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武革命

湯武革命

商湯與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事件
湯武革命是指商湯與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夏朝末年,商湯王經過11次戰争,無敵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起兵打敗夏桀王于鳴條之野,一舉滅夏。由于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國王永定的說法,從此中國曆代王朝皆如此更叠,因而史稱“商湯革命”。商纣王時的牧野之戰,武王伐纣成功。後人把夏商周之間的兩場革命稱為湯武革命。
  • 中文名:湯武革命
  • 外文名:Tang Wu revolution
  • 發生地點:
  • 主要人員:
  • 年代:夏末、商末
  • 釋義:商湯與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

簡介

湯武革命指的是商朝開國國君商湯滅夏的戰争。這裡所說的“湯”,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個統治王朝的開基者——商湯天乙。他曾經領導商部族和其他諸侯反抗夏王朝最後一個統治者——桀的殘暴統治的同盟部族,運用戰争的暴力手段,一舉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而“武”則是指周武王,他領導商王朝的諸侯國西周推翻了商纣王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王朝——西周。這兩次王朝更叠合稱為“湯武革命”。

中國古代把改朝換代說成是天命的變革,所以稱為“革命”。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武力改朝換代,成湯通過“伐謀”、“伐交”、“伐兵”,最終取得戰争速勝。這對後世戰争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構建,都産生過深遠的影響。n

譯文

商朝對夏朝的替代、周朝對商朝的替代都是順應天命、合乎民心的。夏桀是夏朝第16位君主,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繼承王位後,覺得宮室過于簡陋,就下令在洛陽建造一座傾宮。這座傾宮曆經7年才完工,動用了成千上萬的奴隸,花費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勞民傷财,老百姓怨聲載道。

夏桀貪戀女色,後宮美女衆多,其中他最喜歡的是妹喜,對妹喜言聽計從。妹喜聽煩了音樂,想聽撕裂布帛的聲音,桀便向老百姓征集大量布帛,全堆在傾宮,令人撕帛來博得妹喜的笑聲。

夏桀喜歡說自己好話的人,讨厭耿直規勸他的人。大臣關龍逄看到夏桀胡作非為,便勸他關心老百性的疾苦。夏桀根本就聽不進去,最後還把關龍逄殺了。從此,忠臣都遠離夏桀,而奸臣則成群地圍着夏桀轉。夏朝的政治變得日益腐敗。正當夏朝走下坡路的時候,黃河下遊的商部落勢力強大起來。商部落的首領商湯看到夏桀遭到衆多老百姓的怨恨,便利用老百性這種心态,積極地準備消滅夏朝。

夏桀聽說商湯帶兵來了,趕快調動從屬夏朝的韋國、昆吾國、顧國3個小國的軍隊來與強大的商湯軍隊對抗。商湯對夏桀的對策了如指掌,他先派兵滅亡了韋國和顧國,又将昆吾國打敗,大軍向夏朝的中心挺進。夏桀親自帶兵與商湯交戰,夏、商兩軍決戰于鳴條,曆史上将這一戰稱為“鳴條之戰”。

由于夏軍不聽桀的指揮,有的投降,有的逃散。夏桀敗走,最終被流放于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而死。這也就是有名的“湯放桀”。夏王朝從此滅亡,商王朝建立商朝最後一個國王是帝辛,本名受德,後世稱商纣王,是曆史上有名的暴君。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産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别是讨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

帝辛在位後期,居功自傲,他耗費巨資修建宮殿别墅,苑圃台榭,寵愛美女妲己;終日歌舞,聽靡靡之樂。《史記·殷本紀》稱他“大聚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意思是他在沙丘這個地方聚衆遊樂,用池子來盛酒,把肉懸挂起來就像樹林一樣,讓男人女人在裡面裸身奔逐為戲,飲酒作樂。這就是“酒池肉林”典故的出處。用來代指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或形容酒肉極多。他重用奸臣,迫害正直的大臣,用挖心酷刑處死向他進谏的叔叔比幹。

他運用“炮烙之刑”殘害百姓。殘暴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導緻衆叛親離。這個時候,活動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漸強大起來,首領周武王姬發正在積極策劃滅商。他繼承父親文王遺志,重用尚等人,使國力增強。當商的軍隊主力遠在東方作戰,國内軍事力量空虛之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個部落,率領兵車300輛,虎贲(衛軍)3000人,士卒4.5萬人,進軍到距離商纣王所居的朝歌隻有70裡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了誓師大會,列數纣王罪狀,鼓勵軍隊同纣王決戰。

這一曆史事件被稱為“武王伐纣”。商軍在陣前紛紛倒戈,引導周軍入商都。曆史上稱這一戰為“牧野之戰”。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商朝滅亡,周朝建立。鳴條之戰的“湯放桀”滅夏和牧野之戰的“武王伐纣”滅商,這兩次朝代更替就是所謂的“湯武革命”。n

釋義

《周易·革》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是“革命”一詞的最早出處。“革”的本義是指皮革,制獸皮去毛而為革,因此又有了變更的新義。夏、商、西周三代,都相信他們是由“天命”而立國。因此,先秦三代之際“革命”的本義就是“殷革夏命,周革殷命”的王朝興替,新興的王朝變革了上天對舊王朝的任命,簡言之,“革命”就是變革天命。

“湯武革命”對後世的禮法制度以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道德、宗教思想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氣節的形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湯武革命”中的鳴條之戰、牧野之戰,對春秋戰國儒家的“仁者愛人”、“仁政”、“民貴君輕”等思想提供了直接的曆史事實依據。《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纣,有諸?”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

我們可以看出,齊宣王作為一國之君,他的發問,自始至終帶着些許的疑惑與驚恐: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讨伐纣王,這種以下犯上的行為如果是被容許的,那我的王位不是就沒有保障了嗎?孟子因而提醒他:一個國君如果戕賊仁義,那就和一介匹夫沒什麼兩樣了,“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這裡就表明了儒家“民貴君輕”的思想,也表明儒家倡導維護君君臣臣的社會等級關系并不是無原則的。

意義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一思想,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不斷變革進步奠定了思想基礎,成了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王朝合理性的依據。

1895年10月,興中會發動了廣州乙未起義,這次起義因事洩失敗。孫中山與陳少白、鄭弼臣三人自香港東渡日本,船過日本神戶時,三人登岸購得日本報紙,内有一則新聞:《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抵日》。孫中山便對陳少白說:“‘革命’二字出于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日人稱吾黨為‘革命黨’,其義甚佳,吾黨以後稱‘革命黨’可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