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下龍灣

越南下龍灣

越南廣甯省海灣
越南下龍灣,位于北部灣西部,離越南首都河内150公裡。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下龍灣作為自然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風光秀麗迷人,聞名遐迩。風景區共分為東、西、南3個小灣。因其景色酷似中國的桂林山水,因此被稱為“海上桂林”。2011年11月12日“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觀”公布,下龍灣榜上有名[1]。
  • 中文名:越南下龍灣
  • 外文名:The Ha Long Bay of Vietnam
  • 地理位置:廣甯省北部灣西部河内的東部
  • 氣候條件:熱帶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候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1500
  • 著名景點:巡洲島
  • 所屬國家:越南
  • 所屬洲:亞洲
  • 列入名錄年份:1994年

簡介

越南語作VInh Ha Long(意為“龍下海之處”)。越南北部廣甯省鴻基市附近東京灣西北部海岸的海灣。位于海防東南方164公裡(102哩)處,面積1,500平方公裡(580平方哩),包含約3,000個岩石島嶼和土島,典型的形式為伸出海面的鋸齒狀石灰岩柱,還有一些洞穴和洞窟,共同形成一幅異國風味的如畫景緻。水域和熱帶森林中可見各種不同的海生及陸生哺乳動物、鳄、魚類和鳥類。

關于海灣起源有三個類似的傳說,反映在名稱上。

第一個傳說稱龍猛力跺在地上而使山嶺崩倒,形成了很快被水填滿的谷地僅有山嶽的峰頂——下龍灣的岩島——浮在水面上。

另一個民間傳說提到龍的長尾把大地撕裂,造成谷地和縫隙,而在龍躍入鄰近水域時淹了水。

第三種是下龍灣的居民原是海上村落。一天遭遇大風暴。人民苦不堪言。這時天邊飛來一條神龍。降入下龍灣才形成下龍灣。三種版本都借自現代關于塔拉斯各(Tarasque)怪獸的傳說,這是一種像龍的海洋生物,據說住在下龍灣。

衆多石造工藝品的發現證實了和平文化(約1萬年前興起)曾發展至此,還有特定下龍文化的遺物。到19世紀為止,下龍灣一直被中國和越南人海盜利用,但到20世紀在下龍灣島嶼居住的人民還是有限。沿着海灣岸邊有不少人靠着下龍灣的船運和漁業維生,旅遊業也很重要,部分原因是有人渴望見到傳說中的塔拉斯各怪獸。

為促進經濟成長而增建工廠及住宅區的計劃遭逢了保護海灣生物與自然景觀方面的阻力。1986年吉婆島(本區最大的島嶼之一)的一部分被劃為國家公園,1994年整個海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産保護區。

地理氣候

地理位置

下龍灣是位于越南東北部廣甯省省份的群島海灣區,其東經從106°56′至107°37′,北緯20°43′至21°09′下龍灣的西,西北面自從廣甯省安興縣,經過下龍市,錦普市延到雲屯島縣,東南和南面靠近北部灣,西南和西面靠近海防市吉婆島。

在世界地圖上,下龍灣的北面接近中國,東面接近東海。1962年,下龍灣被越南文化通訊部确認為國家級名勝古迹,其面積為1553平方公裡,包括1969座島嶼。面積為434平方公裡,共有775座島嶼的下龍灣中心區。

下龍灣世界自然遺産區(即第一保護-核心區)經下列三地點為界限:西面的木頭島,南面的三窖湖和東面的貢西島。第二保護區中間區被确定于沿着18A号公路從蓋贊(CAIDAM)B12油庫到錦普市光亨坊第十一号裡程碑的海岸線。第三保護附近區:是中間區圍繞的海域和陸地區,其中包括海防市吉婆島國家園的相連接海域。

氣候

下龍灣氣候屬于潮濕熱帶氣候,其兩期分明,夏季濕熱、多雨;冬季幹燥寒冷,幹、雨季明顯。11月至翌年4月為幹季,5月至10月為雨季,雨季多有大雨和暴雨,氣溫高,濕度大。年平均溫度約15℃至25℃。每年雨量均達2000至2200㎜。下龍灣有着典型的純一潮汐制度(其幅度約3.5至4m),海水鹹度從31-34.5‰,在雨季稍低些。

下龍灣最佳時間:越南的11月至次年2月氣候宜人,城市裡陽光明媚,晴空萬裡,百花吐豔,是越南最美麗的季節,也是去越南旅遊的最合适時節。

交通路線

1.從廣西北海或南甯乘客運大巴經防城至東興(220KM,大部分高速公路,其中30KM為邊境二級公路,路況很好),出境後抵達芒街乘坐越南快艇(3小時)或大巴(路況像我國鄉村公路,170KM需要4.5小時)至下龍灣。

2.從廣西南甯乘坐火車或汽車抵達憑祥友誼關(高速公路約3小時)出境後巴士4小時左右(170KM,4小時)抵達河内。河内乘坐3小時巴士抵達下龍灣。

3.各地直飛河内,河内乘3小時巴士(180KM越南一級公路)可以抵達下龍灣。

4.從北海跟團搭乘郵輪抵達下龍灣。(僅對團隊遊客有效)

地區價值

審美價值

下龍灣的美由石、水和天色三個要素構成。下龍石島天姿百态。石島的形,色同天,海相結合造出水墨國畫。灣上的香爐石表示心靈意義、鬥雞石就有哲學淵博性,蛤蟆石向天訴訟。巨大石島裡面蘊藏着許多美麗、迷人的岩洞,其中木頭洞引起光輝的樣子,洞裡的鐘乳石特别豐富,千姿百态。天宮洞就像美麗、輝煌宮殿一樣。

浦濃洞門口彎曲圓,鐘乳石垂下柔曼如柳枝而驚奇洞美得令人驚訝,其鐘乳石有的像山雞、龍、蛤蟆、有的像瀑布和許多形象,到此洞您好像入到神話世界。其他岩洞如:三宮洞、貞女、仙龍、各有千秋、美麗得迷人。

下龍的海萬代總是綠水,永随時間不停流過去。下龍灣四季都很美、春天青翠、幼芽長滿着石山上。

地質地貌

下龍灣的地質曆史價值主要體現在其構造曆史和獨特的喀斯特(KARST)地質地貌上。

構造曆史價值:各位科學家認為下龍灣在不一樣的多次海退,山造,海進,沉沒的古地理各環境中已有最少5億年左右的經過。

龍灣還留存造山過程的痕迹,地球本有的偉大地溝,古老地壘,地壕構造。下龍灣區域曾在ODOVIC-SILUA紀(約5億至4.1億年前)是深海,在CACBON-PECMI紀(約3.4-2.5億年前)是淺海,在PALEOGEN紀末NEOGEN紀初(約2.6千至2千萬年前)是陸岸沿海,并在人生紀(約200萬年前)經過幾次海進。在TRIAS紀(2.4至1.95億年前)歐洲以及全球一般有幹燥氣候之時下龍灣卻是有經過多代積聚的龐大歲系,羊齒系植物深林的濕淋泥潭。

喀斯特地貌價值:下龍灣具有經過兩千萬年喀斯特進化過程。這是由各種喀斯特岩石厚層,熱濕氣候以及總體上漫度的建造過程同時結合造成的。下龍灣存在着多種多樣的峰叢,峰鈴喀斯特岩石地形。峰叢式喀斯特岩石地形包括一叢并肩的約100米,最多有200米高峰頂的圓錐形石灰岩峰。

峰鈴式喀斯特岩石:特征為隔壁各峰造成陡峭石塔。大多數石塔有50米至100米高,其高度及寬度之間率為06米左右。喀斯特石岩平地是地面較平坦的廣闊石岩盆地。其由不同樣各方式來造成的,如:由各地壕陷落各有關建造;由暗地江河谷洞頂部的陷落,由各層不能融化但被強烈滅磨的石灰存在于更高的喀斯特岩石區之間圍繞而成,下龍喀斯特岩石平地經常淹水。

文化曆史

下龍灣是越族古代人居住的搖籃之一。賽洳文化系:(距今18000-7000年前)分布于下龍灣及拜子龍灣。其代表遺址有:迷宮,仙翁,天龍等洞。留下的遺物主要是山螺蛳,溪螺蛳,其他淡水軟體動物及粗疏的勞動工具。賽洳文化系主人的主要謀生方式為撈螺蛳摘拾野果,挖樹植根,已會捕魚而沒有打撈業務。

下龍灣丐漂文化系:(距今7000-5000年前)是賽洳和下龍文化中間的階段。丐漂遺址屬于吉婆島地分。在下龍區域有些屬于該文化系的遺址如:甲口,何間…丐漂是第一證據肯定古越人祖先很早期間就跟海洋對了面。此地文化已有了發展得很燦爛的一段時期。它把各區别的文化要素,色态彙聚到越南-東南亞區域的長久傳統文化系即-CUOI文化傳統。丐漂人居住和謀生方式除了打獵摘果以外已有海洋開拓。

下龍文化系:(距今4500-3500年前)其分為初期及末期兩階段。

初期階段:是HOL0DCEN紀中期,約6000-5000年前海進的直接結果。這次海進消失了丐漂文化系居民的生活環境。其結果為屬于丐漂文化系居民群體的主要一部分沿着下龍灣及拜子龍灣的石島系統漫往東北方遷移,終于定居于海甯(既芒街市)的沿海區,造成下龍文化系的THOIGIENG早類型。

該文化系主人的居住地址現屬于芒街萬甯村的THOIGIENG,GOBAMUN,XOMCHUA,THONNAM等遺址,此地海拔大概6米高。THOIGIENG本地人生活方式為打獵,摘拾并照北山人磨具制作傳統來發展其技術,勞動工具,瓷器制作技術由轉盤式助力下開端增加。

末期階段:是在4000-3000年前海潮最大後漫降下的結果。下龍文化系末期階段第一特征為:有一些部分下龍人移居在北部山區中遊,平原地區。下龍人居住的地方比較豐富,包括海邊的一些溶洞,山腳,但主要的居住在海邊的沙丘,梯田和平地。海洋開拓還是謀生傳統方式但也有精巧勞動工具制作技術如鋸子光磨術。它造成各種下龍文化系特征的特色石料工具:有肩頭的斧、锛…松散陶器成為下龍陶瓷的特征物。

下龍文化系對越南古文明有特别的位置。下龍灣-越南民族建國,護國曆史的遺迹下龍灣是越南自從12世紀至18世紀第一古商港的興建地方。在“大越史記全書”上記載“已巳(大定第十年)(1149年)(宋韶興第十九年),春天,2月,找瓦,露樂,暹羅三國的商船入進海東申請留下辦商務,就立莊于海島,稱為雲屯,以便售購珍貴貨物,贈進地方産物”。

下龍灣記載着前時我軍民在民族英雄位:吳權(于938年),黎環(于981年),陳興道,陳慶餘(于1288年)的領導下就在白騰江、六門、雲屯海灣進行的轟烈三大戰勝,特别是在越南民族抗法,抗美的許多戰績。曆史上,在這裡多次發生越南反抗強鄰的海戰。先後在3場戰争中,越南軍隊利用這些小島之間迷宮般的水道,阻止敵人登陸。1288年,陳興道将軍阻止蒙古艦隊。越南戰争期間,許多島嶼之間的航道被美國海軍大量布雷,有些地方至今還威脅航行。

下龍灣在越南經濟,社會,國防安甯的發展事業中有着戰略位置。今天下龍灣上存在的漁民村裡還保留着富于下龍本地文化價值的具有獨特,豐富性的文化本色。漁民群衆的民間文化寶庫多彩多樣。這裡的歌謠、俗語、成語等反映漁民的情感,傳代生産經驗,其柔軟,親切,又曲折,深刻。婚禮歌,男女對唱,海呼調是本地特色的非物體文化。漁民的信仰,習俗也很豐富,具有平日經濟生活的典型性。

生物價值

下龍灣多種生物可屬于下列兩大生态系:熱帶潮濕常綠林和海洋海岸的生态系。熱帶潮濕常綠林生态系

下龍灣石島上的植物種類約達到1000多種。今所發現的一些不同樣植物群社,如:海岸泥灘,水淹紅樹林,山腳沙灘,山坡石壁,山峰,峽谷和洞口邊等植物。

世界自然保護協會(IUCN)專家,在下龍灣發現了7種特有植物,這些隻合适于下龍灣石灰岩島的生活條件,而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它們是下龍灣的蘇鐵,紫苦苣苔,浦葵,茸苦苣苔,MONGTAI,五加皮,衛女鞋黃蘭。據統計,在下龍灣和拜子龍灣的該生态系共有477種木蘭,12種羊齒,20種泥灘植物。其動物有4種兩栖,10種爬行,40種鳥,14種獸。

海洋,海岸生态系:包括海岸濕地和海洋的兩種生态系。

海岸濕地生态系:在下龍和附近區濕地可分成下列5種生态:

海岸海泥灘和海水淹地生态:下龍和附近區共有20種泥灘水淹植物。下龍泥灘紅樹林也是許多其他生物生長之處,因此它本有生态高效益。這裡有169種多絨毛蚯蚓,91種海藻,200種鳥,10種爬行,和其他6種等動物。

硬質海底和珊瑚礁生态:珊瑚生态系是下龍灣多生态系的特殊之一,其生态效益高,可以淨化水質環境。珊瑚礁主要集中在沆齋(HANGTRAI),貢堵(CONGDO),萬幼(VANGIO)等處。這裡的珊瑚礁常有邊緣形,其構造象似典型的礁瑚邊緣,暗礁平面,礁冠,礁斜破和礁根基等形狀。

據統計,下龍灣有232種珊瑚。這是腔腸動物系,其中主要是珊瑚層和水螅層。下龍灣珊瑚造礁基本上是硬皮珊瑚種類的一部分(不是所有它們都參加礁造)。下龍灣珊瑚礁也是81種節肢,130種腔腸,55種多絨毛蚯蚓,57種螃蟹等動物的生長地方。

灣上岩洞和湖澤生态系:下龍灣喀斯特岩洞和湖澤生态系是很特殊的,别的地區很難有的。下龍灣湖澤全由灣上四面或三面石山環拱而成風平浪靜的。這一些自然條件形成好多特别生态系并增加下龍灣的價值。典型的是叢芫(TUNGNGON)湖澤有65種珊瑚,40種海底動物,18種海藻,尤其這裡有4種被記載在紅皮書的珍稀生物。

下龍灣的一些岩洞被投資修建燈光,走道等系統,為了保存和增加下龍觀光服務,但有的岩洞還是保持自然狀态并還沒許客人參觀。

軟質海底生态系:這是海草群體生态系,下龍灣海草種類不多(5種),而它是多種生物的居住地方,又有海浪阻擋,吸取有機物質,淨化海水等作用。至今據統計有:140種海藻,3種多絨毛蚯蚓,29種軟體,9種甲殼等動物居住在海草叢中。

沒有紅樹林的海岸泥灘生态系:其常在低潮地帶分布。該地帶生長的典型生物為那些高營養價值的兩殼軟體動物和海蚯蚓,如:海參,蚶螺,沙蟲。大部分該海産資源正被過分開拓。

海洋生态系:包括浮遊植物,浮遊動物,海底動物和自遊動物。浮遊植物:是水裡浮遊生活的小植物,其能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來自供養分,參加合成有機物質并限制海水質污染。據調查結果,下龍灣共有185種浮遊植物。

浮遊動物:是水裡浮遊生活的小動物,在浮遊植物之後起着第二個鍊環性作用。浮遊動物的分布附屬水層與時間。下龍和吉婆島海域共有140種浮遊動物。

海底動物:其生活在海底,營養價值高。據初步統計,下龍灣有500多種海底動物,其中300種軟體動物,200種多絨毛蚯蚓,13種棘皮動物。

自遊動物:這種動物能自主在水裡遊泳,移居以便找食物,生殖,避寒。至今,可确定下龍灣有326種自遊動物。

多種類生物:2002年,管理、研究專業機構已經進行考察以便評價,統計多種生物。他們在該遺産第一保護區的下列七個地點進行考察:牛頭(DAUBE),沆齋(HANGTRAI)、部汕(BUXAM),沬甸(MAYDEN),蛤蟆石(CONCOC);木頭島的羑石(HONVEU),萬鲉島的大蜥蜴(KYDA)石,賽丸(SOIVAN)石和貢堵(CONGDO)島。

據科學專家初步确定結果:下龍灣不僅保存着本有的多種生态系和多種類生物,另外還發現一些新的生物種類。據統計,下龍灣共有1847種灣上生物和30種岩洞生物。

下龍灣是熱帶海域最典型生态系的集中點,如:珊瑚,海藻,泥灘紅樹林,灣上湖澤等生态系。下龍灣共有189種魚,500種海底動物,355種浮遊生物,34種海岸泥灘植物(據在下龍市于2003年12月份舉辦的關于下龍灣自然遺産多種生态國家級研讨會的報告)。

多種基因源:據2003年4月份越南和意大利亞有關專家在下龍灣配合考察的報告,在下列重點區:牛頭(DAUBE),沆齋(HANGTRAI),貢堵(CONGDO),發現了一些珍稀種類生物,如Trochusniloticus,Tectuspyramis,EpitoniumScalarare,Atrinavexillum,Lutrariarhynchaena,Photololigochinensis,Sepiapharaonis等海螺、墨魚,并第一次這裡發現19種海綿。這些種類生物,不僅有多種生物學價值,而且也是重要的海藥材料。

形成景點

巡洲島

在下龍灣,木頭島以西三公裡,有個巡洲島。這是下龍灣唯一的土島。

天宮洞

天宮洞位于木頭島,往南距離旅遊碼頭4公裡,海拔20米高,總面積為3000平方米,由三個子洞組成。天宮洞的特色是它很像天上宮殿的輝煌美麗。這裡有經數百萬年造化形成的,多彩多樣的巨型石乳,特别還有龍王形象及其極富仁文性傳說的文化蘊味。木頭洞:距天宮洞300米,也位于木頭島。其面積約5000平方米,由三個子洞組成。

香爐石

位于木頭島的東南面距旅遊碼頭約5公裡,像一隻香爐,有着纖小的底部。對一般越南人和當地漁民的信仰來說,香爐燒香表示希望能夠同天地,祖先心靈相通。因此,香爐形象在當地人民的心目中是很親切的。

鬥雞石

位于木頭島的南面距香爐石約800米。兩塊約12米高的小石山,好像一對展翅的大雞由一條狹窄的海溝分隔而面對面站立着。兩塊石山被選為下龍灣最獨特的形象。鬥雞石于2000年被選為越南旅遊業的标志。

驚訝洞

位于具有許多著名岩洞的下龍灣世界自然遺産區中心的無串子(BOHON)群島上,距旅遊碼頭約15公裡。它是下龍灣上最宏大,美麗的岩洞之一。其面積約10000平方米,分外,中,内三間。驚訝洞特色之一是洞頂都是無數的小窩,遊客進洞後感覺好像是走在雲紋密布的天空下。在1938年出版的下龍灣旅遊介紹書中,法國人曾把該洞名為“驚訝的岩洞”(Grottedesupries)。

基托夫島

距旅遊碼頭13公裡,其舊稱為吉娘島,此島高100多米,一面陡峭,一面傾斜,山腳下是一片潔白,平坦,細密的沙灘。上島參觀時遊客可在巍然聳立的石山上來親身接觸下龍灣的天雲山水,也可在不同高度觀賞下龍灣的無數石島景色。該島上有遊泳橡皮圈,泳衣,淡水,飲料等服務項目。

賽辛島

是土島,面積為87平方公裡,馬鞍形,兩頭約100米高,中間低落,山坡往南方斜,山上有一片珍貴樹木的原始樹林。位于灣上著名景點群中,并具有獨特地形的賽辛島,它正在被投資修建成為生态旅遊娛樂活動的綜合性發展區。

三宮洞

位于雲石(HONMAY)島,往東北方距驚訝洞約5公裡。此洞内三間岩洞相通,走道小,隻容一個人通過,洞口高,越往内越矮。第二、第三間,洞底地形低陷。三宮洞面積不大,而其景色卻很奇特,迷人。

人頭石

往東南面距驚訝洞兩公裡多。遠看,該島像是一顆長頸的希臘人頭像,有着高凸的大鼻子,垂接水面。其頂端上那些枯槁的樹叢好像正迎風飄揚的绺绺頭發。空洞和貞女洞:此兩洞位于無串子(BOHON)島東面的兩座弓背形的小島上。兩洞之間的距離為700米,如果在這個洞口大喊,在另一個洞口的也能聽見。

穿洞

位于無串子(BOHON)島東北面。這是一個環形石島。中心是碧綠平靜的海水湖,有一條溶洞通向島外海面。此洞長為60米。潮漲潮落時,洞的高度各約為2.5至4米。洞口呈弓背形。參觀時,遊客要坐小船進去,參觀時間為20分鐘左右。

迷宮洞

位于藍波(LOMBO)島,距驚訝洞約兩公裡多。洞的對面前往海防市吉婆島的海航線,其背後是綠色樹叢圍繞的充滿詩意的迷宮湖。迷宮洞不僅是一個美麗的溶洞,也是距今兩萬年,下龍史前文化時代的考古遺址之一。洞口外面儲存着2至3米厚的淡水螺殼的沉積,這是史前古代人曾在洞内居住的重要證據。

萬門漁村

很久以前,下龍灣已存在一些海上漁民村,漁民在那裡居住,生活,捕撈。下龍灣世界遺産區現有4個漁民村,即:三坑(BAHANG),萬門(CUAVAN)和汪滃(VONGVIENG),茖砬漁民村,共有287戶居民,共1283人,其中最大的是萬門村,這裡還留下許多具有海洋性的,獨特的有形和無形文化。來到這裡,遊客就有機會了解下龍灣自然遺産區的漁民生活,工作和獨特的傳統文化習慣。

仙翁洞

位于涥齋(HANGTRAI)島西北面,洞門寬50米,高10米,海拔4至5米,面積為1000多平方米。洞底還留下史前古人食用過的很多淡水螺殼。迄今為止,這裡是在越南所發現的史前淡水螺殼保存數量最大的地方,其體積可達數百立方米。

三窖湖

位于小牛頭島,往東南距旅遊碼頭25公裡。三窖湖因其山水景色豔麗而著名。這裡有三個水湖,均由三個水窖相聯通。若需進入湖區遊客必須坐小船穿過山下通道才能進入。又長又黑的通道内,頂上有許多石乳垂向水面。通道口外面石壁上生長着一些植物叢,如:風蘭,雞尾竹。進入三窖湖大約需用45分鐘。平日,通道口外均有小船為遊客提供服務。

玉暈島

此島為土島,面積為12平方公裡,距旅遊碼頭34公裡。好久以前島上已經有人生活了。島周圍有許多美麗的海灘。島上有一座高182米的萬春山。該島還有下龍文化系考古遺址,其面積為4500平方米寬,有貢安古代商港和17-18世紀阮朝和莫朝古城的遺址。

以前島上居民在海底開采珍珠,這裡珍珠特别明亮,美麗,據傳說在黑夜裡,經常看見海裡珍珠的光澤形成一片玉暈,籠罩着此島。因此,該島起名為玉暈。島上居民還在海底開采珍珠,并且珠蚌飼養業正在恢複發展。

群爛島

位于拜子龍灣,距錦普市往東南25公裡。自12世紀起,此島上開始興建越南當時最重要,繁榮的國際性貿易港口。這裡現存留許多有價值的曆史遺迹如:亭,寺,廟宇。雖離陸地很遠,但是島上的人民還保持着具有海島區特色的禮會,風俗習慣。

世界遺産

第一次

1994年2月17日在泰國南部普吉市,世界遺産理事會第18屆會議根據關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保護的國際公約地三個标準而投票一緻承認下龍灣的審美格外價值并列為世界自然遺産名錄。

第二次

2000年12月2号在澳大利亞Queenland邦Cains市,世界遺産理事會第24屆會議根據關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國際公約對地質地貌第一标準來正式确認下龍灣第二次成為世界自然遺産。

相關

當地美食

在越南仿佛置身于“吃的天堂”,餐廳和飲食攤處處可見,如雞粉、蝦餅、肉粽、灌腸、炸春卷、牛肉火鍋、綠豆糕等。

在越南絕大多數的青菜都是生吃的,成為了越南的一大特色。

旅遊提示

門票:

下龍灣有天宮洞-木頭洞-其他岩洞(驚奇洞除外)和驚奇洞兩個旅遊内容,可分開遊覽,也可一起遊覽

天宮洞線

驚奇洞線

成人

30

30

兒童

10

10

注:門票價格中已包含保險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