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九仙山

德化九仙山

中國4A級旅遊景區
九仙山位于泉州市德化縣西北部,處于赤水鎮、上湧鎮、大銘鎮交界處,主峰海拔1658米,是古代閩南重要的旅遊勝地。
  • 中文名:德化九仙山
  • 外文名:
  • 别名:
  • 所在地:泉州
  •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上湧鎮九仙山風景區
  • 主峰海拔:1658米
  • 著名景點:靈鹫岩、永安岩、隻有天、彌勒佛石刻像
  • 景點級别:國家AAAA級

簡介

九仙山風景區是曆代閩南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活動重要場所之一,是泉州市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約30平方公裡。氣象景觀有雲瀑、佛光;人文景觀唐代石雕彌勒佛是九仙山風景區的特别佳景。九仙山年均霧日300天、相對濕度87%、平均風速7.0米/秒分别次于四川峨嵋山、千佛山、吉林天池,列居全國第二,山頂有全國重點、福建省唯一的高山氣象站——九仙山氣象站。山上由于長年雲遮霧繞,風雲變幻、經常出現雲海、雲瀑、佛光等氣象景觀;冬天,瑞雪紛飛,銀裝素裹,是閩南觀雪景的絕佳去處;還有高山奇葩——午時蓮,奇——四角竹、奇樹——一木四樹以及珍稀的蝾螈(四腳魚)。

九仙山的奇石,千姿百态,形态逼真。有仙桃石、壽龜石、夫妻跷跷石、旋轉石,還有的如鼓、如狗、如獅、如象、如法印等。異洞有蛇嶽洞、九十九洞、摩雲洞、齊雲洞、彌勒洞等,“大者容數榻,小者蹲數人”,有的洞裡有洞,有的洞洞相通,而彌勒洞,彌勒佛端坐洞中,光從石縫入,水從洞底出,洞頂佛光陷現,入洞氣象幽深、清淨,令人如臨仙境,玄妙神奇,堪稱一絕。

九仙山為五蓮山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與五蓮山隔壑相峙,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而著稱。九仙山奇峰異石與洞窟泉瀑之多,與五蓮山并稱雙絕。以其突兀的山峰,蒼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以遊覽觀光為主體的産品類型。從曲徑通幽的山間秀色到晴空響雪的懸泉飛瀑,從韻脈神秘的自然景觀到古老豐富的曆史文化,無不受到衆多遊客的喜愛,成為遊覽的佳處。九仙山的美可以歸納為奇、秀、險、怪、幽、曠、奧七大特色,最大的特點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華北罕見,令人叫絕。還有被譽為“江北一絕”、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春夏之交,競相開放,令人陶醉。霜秋之季,滿山紅葉與山光石景相輝映,蔚為壯觀。

主要景點

九仙山風景區内的千年古刹靈鹫岩、永安岩,曆經修葺,香火長盛不衰,遠播閩台及東南亞各地,都是福建德化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鹫岩

靈鹫岩位于九仙山巅東側,始建于唐朝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寺的牆、柱均為石築,釋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為石雕。明萬曆年間柱礎重修,新建山門石坊,德化知縣楊文正“一方淨土”題匾和永春知縣夏忠“勝迹維新”題匾于坊上。大學士張瑞圖,太仆丁啟睿,狀元學士莊際昌,進士戶部主事鄭沛,邑司訓甘天訓的題刻牌匾,懸挂于主殿兩側。清初整新兩殿,增置岩田。16-18世紀,這裡曾是省地佛教活動中心之一。其僧徒分成九仙派18個支系,發展至900多人,分住或住持全省89處寺廟。文化革命期間被毀。

1988年以來,由美國美洲佛教會永遠顧問兼會長、洛杉矶普陀山觀音菩薩名譽住持,南加釋寬淨法師倡導,般若修德堂衆信徒鼎力捐資支持進行重建。重建的靈鹫岩基本保持原來的規模,保留着古迹,而且增加了許多龍、鳳、獅及各種花卉,飛鳥的雕刻。

永安岩

永安岩位于九仙山之南,赤水鎮銘愛村、大銘鄉大銘村的交界處。唐代開元年間,該地系九仙山僧鄒無比墾種荇菜之處,故稱“荇菜岩”。後來蛇神嶽氏修煉成真,建有寺宇,奉蛇氏尊王。

明代天順年間,青年儒土史雲濟,法号妙應,到此地出家,并與銘山周進宗結誼。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六月十日,史氏在荇菜涅莰化前曾囑其徒日:“吾大劫未盡,化後懸我骸于大椿杪,六十年後則永安于此。”周進宗遵囑,将其化後骨骸挂在銘山周氏祖字旁的大椿樹梢。嗣後,侄兒周瓊捐獻山場,籌建岩字,取名“永安岩”,同時捐田千擔作為岩租。明嘉靖初,椿樹梢發光,周進宗孫孟士等取其骸塑佛像,祀于永安岩。

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林順七及住持僧應經再次募緣修建,至今正殿佛龛尚保存當年修建的文字,民國初重修,岩字系木構,歇山頂式,由正殿、中殿、觀音樓、飯堂、地藏殿、護界亭等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829平方米。正殿供奉雲濟史公祖師,左邊蛇嶽尊王伽蘭佛,右邊安放着檀越主周進宗、周瓊六塑像。正殿的中梁用拱木組成的藻井,圓天畫着太極圈,結構精彩别緻,獨具一格,明、清時期大學士史繼偕,進士翰林院檢讨賴垓、太常寺卿李懋桧偕其侄進士李為觀、進士知府李道泰,先後為該岩題贈牌匾。現尚保存的有賴垓的“法雲真際”牌匾和民國時期的兩對木刻楹聯,寺字東側有護界亭1座。

彌勒佛石刻像

九仙山文物蘊藏豐富,唐代開元丙辰年(716年)開山僧鄒比坐化前雕刻的彌勒石刻造像高2.7米、寬3.1米、周長8.90米,雕工精練,神态逼真,至今保存完好,是九仙山的鎮山之寶。還有元代雕刻的戴冠觀音石刻造像,還有集元、明、清時期50餘處摩崖字刻和詩刻,為九仙山增輝。

隻有天

九仙山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而着稱,奇峰異石與洞窟泉瀑頗多,海拔1658米,一年四季皆有雲海。九仙山高聳入雲,直插雲漢,不僅“一覽衆山小”,還讓人産生“隻有天”的感覺。攀登九仙山直到山頂,但見麗日當空,藍天在上,便油然而生“淩絕頂”的豪情壯志。“隻有天”位于主峰北側,通往齊天門路上西側。繞過氣象站,沿曲徑通幽的山路行走,到達一座奇石天然堆疊而成的山峰,它的最高點南側刻寫着“隻有天”三個雄渾的大字。當你小心翼翼爬上峰頂,便會感到一種淩空拔起的自豪感,周圍的一切景物全在腳下忽然變得無足輕重,眼中隻有頭頂的那片天,真正體驗到“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的意境!

曆史演變永安岩位于九仙山之南,赤水鎮銘愛村、大銘鄉大銘村的交界處。唐代開元年間,該地系九仙山僧鄒無比墾種荇菜之處,故稱“荇菜岩”。後來蛇神嶽氏修煉成真,建有寺宇,奉蛇氏尊王。明代天順年間,青年儒土史雲濟,法号妙應,到此地出家,并與銘山周進宗結誼。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六月十日,史氏在荇菜涅莰化前曾囑其徒日:“吾大劫未盡,化後懸我骸于大椿杪,六十年後則永安于此。”周進宗遵囑,将其化後骨骸挂在銘山周氏祖字旁的大椿樹梢。嗣後,侄兒周瓊捐獻山場,籌建岩字,取名“永安岩”,同時捐田千擔作為岩租。

明嘉靖初,椿樹梢發光,周進宗孫孟士等取其骸塑佛像,祀于永安岩。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林順七及住持僧應經再次募緣修建,至今正殿佛龛尚保存當年修建的文字,民國初重修,岩字系木構,歇山頂式,由正殿、中殿、觀音樓、飯堂、地藏殿、護界亭等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829平方米。正殿供奉雲濟史公祖師,左邊蛇嶽尊王伽蘭佛,右邊安放着檀越主周進宗、周瓊六塑像。正殿的中梁用拱木組成的藻井,圓天畫着太極圈,結構精彩别緻,獨具一格,明、清時期大學士史繼偕,進士翰林院檢讨賴垓、太常寺卿李懋桧偕其侄進士李為觀、進士知府李道泰,先後為該岩題贈牌匾。現尚保存的有賴垓的“法雲真際”牌匾和民國時期的兩對木刻楹聯,寺字東側有護界亭1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