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樁

梅花樁

武術拳種
梅花樁,又名梅花拳,簡稱梅拳,是立于樁上練習的一種拳術,也常用來作為基礎功練習。梅花樁起源于明末,最初以家傳形式流傳于民間,到清乾隆年間始向外界流傳,近代以河北栾縣韓其昌傳人較多。[1]
  • 中文名:梅花拳
  • 别名:梅花樁
  • 英文名:quincuncial piles
  • 著名景點:梅花拳祖師墓(邢台市平鄉縣)
  • 創派祖師:鄒宏義
  • 遺産分類: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 所屬地區:河北省邢台市
  • 産生年代:明末
  • 著名拳師:鄒宏義、張從富、趙三多等

結構

梅花樁所用木樁,直徑3~5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 3尺3寸,樁與樁之間的距離前後為3尺,左右為1尺5寸。随着功夫不斷增進,樁要不斷加高,有的加高到 5尺;也有人以磚塊代樁,先在平磚上練習,再站橫磚,進而站立磚。布樁講究上應天象,下合地時,中合節氣,如"北鬥樁"(又名七星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五行樁"、"九宮樁"等。

梅花樁,因立于樁上練習,故有别于諸拳,也不同于南拳中的梅花樁拳套,其難度遠非地面練習比,練起來要求式正勢穩,要建立嚴格的動力定型。梅花樁最适合兩人以上的集體練習,衆人圍成一梅花狀,忽開忽合,伸縮無定,饒有興味。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活而不亂。

分類

梅花樁分大架小架兩種。樁勢(式)有 5式:①大式(丹鳳朝陽);順式(大鵬展翅);③拗式(二郎擔山);④小式(猕猴攀枝);⑤敗式(霸王卸甲)。演練時,1式變2式,2式變3式,3式變4式,4式變5式,循環無端,變化無常。南、北拳梅花樁

南拳也有梅花樁,但與北方的梅花樁、梅花拳不同,它不僅上肢動作多樣,而且又較多地采用腿上的動作,所以也稱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點、轉、沉、挪、解、落、帶、進。步法以拖馬步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馬",身型注重側身姿式,術語稱"一片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積小,進攻時保持一條線,便于捷進直取。其動作要求虛實分明,交手講究躲、閃、帶、打,避其鋒芒,攻其虛弱,進如暴風驟雨,勇猛敏捷。

步法

梅花樁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兩種。①八方步,也稱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 3種。小八方步是基礎步法,運動中便于閃、轉,伺機進擊。

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對付多個對手,快而不亂,進退自如,可取主動之位置,占有利之地形,進退随情,起落随形,變化有法,動靜有術。②行步有 3法,即擺法、紮法、撤法。

器械

梅花樁的器械練習套路有大刀、大槍十二路和大杆劈刺法;長柄器械類有戟、槍、棍、、□、耙、倒鈎矛、梢子杆等;刀劍鈎刺類有連環刀、劍、虎頭鈎、月牙刺等;此外還有流星錘等。----練梅花樁,應該注重 5式樁步的靜力練習,這有利于練出通身一體的摔打功夫。

樁式還有開裆順胯的特點,以加大髋關節的活動幅度,提高靈活性。練梅花樁要求用鼻均勻地做腹式呼吸。經常從事梅花樁練習,對身體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經系統的穩定性、靈活性、準确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肉和肌群的彈性和力量,增強心髒和呼吸系統的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