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集團

中冶集團

新中國最早一支鋼鐵工業建設力量
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冶集團)是中國特大型企業集團,是新中國最早一支鋼鐵工業建設力量,是中國鋼鐵工業的開拓者和主力軍。從1948年投身“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鞍鋼的建設,到建設武鋼、包鋼、太鋼、攀鋼、寶鋼等,公司先後承擔了國内幾乎所有大中型鋼鐵企業主要生産設施的規劃、勘察、設計和建設工程,是構築新中國“鋼筋鐵骨”的奠基者。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中國冶金建設公司,隸屬于冶金工業部。[1]
    公司名稱: 外文名: 所屬行業: 法定代表人: 總部地點: 經營範圍: 公司類型: 公司口号:“創新提升、做強做大、持續發展、長富久安” 年營業額: 員工數: 中文名: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組織形式:國有獨資 創建時間:1994 創建地點:北京 法人代表:經天亮 總部所在地:北京市朝陽區曙光西裡28号 産品服務:EPC工程總承包、金屬資源開發、紙業、技術裝備制造和房地産開發 總資産:2027.66億元

簡介

中冶集團是中國冶金工業建設的主導力量,是國家基本建設和海外工程承包的主力軍;是國家确定的重點資源類企業,僅在海外礦山資源投資達到10億美元,擁有鐵、銅、金、鎳、钴、鉛、鋅、鋁等生産企業和礦山資源;是中央企業中惟一以紙漿為主要産品、開發國内外兩個市場和利用國内外兩種資源的紙業企業;是國内規模最大的技術裝備制造企業之一,2006年的經營收入已超過180億元;還是重要的房地産開發企業,“中冶置業”品牌在市場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中冶集團擁有總資産830億元,擁有各類技術和管理人員50000人。2006年,中冶集團營業總收入和利潤在中央企業排名中分列第22位和35位。

中冶集團(英文簡稱MCC),是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特大型企業集團,現有總資産540多億元,擁有各類技術和管理人員45000多人。中冶集團擁有近70家全資和控股子公司。

中冶集團是中國冶金工業的開拓者和建設者,承擔了寶鋼、鞍鋼、武鋼、攀鋼等國家主要鋼鐵工業基地

的主要建設任務,為中國冶金工業的發展立下了功勳。中冶集團也是國家基本建設戰線上的主力軍,在鋼鐵、市政、交通、電力、化工、礦山、輕工、環保、電子、有色、航天航空等多個領域,為國家基本建設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國際知名承包商,中冶集團在海外各地開辟了廣闊市場,足迹遍及五大洲,承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和良好經濟效益的項目,受到了項目所在國的好評和歡迎。

中冶集團是集科研開發、咨詢規劃、勘察測繪、監理設計、建築施工、房地産綜合開發、設備安裝、設備制造與成套、資源開發、工業生産、技術服務與進出口貿易于一體,多專業、跨行業、跨國經營,集科工貿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特大型企業集團。

發展

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中國冶金建設公司,隸屬冶金工業部,是專門負責海外工程市場開發運作的窗口公司。1994年,根據國家組建“大集團、大公司”的設想要求,經國家批準,經貿委和冶金部以中國冶金建設公司為核心,将部屬的部分設計院、勘察院和施工企業以企業聯合體的形式組建了中冶集團。中國冶金建設公司更名為中國冶金建設集團公司。

1998年,按照黨的十五大精神和國務院機構改革及組建大集團的要求,冶金部決定并征财政部同意,将冶金部所屬的所有勘察、設計院和施工企業的人事權及資産劃入中冶集團公司管理;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中冶集團與主管部門脫鈎并劃歸中央管理。至此,中冶集團開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母子”公司模式規範運作。2006年5月8日,經國資委和國家工商總局批準,中國冶金建設集團公司更名為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進入董事會規範運作試點後又更名為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中冶集團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九,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四。中冶集團是集科研開發、咨詢規劃、勘查測繪、監理設計、建築施工、房地産綜合開發、設備安裝、設備制造與成套、資源開發、工業生産、技術服務與進出口貿易于一體,多專業、跨行業、跨國經營,集科工貿于一體的綜合性的特大型企業集團。中冶集團于2009年7月被授予國家第二批創新型企業稱号。

獲批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7個,省級科技創新平台42個,中冶工程技術中心30個;獲批建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8個;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8項;國家優秀設計工程設計獎110項,優秀工程勘察獎20項;中國建築業最高獎—魯班獎42項,中國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2項,省部級優質工程獎1120多項。截止2010年底,中冶集團累計擁有有效專利3912件,其中發明專利491件。

作為國家大型企業集團,中冶集團把制度改革和機制轉換結合起來,大力推進企業内部改革,着力進行自主創新,努力增添企業活力,優化經營結構,改進經營方式,提升經營功能,提高發展質量,企業的競争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自1998年以來,中冶集團得到了快速發展,經營規模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長。至2008年,中冶集團擁有總資産2027.66億元,經營收入達到1651.81億元,擁有各類技術和管理人員超過50000人。

2008年,在美國《工程新聞記錄》(ENR)公布的“225家全球最大承包商”中,中冶集團排名第12位,在中國企業500強排名第32位。2009年,由美國《财富》雜志評選的世界企業500強中,排名第380位,在中國企業500強排名第27位。此外,中冶集團是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已成為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示範基地。

文化特點

1.中冶文化繼承了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

中冶文化繼承了建設企業“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積極推動集團走出困境,于2001年實現整體扭虧為盈,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提前一年全面完成第一個五年發展規劃目标,較好地實現了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

2.中冶文化是多元的、開放的、融合的文化

中冶集團有幾十家子公司,分布在全國不同地區,并在國外有分支機構,業務涉及EPC工程總承包、資源開發、紙業、技術裝備制造和房地産等多個行業,擁有地域、行業、文化傳承等差異明顯的多個子文化,因此決定了中冶文化是多元的。同時,中冶文化具有開放性,各個子文化統一在集團文化旗幟下,互相融合,并與時俱進地吸收和補充了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先進文化,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冶文化。

3.中冶文化凝聚力強,體現了團隊意識

中冶人長期從事需要團隊合作、系統化作業的工程總承包項目,形成了較強的團隊意識,人心齊,凝聚力強。積極引導和正确利用員工的團隊意識,将極大地促進中冶集團戰略規劃目标的實現。

4.中冶文化體現了共同發展理念

中冶人在經營中樹立了“誠信社會為本、客戶滿意為榮”的經營理念,強調“雙赢”,在國内行業中樹立了非常高的信譽。同時在海外資源開發項目中,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通過在項目所在國開辦學校和醫院等公共福利機構,弘揚了“共赢、誠信、與人為善、為人謀利”的集團對外文化,樹立了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赢得了項目所在國政府的高度評價,為進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赢得更多海外市場創造了條件。

核心科技

中冶集團共有核心技術390項,其中在采、焦、燒、鐵、鋼、軋等領域内有核心技術225項,在土建施工、機電安裝、節能環保等通用建築領域有核心技術165項。

中冶集團在鋼鐵廠工廠設計技術、土建施工、機電安裝等領域内擁有完全知識産權

在390項核心技術中,有8項達到國際領先技術水平,有152項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有133項達到國内領先水平,有97項達到國内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2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明獎109項。獲國家級優質工程獎5項,優秀工程設計獎20項,省部級優質工程獎24項。獲授權專利141項。被授予國家級工法15項,省部級工法10項。

采、選礦工藝及設備核心技術13項,以下8項技術代表了集團最具核心競争力的技術。

1.露天礦陡幫開采工藝中冶集團從七十年代後期就陡幫開采對提高工作幫坡角,減少礦山基建剝離量、推遲前期生産剝采比以及由此産生的經濟效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該項技術内容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多台闆振動放礦轉載設備

多台闆振動放礦轉載設備是中冶集團的專利技術。本技術在國外尚未見報導,經專家鑒定為國内首創,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3DZG型高效濃縮機設備

該設備是中冶集團與清華大學合作研制,1995年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該技術較同類一般濃縮機提高濃縮效率50%以上,節水、節能在30%以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達到國内先進水平。

4.露天礦分期開采技術

分期開采技術為國内領先水平。

5.間斷—連續運輸工藝

間斷—連續運輸工藝為國内領先水平。

6.高陡邊坡技術

高陡邊坡技術為國内領先水平。

7.平峒溜井開拓運輸技術

平峒溜井開拓運輸技術為國内領先水平。

8.釩钛磁鐵礦選钛技術;

本技術具有投資省、成本低、流程短、粗細分級入選、钛精礦品位高、回收率高的特點。

大事記

2010年8月6日,天津市攜手中冶集團旗下天津二十冶建設有限公司,聯合大旗集團下屬洲際聯盟文化産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重點産業項目“東方國際樂器城”首期項目在北京舉行啟動儀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