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

内在的價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為規範
當代“倫理”概念蘊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道德”概念蘊含着更多的東方文化的情性、人文、個人修養等色彩。“西學東漸”以來,中西“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争和融合,目前二者劃界與範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們有着各自的概念範疇和使用區域。[1]
    中文名:理論道德 外文名: 别名:理論道德

基本簡述

“倫理”或“道德”之謂(EthicsorMorality),在中文與西文中均可作兩個層面上的解釋,即:内在的價值理想或者外在的行為規範。而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實際碰撞中,由于“至簡、至圓”、“陰助教化”的本土傳統之引導,這兩個層面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就其總體情況而言,行為規範意義上的“倫理化”或者“道德化”始終是漢語基督教的主要路向。這種“單向度”的闡釋框架,使“倫理化”的漢語基督教與基督教所應當包含的倫理資源之間,常常存有一定程度的錯位。不解決這一問題,基督教倫理便無法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實現其潛在的可能性

倫理道德是一種規範

堯新瑜在《倫理學研究》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倫理”與“道德”是倫理學或道德哲學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但二者長期處于概念模糊和邏輯混亂狀态,導緻倫理學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順”。作者通過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以詞源學為基礎的三重比較:漢語言文化中的比較、英語文化中的比較、中西文化中的比較,進而得出結論。

規範

本專題的教學要求是以道德、倫理與法律相結合,探讨社會的德行規範。

倫理與道德

總的來說,本節主要闡述了道德和倫理的含義、範疇、道德與倫理的異同;應用倫理學及其分類;中西方論理淵源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西方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忽視外在倫理規則和内在道德品性的導向作用,從而導緻道德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危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由于特定曆史條件的限制以及現實中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壓抑情形,二戰後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面臨着道德問題。受此影響,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衆多流派紛紛轉向倫理研究。各個流派的思想家們在對東歐社會主義進行反思的過程中構建了各自的道德理論,如南斯拉夫實踐派的坎格爾加的元倫理研究與斯托揚諾維奇的“革命運動的倫理學”思想,波蘭齊格蒙特·鮑曼的“他者”道德理論,匈牙利布達佩斯學派赫勒的“個性倫理學”等。正是在衆多思想的碰撞和對話中,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在理論的深度層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倫理思想,同時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當代的深化與發展,從而使其倫理學成為了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的理論之一。

本節介紹了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态是指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倫理,從本質而言,是關于人性、人倫關系及結構等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倫理與道德是有着顯着區别的兩個概念,倫理範疇側重于反映人倫關系以及維持人倫關系所必須遵循的規則,道德範疇側重于反映道德活動或道德活動主體自身行為的應當;倫理是客觀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觀法,是自律的。

本節闡述了應用倫理學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使道德要求通過社會整體的行為規範與行為程序得以實現。應用倫理學包括生命倫理、環境倫理、網絡倫理、休閑倫理等。中國傳統道德是以儒家的道德精神為主,西方倫理道德觀則以個人主意為核心。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範以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集體主義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

本節目标:讓學生掌握道德和倫理的含義和範疇,分清道德與倫理的異同,認識應用倫理學及其分類,更深刻地了解中西方倫理的淵源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深化對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和道德建設的認識,提高學生道德水平。重點和難點是道德與倫理的區别與聯系。

品德與自律

本節的主要内容是品德的特征;個體品德的曆史傳承和現代融合;個體德行由他律到自律。

品德也被稱作德性或道德品質,它是一定社會或某一時代的道德原則規範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一系列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道德特征和心理品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因素是複雜的,其中環境和教育等社會因素是極其重要的條件,而直接現實的基礎則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本節還闡述了個體德行的他律與自律,自律是公民道德意識的最高境界。實際上,法治本身就有很高的道德訴求,道德自律精神是現代法制國家本身的内在屬性。任何他律隻有轉化為自律,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這一節的目标是:提高學習者對品德特征的認識,了解個體品德的曆史傳承和現代融合,清楚個體德行自律的重要性,培養具有優良品德的人才。重點和難點是品德的特征、個體德行的自律及其重要性。

誠信與德行

本節闡述了誠信美德及其當代價值;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誠信原則;人無誠信不立。

一般而言,誠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即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在當代,誠信是現代社會倫理的主要德性,是市場經濟的内在要求,是全球化時代公正、合理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心要義,具有辯證的實踐理性。

此外,本節介紹了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誠信原則。誠信原則就是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維持雙方利益的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立法者意志。“人無誠信不立”,正心是做人的基本品質,修身是人生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和過程,誠實守信的人生踐履是達到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本節的目标是,讓學生更深一層地認識誠信的當代價值,了解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誠信原則,讓學生懂得“人無誠信不立”的道理,培養學生更深的誠信意識,懂得誠信的重要性,德行天下,誠心為本,自覺踐履誠實守信,正心、修身。重點和難點是誠信的當代價值、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誠信原則。

民事行為與法律

本節主要闡述了公民民事行為規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民事法律行為。

公民的民事行為在法律上被稱為是當事人的行為事實,是指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行為。民事行為包括民事習慣、民事傳統、民事法律等方面。本節還闡述了我國的民事法律制度的原則和民事行為與守法的關系。

本節還介紹了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以及兩者的差異;描述了民事法律行為的含義及其分類、确認民事法律行為采取的形式、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通過代理人的代理活動實施民事行為。

這一節的目标是:使學生了解公民民事行為規範,清楚公民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民事法律行為,從而提高學生遵守法律規範的意識,把道德與法律規法結合起來,恪守德行規範。重點和難點是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區别、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的區别和聯系。

網絡倫理道德教育的應對策略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到2.87億,占整體網民的41.7%,占青少年總體的85.3%。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給未成年人學習和娛樂開辟了新的渠道。與此同時,腐朽落後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過網絡大量傳播,在慢慢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這些新情況的出現,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面臨一系列新課題,加強對青少年的網絡倫理道德教育也成為全球育人的普遍共識。nn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手機上網比例達到90.74%,平均每周上網時長為4.03小時,平均每周上網頻率為4.82次;職業類學校與大、專院校學生手機持有率為100%,上網時間和頻率遠超普通類中小學生。學生上網的原因:40.32%是休閑娛樂,其中主要是參與遊戲,30.23%是學習需要,18.54%是受同學影響,10.91%是出于對網絡世界的好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