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

茶經

茶道奠基人陸羽所著茶學專著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于茶葉生産的曆史、源流、現狀、生産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它不僅是一部精辟的農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将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它是中國古代專門論述茶葉的一部重要著作,推動了中國漢族茶文化的發展。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 作品名稱:茶經
  • 外文名:The Classic of Tea
  • 作品别名:茶經
  • 作者:陸羽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茶經
  • 文學體裁:雜記

内容簡介

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雜記、茶譜、茶錄、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茶史、茶記、茶集、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絕大多數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經失傳。此外,在書中有關茶葉的詩歌、散文、記事也有幾百篇。

作者簡介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複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733年出生,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産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卷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籃、蒸茶竈、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産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國茶區的分布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并談各地所産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采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産、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産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内容,都有叙述。以後茶書皆本于此。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産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禅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産生的。公元780年左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問世,這是當時代中國人民關于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曆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曆史、産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産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産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贊為茶業的開創之功。《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其實篇幅并不大。共分3卷10節。《茶經》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是陸羽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創作背景

《茶經》共三卷十篇,“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二之具”記載采制茶工具;“三之造”記述茶葉種類和采制方法;“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五之煮”記載烹茶法及水質品位;“六之飲”記載飲茶風俗和品茶法;“七之事”彙輯有關茶葉的掌故及藥效;“八之出”列舉茶葉産地及所産茶葉的優劣;“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十之圖”指将采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懸于茶室,使得品茶時可以親眼領略茶經之始終。

反映

《茶經》反映出當時茶葉的采摘、制作、鑒定、分級及烹煮、飲用等都積累了豐富經驗。表明唐代茶葉生産已比較發達,飲茶之風盛行。

作品影響

《茶經》在當時就已競相傳抄,《新唐書隐逸傳》說陸羽著《茶經》後“天下益知飲茶矣”。當時賣茶的人甚至将陸羽塑成陶象置于竈上,奉為茶神。《茶經》大大推動了唐以後茶葉的生産和茶文化的傳播。《茶經》之後,我國曆代出現不少有關茶的專譜,有些還标明是對陸羽《茶經》的補充。

版本

本書曆來流傳極廣,有《百川學海》、《說郛》、《山居雜志》、《格緻叢書》、《學津讨源》、《唐人說荟》本及多種單行本,還有日譯本和英譯本。198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傅樹勤、歐陽勳的《陸羽茶經譯注》。

陸羽

陸羽二十一歲時決心寫《茶經》,為此開始了對茶的遊曆考察,他一路風塵,饑食幹糧,渴飲茶水,經義陽、襄陽,往南漳,直到四川巫山,每到一處,即與當地村老讨論茶事,将各種茶葉制成各種标本,将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見聞轶事記下,做了大量的“茶記”。經過十餘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個州,陸羽最後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開始對茶的研究著述,曆時五年寫成《茶經》初稿。以後五年又增補修訂,這才正式定稿。此時陸羽已四十七歲,前後總共曆時二十六年,才最終完成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經》。陸羽聲名遠揚,朝廷有意留他在京為官,但他陳辭不就,仍周遊各地,推廣茶藝,影響所及,茶事大盛。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藥用,僅少數地區以茶做飲料。自陸羽後,茶才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飲料,茶盛于唐,飲茶之風普及于大江南北,飲茶品茗遂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陸羽被後人稱為中國的茶聖。《茶經》是陸羽在各大茶區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律、觀察了茶農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的優劣,并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律,此外陸羽還留心于民間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陸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腳步遍及全國各大茶區。

陸遊茶詩

陸遊曾出仕福州,調任鎮江,後來又入川赴贛,輾轉各地,使他得以有機會遍嘗各地名茶。品香味甘之餘,便裁剪熔鑄入詩。如

“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講的是人間第一的四川蒙山紫筍茶?

“遙想解酲須底物,隆興第一壑源春”──這是福建隆興的“壑源春”?

“焚香細讀《斜川集》,候火親烹顧渚春”──是說浙江長興顧渚茶?

“嫩白半瓯嘗日鑄,硬黃一卷學蘭亭”──此言紹興的貢茶日鑄茶?

“春殘猶看小城花,雪裡來嘗北苑茶”──說的也是貢茶北苑茶?

“建溪官茶天下絕,香味欲全試小雪”──這說的是另一個貢茶福建建溪茶。

茶葉技術

我國悠久的茶葉曆史為人類創造了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曆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茶史、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産技術的内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陸羽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葉專著--《茶經》。《茶經》的誕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标志,是對唐代茶文化的一個歸納,同時又對以後茶文化的發展起着積極地推動作用。《茶經》全書共分3卷10節。上卷3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态特征、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系,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二之具"談有關采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制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時采茶的理論。叙述了制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幹、穿成串、封裝,并将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中卷1節:"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叙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下卷6節:"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叙述餅茶茶湯的調制,着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飲”講飲茶風俗,叙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産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曆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地所産茶之優劣。叙說唐代茶葉的産地和品質,将唐代全國茶葉生産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産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

重要意義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葉,随采随制,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内容寫在素絹上挂在座旁,《茶經》内容就可一目了然。《茶經》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收集曆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對茶葉生産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作者資料

生平--《新唐書·隐逸列傳》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複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諸水濱,畜之。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乃以陸為氏,名而字之。古幼時幼時,其師教以旁行書,答曰:“終鮮兄弟,而絕後嗣,得為孝乎?”師怒,使執糞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潛以畫牛背為字。得張衡《南都賦》,不能讀,危坐效群兒嗫嚅若成誦狀,師拘之,令剃草莽。當其記文字,懵懵若有遺,過日不作,主者鞭苦,因歎曰:“歲月往矣,奈何不知書!”嗚咽不自勝,因亡去,匿為優人,作诙諧數千言。齋天寶天寶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師,太守李齊物見,異之,授以書,遂廬火門山。貌侻陋,口吃而辯。聞人善,若在己,見有過者,規切至忤人。朋友燕處,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與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稱桑苎翁,阖門著書。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歸,故時謂今接輿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職。貞元末,卒。主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間,祀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論複廣著茶之功。禦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臨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執器前,季卿為再舉杯。至江南,又有薦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纥入朝,始驅馬市茶。

茶經變史

唐宋茶變史

在茶學史上,現存史料裡,最早提及陸羽《茶經》的是唐代的皮日休,據他的說法,茶經共三卷:「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飲之者除痟而去疠。」所言次第和今本《茶經》全同。到了宋代,陳師道提出有家藏一卷本、畢氏三卷本、王氏三卷本、張氏四卷本等四種,都是因為繁簡有别。陳氏并據上述諸本合校成了新鈔二篇本。可知宋代以來,《茶經》即有各種不同版本。大緻現存《茶經》有四種,一是有注本最早為宋代左圭本、二是無注本,傳世惟有百卷《說郛》本、一是增本,即在^茶器﹀卷加入《茶具圖贊》,最早為明鄭思本,後來有《宜和堂》本。四是删節本,即割裂删節原文,曆來代有明代王圻本。這四種版本裡,有注本是《茶經》主流。現存宋本有左圭《百川學海》本,文中已有完備注文。後代《茶經》多屬此版。

明代茶變史

明代對《茶經》,從嘉靖起至萬曆年間,開始做增添工作,大緻上是在原有《茶經》以後附加其他資料,而名之為《茶經外編》,例如吳旦本、孫大绶本、汪士賢本。此外,也有在《茶器》卷後加入《茶具圖贊》者,使之一如正文,如明鄭思本、宜和堂本。更有删節本,即割裂删節原文,如王圻《稗史彙編》本。

清代茶變史

清代《茶經》刊刻大緻和前朝大緻相同,《茶經》大多保存于叢書裡,較少單獨翻刻。值得注意的有二:一最特殊者為雍正年間,福建茶官陸廷燦的《續茶經》,冠《茶經》于卷首,以己作續之,全據《茶經》之次第分章,補錄《茶經》以後的曆代史料。二至于最完備的《茶經》版本當為清末常樂所刊《陸子茶經》本。書後附刻史料多達二十三種之多,曆代無出其右。本書近承歐陽勳等景刊,裨益良多。三删改字句:自古以來,茶界視陸羽《茶經》為至寶,不敢作任何更動,唯有《四庫全書》本。以犯「胡」諱而略有更動。

民國茶變史

民國以來,《茶經》流行狀況大緻上和前朝相同,有二點值得别記錄:一大量以珂羅版影印古茶書:拜受科學之賜,不必重行刻版,即可景印古書,于是左圭《百川學海》本、《華珵百川學海》本等高價值的版本都翻印流通。二張宗祥校《說郛》本:校刊精良。這是唯一無注本,頗資研究參考。

台灣茶傳史

台灣茶史上最早從事《茶經》工作者為林荊南,它在一九七六年,即據張宗祥刊本,将《茶經》今注今譯,這是近代最早的茶經譯注本。接着是張迅齊在一九七八将日本布目潮渢的《中國之茶書》裡的《茶經》譯成中文,一九八○年朱小明根據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國之茶書》,将《茶經》譯入《茶史茶典》裡。此後《茶經》的譯注就沒有進展了。倒是張宏庸的對陸羽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整理工作,計已出版的有《陸羽全集》的輯校工作、《陸羽茶經叢刊》的蒐錄古書工作、《陸羽茶經譯叢》的收錄外國圖書、《陸羽書錄》的總目提要、《陸羽圖錄》的的文物圖錄,以及《陸羽研究資料彙編》的相關史料整理。可惜後來并未繼續刊載研究成果,使整個陸羽的研究懸宕未完。

大陸茶傳史

大陸對于陸羽的研究始于八零年代,短短的幾年,陸羽就有數個譯本:鄧乃朋《茶經注釋》張芳賜趙從禮喻盛甫《茶經淺釋》傅樹勤歐陽勳《陸羽茶經譯注》蔡嘉德呂維新《茶經語釋》吳覺農《茶經評釋》周靖民校注《陸羽茶經校釋》。八年内有六個譯本,這是在整個陸羽研究裡,任何一個國度都沒有出現的大豐收狀況。可見大陸的潛力着實驚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