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便秘

新生兒便秘

新生兒出現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幹結等情況
新生兒便秘(newborn constipation)是指新生兒出現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幹結、排便費力等情況。患兒一般每2~3天或更長時間排便一次(或每周<3次),有時還可引起厭食及腹部不适感。臨床以藥物治療、對因治療及一般治療為主,患兒經過積極治療,通常預後良好。[1]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排便次數減少、排便量減少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中文名:新生兒便秘
  • 英文名:newborn constipation
  • 傳染病:否
  • 疫苗預防:否

流行病學

新生兒便秘以牛奶喂養兒多見,具體的發病率暫無确切的流行病學資料。

傳染性

無傳染性。

發病率

具體發病率尚無大樣本流行病學數據統計。

好發人群

以牛奶喂養兒多見。

症狀

典型表現

1、排便次數減少

當新生兒出現便秘時,排便次數将會減少,少數新生兒3~5天才排便1次。

2、大便幹結

便秘的患兒排便量會減少,糞便呈塊狀且幹燥、堅硬。

3、排便困難

糞便硬結、腸道蠕動降低等因素導緻患兒排便困難,常伴肛門疼痛。有時會因排便擦傷肛門和腸黏膜,導緻排出的糞便帶有少許血絲和黏液,患兒常因排便時疼痛而哭鬧。

4、腹脹、腹痛

患兒可出現下腹部墜脹、隐痛,同時伴随腸鳴、排氣增多等現象。

伴随症狀

由于糞便長期在體内滞留,會出現頭痛、頭暈、食欲不振、早飽等症狀。

并發症

新生兒便秘可并發肛裂、直腸脫垂、營養不良等。

原因

新生兒便秘的原因有很多,既可由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内分泌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引起,也可由于喂養不當、排便不規律或精神刺激等因素所緻。

症狀起因

1、器質性因素

(1)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引起的腸道梗阻,如先天性巨結腸、肛門直腸畸形、腸閉鎖、腸狹窄、幽門肥厚性狹窄等均可導緻新生兒出現便秘的症狀。

(2)内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等内分泌疾病也可以引起新生兒便秘。n

(3)神經系統疾病: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如大腦發育不全、脊髓脊膜膨出等,可造成排便反射中斷或抑制副交感神經,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便秘。n

2、功能性因素

(1)喂養因素:新生兒進食量少、食物缺乏纖維素、水分攝入不足、成分不适宜等因素都可導緻便秘的發生。n

(2)排便不規律:新生兒如果沒有養成按時排便的條件反射,可能會抑制便意,促使腸道大量吸收水分,造成大便幹燥,不易排出體外,形成便秘。

(3)其他:患兒因心理障礙、精神刺激或生活環境變化,也可能引起便秘。

常見疾病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先天性巨結腸、肛門直腸畸形、腸閉鎖、腸狹窄、幽門肥厚性狹窄、大腦發育不全、脊髓脊膜膨出。

檢查

預計檢查

當患兒出現大便次數減少、糞便幹結、排便困難等表現時,需及時到醫院就診。醫生通常先進行體格檢查,以初步了解患兒的情況;之後可能會選擇性地讓患兒進行血常規、便常規、糞便隐血試驗、甲狀腺功能檢查、腹部X線、消化道造影、直腸活體組織檢查、直腸肛管測壓等檢查,以明确診斷。

體格檢查

1、全身檢查

首先對患兒整體情況進行檢查,判斷患兒的營養狀态、皮膚表現、生長情況等是否正常。n

2、腹部檢查

其次是進行腹部檢查。通過視診觀察患兒有無腹脹,有無腸型及蠕動波;觸診有無異常壓痛和包塊;聽診有無腸鳴音等。n

3、肛門和直腸檢查

必要時還可進行肛門和直腸的檢查,觀察患兒是否存在肛裂、瘘口等異常。檢查肛管的張力情況,确定有無肛門狹窄、肛門閉鎖等畸形。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通過血常規可查看患者體内是否有炎症感染,有利于明确病因。

2、便常規

可以了解消化道有無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感染,及早發現胃腸炎等其他疾病。

3、糞便隐血試驗

糞便隐血試驗對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診斷價值,适用于病變部位出血較少,無法準确判斷糞便中是否含有血液的患兒。n

4、甲狀腺功能檢查

懷疑存在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患兒,可行甲狀腺功能檢查,包括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總甲狀腺素(TT4)、遊離甲狀腺素(FT4)、甲狀腺過氧化物抗體(TPOAb)、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等檢測。n

影像學檢查

1、腹部X線

可以觀察腸管的分布情況,同時判斷新生兒是否存在糞便潴留的情況。

2、消化道造影

消化道造影可以提供清晰的直腸肛管影像,判定患兒是否存在解剖異常、先天性巨結腸等。n

病理檢查

直腸活體組織檢查:可通過吸引活檢等方式,取直腸活體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以判定直腸組織結構改變和腸壁神經元的發育情況。若發現神經節細胞缺乏及過量的無髓鞘神經,可除外先天性巨結腸。

其他檢查

直腸肛管測壓:通過直腸感覺功能、直腸順應性、直腸肛管松弛反射、肛門内外括約肌壓力等的檢查,可反映直腸、肛門内外括約肌功能的客觀指标,判定便秘的程度和類型。

診斷

診斷原則

醫生通常會詳細詢問新生兒的病史、喂養情況等,再結合糞便的性狀、排便次數等情況,一般可做出初步診斷。便常規、糞便隐血試驗、甲狀腺功能檢查、腹部X線、消化道造影等輔助檢查結果,有助于明确病因。n

鑒别診斷

新生兒便秘需與新生兒腹瀉進行鑒别。有些便秘患兒,其腸道内可形成巨大糞塊,不易排出,從而擴張直腸,腸液繞過糞塊從肛口流出,可出現大便失禁的表現,容易被誤診為腹瀉,醫生可進行腹部觸診、直腸指檢,若觸及堅硬糞塊可幫助鑒别。

治療

預計治療

新生兒便秘的治療目的為緩解症狀、恢複腸道動力和排便功能。首先應明确病因,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還可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藥物,并改善飲食及排便習慣,盡快解除便秘。必要時,還可考慮手術治療。n

對因治療

診斷明确後,應及早進行病因治療,當原發疾病好轉後,便秘症狀也可好轉。

1、如飲食不良引起便秘的患兒,可改善喂養方法。

2、先天性巨結腸者,需要手術治療;n

3、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者,需要補充甲狀腺素等。

4、消化道畸形者,可通過手術糾正,恢複其通暢性。

一般治療

培養患兒定時排便的習慣,适當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增加活動,有助于改善便秘等不适症狀。n

藥物治療

1、瀉劑

(1)容積性瀉劑:包括可溶性纖維素(車前草等)和不可溶性纖維(植物纖維、木質素等)。容積性瀉劑起效慢而副作用小、安全,故對輕症便秘有較好療效。

(2)潤滑性瀉劑:如開塞露等,能潤滑腸壁,軟化大便,促進糞便排出,具有使用方便,起效快等優點,但不可長期使用。使用時,可将小兒開塞露剪開,輕輕推入肛門,注意防止劃傷小兒腸道黏膜,使用約5~10分鐘後,通常可促進排便。n

(3)滲透性瀉劑:常用的藥物有乳果糖、山醇等,适用于糞塊嵌塞或慢性便秘者的臨時治療措施,容積性瀉劑療效差的時候可以選擇。

(4)鹽類瀉劑:硫酸鎂等鹽類瀉劑可引起水電解質失衡等嚴重不良反應,使用時需謹慎。n

(5)刺激性瀉劑:包括含蒽醌類的植物性瀉藥(如大黃、番瀉葉)、酚酞片、蓖麻油、雙醋酚丁等。部分刺激性瀉劑作用較為強烈,不适于長期使用,應在容積性瀉劑和鹽類瀉劑無效時才使用。

2、腸動力劑

此類藥物可通過對抗多巴胺的抑制作用發揮促動力作用,也可改善腸動力紊亂,常用藥物為多潘立酮。n

手術治療

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新生兒便秘,如先天性巨結腸、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脊膜膨出的患兒,應積極進行手術治療。n

其他治療

使用藥物後仍不能排便的患兒,可由專業的醫護人員進行小兒灌腸。

日常

護理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患兒的家屬應遵醫囑給患兒用藥,同時監測患者的排便情況。還可通過排便訓練和腹部按摩,改善便秘的症狀。

用藥護理

家屬需嚴格遵醫囑,給患兒用藥,并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如患兒出現嘔吐、腹瀉等表現時,要及時告知醫生。n

病情監測

家屬應記錄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數,密切觀察大便的顔色和性狀,從而了解治療效果。n

特殊護理

1、進行腹部按摩,四指并攏,以肚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方向按摩,促進腸蠕動,利于排便。n

2、可進行排便的訓練,以幫助患兒形成按時排便的習慣。

飲食

飲食調理

科學合理的飲食可起到輔助控制病情,促進患兒康複的作用。便秘的患兒可多飲水,同時适當增加菜水或果汁,以潤滑腸道,促進糞便的排出。

飲食建議

1、可在患者飲食中添加适量的食用糖,以增加腸道的蠕動。

2、多飲水,以防大便幹燥。

飲食禁忌

1、母乳喂養的患兒,其母親在母乳期應避免攝入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2、規律喂養,避免暴飲暴食。

預防措施

1、提倡母乳喂養,若要人工喂養,則需要保證飲食衛生,保證糖分的攝入。

2、鼓勵孩子多飲水。

3、每天定時大便,如果沒有大便也要每天定時坐盆,以形成條件反射,養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n

4、若有全身性疾病或腸道疾病時,應積極進行治療,以防止便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