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中的一條船

汪洋中的一條船

1978年秦漢主演的劇情片
《汪洋中的一條船》是台灣中央電影事業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李行執導,秦漢、林鳳嬌、歐弟、江明主演。該片于1978年在中國台灣上映,于1986年10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1]該片改編自鄭豐喜的同名自傳,講述了天生不能行走的殘疾人鄭豐喜通過努力奮鬥成為一名大學生,最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中學老師的故事。
  • 外文名:He Never Gives Up
  • 導演:李行
  • 主演:秦漢
  • 編劇:張永祥
  • 制片人:梅長齡、明骥

演職員表

演員表

秦漢鄭豐喜

林鳳嬌吳繼钊

歐弟鄭豐喜(童年)

葛香亭鄭父

傅碧輝鄭母

崔福生吳父

展開全部

職員表

導演

李行

出品人

梅長齡

制片人

梅長齡、明骥

制作人

張法學、明骥、劉登善

監制

辜振甫

編劇

張永祥

展開表格

劇情簡介

劇照

鄭豐喜(秦漢飾)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落得雙腿殘疾,差一點就被家人抛棄,幸而爺爺(陳國鈞飾)與二嬸等人的呵護與庇護,才得以新生,并能從艱難困苦的人生境遇中成長起來。因為家裡貧困,幼年的鄭豐喜(歐弟飾)曾經跟随着耍猴人街頭賣藝,養鴨的時候又幾乎在洪水的激流裡喪生,艱苦的人生磨難,孕育了豐喜自強不息的毅力與求存的積極精神,不但靠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社會上生存了下來,還逾越了種種障礙走進了學校求學,在一邊要奉養家庭的壓力下取得了讓人無法想象的優異成績。因為自身的殘疾,豐喜也遭遇到了一些老師的刁難以及同學的侮辱,但鄭豐喜寵辱不驚,以他的聰慧及過人的勇氣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汪洋中的一條船 小演員歐弟

為了完成中學學業,豐喜到處打工,他以一篇《汪洋中的一條船》參加了作文比賽,引起了社會很大的反響,許多人表示願意資助他完成學業,但是他卻不想過多依靠他人,隻想憑借自身努力取得自己的美好未來。結果他不負衆望,考上了中興大學法律系,并繼續撰寫《汪洋中的一條船》。鄭豐喜的堅強毅力和頑強奮鬥的精神感動了同校法律系女同學吳繼钊(林鳳嬌飾),他們相愛了。但繼钊的父母堅決反對這門婚事,但兩人沖破重重阻撓,還是走到了一起,大學畢業後,他們結為夫妻,一同到豐喜的家鄉任教。鄭豐喜将自己的經曆寫成自傳體小說《汪洋中的一條破船》,發表後反響強烈,豐喜的事迹在台灣廣為流傳,他遂被評為台灣十大優秀青年之一。全家正當中秋節團聚時,卻得知豐喜已患肝癌的噩耗。鄉民們居然為他舉行萬人祈禱大會,求神佑其康複,但後來他終因醫治無效而病逝,年僅三十二歲。

角色介紹

《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年李行執導電影]

鄭豐喜

演員 秦漢

天生雙腳殘疾。鄭豐喜逾越種種障礙走進學校求學,以一篇《汪洋中的一條船》參加作文比賽,引起了社會很大的反響。他考上中興大學法律系,并繼續撰寫《汪洋中的一條船》。與吳繼钊相愛後,兩人沖破重重阻撓,結為夫妻,一同到自己的的家鄉任教。寫完自傳小說後,被評為台灣十大優秀青年之一。後患肝癌而病逝。

《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年李行執導電影]

吳繼钊

演員 林鳳嬌

一位家境優裕的知識女性。吳繼钊在中興大學法律系讀書時,愛上了貧窮的殘疾人同學鄭豐喜,毅然抛棄物質享受,無視世俗的眼光和父母的反對,最終嫁給鄭豐喜,一同到豐喜的家鄉任教,在洞房花燭夜說出籌辦圖書館的願望。台風之夜,吳繼钊勇敢救出鄭豐喜。後為鄭豐喜生下兩個女兒。

《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年李行執導電影]

鄭豐喜(幼年)

演員 歐弟

鄭豐喜的幼年時期,因先天身患小兒麻痹,落得雙腿殘疾,幸而爺爺與二嬸等人的呵護與庇護,才得以新生。他随江湖老人與猴子為伍,輾轉各地賣藝,跪地讨錢,晚間和貓同眠。他為減輕家裡負擔,仍避居田寮養鴨。他靠爬行撿拾田間的花生蕃薯野菜充饑,又要挖蝸牛喂鴨,把籃子挂在脖子上爬行,還要強忍其他孩子欺侮。

《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年李行執導電影]

呂良仁

演員 江明

吳繼钊的表哥。他開着汽車去看表妹時,遇到了鄭豐喜,諷刺他殘疾,并約吳繼钊出外唱歌跳舞,提出要鄭豐喜帶女友同行,迫使吳繼钊黯然離去。呂良仁幾次邀繼钊遊玩,均被拒絕。後來他邀請繼钊住在自己父母的空房。台風來襲,良仁拜訪繼钊,氣憤自己如此體貼繼钊,卻仍比不過豐喜。

獲得榮譽

時間

獎項

屆次

類型

獲獎對象

結果

1978年

台灣電影金馬獎

第15屆

最佳劇情片

《汪洋中的一條船》

獲獎

最佳男主角

秦漢

獲獎

最佳編劇

張永祥

獲獎

演技優良特别獎

歐弟

獲獎

最佳攝影

陳坤厚

獲獎

展開表格

幕後制作

創作背景

該片改編自鄭豐喜的同名自傳小說。鄭豐喜出生于台灣省一個貧農之家,生下來就是個兩腿膝蓋以下畸形的殘廢兒,在家人傷心而倍加憐愛中漸漸長大,可是他卻有着堅強的意志、旺盛的求生欲和求知欲。鄭豐喜在讀高中以前一直在地上爬行,考入大學時,善心人士徐錦章大夫被他的精神感動,主動免費為他安裝義肢,使他從20餘年的長期爬行中站立起來。

拍攝過程

該片有一場台風泡水場面,因“中影”當時還沒有特技攝影設備,李行到處打聽,調集了台灣最大的風扇造風,又利用遊泳池墊高拍泡水場面。因拍攝時正值冬天,氣候很冷,拍鴨寮被狂風吹倒塌的場面時,小演員歐弟的兩隻小腿被綁起來,以膝蓋着地走來走去,又要冒着狂風豪雨泡在冷水中趕鴨子。這場戲拍完,有兩名兒童演員躲在倒塌茅屋中未出來,引起家長抗議,沒想到他們說裡面比較溫暖,才使大人放心。

幕後花絮

該片是在中國内地放映的第一部台灣電影。

鄭豐喜的遺孀吳繼钊女士,将該片所有的版權費和“中影”的捐款悉數用于建設圖書館,以實現鄭豐喜幫助地方殘障人士、改善家鄉教育的願望。

幼年鄭豐喜的扮演者歐弟是導演李行花了很長時間在台灣省找尋,才在三重市的一家中藥鋪找到的。

該片導演李行将50萬元片酬捐給振興複健中心和鄭豐喜文教基金會。

作品評價

該片倡導的中華人倫文化與傳統美德從戲裡走到了戲外,走進了現實生活。其表達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中國傳統精神,給社會提供了一劑振奮人心的良藥。該片不但在電影精神上與中華傳統文化、民族倫理道德一脈相承,在電影結構上也是對中國早期電影“影戲”傳統的繼承,從中觀衆可以感受到家庭倫理片的脈動,也可以領悟到20世紀30、40年代現實主義電影的餘韻。該片的情節安排、人物形象以及“影以載道”,是對影戲美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而對“影戲”也有着創新之處,突出了中國傳統藝術抒情寫意的特質,注重人物情感的刻畫。

該片以平實有力的手法,叙述了出身貧寒的殘疾人鄭豐喜波瀾坎坷的一生和艱難奮鬥的人生曆程,也是一部催人上進、自強不息的勵志片,散發着動人的人性光輝,有着家國與個人雙重寓意。該片以倒叙的手法、生動的鏡像語言,通過人物内心情感的回溯,将鄭豐喜困苦辛酸的童年、在成長道路上不斷進取的人生經曆,以及他和吳繼钊的愛情生活,展現在觀衆面前。該片圍繞戲劇性場面采取時空交錯式結構,将不同時代組接在一起,把鄭豐喜以往艱苦奮鬥的曆程适時穿插在各個層面,形成獨特的叙述格式以表現人物思想與心理活動,使故事跌宕起伏、嚴密有緻,加強了該片的藝術性和觀賞性(《貴州大學學報》評)

參考資料

[1] 汪洋中的一條船 (豆瓣) · 豆瓣[引用日期2021-12-31]

相關合集

曆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獲獎電影

43個詞條635閱讀

人在紐約

1989年關錦鵬執導電影

不見

2003年李康生導演的電影

三更之回家

2002年陳可辛執導電影

查看更多

第11屆至第20屆金馬獎最佳劇 情片

10個詞條111閱讀

小畢的故事

1983年顔正國等主演的電影

辛亥雙十

1981年丁善玺執導的電影

假如我是真的

王童執導的電影

查看更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