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戲

百戲

古代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
百戲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産生于漢代。《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于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可見百戲是對漢族民間諸技的稱呼,尤以雜技為主。
    中文名:百戲 外文名:acrobatics 定義: 類型:古代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 含義:尤以雜技為主

起源

百戲中國古代漢族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産生于漢代。《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于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可見百戲是對漢族民間諸技的稱呼,包括雜技、角氐、幻術、遊戲等,尤以雜技為主,最晚起于秦漢之時。

發展

秦漢

秦漢時已有,漢代稱“角抵戲”。包括找鼎、尋橦、吞刀、吐火等各種雜技幻術,裝扮人物的樂舞,裝扮動物的“魚龍曼延”以及舞蹈和器樂演奏與帶有簡單故事的“東海黃公”等,是綜合性娛樂節目。《漢書武帝紀》中記載,元封三年春,皇家在京師舉行百戲表現,“三百裡内皆(來)觀”。

南北朝

至南北朝時,百戲亦稱“散樂”。“散樂”與“百戲”合稱“散樂百戲”,涵蓋面更加廣泛。《隋書·音樂志》載:梁朝天監四年的一份宮廷宴會的節目單,第十六項是“設俳優”,安排在雅歌與鼙舞之間,從第二十一項起設各種雜技,可見俳優、民間舞和雜技都是當時“散樂百戲”中的主要項目。北齊時,百戲表演中有“俳優侏儒”,西魏時有“俳優角抵”。

唐代

唐代長安設有教坊,“以隸散樂,倡優,曼延之戲”,已有技藝的側重,“倡優”重說唱技藝曼延之戲指雜技表演。教坊中有黃翻綽、唐崇等唐代著名俳優,崔令欽的《教坊記》說他們一個“善僄弄”(黃翻綽),一個“善宣贊”(唐崇),可見這兩個項曲藝技藝都屬“倡優”。

宋代

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每逢節日,舉行歌舞百戲盛會。宋代習慣上沿用“百戲”指所有漢族民間技藝但已呈現分化的趨勢。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把以唱為主的技藝歸于“伎樂”中,包括當時流行的口栗、唱、諸宮調、唱耍令等。而對于散樂,則認為以雜劇為“正色”,“散樂”逐漸成為戲劇歌舞一類的專稱。

而百戲在宋代多專指雜技及競技表演。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記載太上多次“射廳看百戲、依例宣賜”,這裡的“射廳”是宮廷中演習武藝射弓的專門場所,其演出的百戲極可能是角抵相撲或武術一類。

元代

元代以後,百戲節目有所發展,内容更加豐富多彩。元以後百戲這個詞逐漸少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