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裡

果戈裡

俄國批判主義作家

尼古萊·瓦西裡耶維奇·果戈理·亞諾夫斯基(英譯: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Anovskii),筆名果戈理(俄文:Гоголь,英譯Gogol),俄國批判主義作家,代表作有《死魂靈》(或譯:《死農奴》)和《欽差大臣》。1809年,果戈理出生于烏克蘭波爾塔瓦省密爾格拉得縣素羅慶采鎮。孩提時期的果戈理就對戲劇産生了濃厚的興趣。[1]

    中文名:果戈裡 外文名: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ий 别名:Гоголь 民族:烏克蘭族 畢業院校:波爾塔瓦省涅仁高級科學中學 職業:作家 宗教:東正教 性别:男 生前好友:普希金,托爾斯泰 去世日期:1852年 代表作品:《死魂靈》,《欽差大臣》等 英文名: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Anovskii

人物經曆

1809年4月1日,果戈理出生于烏克蘭波爾塔瓦省密爾格拉德縣大索羅慶采村,從小喜愛烏克蘭的民謠、傳說和民間戲劇。他于1821~1828年在波爾塔瓦省涅仁高級科學中學就讀期間已經博覽群書,并積極參加學校的文藝活動,曾扮演過馮維辛的諷刺喜劇《纨绔少年》中的主角以及其他角色,而且演得很成功(他後來寫的也是諷刺喜劇)。 他在這所中學受到了十二月黨人中的一些詩人、亞曆山大·普希金的詩歌的影響(這促使他在創作初期想當一名詩人),他還受到了法國啟蒙作家著作的深刻影響。這一切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基礎。在農村的生活是他創作的重大素材,農村生活促成他寫成了《狄康卡近鄉夜話》《馬車》《死魂靈》等與農村有關的作品。

1828年,果戈理中學畢業,前往彼得堡,想在司法界謀得一官半職,他身上還帶着寫成了的田園詩《漢斯·丘赫爾加堅》(長詩)的手稿,這是他的處女作。

1829~1831年,先後在聖彼得堡國有财産及公共房産局和封地局供職,親身體驗到小職員的貧苦生活。在此期間還到美術學院學習繪畫。他後來在《涅瓦大街》《肖像》等中篇小說中寫的都是畫家的悲劇故事或傳奇故事。

1829年,他發表了《漢斯·丘赫爾加堅》這一長詩,用的是真名。這首長詩是他登上了俄國文壇,但并沒有獲得太多的關注。他很快意識到詩歌創作并非他的強項,于是轉向了小說和喜劇。1830年,他以“果戈理”(Гоголь,他的姓氏的一半)為筆名發表了小說《聖約翰節前夜》,這部小說得到了詩人瓦西裡·茹科夫斯基的贊賞,并與之成了莫逆之交。

1831年,9月,短篇小說《狄康卡近鄉夜話》發表。同時出版了以這篇作品的題目命名的短篇小說集,受到了普希金和别林斯基的好評,他們稱俄國文學已進入果戈理時期。這一年,他遇到了普希金,之後普希金成為他的朋友并給他提供了許多創作素材。1834年,他進入聖彼得堡大學,當副教授,教授曆史,伊萬·屠格涅夫就是他的學生之一。

1835年春季,果戈理出版了喜劇劇本《三等弗拉基米爾勳章》和《婚事》,并開始迷戀喜劇創作。《婚事》是他早期喜劇的代表作,宣揚了婚戀自由。同年,他出版了兩部短篇小說集:《彼得堡故事》(Петер бургские Повести)和《密爾格拉得》。《彼得堡故事》中有《涅瓦大街》《鼻子》《肖像》《外套》《狂人日記》《馬車》《羅馬》構成。《密爾格拉得》裡面有《舊式地主》《塔拉斯·布爾巴》《兩個伊凡吵架故事》等中短篇小說。同年,他根據普希金啟發出來的素材,開始構思長篇小說《死魂靈》,并從聖彼得堡大學離職,專事創作。

1836年,根據普希金提供的一則荒誕見聞,果戈理在兩個月内創作出了五幕喜劇《欽差大臣》。創作期間,他對戲劇的社會使命有了越來越明确、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同年,他的《欽差大臣》出版了單行本,出版的同時,這部喜劇進行了公演,由米哈伊爾·謝苗諾維奇·謝普金主演。《欽差大臣》引起了紛紛議論。大多數觀衆在觀看期間都笑了,因為這不再是專為逗樂而寫的滑稽劇,甚至尼古拉一世在觀看期間也笑了,而且“笑得要死”。但《欽差大臣》也引起了許多禦用文人的攻讦。《欽差大臣》的出版與公演卻很快引起了俄國當局的不滿。

1836年6月,果戈理離開俄國,進行出國遊曆,開始了長達6年的僑居生活。最開始的一年,他來到了羅馬。

1837年1月29日,他的好友普希金死于陰謀。此後果戈理在意大利和德國生活了近5年時間,在此期間他寫成了《死魂靈》的大部分。

1841年9月,果戈理攜帶《死魂靈》的手稿回到俄國。當他把改定後的手稿送到莫斯科書刊審查機構審查時,當即被否決。于是他托别林斯基走後門關系,使這本書在彼得堡通過了審查。

1842年,他對《欽差大臣》進行了增補,使它的諷刺力量得到了增強。也是這一年,《死魂靈》的第一卷出版,引起了比《欽差大臣》更大的轟動。

接下來的幾年,果戈理都是在争論、疾病和貧困中度過的,他逐漸喪失了創作激情。1845年6月,他将已經出版的第一部《死魂靈》書稿燒毀,繼續重寫。

1847年,果戈理開始沉迷于東正教狂熱,同時深患着憂郁症。他發表和出版了《與友人書信選》,裡面主要是與達官、貴婦的書信來往。

1848年,果戈理前往耶路撒冷朝聖。回來後,神甫馬修斯·康斯坦丁諾夫斯基認為他的作品在上帝的眼中是一種罪惡,要求他燒掉《死魂靈》的第二卷的手稿。

1852年2月,他預感自己不久于人世,就向朋友Я.托爾斯泰伯爵(當時果戈理寄居在他在莫斯科的家中)交待了後事,并讓他把手稿拿走,等他死後交給費拉列特大主教,但Я.托爾斯泰伯爵并沒有拿走他的手稿。2月24日,他燒掉了将近完成的《死魂靈》的第二卷的手稿,并拒絕進食,于1852年3月4日在莫斯科辭世。人們看見的第二卷,是他的出版商舍維廖夫根據他的遺稿整理出來的。

個人生活

家庭

果戈理祖先是來源于烏克蘭的小貴族,具有波蘭血統。他的父親瓦西裡·阿法納西耶維奇·果戈理·亞諾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ий)是當地有名望的鄉紳,曾在郵電部門供職,做過八品文官,後辭去公職,在鄉下當地主,同時開始嘗試寫作,并成為一名詩人和民間喜劇作家。他的父親經常在朋友家的家庭舞台上上演自己寫的喜劇,還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這一切給早年間的果戈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發了他對戲劇乃至文學的愛好。

他的母親名叫瑪麗娅·伊凡諾芙娜·果戈理·亞諾夫斯卡娅(Мария Ивановна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ая)(娘家姓氏為:科夏洛夫斯卡娅,俄文:Косяровская),是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這對後來果戈理的東正教狂熱埋下了一定的基礎。

戀愛

亞曆山德拉·斯米爾諾娃·羅塞特是果戈理一生唯一可以為之敞開心扉的異性朋友,是果戈理真正心儀的女性。婚後的她并沒有得到幸福,她隻向果戈理吐露自己的心事。敖德薩,是她度過童年的家鄉,他們在一起回憶故鄉烏克蘭是她最愉快的時刻。隻有與果戈理在一起的時候,才是她在喧鬧的舞會和令人生厭的上流社會閑聊之後的快樂。無論是彼得堡、莫斯科、卡盧加省,還是在陽光燦爛的意大利和莊嚴肅穆的法國,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他們之間保持了一種罕見的異性關系——愛情與友誼關系。

主要作品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五幕喜劇《欽差大臣》、長篇小說《死魂靈》(殘稿)。他與普希金的友情與交往傳為文壇的佳話。果戈理的其他作品還有《五月的傍晚》、《阿拉伯風格》、《狂人日記》、《婚事》(兩幕喜劇)、《漢斯·丘赫爾加堅》(田園詩)《告别劇場》、《兩個伊凡吵架的故事》、《神聖禮拜的思考》、《我的老情人》、《内維斯基的前程》、《外套》、《索羅慶采市場》、《童山之夜》、《塔拉斯·布爾巴》、《卡拉施馬車》、《幔帳》、《神秘的畫像》、《肖像》、《鼻子》、《馬車》、《肖像》、《狄康卡近鄉夜話》、《羅馬》和《摩爾格羅德和狄康卡附近村莊的傍晚》、《彼得堡的故事》等等。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黑暗醜惡的社會現狀讓果戈理為祖國的命運而擔憂、浦苦,但他沒有絕望,他強烈要求改變社會現狀,并孜孜不倦地尋找通向“光明未來”的途徑。果戈理主張的是改變和完善現實,是某種意義上的改革:從國家體制到人的靈魂,從教會到文學,從農業到戲劇——俄羅斯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改變和完善。然而,這終歸隻是革新、改革,而不是革命。因為革命是深刻的質的變革,它是社會、科學等自然發展的根本轉變。比如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等,或者是尖銳的政治激變和社會巨變,是社會基礎的動搖和崩潰。果戈理把革命的實質視為毀滅,正因如此而不能接受革命。他尋找的道路不是革命,不是破壞,而是改造,是建設。他反對激烈、驟然地改變國家秩序,而尋找着革命的“恐怖和災禍”以外的“出路、辦法和途徑”。他所追求的不是國家機構總體的破除,而是它的修補和完善,不是抛棄多少世紀以來形成的宗法社會制度和習俗,而是讓它複興和煥發新的生命力;不是瘋狂毀滅社會制度,而是有理性地進行改造。

盡管果戈理對社會程序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但他還是認為國家體系是不能毀壞的。人們經常把果戈理的作品看作是對社會秩序的完全否定和對國家制度的深刻批判。然而他自己卻說,在作品中嘲笑和批判的不是國家的根本體制和政權機關,而是其“畸形的現象、不正常的發展、錯誤的栓釋、愚蠢的應用”。果戈理認為,現行的社會制度是上帝安排好的,是符合上帝意志的。庸俗和醜惡的産生是由于社會的普遍道德堕落。果戈理把改造現實社會的目标首先放在權力階級和國家機關官員的良心上,寄希望于理想君主和省長們的賢明和仁愛上,認為他們應當成為下屬的榜樣。

藝術特色

果戈理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大都是圍繞着故事而展開的,但是他故事的編排與發展卻是荒誕不經的。在這種荒誕不經的故事中,作者安排一些荒誕不經的結局與過程,在這祥不可思議的故事情節中,去感受作者的對俄國社會與俄國專制制度的殘酷性。果戈理往往是在人民的社會生活中找尋主人公,他們大都是俄國制度下的小官僚,然後,對這個小官僚進行誇張的人生塑造,從而達到作者諷刺俄國社會制度與社會現實的作用。

在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運用了誇張與諷刺的表現方式,來揭示沒有人性的社會制度對人性的迫害,從而也是對針建官僚人壓人觀象的反映。果戈理的‘含淚的笑”是他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中,諷刺藝術的主要特點。他在嘲笑現實中的種種醜惡現象的同時。他是在為俄國社會的苦難而悲傷,那是作者通過文學的方式,在審視社會與制度的黑暗,他想通過對作品中人物與事件的“笑“,來反襯俄國社會的黑暗,來為其進行悲傷,笑中帶淚,以笑當哭,這是果戈理諷刺藝術中的最重要的特性。

果戈理的狂歡化傳統所改變的是文學内在的和外在的雙重世界,是一種文學的雙向“重構”。他将其生命關懷和靈魂關懷的獨特理念寫進了小說中,通過對被得堡以及俄歲斯外省生活的叙寫,對形形色色俄羅斯人的報述,使它們成為表現俄羅斯宗法社會民族性庸俗和集體性荒謬,表現俄羅斯文化宗教精神的經典;就文學的外在世界而言,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學審美形态——以其獨有的外在的幽默、諷刺、誇張、變形等為表現的“怪誕現實主義”。兩者互為裡表,相互映襯,共同營構了一個充滿狂歡化的藝術世界。

個人榮譽

果戈裡後來長期僑居國外,脫離了國内先進文學界,思想發生了逆轉,轉而保護、贊美農奴制。他企圖續寫《死魂靈》第二部,終未成功。1852年他在病中将稿件付之一炬,不久辭世。

個人影響

尼古拉·華西裡耶維奇·果戈理是19世紀上半頁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稱他為“俄國散文之父“,别林斯基則稱贊他“擁有着強大而祟高的非凡的才能。他是文壇的盟主。他站在普希金所遺下的位置上面。”《死魂靈》和《欽差大臣》在當時的俄國産生了巨大影響。他的那種獨特的表現現實的手法,也為19世紀很多作家争相效仿,如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此外,果戈理還影響到20世紀的俄羅斯作家創作如契河夫、左琴科、布爾加科夫以及流亡國外的蒲甯和納博科夫等。

此外,果戈理對中國作家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他的文學以“嬉笑怒罵”的藝術風格及其深刻的思想性在五四前夕進入中國,受到中國作家的熱誠歡迎。魯迅、張天翼、沙汀、艾蕪、老舍、陳白塵、趙樹理、孫犁等現代作家,都曾經從果戈理的創作中汲取了營養。魯迅就有對果戈理的評價和贊賞。在日本留學時,魯迅最愛看的作者,是俄國的果戈理和波蘭的顯克微支。1918年,魯迅寫的《狂人日記》就曾借鑒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說。張天翼是著名的諷刺作家,“對十九世紀歐洲的文學家,最欽佩的是果戈理。”他的創作不管在題材上,還是在創作風格方面,都可以找到比較明顯的果戈理式的痕迹。

人物評價

果戈理既不能适應當時的社會又不能逃避,他希望改革,但隻能暴露其庸俗與罪惡,他是暴露俄羅斯自身面目的第一批作家,他在《死魂靈》第一部中成功地揭露封建時代的俄國農奴制和官場的醜行,但在第二部中卻沒有能成功地提出如何改革的方法。

果戈理希望改革俄羅斯的精神狀态,反而越來越傾向教會,他的矛盾心理和出版《與友人書簡選》招緻的批評,以及想超越“純文學”的徒勞的努力,最後導緻了他的健康每況愈下。

果戈理的作品具有華麗生動的散文風格,将社會現實的暴露和諷刺幽默結合,充滿了怪異和幻想的因素,因此很能吸引讀者。

果戈理将迷信攙雜到現實描寫中,用幻想來表白這些事“并不是真實的”,以此來緩解當局的不滿,後來有些蘇聯作家也采用了這種手法。

果戈理對俄羅斯的文學有很大的影響,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說的:“果戈理們(指後來一代的俄羅斯作家)都是從他的《外套》中走出來的。”也是尼古拉一世法定正統信條的支持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