在這過程中,美國有的金融機構為一己之利,縱容次貸的過度擴張及其關聯的貸款打包和債券化規模,使得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的次級按揭貸款違約事件規模的擴大,到了引發危機的程度。

次貸危機發生的條件

就是信貸環境改變、特别是房價停止上漲。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次級按揭貸款人的資信用狀況,本來就比較差,或缺乏足夠的收入證明,或還存在其他的負債,還不起房貸、違約是很容易發生的事。但在信貸環境寬松、或者房價上漲的情況下,放貸機構因貸款人違約收不回貸款,它們也可以通過再融資,或者幹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出去即可,不虧還賺。但在信貸環境改變、特别是房價下降的情況下,再融資、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就不容易實現,或者辦不到,或者虧損。在較大規模地、集中地發生這類事件時,危機就出現了。

美國次房危機

首先,與美國金融監管當局貨币政策由松變緊的變化有關。從2001年初開始到2003年6月,13次降低利率之後,寬松的貨币政策環境,反映在房地産市場上,就是房貸利率也同期下降。利率持續下降,是帶動21世紀以來的美國房産持續繁榮、次級房貸市場泡沫起來的重要因素。因為利率下降,使很多蘊涵高風險的金融創新産品在房産市場上有了産生的可能性和擴張的機會。表現之一,就是浮動利率貸款和隻支付利息貸款大行其道,占總按揭貸款的發放比例迅速上升。與固定利率相比,這些創新形式的金融貸款隻要求購房者每月擔負較低的、靈活的還款額度。從表面上減輕了購房者的壓力,支撐過去連續多年的繁榮局面。

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貨币政策從緊。連續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貸的成本,開始發揮抑制需求和降溫市場的作用,促發了房價下跌,以及按揭違約風險的大量增加。

美國的這次經濟危機可以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美國這次經濟危機是符合馬克思發現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規律的: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會拼命擴大生産規模、極力壓低工人的工資成本,結果是生産出來的商品越來越多,但是廣大顧客群卻買不起,因為人數最多的顧客就是工人和農民,他們的收入隻夠維持自身的基本生存。當産品遠遠地供大于求的時候,經濟危機就爆發了,企業開始裁減員工、降低産量,甚至把牛奶倒進下水道裡。馬克思早就指出:資本主義是沒有辦法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經濟危機問題的,因為資本家的貪婪天性決定了他們為了追求最大利潤必然要拼命擴大生産規模、極力壓低工人的工資收入。

給我們的啟示

美國的金融危機啟示我們:不要随便把錢借給比自己還要富裕很多的人。一般人都以為:富人比窮人善于理财,窮人如果把自己的錢借給富人去替自己投資,可以得到較高的回報。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富人有一個特點,他們更喜歡冒險,而且他們比窮人更貪婪。當富人拿着别人的錢去投資冒險的時候,他們的膽子比拿自己的錢去投資冒險要大得多,即使賠了反正是别人的錢。美國比中國富裕得不知多少倍,可是我們中國卻把自己辛苦掙來的上萬億美元血汗錢放在美國,借給美國金融機構去投資理财,以至于美國的窮人幾乎不需要擔保就可以從銀行貸款買到很好的房子,居住條件比中國的富人還要好。一旦出現金融危機,美國就繼續發行國債向别人借錢,如果你不繼續借錢給他,他可以宣布破産,以前欠你的錢也不還了;如果你借錢給他,他無非多印刷美元還債,你以前借他的錢就貶值縮水——總之無論你是借還是不借,你都注定賠錢的結局。美國的金融危機告訴我們:有錢就首先把自己的生活搞好,别在自己還過苦日子的時候就慷慨地借錢給富人。富人永遠是要剝削窮人的,即便富人編制出多麼複雜、多麼玄妙的數學模型,其目的也還是為了忽悠窮人把錢給他。清朝末年有位高人說過:“隻要我們把世界上富國的錢都借過來,我們就富裕了,這些世界強國就窮了,我們中國就可以很容易超過世界強國。”這樣富有智慧的話沒有被中國采納,而是被美國實施,美國是不管你富國窮國,隻要願意借錢給他一律歡迎,美國人依靠借錢、貸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住上了大房子,而且因為欠錢而成為了大爺,被美國欠錢的國家還要扮演“負責任的國家”的責任,還要去救它。

第三個啟示是:績效考核體制出了問題會導緻大麻煩。美國的投資機構的績效考核是存在嚴重缺陷的,不管你在哪個投資銀行工作,都要給你高額分紅,然而你操作失誤給客戶造成損失卻不需要賠償客戶損失,換一家投資銀行繼續享受高額分紅。隻有激勵沒有約束,必然導緻操作者為了自己的短期個人利益而損失客戶的長期利益,就如同“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腐敗”一個道理。現在這些美國倒閉了的投行經理人紛紛失業,他們把尋找工作的目光轉向中國,大批簡曆發往中國,而一些中國的金融機構居然認為這是一個吸收金融人才的大好機會,卻忘記了這些人是如何把美國的投行搞倒閉的。

第四個啟示是:美國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房地産泡沫帶來的,而中國的房地産泡沫比美國要嚴重得多。一定要采取适度緊縮的貨币政策,避免房地産泡沫的膨脹程度,否則泡沫破滅以後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第五個啟示是:政府相當于企業治理結構中的職業經理階層,民衆相當于企業治理結構中的股東。類似購買美國債券這種高額風險投資,一定要取得股東的同意才能去做,否則職業經理人承擔不起投資損失的責任。按照我國目前的官員問責體制,對于失職官員的最嚴厲懲罰無非就是他引咎辭職,可是如果一位官員的投資決策失誤給我們國家造成幾千億美元的國民财富損失,他一個人引咎辭職能挽回任何損失嗎?根本無法挽回。有十位這樣的官員引咎辭職,我們國家的幾萬億美元國民财富就要全部賠光了。

其次,與美國投資市場、以及全球經濟和投資環境過去一段時期持續積極、樂觀情緒有關。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金融的全球化趨勢加大,全球範圍利率長期下降、美元貶值、以及資産價格上升,使流動性在全世界範圍内擴張,激發追求高回報、忽視風險的金融品種和投資行為的流行。作為購買原始貸款人的按揭貸款、并轉手賣給投資者的貸款打包證券化投資品種,次級房貸衍生産品客觀上有着投資回報的空間。在一個低利率的環境中,它能使投資者獲得較高的回報率,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

美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和投資市場的開放性,吸引了不僅來自美國、而且來自歐亞其他地區的投資者,從而使得需求更加興旺。面對巨大的投資需求,許多房貸機構降低了貸款條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級房貸産品。這在客觀上埋下危機的隐患。不僅是美國,包括歐亞、乃至中國在内的全球主要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均參與了美國次級房貸衍生産品的投資,金額巨大,使得危機發生後影響波及全球金融系統。

第三、與部分美國銀行和金融機構違規操作,忽略規範和風險的按揭貸款、證券打包行為有關。在美國次級房貸的這一輪繁榮中,部分銀行和金融機構為一己之利,利用房貸證券化可将風險轉移到投資者身上的機會,有意、無意地降低貸款信用門檻,導緻銀行、金融和投資市場的系統風險的增大。在過去幾年,美國住房貸款一度出現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趨勢。曆史上标準的房貸首付額度是20%,也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現了負首付。房貸中的專業人員評估,在有的金融機構那裡,也變成了電腦自動化評估,而這種自動化評估的可靠性尚未經過驗證。

有的金融機構,故意将高風險的按揭貸款,“靜悄悄”地打包到證券化産品中去,向投資者推銷這些有問題的按揭貸款證券。突出的表現,是在發行按揭證券化産品時,不向投資者披露房主不僅難以支付的高額可調息按揭付款、而且購房者按揭貸款是零首付的情況。而評級市場的不透明和評級機構的利益沖突,又使得這些嚴重的高風險資産得以順利進入投資市場。

在美國,有的經濟學家将這些問題定義為"說謊人的貸款",而在這些交易中,銀行和金融充當了“不傻的傻瓜”的角色。按美國投資家吉姆.羅傑斯的話說,"人們可以不付任何定金和頭款、甚至在實際上沒有錢的情況下買房子,這在世界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這"是我們住房市場中有過的最壞的泡沫,也是我們需要清理的最壞的泡沫"。

次貸危機引發了美國和全球範圍的又一次信用危機,從金融信用和信任角度來看,有的經濟學者視為“美國可能面臨過去76年以來最嚴重的金融沖擊”。

另家之言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利息上升,導緻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後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後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裡,由于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随着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緻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影響

美國短期顯現較急迫的并非經濟危機,确切說應是金融危機,一些貪婪無厭的金融機構的現世報,但卻要其政府背後的廣大民衆來買單,而透過美債市場,米國政府必會增發債券增加債務,産生彙率和殖利率的波動,最終其影響還是會已不同程度與形式擴散到全球,而中國政府一直是美債的大戶投資者(為龐大外彙存底找安全與收益,及減緩人民币升值壓力不得不為之),供給巨增的美債的跌價必然再次打擊中國外币投資的賬上評價損失,而米國民間貨币供給流動性減少也将使企業經營困難,慢慢的對中國的訂單與出口也将會造成影響;流入中國資本市場的熱錢成長率下降也會透過股市房市,商品市場,間接影響,但很多專家擔心的是,經濟成長衰退,而通膨仍在(停滞通膨)

複蘇對策

美聯儲、财政部等美國政府部門相繼采取了眼花缭亂的應對措施。研判政府在次貸危機中的不同階段所相應采取的各類政府幹預措施的經驗和做法,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手段

盡管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美國有關部門和機構已注意到次級抵押貸款寬松的貸款标準、掠奪性貸款等蘊含的市場風險,但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直到2007年3月份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破産,次貸危機問題開始引發廣泛關注。

在2007年7月份之後,房地産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急劇惡化,大批房屋所有者難以支付購房款,面臨着喪失房屋贖回權的風險。為了幫助屋主應對喪失房屋贖回權問題,總統布什等行政部門相繼推出了多項措施。2007年8月FHA推出的再貸款計劃(FHA?SecureProgram),為陷入困境的房主提供FHA擔保的融資。2007年10月份重組了由貸款公司、投資者等機構參與的希望聯盟(HOPENOWAlliance),尋求通過各方的協調、條款修正等方式增加抵押貸款融資。盡管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未能根本上扭轉次貸市場日益惡化的局勢。

随着次貸風險加速暴露和違約率的上升,直接沖擊到發放次級貸款的金融機構,波及持有次貸債券的對沖基金、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市場恐慌快速蔓延,并引發資本市場、外彙市場等劇烈波動。金融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大量投資者抛出高風險債券,轉向低風險國債市場進行避險,造成債市和股市資金供應緊張,次級債券市場更是大幅下跌。

流動性管理工具

由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暫時性地緩解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緊張。但進入2007年底來,陸續披露的主要金融機構的損失超過人們預期,顯示金融機構盈利能力下降。同時,利率政策效應并不明顯,經濟走向衰退的風險進一步就加大。随着次貸危機又向債券保險領域的擴散,市場信心再度受挫,金融市場形勢進一步惡化。

随着危機的擴散和升級,美聯儲在2007年12月之後,相繼推出了三種新的流動性管理工具。期限拍賣融資便利(Term AuctionFacility,TAF)、一級交易商信貸便利(Primary Dealer CreditFacility,PDCF)、定期證券借貸工具(Term Securities LendingFacility,TSLF)

經濟刺激方案

針對2007年底次貸危機的加深,在美聯儲之外,美國政府各部門又陸續推出抵押貸款市場若幹救助措施,并最終促成了總規模15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的出台。

2007年12月,美國财政部牽頭提出了市場救援計劃并經總統批準,該計劃通過與貸款公司、投資者等談判,凍結兩年以内發放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以減輕房屋貸款的還貸壓力。12月20日,總統簽署了《抵押貸款債務減免的稅收豁免法案》(MortgageForgivenessDebt ReliefAct)對房屋所有人住房按揭貸款減免的同時進行稅收豁免援助,增強他們的債務償付能力。

2008年2月美國政府聯合美國銀行、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等6家房貸公司推出了“生命線工程”(ProjectLifeline),主要針對每月抵押貸款還款逾期90天以上的屋主,規定房主可以向房貸機構申請獲得30天的緩沖期。

經過總統和國會數月的醞釀和讨論,應對危機的經濟刺激方案終于達成一緻共識。2008年2月14日,總統布什簽署了總額約為1680億美元的法案,拟通過大幅退稅刺激消費和投資,刺激經濟增長,以避免經濟衰退。

經濟複蘇

美聯儲24日結束為期兩天的決策會議,一如預期的并未祭出新的措施,僅重申美國經濟溫和成長,并将維持現今的低利率政策至2015年中。這是美聯儲在11月總統大選前的最後一次決策會議。

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24日公布聲明稿指出,美國經濟仍持續溫和成長,其中家庭消費開支的增速略微加快,但企業的固定投資成長卻開始減速。“全球金融市場緊張帶來顯著的下行風險,最近通脹微幅上升,主要反映油價攀漲,但長期的通脹預期仍持穩”。

美聯儲在9月的會議中決定,推出每月收購400億元房貸擔保證券的計劃,直到就業市場明顯改善為止,并将維持短期利率幾近于零的政策,直到至少2015年中。24日的聲明稿中強調,“若撤除現有的寬松政策,經濟成長的力道恐不足以支撐就業市場繼續改善”。

24日委員會中有11名成員投票贊同繼續實施原政策,僅裡奇蒙聯邦準備銀行總裁萊克(Jeffrey M. Lacker)一人投票反對。萊克認為,美聯儲的寬松措施成效不彰,并且有推高通脹的風險。共富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賽維亞(John Silvia)指出,美聯儲現今傾向于維持原定政策,“他們下的賭注是低通脹将維持夠長的一段時間,使寬松的貨币政策有空間發揮功效,最終達到刺激經濟成長與降低失業率的雙重目标”。

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杜德利(William Dudley)在12月的一場演講中表示,美聯儲在支撐經濟複蘇方面做的還不夠多,“從後見之明判斷,我們應該采取更為大膽的寬松貨币政策”。

美聯儲下次決策會議的日期為12月11與12日,市場預期官員們将評估政策實施成效,并判斷是否繼續實施以短債換長債的“扭轉操作”,該項操作預定于12月底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